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垃圾造肥赢得鲜花和财富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可能都有路过垃圾堆的经历,那刺鼻的恶臭和杂乱的肮脏,让你一刻也不想多停;而城市垃圾更是环卫部门的头疼事,每年为清扫、转运垃圾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不得不为倾倒垃圾开辟一个个垃圾场,占用土地不说,还影响环境。
   在湖北省襄樊市有这样一个人,他从垃圾中发现“金子”,人见人厌的垃圾对他来说是免费的生产原料,把这些垃圾运到工厂后制成有机生物肥,从而为城市垃圾的处理找到一条革命性道路。而他也在分解垃圾、为城市环保作贡献的同时,为自己赚了个盆满钵盈。
  
  “神经”?打工汉辞工与垃圾为伍
  
   1953年7月,罗学贵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磷矿镇刘阳村,高中毕业后,先后在磷矿镇中学、党校当过教师。他工资较低,妻子在家务农,日子过得一直很紧张。
   1997年初,罗学贵被钟祥市劳动局民工培训基地聘为负责人。基地有土地700多亩,建设成养殖、种植示范点,供学员们全程操作实习。罗学贵经常带领学员到种植示范点教学,在为蔬菜除草时,学员纷纷抱怨土质太硬。有一个学员建议:“罗老师,这是土壤板结。在咱农村,施用农家肥就能防止这种情况。咱基地下次种植时,得先在地里施农家肥。”罗学贵认为他讲的有道理。
   因此,半个月后在种植另一经济作物时,罗学贵就带领几个学员到附近农村收购农家肥。可任凭他们跑遍附近大小40多个村子,没有一户农民愿意卖给他们。这些农民纷纷说:“这点肥还不够自家用呢!”
   罗学贵感慨万千。想不到平日蚊蝇乱舞、臭气熏天的“粪堆”在种地时竟成为香饽饽。看来到农户手中收购农家肥是不行的,基地必须自己积肥。可是,一直到年底,还没攒够所需的肥。
   1998年春节过后,因为和主管单位发生了一些矛盾,罗学贵辞职了。钟祥市一家花卉公司看他搞过特种种植,便聘用了他。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其他工人一起,为苗圃整地、松土、浇水,月工资只有500元。
   1998年2月底,罗学贵和工友在老板带领下,从垃圾场拉回一车垃圾,用铁筛把塑料袋、铁丝等杂物除掉,然后挑来大粪浇在上面。后来,老板又运回过几车垃圾。一位老工人告诉罗学贵:“苗圃因为多年施用化肥,土壤板结,花苗长势不好。想用农家肥改良土壤,又不好收集,老板只好用发酵的垃圾代替,效果还不错……”
   罗学贵陷入了沉思。由于长期施用化肥,许多土地出现板结,影响作物生长。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就是施农家肥,但农家肥收集起来费力、费时,农户自给自足都存在困难。苗圃园需肥量大,花卉老板用垃圾快速攒肥,倒也是一种好办法。想到这里,罗学贵突发奇想:能否像老板这样,用垃圾大量生产“农家肥”呢?如果可行,土地可得到改良,还能消化垃圾,改善城市环境,真是一举多得。
   罗学贵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垃圾主要由厨房垃圾、工业有机物废料、白色垃圾等组成。如果能够合理分选,厨房垃圾、工业有机物废料都可以利用。他把分选后的垃圾拿去化验,得出“有四种养分”的结论。
   罗学贵又找来大量资料,通过查阅得知,可与农家肥相媲美的是有机肥,但当前生产有机肥的主要原料为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收购、运输成本高,“豆腐变成肉价钱”,工业化生产走不通,所以有机肥生产在我国一直停滞不前。罗学贵心想,垃圾本身就有营养,假如用作有机肥的生产原料,可免费就地取材,大大降低成本,生产的肥料具有价格优势,便于推广。罗学贵的信心更足了。
   1998年4月,罗学贵辞去了苗圃园的工作,运了一汽车垃圾回到老家,一头扎进垃圾堆里开始了研究。刚开始,拨弄那些散发着阵阵恶臭的垃圾,他恶心得呕吐过好几回,连吃饭都没有胃口。后来,嗅觉麻木了,才渐渐好受一些。
   村里人见他放着城里好好的工作不做,回家折腾那些臭烘烘的垃圾,都以为他神经出了问题。得知他在研究用垃圾做肥料,有人说起了风凉话:“想发财想疯了!”以前的好友也赶来劝他:“许多专家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你一个门外汉能行?还是出去好好地打工吧。”几个兄弟也连连抱怨他把家门口变成垃圾场了。
   面对各方压力,罗学贵不为所动。第一步,他研究如何分离垃圾。他用特制的筛子去除垃圾中的塑料袋、砖头等体积较大的杂物,实现垃圾初选。但初选后的垃圾在形体、质地上相差不大,进一步分离很困难,罗学贵一时陷入了困境。
   经过上百次试验,1998年6月的一天早晨,罗学贵发现前一天晚上泡在玻璃缸里的垃圾,此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漂浮在上部,一部分沉淀在缸底。罗学贵仔细查看,发现漂浮物大多是薄膜、纸张等无用的纤维物质。沉淀物则是各种有机质。那些漂浮物用水轻轻一冲,就流出了缸外。罗学贵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终于找到分离垃圾的“浸泡水冲法”了!
  
  神奇!垃圾肥赶超化学肥
  
   接下来是如何提高垃圾养分的问题。罗学贵多次到武汉,请教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武汉大学的黄敬钢教授对他利用垃圾造肥的想法大加赞赏:“变废为宝,改善环境,而且垃圾中大量有机质可有效缓解土壤板结。”并指出罗学贵以前没想到的问题:“垃圾有难闻的臭味,除臭也很关键,能不能把提高养分和除臭结合起来解决呢?……”黄教授带着罗学贵在武汉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书籍,设定了用生物办法解决除臭与营养问题,并帮助选定了30多个菌种。
   武汉之行,使罗学贵深受鼓舞。回来后,他在分离好的垃圾中添加鸡粪、猪粪做成培养基,然后接上放线菌等菌种,放在潮湿温暖向阳的环境里。几天后,垃圾物料上长满白色菌体,罗学贵拿到武汉一化验,奇迹出现了——养分提高了5~6倍!而且垃圾中的臭气也消失了,散发出淡淡的酒香味!
   接着,他根据试验设计出“垃圾生产肥料”的工艺流程:采取浸泡水冲法分离垃圾(去掉纤维等无机质,保留有机质)→发酵→无害化处理→配少量禽畜粪便或者农作物秸秆粉→接菌种(放线菌等)→利用设备成型。他又用一周的时间,制定了详尽的技术措施及要求。
   罗学贵马不停蹄地筹办工厂。一天,罗学贵在钟祥北郊为工厂选址时,看到一家复合肥厂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得知这家厂由于生产原料主要是稻草、麦秸,肥料定价高,销路不畅,已停产了。罗学贵灵机一动,我何不与这个厂合作呢?他找到该厂的季老板,介绍了利用垃圾造肥、降低成本的思路。季老板很感兴趣,当即与罗学贵签订了合作协议。
   3吨肥料很快试产出来了。此时正是小麦播种季节,为检验肥效,季老板请老家的亲戚朋友小面积试用。可是,两个月后,“试验田”里的麦苗弱小泛黄,出现营养缺乏症状。
   罗学贵心急如焚,把肥料样品带到省里一化验才知道,这种肥料所含的“氮、磷、钾”只占总养分的16%。化验人员还告诉罗学贵,国家对肥料的生产有技术标准,商品肥中“氮、磷、钾”养分不能低于20%。
   罗学贵心想,缺什么咱补什么。但是,如何在垃圾物料中添加“氮、磷、钾”,并形成一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水线?在季老板的支持下,罗学贵一头扎进实验室,通过上百次试验,筛选出最佳配方,并设计出较为完善的生产工艺,终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第二批肥料样品生产出来,罗学贵再次前往武汉化验,结果显示“氮、磷、钾”总养分达到26.7%,超过国家标准,并且还富含微量元素、功能微生物。罗学贵激动地把化验报告带到武汉大学给黄敬钢教授报喜。黄教授连连赞叹:“好!好!把有机、无机、生物肥三合一,你开了先河啊……”
   罗学贵和季老板认为时机已成熟,就招聘工人,开始批量生产。可是,开工还不到一个月,季老板因其他原因不能与他继续合作了,罗学贵只得再次筹办新厂。在办证过程中,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听说工厂是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肥料,都特事特办,一路绿灯。
   1999年3月,罗学贵的工厂开工生产。一车车垃圾源源不断运进工厂,又变成一包包沉甸甸的肥料。
   可是,肥料的销售却不尽如人意。罗学贵知道,长期以来,农民用惯了“双百斤”(亩施碳酸氢铵50kg、过磷酸钙50kg),让他们去接受一个新产品,简直太难了。
   就在此时,垃圾造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湖北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罗学贵及他的垃圾肥料。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使这种“绿色肥料”的销售形势迅速好转,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几万斤肥料销售一空。罗学贵又招聘了几十名工人,加足马力生产,前来提货的汽车排成长队。仅春季几个月,罗学贵和他的合作伙伴就赚了个盆满钵盈,步入百万富翁之列。
   1999年9月,国家科技部获悉罗学贵用垃圾造肥,便组织60多人的考察团前来考察,其中有市委书记,有肥料、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考察团通过检验和大田对比,一致认为罗学贵用垃圾生产的生物复合肥能明显改良土壤,增强作物抗病力,抑制病虫害,提高产量和品质。更令考察团一行人津津乐道的是,这种肥料以垃圾为主要原料,变废为宝,对减轻城市垃圾重压、减少环境污染起到较好作用,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道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拉着罗学贵的手说:“你为人类做了一件大好事,希望你把这个事业做好!”
  
  豪爽!全国的垃圾都是我的生产原料
  
   但是,进入10月,罗学贵遇到新的问题。负责原料供应的科长反映垃圾场的垃圾已所剩无几,到另一垃圾场又很远。销售科长反映,产品出现滞销。垃圾问题倒好解决,产品的销售势头为什么减弱了呢?
   一天,一个老客户又来提货。罗学贵同他开玩笑:“怎么啦,我得罪你啦?往常一提就是十几吨,这次怎么提这么少啊?”这个客户解释:“我们小镇就几万亩地,何况还有其它肥料在竞争,哪儿能卖那么多肥料哟……”
   罗学贵心里一动。是啊,一个地方需求量毕竟有限。要想扩大销量,必须眼光放远,开拓新的市场。能不能异地建厂?这样既解决了垃圾来源问题,又能依据地域优势在当地肥料市场中分一杯羹。
   没过几天,襄樊市的一位朋友向罗学贵建议到襄樊办厂:“襄樊面积大,是农业大市,肥料市场大,并且,在西郊的月亮湾公园,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场,8年来襄樊市区所有垃圾都倾倒在那里。”
   2000年8月,罗学贵在襄樊市樊城区贾汪村月亮湾公园的垃圾场附近,新建了一家工厂,并把生产出来的肥料命名为“施乐得有机生物复合肥”。
   可是,销售举步维艰。罗学贵这才醒悟,新闻的效应已经消失,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如何让襄樊的农民去接受一种陌生的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单纯依靠广告?不行!农民是最讲实际的。罗学贵一班人决定破釜沉舟。
   罗学贵把业务员分成几路,每路带一车肥料,走村串户逐家派发肥料,来年看效果再收钱。刚开始,人们都不敢接受,怕施错肥耽误一季的收成。罗学贵改变策略,首先“攻取”村支书,把各种检测报告、媒体报道拿给村支书看,村支书相信了“施乐得”,开始向村民进行宣传。就这样,2000年秋季,工厂生产的肥料告罄。
   但是,由于货款没有回收,罗学贵只得动用“老本”为工人发工资。最艰难的时候,他身上只有十元钱。生活的艰辛可以凭意志克服,但内心的担忧却如毒蛇一样缠着他:来年农民会主动交钱吗?
   2001年初,罗学贵忐忑不安地和业务员下乡收款。出乎意料,农民都纷纷赶到村里的收款点交钱,并一致要求他们在种稻时再送肥进村。
   镇上的肥料经销商听说广大农民对“施乐得”的赞誉,都纷纷前来签订购货合同。一传十,十传百,“施乐得”的市场由此打开。
   2002年6月的一天,罗学贵陪几位客户在饭店吃饭,上了一道“糖醋鱼”,客人们吃了一口后,都不再动筷。其中一位抱怨:“现在的鱼都快成化肥鱼了,真难吃!”另一位也说:“养鱼户也真是,明知道往鱼塘撒化肥会‘泛塘’,鱼的品质也大打折扣,可就是明知故犯……”
   罗学贵灵感顿生:“垃圾肥”的特殊构成,能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他来到襄樊市职业技术学院,向一位王教授请教。王教授说:“碳铵、磷肥倒入鱼池,碳铵往上冲,磷肥往下落,整个水体都是肥水,遇到天气突变,气压下降,水中氨气就会导致鱼‘泛塘’。”接着,他又与罗学贵一起对“施乐得”进行试验。检测得知,“施乐得”溶水后漂浮,只作用于水体40厘米以上,40厘米以下是清水。由此得出结论,鱼在清水的环境生存,就不会“泛塘”。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罗学贵再次采取赊销办法,并请养鱼户在不同水面分别施用“施乐得”和其它化肥,两个月后看对比效果决定是否付钱。
   罗学贵两个月后前去,养鱼户们不仅结账,而且决定今后专施“施乐得”。因为经过对比,施用“施乐得”的鱼塘不泛塘,鱼增产15%,肉质鲜美。由此,罗学贵的“垃圾肥”又打开新的市场:养鱼。
   2004年初,为应对供不应求的销售局面,罗学贵又在襄阳区伙牌镇投资70万元,建成年产3万吨的分厂,并成立“襄樊施乐得生物肥业有限公司”,至此,“施乐得”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有机生物肥生产厂。
   鉴于罗学贵在垃圾造肥、城市垃圾处理上的突出贡献,武汉大学于2002年8月聘其为“客座教授”。他的“利用生活垃圾生产有机生物肥生产工艺”在2004年初取得国家专利,并同时获得“首届亚洲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世界华人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等荣誉。武汉大学客座教授、世界著名环保专家瑞格·费斯克教授在武汉大学听了罗学贵所作的报告后,盛赞这种技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要在全世界大力推广。”而罗学贵在获得鲜花、掌声的同时,也得到滚滚财富。
   日前,笔者在采访罗学贵时,他踌躇满志:“今后,我们打算逐步向全国辐射,哪里有垃圾,哪里就建厂,做全国的肥料大王!”
   曾经贫穷的罗学贵由于在生活中爱思考,从解决社会问题中发现致富门路,把无处不在、影响环境的垃圾变废为宝,变无用为有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富裕路。朋友,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吗?其实,垃圾又何止做成肥料?没用的“废物”又何止“垃圾”一项?这些大量存在的“废物”里也许也藏着金子呢!睁大你的慧眼,打开你的想像,让我们从众多“垃圾”、“废物”中去发现吧!
其他文献
(一)    1995年8月,儿子扬扬在董燕和丈夫向军幸福的等待中降生了,初为人母的日子里,董燕忙着为可爱的小家伙把尿、喂奶,心像被蜜浸了一样甜。转眼三个月的产假就到了,董燕这才不无忧虑地问向军:“我们都上班去了,孩子怎么办?”董燕在新华书店上班,每个月只有800元的工资,而向军作为一家事业单位的部门主管,除了待遇优厚足够养家糊口外,前景比较看好。考虑到请保姆每个月也要好几百元,向军当机立断:“鱼
期刊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专家告诫,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一生难以弥补。   这次调查涉及哈尔滨市855名初、高中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离婚家庭的为30.30%,和睦家庭的为18.88%。   “有些家长口口声
期刊
[病例]:媛媛在9岁之前,在学校里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家里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但在9岁那年,她偶然看见了父母做爱的场景,从此以后,一切发生了巨大变化。媛媛由活泼可爱变得沉默寡言了,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跟父母的关系也紧张起来。对父母的话总是不理不睬,一次,因为她的期中考试成绩从全班前三名降到第40名,母亲很生气,就问她原因,她不但不理母亲,还把自己房间的门锁上。父亲发火了,打了她一巴掌,她拿出小刀,
期刊
难得的安抚     某经济学教授正在讲解“货币的流通”一课时,有个学生竟然睡着了,旁边一个同学急忙推醒他。这一情景被教授看到了。教授谅解他说:“人人都说钱是极有魅力的,可这里就有人对钱的问题无动于衷,难得啊!”     球迷的下场    一日,球迷甲遭遇球迷乙。甲诉苦说:“我家的那只母老虎,自以为她是世界杯裁判。我不过多看了一会儿球赛,她居然把我罚下了床。”  乙看了看甲,不紧不慢地说:“你还比我
期刊
6至12岁的中国孩子更喜欢爸爸    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中国的家长们常常喜欢向孩子提出这个问题。尽管聪明的孩子往往会以“都喜欢”作答,然而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的内心通常更接近他们的父亲。   这项研究成果是由正在参加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建新公布的。作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人格研究”的组成部分,该调查通过对1000个中国家庭进行研究得出了如上结论。结果显示,6至12岁的中
期刊
美国专家研究发现,长期营养不良的儿童在长大后可能更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他们调查了约1600名在1969年和1970年出生的毛里求斯儿童在3岁时的营养状况及其11岁时的智商测试结果,还请家长和教师报告了他们在8岁、11岁和17岁时是否有行为问题。  研究人员根据调查结果指出,被调查儿童若在3岁出现明显营养不良迹象,即缺乏大脑健康发育所需的蛋白质、铁、锌和某些B族维生素,那么他们长大后很有可能智商偏
期刊
搜索“杀马特”这个词,沿着互联网信息的草蛇灰线,往往会被导向一个名字——罗福兴,他被称为“杀马特教父”。  十几年前,中国迎来了非主流的一代人。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画着吓人的烟熏妆,带着夸张的饰品,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在QQ空间里依靠火星文来交流、抒发情感。11岁的罗福兴,觉得“非主流”这个词土,不够时尚。他去查“时尚”的英文单词,搜出了“smart”,便音译出了“杀马特”。  作为留守儿童,罗福
期刊
姑娘的担心    一天晚上,一位姑娘和一位小伙子在小河边散步。小伙子做完工刚回来,肩上背着一只大桶,一手提着一只鸡,另一手拿着一把锄头,还牵了一只羊。  天越来越黑,姑娘说:“我有些害怕。”  “怕什么?”  “怕你趁天黑吻我。”  “这怎么可能呢?我带着这么多东西。”  “那可难说。如果你把锄头插在地上,把羊拴在上面,把鸡放在桶里呢?”    差别    生物课上,老师提问:“青蛙和癞蛤蟆有什么
期刊
编辑同志:  2003年8月,我的朋友李某为做生意而向我借款3万无,并承诺半年后偿还。然而半年后,他仅偿还了1万元之后就再也没有还款。后来,我因急需用钱而向他讨要却又发生不愉快,无奈之下,我于2004年10月诉至法院,后法院判决李某偿还我借款2万元。由于李某拒不执行判决,法院依我的申请启动了强制执行程序,因李某家境并不富裕且又隐匿了部分有价值的财产,强制执行一直未果。今年10月,李某的父亲去世,并
期刊
彝族女子生下“怪女”:腰背上长了条“大尾巴”    1988年10月12日深夜,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白云村的石秀芬分娩了,遇上难产,接生婆费了好大劲才将孩子接生出来,孩子一落地吓了接生婆一跳,从婴儿后背的腰部正中长出的一条既像手又像腿的怪肢竟比婴儿的腿还粗长,像个大尾巴,长约15厘米,怪肢前端又长出一个大“肉叉”,“肉叉”前端似乎长有指甲,像一把拾柴用的铁钳子。孩子长了3条“腿”!接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