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不知你有没有过挖笋的经历,山里人都知道,挖笋得用山锄,用钉耙挖笋是对春笋的摧残和破坏。我们的很多学习上的“困难户”又何尝不是钉耙下的春笋呢?家庭的误解、社会的误解、学校的误解耽误或葬送了一批批“困难户”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更好的关心、爱护我们的数学上的“困难户”,更好的让春笋茁壮成长,是我们每个数学老师的职责。
我们总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数学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认为数学太抽象难学,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数学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尤其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山区中学,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下面就自己的多年教学体会谈点看法和感受。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手指有长短,思维有敏钝,性情有慢急。在任何一个学习的群体中,都决不会出现具有整齐划一的智力水平和学习习惯的情形。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一是“配角”、“看客”心态,。二是由于数学基础差,另外思维质量不高,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只是死记硬背,仅会生搬硬套且模仿能力较弱。旧知理解记忆不够,新知又未能学会,新旧断层则也正常。久而久之,又反过来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认为数学高深莫测,于是对数学学习自暴自弃,从而逐渐退步成为数学“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作为落后于学习主流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听课注意力比较涣散,由于经常面对一张张不及格的试卷,在家中往往缺乏父母对他们的爱,在学校里又难赢得老师的关爱,因而常常感到压力和苦恼,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厌恶甚至恐惧感。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待这些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户”,总是瞧不起或冷落他们,就会进一步剌伤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感情上的对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三、数学“学困生”的帮教及转化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条件下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脱困乐学呢?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熱忱相助,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而不会由于喜欢一门课程而去喜欢一个老师。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劲动力。
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很容易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情况,教师应告诫自己千万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要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更不能批评,指责学生。对待数学“学困生”,教师应注意从他们提出的第一个简单问题开始,就给予他们最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这样才有可能听到他们提出的第二个、第三个直至更多的问题,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善于鼓励,给“学困生”以动力之源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也多,因而常常对学好数学感到灰心丧气。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把“学困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之辞及时转达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进步的喜悦,使后进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深信自己能够学好,从而将这种信心转化为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精心组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困生”的形成与填鸭式、满堂灌的陈腐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因此,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摸索创造型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如何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找准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最好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我们教师应始终把握的方向。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启发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课堂上师生平等、优生差生平等。在课程设置上,应铺设阶梯、降低坡度;分解难点、降低难度。导入新课时,应尽可能联系旧知识,以旧引新,以旧带新。这样既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弥补后进生的知识断层,消化夹生层面,又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教学上应优差有别,因材施教,互相兼顾,注重实效。
4、培养兴趣,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一个学困生如果对数学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绪,对学习只是抵触、厌倦,这种消极情绪就会阻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学校坚持结合数学课堂与生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中,引课时向学生讲述“猫和老鼠”的故事,让学生听了故事后谈谈对猫和老鼠的看法,从而谈谈自己将来做人、交友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发展…。然后通过猫追老鼠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困生愉快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中的社会离不开数学,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加强指导,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对于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内容包括:(1)中学数学各环节的学习方法;(2)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启动智力因素;(3)在数学学习中如何调动非智力因素;(4)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制定计划、谋划解题策略;(5)如何吸取数学思想和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挖掘出来,通过点拨、启迪、暗示、归纳等途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能力和方法。要做到这些,教师在平时备课和教研中,不仅要认真地“备教材”、“研教法”,还要认真地“备学生”、“研学法”。
总之,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不辱我们数学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
不知你有没有过挖笋的经历,山里人都知道,挖笋得用山锄,用钉耙挖笋是对春笋的摧残和破坏。我们的很多学习上的“困难户”又何尝不是钉耙下的春笋呢?家庭的误解、社会的误解、学校的误解耽误或葬送了一批批“困难户”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更好的关心、爱护我们的数学上的“困难户”,更好的让春笋茁壮成长,是我们每个数学老师的职责。
我们总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数学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认为数学太抽象难学,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数学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尤其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山区中学,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下面就自己的多年教学体会谈点看法和感受。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手指有长短,思维有敏钝,性情有慢急。在任何一个学习的群体中,都决不会出现具有整齐划一的智力水平和学习习惯的情形。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一是“配角”、“看客”心态,。二是由于数学基础差,另外思维质量不高,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只是死记硬背,仅会生搬硬套且模仿能力较弱。旧知理解记忆不够,新知又未能学会,新旧断层则也正常。久而久之,又反过来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认为数学高深莫测,于是对数学学习自暴自弃,从而逐渐退步成为数学“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作为落后于学习主流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听课注意力比较涣散,由于经常面对一张张不及格的试卷,在家中往往缺乏父母对他们的爱,在学校里又难赢得老师的关爱,因而常常感到压力和苦恼,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厌恶甚至恐惧感。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待这些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户”,总是瞧不起或冷落他们,就会进一步剌伤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感情上的对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三、数学“学困生”的帮教及转化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条件下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脱困乐学呢?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熱忱相助,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而不会由于喜欢一门课程而去喜欢一个老师。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劲动力。
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很容易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情况,教师应告诫自己千万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要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更不能批评,指责学生。对待数学“学困生”,教师应注意从他们提出的第一个简单问题开始,就给予他们最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这样才有可能听到他们提出的第二个、第三个直至更多的问题,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善于鼓励,给“学困生”以动力之源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也多,因而常常对学好数学感到灰心丧气。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把“学困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之辞及时转达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进步的喜悦,使后进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深信自己能够学好,从而将这种信心转化为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精心组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困生”的形成与填鸭式、满堂灌的陈腐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因此,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摸索创造型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如何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找准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最好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我们教师应始终把握的方向。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启发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课堂上师生平等、优生差生平等。在课程设置上,应铺设阶梯、降低坡度;分解难点、降低难度。导入新课时,应尽可能联系旧知识,以旧引新,以旧带新。这样既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弥补后进生的知识断层,消化夹生层面,又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教学上应优差有别,因材施教,互相兼顾,注重实效。
4、培养兴趣,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一个学困生如果对数学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绪,对学习只是抵触、厌倦,这种消极情绪就会阻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学校坚持结合数学课堂与生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中,引课时向学生讲述“猫和老鼠”的故事,让学生听了故事后谈谈对猫和老鼠的看法,从而谈谈自己将来做人、交友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发展…。然后通过猫追老鼠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困生愉快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中的社会离不开数学,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加强指导,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对于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内容包括:(1)中学数学各环节的学习方法;(2)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启动智力因素;(3)在数学学习中如何调动非智力因素;(4)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制定计划、谋划解题策略;(5)如何吸取数学思想和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挖掘出来,通过点拨、启迪、暗示、归纳等途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能力和方法。要做到这些,教师在平时备课和教研中,不仅要认真地“备教材”、“研教法”,还要认真地“备学生”、“研学法”。
总之,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不辱我们数学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