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保一份半
周显赫带记者走进他的屋子时,脸上突然多了几分窘迫。
原本就不大的客厅摆满了东西:双缸洗衣机和老式冰箱并肩立在墙边,占去了近四分之一的空间;暗黄掉漆的碗柜,站在对面墙边,紧挨着的是半人高的黑色大缸,“泡酸菜用的”;旁边摆着吃饭用的桌椅,地上还有几双胡乱踢下的鞋子。
北阳台就是厨房,窗台加宽后变成了做饭用的案板。卫生间是从客厅里硬生生挤出来的,关上推拉门,在里面转身都难。而会客,只能转移到主卧室的窄沙发上进行。一切都是紧紧巴巴的样子。
“老房子就这样,别见笑啊。”周显赫高昂的声音里听着没有几分底气。他,一个38岁的东北爷们,至今还跟父母挤在不足70平的小屋里,三代同堂。
这是一个典型的工人家庭。周显赫、父亲、母亲,在辽南这座因钢而生的城市里,都是某大型央企公司下属企业的职工。他们保留着一些在外人看来有些奇怪的生活习惯,比如每天只吃两顿饭。“因为要上倒班。”周显赫解释说,三班倒的工人早上8点是白班上班和夜班下班时间,下午4点则是白班下班和中班上班时间,所以只有两个饭点。
这个习惯本来有机会纠正。几年前,父亲退休,周显赫调岗后也不再上夜班。但父亲又找了一份零工,依旧要倒班。为什么不休息呢?“还不是想多挣点钱,补贴家用。”说完这句话,周显赫下意识攥紧了拳头,坐在沙发上猛抽起烟来。
一家五口,除去年幼的孩子,有3个职工,按道理不该如此困顿。“职工跟职工差别可大了!”周母告诉记者,在这座城市里,虽然大多数职工都身穿同一种标识的工装,但有的是主体企业的全民工,有的只是附属企业的集体工。两者相比,前者不论在岗或退休时的工资待遇,都要远远优于后者。不幸的是,周家只有父亲是全民职工,她和儿子都属于后者。
虽说钱少了日子可以照过,但某些场合下钱必不可少,比如生病时。此时,医疗保险就成了保证生活质量的最后一道屏障。可这道屏障对集体职工而言,几近于无。“直到前两年,咱们退休(集体)职工才有医保,还得自己交钱。但是平时不能用,啥时住院了才给报销。你说这算咋回事?”周母愤愤不平。
周显赫也没有医保。算一算,父亲有一份,母亲的算半个,“我们一家人才有一份半”。
268元白交了
有时回想这一生,周显赫母亲会觉得是命运给自己开了个玩笑。
小学读书,她成绩优异。1966年小升初考试,班里只考上4个,她是其中之一。两年后,上山下乡大规模开展,她被分到城郊的农村劳动。1972年返城,被安排进了附属集体企业。“那时的大集体,主要就是安置返城的知青,还有企业职工子女。”周母回忆说。
爱人和她是小学同学。不同的是,周父从小就不爱读书,“净逃课了”。初中没考上,他留级一年后读了矿山学校。这反倒让他躲过了下乡劳动一劫。后来,市里的主体企业进校招工,周父直接成了全民工人。
这是两个人的分水岭。
钳工、维修工、保卫科,周母先后在集体企业的不同岗位间流动。周父在全民企业里,也先后干过调车员、电工、保卫科。不过,同样是流动,周母的工资越来越少,周父的待遇则稳步升高。
“咱们开始各种待遇跟全民的都差不多,后来不知怎的,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不发钱,厂里就给每人发一个“信誉卡”,在卡上记账,实际就是打白条。不得已,46岁的周母办理了提前退休。第一个月,她退休金开了450元,而那时周父的在岗收入已经600多元了。
周母退休后一年,中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从前由企业大包大揽的职工医疗自此被推向社会。作为全民在岗工人,周父顺利享受到这项待遇,周母则错过了。“厂里连工资都开不出,哪有钱给咱办医保啊!”
这之后的12年里,医保对她来说只是个模糊的名词。她说自己身体好,这些年除了偶尔咳嗽、感冒,没得过大病,用不着医保。但心底,她还是渴望能有这份保障。
2009年,市里出台优惠政策,将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周母每年缴纳268元,即可享受大病住院报销待遇。但因为退休前并未缴纳统筹费,像她这样的集体职工都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因此不能享受门诊报销,也不能在药店里买药。
让周母更加不解的是,市里规定集体退休职工的缴费并不累计,即如果当年没有住院,268元第二年就归零了。“我从来也没住过院,这钱不白交了吗?”
她觉得,这迟到的保障生生被打了个折扣。
缴纳医保很奢侈
还有人选择放弃这份保障。
“我觉得身体还行,用不着交(医保)。”周显赫说。但在记者看来,这是为生计所迫。
初中毕业时,周显赫也考上了矿山学校,“出来就是全民工”,但父母希望他能“当个白领啥的”。他去上了一所中专,学了管理。
8060元,学费几乎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毕业后学校不管分配,他往南方倒腾过东西,但没赚到钱,最后只得托关系重回企业上班。只是此时全民企业已经满员,周显赫成了附企的集体工人。
这是个选矿厂,负责分选出铁精矿,然后拉到主体企业里炼钢。当年精矿价格正处在高位,厂里效益很好。周显赫也很努力。他当过调度员,做过班长。正当他满怀再次晋升希望时,全球金融危机突然来了,精矿价格一下跌到了谷底。
生产线停了一半。起初工人还正常开工,后来上一周休一周,工资减半,“我一个月才开600多元”。再后来,工人们被分派到主体企业的下属工厂,负责清扫车间厂房。
车间里的景象,远远超出了记者的想象:咣咣咣,皮带和机器运转的巨大噪声,震得人双耳发疼;屋内,充斥着矿物质粉尘,不用半小时地上就会铺满;而在其中一段工区,整个天空中都飘着生石灰,仿佛在下雪,红墙都被熏白了。
工人的休息室也好不到哪去。三层小楼,窗户大都没了玻璃,用纸壳糊上。屋里地板都瓢了,被揭得只剩下最后一绺。墙上拉了一根铁丝,挂上个钩子当衣挂,午休时只能睡在桌子或长板凳上。周显赫说,小楼是全民企业遗弃不用的,之所以找集体职工来清扫,“就为了减轻全民工的负担。” 如此恶劣的条件,男女岗位的工资都是一千出头。可这饭碗也不保靠,“随时可以不用你”。如果真不用了,会怎样?“回去也没正经岗位,估计还是开半个月工资,要不就得放假回家。”周显赫有些茫然。
邹师傅的境遇更糟。他是周现在的同事。1980年,他接父亲班进附企当上集体工人,16年后,企业机器停转,他被迫放假回家。从此,他不去上班,企业也不给他发工资、不缴纳各种保险,“两不找”。
收入来源没了,但生活还要继续。他去帮亲戚看买卖,管理库房,一个月收入几百元。后来,亲戚转行,他托人说情来此清扫厂房。“老周比我强,起码还有厂子,我们厂现在就剩一块牌子了!”邹师傅自嘲说,别看自己身份还是集体工人,其实跟临时工没两样。
工作朝不保夕,缴纳医保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采访中记者得知,目前在此清扫卫生的几十名集体工人中,大多数都和周显赫、邹师傅一样,没缴纳医保。“啥时有病了,啥时再交吧……”
对他们而言,生活永远只能与当下周旋。
已经受照顾
“我等不及了。”赵平安说。
55岁的他也是清扫队伍中的一员。年轻时,他曾在一家集体企业做过劳保材料,后来负责给轧好的钢打包。这些活都是主体企业的边角余料,“人家照顾咱们给的”。
当年,主体国企和附属的集体企业都在一个围墙里干活,有时还混岗作业。“就像是一家人。”可后来企业提出“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改革,附企搬了出去。由于集体企业本就先天不足,再加上设备落后,主体企业的扶持也逐渐减少,众多附企举步维艰。
1996年,赵平安放假回家。他进了一批橘子花生去卖,结果赔了,“就剩下一个倒骑驴”。他又跑到建筑队里,负责换装塑钢窗户,勉强够维持生活。可没多久,同为集体工人的妻子也放假了,为了多挣点钱,赵平安到了现在的岗位。
这儿的工资其实一点不高。但如果能干,可以申请一人干两个岗。周、邹和赵现在都干着双岗,“有的女职工还申请想干俩男岗呢!”生活的重压下,连性别差异都被自我屏蔽了。
有人开始遭遇反噬。“我以前厂里的一个男职工,平常好好的人,突然脑血栓倒下了。”因为没有医保,看病的诸多费用只能自己买单。在贫穷边缘勉强维持的平衡,瞬间被击碎。“他家里一下就穷了!”周显赫唏嘘不已。
赵平安的身体也不算好,“老是感冒”。2010年,他缴纳了医保,每年268元。为此,他特意把抽了多年的烟戒了。“这两百多块钱,对咱们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因为看重,他跟周显赫的母亲一样,对于缴费不能累计也耿耿于怀,“这不是欺负咱们集体工人吗?”
他们不知道,其实这已经是受照顾的结果了。
记者查询得知,辽南该市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发轫于2001年10月,此后,该市的37万职工被纳入职工医保范围。然而,时至2007年初新华社发文称,该市“一些困难企业由于无钱投保,很多职工……医疗保障处于空白。”该市开始在国有困难企业推行城市合作医疗,即职工以自愿方式参保,就医后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报销。
这远远不能满足集体企业职工的需求。2009年,该市再次出台政策,将国有破产企业、集体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也即周显赫母亲和赵安平享受的医保待遇。据推算,仅此两项惠民政策该市财政补贴就高达上亿元。
然而,因为之前企业困难没有缴费形成空账,众多集体职工的医保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待遇也相应打了折扣。
隐性契约没兑现
如果以动态的目光审视集体职工的医保,情况正在好转。比如之前一无所有,到后来部分享受。另外,采访中周显赫母亲等人提到门诊费不能报销的问题,其实从2011年5月起,该市就规定“无个人账户的职工医保参保者门诊可报销”。这样一来,虽然他们每年268元的缴费不能积累,可如果到门诊就医能享受相应的报销,就不算是完全归零了。
但很多集体职工对此却不知情。并非对自身利益不关心。有媒体报道称,该市大型央企下属集体企业有719个,已经停产的276个,半停产201个。这十多万人,早已失去了信息传达的组织渠道。“市里有啥政策,有时楼下电线杆子上能贴,就去那找。”
有些人不甘心,他们希望能享受和全民职工一样的权利待遇。
“都给国家干了一辈子,凭啥咱就得矮人一头呢?”56岁的杨阿姨是周母的老同事,从2009年起,她和一群退休职工先后到各级政府上访,要求同样建立个人医保账户,缴费可以逐年积累。
之前空账的钱由谁出?“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者是让主体企业帮咱们解决。”杨阿姨挺有信心。但辽宁省人社厅一位专家认为,主附分离后有各自的法人,并没有帮忙的义务,而让国家出钱也不现实。
不过,经济学家吴敬琏早在1993年就曾说过:计划经济时代,职工的社会保障缴费在发放工资以前已经作了扣除。这笔钱被国家用来兴建企业,职工不需要也没有个人账户积累。因此,当职工的各项保险由现收现付转向统账结合时,政府必须将原来职工的上缴部分返还给他们。国家和职工之间隐性契约,在日后显然没有兑现。
行走在周显赫和父母居住的街道上,水泥路面早已坑坑洼洼,路边小商铺还都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装修风格。如果仔细打量,日式小楼、俄式建筑、筒子楼、最老的商品房,这些本该早被淘汰进老照片里的旧屋子,仍旧顽固地存在着。
这里似乎被遗弃了。只有住户们,还在强撑体面,“等哪天拆迁了就都好了”。就像他们对待疾病的态度,“挺一挺,说不定就过去了”。
周显赫带记者走进他的屋子时,脸上突然多了几分窘迫。
原本就不大的客厅摆满了东西:双缸洗衣机和老式冰箱并肩立在墙边,占去了近四分之一的空间;暗黄掉漆的碗柜,站在对面墙边,紧挨着的是半人高的黑色大缸,“泡酸菜用的”;旁边摆着吃饭用的桌椅,地上还有几双胡乱踢下的鞋子。
北阳台就是厨房,窗台加宽后变成了做饭用的案板。卫生间是从客厅里硬生生挤出来的,关上推拉门,在里面转身都难。而会客,只能转移到主卧室的窄沙发上进行。一切都是紧紧巴巴的样子。
“老房子就这样,别见笑啊。”周显赫高昂的声音里听着没有几分底气。他,一个38岁的东北爷们,至今还跟父母挤在不足70平的小屋里,三代同堂。
这是一个典型的工人家庭。周显赫、父亲、母亲,在辽南这座因钢而生的城市里,都是某大型央企公司下属企业的职工。他们保留着一些在外人看来有些奇怪的生活习惯,比如每天只吃两顿饭。“因为要上倒班。”周显赫解释说,三班倒的工人早上8点是白班上班和夜班下班时间,下午4点则是白班下班和中班上班时间,所以只有两个饭点。
这个习惯本来有机会纠正。几年前,父亲退休,周显赫调岗后也不再上夜班。但父亲又找了一份零工,依旧要倒班。为什么不休息呢?“还不是想多挣点钱,补贴家用。”说完这句话,周显赫下意识攥紧了拳头,坐在沙发上猛抽起烟来。
一家五口,除去年幼的孩子,有3个职工,按道理不该如此困顿。“职工跟职工差别可大了!”周母告诉记者,在这座城市里,虽然大多数职工都身穿同一种标识的工装,但有的是主体企业的全民工,有的只是附属企业的集体工。两者相比,前者不论在岗或退休时的工资待遇,都要远远优于后者。不幸的是,周家只有父亲是全民职工,她和儿子都属于后者。
虽说钱少了日子可以照过,但某些场合下钱必不可少,比如生病时。此时,医疗保险就成了保证生活质量的最后一道屏障。可这道屏障对集体职工而言,几近于无。“直到前两年,咱们退休(集体)职工才有医保,还得自己交钱。但是平时不能用,啥时住院了才给报销。你说这算咋回事?”周母愤愤不平。
周显赫也没有医保。算一算,父亲有一份,母亲的算半个,“我们一家人才有一份半”。
268元白交了
有时回想这一生,周显赫母亲会觉得是命运给自己开了个玩笑。
小学读书,她成绩优异。1966年小升初考试,班里只考上4个,她是其中之一。两年后,上山下乡大规模开展,她被分到城郊的农村劳动。1972年返城,被安排进了附属集体企业。“那时的大集体,主要就是安置返城的知青,还有企业职工子女。”周母回忆说。
爱人和她是小学同学。不同的是,周父从小就不爱读书,“净逃课了”。初中没考上,他留级一年后读了矿山学校。这反倒让他躲过了下乡劳动一劫。后来,市里的主体企业进校招工,周父直接成了全民工人。
这是两个人的分水岭。
钳工、维修工、保卫科,周母先后在集体企业的不同岗位间流动。周父在全民企业里,也先后干过调车员、电工、保卫科。不过,同样是流动,周母的工资越来越少,周父的待遇则稳步升高。
“咱们开始各种待遇跟全民的都差不多,后来不知怎的,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不发钱,厂里就给每人发一个“信誉卡”,在卡上记账,实际就是打白条。不得已,46岁的周母办理了提前退休。第一个月,她退休金开了450元,而那时周父的在岗收入已经600多元了。
周母退休后一年,中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从前由企业大包大揽的职工医疗自此被推向社会。作为全民在岗工人,周父顺利享受到这项待遇,周母则错过了。“厂里连工资都开不出,哪有钱给咱办医保啊!”
这之后的12年里,医保对她来说只是个模糊的名词。她说自己身体好,这些年除了偶尔咳嗽、感冒,没得过大病,用不着医保。但心底,她还是渴望能有这份保障。
2009年,市里出台优惠政策,将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周母每年缴纳268元,即可享受大病住院报销待遇。但因为退休前并未缴纳统筹费,像她这样的集体职工都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因此不能享受门诊报销,也不能在药店里买药。
让周母更加不解的是,市里规定集体退休职工的缴费并不累计,即如果当年没有住院,268元第二年就归零了。“我从来也没住过院,这钱不白交了吗?”
她觉得,这迟到的保障生生被打了个折扣。
缴纳医保很奢侈
还有人选择放弃这份保障。
“我觉得身体还行,用不着交(医保)。”周显赫说。但在记者看来,这是为生计所迫。
初中毕业时,周显赫也考上了矿山学校,“出来就是全民工”,但父母希望他能“当个白领啥的”。他去上了一所中专,学了管理。
8060元,学费几乎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毕业后学校不管分配,他往南方倒腾过东西,但没赚到钱,最后只得托关系重回企业上班。只是此时全民企业已经满员,周显赫成了附企的集体工人。
这是个选矿厂,负责分选出铁精矿,然后拉到主体企业里炼钢。当年精矿价格正处在高位,厂里效益很好。周显赫也很努力。他当过调度员,做过班长。正当他满怀再次晋升希望时,全球金融危机突然来了,精矿价格一下跌到了谷底。
生产线停了一半。起初工人还正常开工,后来上一周休一周,工资减半,“我一个月才开600多元”。再后来,工人们被分派到主体企业的下属工厂,负责清扫车间厂房。
车间里的景象,远远超出了记者的想象:咣咣咣,皮带和机器运转的巨大噪声,震得人双耳发疼;屋内,充斥着矿物质粉尘,不用半小时地上就会铺满;而在其中一段工区,整个天空中都飘着生石灰,仿佛在下雪,红墙都被熏白了。
工人的休息室也好不到哪去。三层小楼,窗户大都没了玻璃,用纸壳糊上。屋里地板都瓢了,被揭得只剩下最后一绺。墙上拉了一根铁丝,挂上个钩子当衣挂,午休时只能睡在桌子或长板凳上。周显赫说,小楼是全民企业遗弃不用的,之所以找集体职工来清扫,“就为了减轻全民工的负担。” 如此恶劣的条件,男女岗位的工资都是一千出头。可这饭碗也不保靠,“随时可以不用你”。如果真不用了,会怎样?“回去也没正经岗位,估计还是开半个月工资,要不就得放假回家。”周显赫有些茫然。
邹师傅的境遇更糟。他是周现在的同事。1980年,他接父亲班进附企当上集体工人,16年后,企业机器停转,他被迫放假回家。从此,他不去上班,企业也不给他发工资、不缴纳各种保险,“两不找”。
收入来源没了,但生活还要继续。他去帮亲戚看买卖,管理库房,一个月收入几百元。后来,亲戚转行,他托人说情来此清扫厂房。“老周比我强,起码还有厂子,我们厂现在就剩一块牌子了!”邹师傅自嘲说,别看自己身份还是集体工人,其实跟临时工没两样。
工作朝不保夕,缴纳医保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采访中记者得知,目前在此清扫卫生的几十名集体工人中,大多数都和周显赫、邹师傅一样,没缴纳医保。“啥时有病了,啥时再交吧……”
对他们而言,生活永远只能与当下周旋。
已经受照顾
“我等不及了。”赵平安说。
55岁的他也是清扫队伍中的一员。年轻时,他曾在一家集体企业做过劳保材料,后来负责给轧好的钢打包。这些活都是主体企业的边角余料,“人家照顾咱们给的”。
当年,主体国企和附属的集体企业都在一个围墙里干活,有时还混岗作业。“就像是一家人。”可后来企业提出“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改革,附企搬了出去。由于集体企业本就先天不足,再加上设备落后,主体企业的扶持也逐渐减少,众多附企举步维艰。
1996年,赵平安放假回家。他进了一批橘子花生去卖,结果赔了,“就剩下一个倒骑驴”。他又跑到建筑队里,负责换装塑钢窗户,勉强够维持生活。可没多久,同为集体工人的妻子也放假了,为了多挣点钱,赵平安到了现在的岗位。
这儿的工资其实一点不高。但如果能干,可以申请一人干两个岗。周、邹和赵现在都干着双岗,“有的女职工还申请想干俩男岗呢!”生活的重压下,连性别差异都被自我屏蔽了。
有人开始遭遇反噬。“我以前厂里的一个男职工,平常好好的人,突然脑血栓倒下了。”因为没有医保,看病的诸多费用只能自己买单。在贫穷边缘勉强维持的平衡,瞬间被击碎。“他家里一下就穷了!”周显赫唏嘘不已。
赵平安的身体也不算好,“老是感冒”。2010年,他缴纳了医保,每年268元。为此,他特意把抽了多年的烟戒了。“这两百多块钱,对咱们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因为看重,他跟周显赫的母亲一样,对于缴费不能累计也耿耿于怀,“这不是欺负咱们集体工人吗?”
他们不知道,其实这已经是受照顾的结果了。
记者查询得知,辽南该市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发轫于2001年10月,此后,该市的37万职工被纳入职工医保范围。然而,时至2007年初新华社发文称,该市“一些困难企业由于无钱投保,很多职工……医疗保障处于空白。”该市开始在国有困难企业推行城市合作医疗,即职工以自愿方式参保,就医后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报销。
这远远不能满足集体企业职工的需求。2009年,该市再次出台政策,将国有破产企业、集体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也即周显赫母亲和赵安平享受的医保待遇。据推算,仅此两项惠民政策该市财政补贴就高达上亿元。
然而,因为之前企业困难没有缴费形成空账,众多集体职工的医保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待遇也相应打了折扣。
隐性契约没兑现
如果以动态的目光审视集体职工的医保,情况正在好转。比如之前一无所有,到后来部分享受。另外,采访中周显赫母亲等人提到门诊费不能报销的问题,其实从2011年5月起,该市就规定“无个人账户的职工医保参保者门诊可报销”。这样一来,虽然他们每年268元的缴费不能积累,可如果到门诊就医能享受相应的报销,就不算是完全归零了。
但很多集体职工对此却不知情。并非对自身利益不关心。有媒体报道称,该市大型央企下属集体企业有719个,已经停产的276个,半停产201个。这十多万人,早已失去了信息传达的组织渠道。“市里有啥政策,有时楼下电线杆子上能贴,就去那找。”
有些人不甘心,他们希望能享受和全民职工一样的权利待遇。
“都给国家干了一辈子,凭啥咱就得矮人一头呢?”56岁的杨阿姨是周母的老同事,从2009年起,她和一群退休职工先后到各级政府上访,要求同样建立个人医保账户,缴费可以逐年积累。
之前空账的钱由谁出?“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者是让主体企业帮咱们解决。”杨阿姨挺有信心。但辽宁省人社厅一位专家认为,主附分离后有各自的法人,并没有帮忙的义务,而让国家出钱也不现实。
不过,经济学家吴敬琏早在1993年就曾说过:计划经济时代,职工的社会保障缴费在发放工资以前已经作了扣除。这笔钱被国家用来兴建企业,职工不需要也没有个人账户积累。因此,当职工的各项保险由现收现付转向统账结合时,政府必须将原来职工的上缴部分返还给他们。国家和职工之间隐性契约,在日后显然没有兑现。
行走在周显赫和父母居住的街道上,水泥路面早已坑坑洼洼,路边小商铺还都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装修风格。如果仔细打量,日式小楼、俄式建筑、筒子楼、最老的商品房,这些本该早被淘汰进老照片里的旧屋子,仍旧顽固地存在着。
这里似乎被遗弃了。只有住户们,还在强撑体面,“等哪天拆迁了就都好了”。就像他们对待疾病的态度,“挺一挺,说不定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