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课标》(2011版)要求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体验式德育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强调学生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成长。课本剧这一独特的学习表演形式,使“语—文—剧”陶冶灵性的人文功能与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得到完美和谐的体现,使学生获得心灵智力的启迪和思想品德的净化感染。
首先,语文课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无所不包,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风物的诗文,有赞颂英雄模范人物高尚情操的故事,有讴歌光辉历史事迹和风云人物的篇章。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出语言、艺术、自然、社会、心灵、行为、生活的美,包含深刻丰富的情感。作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表演,课本剧的演出将这些富有形象性的义理用表演形式表现出来,把义理变成视觉形象、听觉感知,通过这些视觉形象、听觉感知的观照,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艺术”,并从中获得新知识。同时,学生的情绪和多种感官得到调节,心里觉得舒畅、不厌倦,调剂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其次,课本剧的演出还使学生从再现作品的生动、真实的画面中体会人、事、情、理、境的内在联系及典型意义,受到美的陶冶和德的潜移默化,领略到感人的艺术境界,并在艺术美的熏陶下自我教育,培养真、善、美的道德情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格。再者,当前无数城市音乐、广场、社区俱乐部等群众文艺组织风起云涌,学会表演是新世纪新公民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课本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笔者尝试走进课本剧,权将编演细分为选材与写作、改编与排练、展示与观摩、评价与感言四个环节。
1.选材与写作:放手让学生选适合改编为课本剧且适合舞台表演的课文。选用的课文一般具备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不多,性格鲜明突出;时空较集中,矛盾冲突较尖锐等特点。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特点,如《变色龙》、《羚羊木雕》;选用的课文如太长,可选取一个较典型场景改编,如《范进中举》中的“中举发疯”这一情节等。当然,也可以让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尝试创作,如能这样,岂不是语文老师之幸事?学生基本都喜欢课本剧,但要他们自己演部分学生就会打退堂鼓。他们或是本身就不善于主动表现,或怕自己表现不好,有畏难情绪。此时正是教师出马进行德育的绝好机会,鼓励他们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要自信,不自卑”,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看待成功。
2.改编与排练: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把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则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这时,老师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不背离原作品主题思想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想象、创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如学生在排演话剧《变色龙》时,为了突出爀留金的可怜,特意增加了一个情节,即爀留金追狗时重重摔了一跤。这样他不仅手被咬得血淋淋,连脚也是一瘸一拐的,着实让人同情。扮演者虽是一个内向的小姑娘,但她如实逼真地演了这个细节,在场的人深受感动,而且这一跤成了舞台的亮点。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能够从实际自然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由此可见,课本剧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培养想象力的空间,创造了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气氛,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排练的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自觉性,为了表演成功,他们常会自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为了演好刘兰芝,演员陈雅好克服了许多困难,伴随着一遍遍练习,逐渐掌握了动作,意志品质得到了培养。其次,群体中各个同学的表演能力各有不同,对待表演的态度多少有些差异,由此产生的矛盾给排演带来障碍。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分工合作,才能排演下去,才能取得表演的成功。最后,重在参与,理性看待结果的教育是教师可以渗透的德育内容。如果有学生没有好好排练,则正好提供教师进行“成功来自准备和勤奋”、“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等教育的机会。
3.展示与观摩:表演是最令人瞩目的环节。演员的表演、舞台的布置、道具的应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演出效果。演员要重视观众,举止大方,懂得观众的合理需要,如介绍清楚人物,便于观众理解剧情等。观众要尊重演员,注意倾听,对演员的表演做出适当反应,如精彩处掌声喝彩,尴尬处掌声鼓励等。其实,许多具有故事性的课文内容本身就具有显性的德育因素资源,如演《羚羊木雕》时,学生就受益匪浅:子女应多和父母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纷争;父母应尊重子女,而不应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训斥。演《散步》后,学生深受教育,无形中在他们心灵里播下尊老爱幼的种子,并自觉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不知不觉中语文的德育渗透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4.评价与感言:这是课本剧表演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表演结束后,教师以平等的一员创造民主的氛围让观众和演员交流,观众可以点评,可以发表感言,也可以提出建议指出不足;演员可以说说自己的体验,谈谈表演的感受。让演员学会面对成功或承受失败,让观众学会发现和欣赏,让学生在评比中学会竞争和团结等。正如话剧表演赛《孔雀东南飞》,学生的发言异常热烈,他们各抒己见,交流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有很多精辟见解和独到体验。
课本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既作用于视觉,又作用于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其影响不是单靠书面文字能达到的。“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一篇课文编成课本剧演出,受到生动形象感染和教育的不止几人,而是全校师生。与课本剧“握手”是实践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独立人格和负责态度的最佳方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理应占有语文课改的一席之地,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北师大,等.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2004.
[2]福建师大.德育论.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文虎.浅谈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效性.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01).
首先,语文课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无所不包,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风物的诗文,有赞颂英雄模范人物高尚情操的故事,有讴歌光辉历史事迹和风云人物的篇章。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出语言、艺术、自然、社会、心灵、行为、生活的美,包含深刻丰富的情感。作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表演,课本剧的演出将这些富有形象性的义理用表演形式表现出来,把义理变成视觉形象、听觉感知,通过这些视觉形象、听觉感知的观照,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艺术”,并从中获得新知识。同时,学生的情绪和多种感官得到调节,心里觉得舒畅、不厌倦,调剂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其次,课本剧的演出还使学生从再现作品的生动、真实的画面中体会人、事、情、理、境的内在联系及典型意义,受到美的陶冶和德的潜移默化,领略到感人的艺术境界,并在艺术美的熏陶下自我教育,培养真、善、美的道德情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格。再者,当前无数城市音乐、广场、社区俱乐部等群众文艺组织风起云涌,学会表演是新世纪新公民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课本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笔者尝试走进课本剧,权将编演细分为选材与写作、改编与排练、展示与观摩、评价与感言四个环节。
1.选材与写作:放手让学生选适合改编为课本剧且适合舞台表演的课文。选用的课文一般具备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不多,性格鲜明突出;时空较集中,矛盾冲突较尖锐等特点。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特点,如《变色龙》、《羚羊木雕》;选用的课文如太长,可选取一个较典型场景改编,如《范进中举》中的“中举发疯”这一情节等。当然,也可以让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尝试创作,如能这样,岂不是语文老师之幸事?学生基本都喜欢课本剧,但要他们自己演部分学生就会打退堂鼓。他们或是本身就不善于主动表现,或怕自己表现不好,有畏难情绪。此时正是教师出马进行德育的绝好机会,鼓励他们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要自信,不自卑”,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看待成功。
2.改编与排练: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把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则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这时,老师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不背离原作品主题思想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想象、创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如学生在排演话剧《变色龙》时,为了突出爀留金的可怜,特意增加了一个情节,即爀留金追狗时重重摔了一跤。这样他不仅手被咬得血淋淋,连脚也是一瘸一拐的,着实让人同情。扮演者虽是一个内向的小姑娘,但她如实逼真地演了这个细节,在场的人深受感动,而且这一跤成了舞台的亮点。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能够从实际自然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由此可见,课本剧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培养想象力的空间,创造了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气氛,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排练的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自觉性,为了表演成功,他们常会自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为了演好刘兰芝,演员陈雅好克服了许多困难,伴随着一遍遍练习,逐渐掌握了动作,意志品质得到了培养。其次,群体中各个同学的表演能力各有不同,对待表演的态度多少有些差异,由此产生的矛盾给排演带来障碍。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分工合作,才能排演下去,才能取得表演的成功。最后,重在参与,理性看待结果的教育是教师可以渗透的德育内容。如果有学生没有好好排练,则正好提供教师进行“成功来自准备和勤奋”、“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等教育的机会。
3.展示与观摩:表演是最令人瞩目的环节。演员的表演、舞台的布置、道具的应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演出效果。演员要重视观众,举止大方,懂得观众的合理需要,如介绍清楚人物,便于观众理解剧情等。观众要尊重演员,注意倾听,对演员的表演做出适当反应,如精彩处掌声喝彩,尴尬处掌声鼓励等。其实,许多具有故事性的课文内容本身就具有显性的德育因素资源,如演《羚羊木雕》时,学生就受益匪浅:子女应多和父母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纷争;父母应尊重子女,而不应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训斥。演《散步》后,学生深受教育,无形中在他们心灵里播下尊老爱幼的种子,并自觉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不知不觉中语文的德育渗透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4.评价与感言:这是课本剧表演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表演结束后,教师以平等的一员创造民主的氛围让观众和演员交流,观众可以点评,可以发表感言,也可以提出建议指出不足;演员可以说说自己的体验,谈谈表演的感受。让演员学会面对成功或承受失败,让观众学会发现和欣赏,让学生在评比中学会竞争和团结等。正如话剧表演赛《孔雀东南飞》,学生的发言异常热烈,他们各抒己见,交流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有很多精辟见解和独到体验。
课本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既作用于视觉,又作用于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其影响不是单靠书面文字能达到的。“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一篇课文编成课本剧演出,受到生动形象感染和教育的不止几人,而是全校师生。与课本剧“握手”是实践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独立人格和负责态度的最佳方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理应占有语文课改的一席之地,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北师大,等.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2004.
[2]福建师大.德育论.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文虎.浅谈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效性.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