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十铜元》作者伍德华,英文全名A·M·Tracey Woodward,美籍犹太人。1876年,伍德华出生于印度洋中的法属殖民地留尼汪岛。1879年随其母定居于日本横滨,1895年迁往大阪附近的神户。其父是一名海员,喜好收集邮票,伍德华12岁时接管了父亲的邮票集藏,养成其一生的收藏嗜好。伍德华16岁时就撰写有关邮票的文章。1905年,伍德华售出其父亲的世界性的邮票集藏,着重于日本邮票,不久成为日本、朝鲜、中国台湾邮票的权威。
伍德华于1906年(一说1916年)移居上海,从事-地产和鸦片贸易。据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钱币馆馆长弗朗索瓦·蒂埃里(中文名陈道明)十余年前告知,设在法国里昂的国际刑警组织内至今仍保存着关于伍德华在20世纪10-30年代涉嫌以走私鸦片、东方文物为生的档案。1930年,伍德华举家迁居法国。1937年又回上海清理财产,次年回法国后不久去世。
伍德华平日对中国铜元研究情有独钟,以雄厚财力为后盾,不遗余力地四处收集中国铜元。相传为收集铜元版别伍德华曾在上海老城厢的九亩地(今老西门中华剧场旧址)开设剧院,每日将售票所得的铜元逐一挑选。20世纪30年代,他曾与耿爱德(E.KANN)等人组织的上海西人货币会以及上海古钱收藏家们频繁接触。在1922年8月出版的《新中国评论》杂志上,伍德华首次发表了《山东铜元》一文。后于1926年3月至1935年12月,在《中国科学与艺术杂志》(不久改为《中国杂志》)上陆续地发表了《中国当十铜元》系列英文文章,逐次一一介绍中国中央和地方各铜元局厂等铸造的当十铜元。后于1942年,已发表的文章被编辑成册,在法国巴黎出版,相传仅印100册。伍德华的藏品在生后均分割出售,其赖以写作的资料数千枚当十铜元也于1954年拍卖售出。据买主称,这些铜元放在一个箱子里,重得搬不动。
《中国当十铜元》一书自出版后60余年来,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铜元的鼻祖和经典著作。首先,伍德华在《中国当十铜元》中对铜元的版别作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创设出分解铜元面背,分别编号,以编号的组合来反映杂芜的版别,并且在表格中详细地列出币材、重量、评级(珍稀程度)等,这为后人科学地研究中国铜元开辟了一条阳关之道。自《中国当十铜元》出版以来,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钱币学家多次以其为蓝本,撰写各自的铜元著作,对铜元版别有所补充,但从开创性而言,均无法与伍德华《中国当十铜元》同日而语。从这一角度出发,伍德华无愧于科学研究中国当十铜元的奠基人,而《中国当十铜元》则应是中国铜元学术研究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其次,此著以英文撰写,便于欧美钱币界人士了解中国铜元。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已经考虑到西方人的需要,在注释中对中国的各个省份作了背景介绍,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地理、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他所引用的书刊多来自诸如甘沛澍、艾约瑟、夏鸣雷、卜士礼、晏文士、骆任廷等人著作,他们均为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外交官员。在今天,已经很难读到他们的原著。通过《中国当十铜元》的引文,对于研究清代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了解当时西方人士对中国社会的实际观感等无疑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史料。同时,他又大量地引用了英文版的《中国经济新闻简报》以及《海关十年报告书》,这些当时的档案、报刊,真实地反映了清代、民国年间铜元铸造、发行和流通的状况,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经济、金融和钱币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学术资料。
但是,伍德华《中国当十铜元》由于受到各种局限,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陷,例如书中仍有误为珍品的赝品等等。当然,在此我们将暂不展开讨论这一问题,留待今后以合适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憾。
作为编译者,我们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汲取到有益的精华。由于学识有限,难免在编译中会出现种种瑕疵,望读者不吝赐教,在下将不胜感激。
(责任编辑:高聪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图表、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伍德华于1906年(一说1916年)移居上海,从事-地产和鸦片贸易。据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钱币馆馆长弗朗索瓦·蒂埃里(中文名陈道明)十余年前告知,设在法国里昂的国际刑警组织内至今仍保存着关于伍德华在20世纪10-30年代涉嫌以走私鸦片、东方文物为生的档案。1930年,伍德华举家迁居法国。1937年又回上海清理财产,次年回法国后不久去世。
伍德华平日对中国铜元研究情有独钟,以雄厚财力为后盾,不遗余力地四处收集中国铜元。相传为收集铜元版别伍德华曾在上海老城厢的九亩地(今老西门中华剧场旧址)开设剧院,每日将售票所得的铜元逐一挑选。20世纪30年代,他曾与耿爱德(E.KANN)等人组织的上海西人货币会以及上海古钱收藏家们频繁接触。在1922年8月出版的《新中国评论》杂志上,伍德华首次发表了《山东铜元》一文。后于1926年3月至1935年12月,在《中国科学与艺术杂志》(不久改为《中国杂志》)上陆续地发表了《中国当十铜元》系列英文文章,逐次一一介绍中国中央和地方各铜元局厂等铸造的当十铜元。后于1942年,已发表的文章被编辑成册,在法国巴黎出版,相传仅印100册。伍德华的藏品在生后均分割出售,其赖以写作的资料数千枚当十铜元也于1954年拍卖售出。据买主称,这些铜元放在一个箱子里,重得搬不动。
《中国当十铜元》一书自出版后60余年来,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铜元的鼻祖和经典著作。首先,伍德华在《中国当十铜元》中对铜元的版别作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创设出分解铜元面背,分别编号,以编号的组合来反映杂芜的版别,并且在表格中详细地列出币材、重量、评级(珍稀程度)等,这为后人科学地研究中国铜元开辟了一条阳关之道。自《中国当十铜元》出版以来,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钱币学家多次以其为蓝本,撰写各自的铜元著作,对铜元版别有所补充,但从开创性而言,均无法与伍德华《中国当十铜元》同日而语。从这一角度出发,伍德华无愧于科学研究中国当十铜元的奠基人,而《中国当十铜元》则应是中国铜元学术研究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其次,此著以英文撰写,便于欧美钱币界人士了解中国铜元。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已经考虑到西方人的需要,在注释中对中国的各个省份作了背景介绍,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地理、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他所引用的书刊多来自诸如甘沛澍、艾约瑟、夏鸣雷、卜士礼、晏文士、骆任廷等人著作,他们均为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外交官员。在今天,已经很难读到他们的原著。通过《中国当十铜元》的引文,对于研究清代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了解当时西方人士对中国社会的实际观感等无疑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史料。同时,他又大量地引用了英文版的《中国经济新闻简报》以及《海关十年报告书》,这些当时的档案、报刊,真实地反映了清代、民国年间铜元铸造、发行和流通的状况,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经济、金融和钱币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学术资料。
但是,伍德华《中国当十铜元》由于受到各种局限,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陷,例如书中仍有误为珍品的赝品等等。当然,在此我们将暂不展开讨论这一问题,留待今后以合适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憾。
作为编译者,我们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汲取到有益的精华。由于学识有限,难免在编译中会出现种种瑕疵,望读者不吝赐教,在下将不胜感激。
(责任编辑:高聪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图表、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