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逢银行三季报期,央行于10月15日发布了《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报告》。数据显示,9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05万亿元,存款减少3192亿元,社会融资量增加1.3万亿元,M2同比增加13.1%;M2增速或因外汇流出而放缓,但非金融机构客户存款和M1增速同比走强。
M2同比增速从8月的13.3%放缓至13.1%,主要原因是来自人民币贷款和财政存款释放的1.3万亿元M2生成被资本外流以及非金融机构存款和“影子银行”活动的降温所部分抵消。尽管如此,企业存款同比大幅增长推动非金融机构客户存款同比上升。企业存款和M1 同比增幅分别较8月上升1.1%至9.8%和11.4%,表明企业活动升温、资金从股市的流出规模加大以及活期向定期存款的转移减少。受此影响,反映银行资金成本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9月环比下降17个基点至4.67%。
尽管当前宏观经济下滑和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均超市场预期,但由于外汇流出压力和相对较低的CPI为进一步放松政策预留了更大的空间,加上企业融资成本的潜在下行以及新近推出的住房贷款和汽车购置税方面的放松政策,这应该有助于支撑企业盈利并降低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市场对银行股持建设性的看法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货币新政助力银行放贷
2015年以来,央行持续放松货币,并创新了诸多货币工具,如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范围时央行近期的又一新政。根据这一新政,央行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试点范围由山东、广东两省推广至上海、天津等9省市,在该种模式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将优质的存量信贷资产质押给央行,获得央行再贷款,从而实现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并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据报道,广东2014年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规模约为50亿元。
再贷款是法律赋予央行的权利,并非创新的货币工具,但将再贷款与信贷资产质押结合起来却是一大创新。央行此次创新之举意义何在,市场猜测不一。
中信证券认为,央行新政有三大精妙之处:一是央行此举意味着主动“作为”。在经济低迷、外汇占款下降的背景下,再贷款是形成基础货币的重要创新,同时,还能继续强化货币放松格局;二是放松空间可以很广阔,理论上限可到数万亿元。央行明确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推广至9省市,截至一季度末,上述9省市贷款余额总计约为29.8亿元,其中(银监会口径)涉农、小微贷占贷款总额约34.9%和30.4%,按照40%的质押率,再貸款规模上限可以达到数万亿元;三是货币政策的主动权却牢牢掌握在央行手上。
主动权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再贷款的规模由央行认定,也就是可用来抵押的信贷资产的范围和标准完全由央行认定,比如抵质押率等;第二,再贷款的时间由央行认定,因为抵押贷款是有期限的,由此,货币宽松的周期可灵活调整;第三,再贷款的导向领域由央行认定,比如行业导向(三农、小微或其他领域),在不同时期可以支持不同领域;第四,再贷款的试点地区由央行认定,比如第一批试点后可能将扩大试点。
因此,央行此次新政的目的是延续2015年以来一直宽松的方向,但却给予货币当局在政策执行上较强的弹性,使其可依据经济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方向,这可以说是货币政策的重大创新。
在中信证券看来,当前银行股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尽管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投资者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些确定性的机会。当前银行股投资取决于三个要素: 宏观经济与企业盈利的变化,影响银行基本面;自上而下的金融改革,影响银行转型进度;自下而上的转型,影响银行商业模式。其中,在第一和第二维度的经济稳增长与改革方面,目前属于观望期,建议关注落地进展和实施效果。不过,硬币的正反面总是同时存在,机遇和挑战也总是形影不离。在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确定性往往也就不远了。其实,在银行经营面临不小的困境时,在第三维度的经营转型方面,许多银行已经在悄然推进,这是银行股当前最大的确定性。
9月的金融数据已经透露出银行经营的些许变化,虽然M2放缓,但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强劲,这表明资金成本仍有下降空间。两个突出的变化是,一是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和资本支出融资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幅进一步上升;二是企业继续对外币贷款进行去杠杆。
9月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升至人民币1.3万亿元,这主要是受到强劲的住房抵押贷款、企业债发行和资本支出融资以及委托贷款回升的共同推动。社会债务融资余额同比增幅升至12.1%;如果加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则经调整的社会债务融资余额增速升至14.2%。
通过对9月金融数据的分析,高华证券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银行有利。第一,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1万亿元的强劲水平,占全年预测的86%,进度快于此前的预期。中长期消费贷款(体现为按揭贷款规模)同比增幅连续4个月提高,升至18.5%,部分增长源于降息之后按揭利率走低的刺激。第二,企业资本支出融资同比增幅扩大至40%,这可能是因为在政府努力维护GDP稳定增长之际也启动了更多的基建项目,而且较低的债券收益率也推动了企业债的发行。第三,新增委托贷款持续上行,9月绝对值达到了人民币2440亿元(5月谷底的数值为320亿元),可能因为部分银行的同业和理财投资从融资融券转为基建贷款。
而不利因素则在于,银行业外币贷款似乎正进入去杠杆期,外币贷款降幅扩大至人民币2350亿元,因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面临人民币贬值风险的企业都面临着进一步对其外币贷款进行去杠杆的操作。
银行千方百计增加利润
在多次降息及资产质量压力的影响下,机构普遍预计,2015年银行净利润呈现逐季下行的趋势。平安证券预计,上市银行三季报净利润增速为2.2%,基本与中报持平,2015年全年净利润增速为2.1%,比原预测3.3%减少1.2个百分点。
在上半年,银行息差及手续费收入受资金市场宽松及资本市场牛市的影响获得了超预期的增长。进入下半年,由于市场形势发生了逆转,上述两方面收入的增长都会承受一定的压力。具体而言,降准及流动性的持续宽松仍可部分抵消存贷利差的下行;而持续压制银行利润增速的资产质量问题短期难有缓解。不过,相比中报和年报,三季度并不是银行大幅计提拨备的节点,信贷成本环比或有季节性小幅回落。 总体来看,除城商行三季度整体增长较快且稳,利润增速估计在两位数以上,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普遍在10%以下,甚至有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将维持在5%以下的小个位数增长。而国有大行的净利润增速基本维持在零增长附近。如果经济延续疲弱局面,则2016年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将面临负增长的压力。
三季度延续了二季度后半段开始的信贷和货币市场整体宽松的局面,生息资产规模增速触底反弹,以量补价也得以延续,利润增速下降幅度有所缓解,政策维稳下新增人民币贷款及广义社会融资量同比增速在7月以后均触底反弹。银监会数据显示,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8月末达到16.8%,较6月末增加了3个百分点,其中提升最明显的是股份制银行,增速同比提升达到4.4个百分点。随着存款的回流入表,银行生息资产在三季度有了明显增长。
而在影响利润增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息差方面,由于资本市场进入宽幅调整,资金市场利率在三季度继续快速下行。银行虽然受到降息的负面影响,但同业市场利差有所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冲存贷利差的下行。平安证券预计,三季度息差环比仅小幅下降3BP-5BP。
手续费净收入继续维持高增长,投资收益在三季报中也将成为亮点。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14%,环比一季度出现明显的反弹。上半年理财、代销等资本市场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是主要贡献因子。进入三季度,相关手续费增速仍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由于资产收益率的下行及资本市场的回落,预计银行相关收入增速也将有所回落。
平安证券预计,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小幅改善至16%,上半年为14%,其中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中间业务收入依然表现靓丽,预计手续费收入同比维持高速增长的35%。由于三季度债券市场延续牛市,部分银行在投资收益端或能获得较高的交易性买卖价差,但这取决于银行选择的具体变现时点,且因行而异。
除了以量补价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以外,通过节流提升经营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收入比也是促进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
根据平安证券的估算,2015年以来的成本收入比平均较2014年同期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成为银行利润保持增长的重要因子。在较大的业绩压力下,银行普遍降低了平均薪酬涨幅并控制成本支出,并以低成本投入的社区、小微网点替代全功能网点;以机具替代刚性的人工成本,这些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季度非成本集中计提的时间点,预计三季报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将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2015年二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率环比增加了12BP至1.45%,而核销前不良净生成率仍然呈现加速上行的趋势。观察三季度以来发展态势,银行业的不良爆发趋势并未得到缓解,相反,银行资产质量风险有继续向大中型企业和区域扩散的趋势。二季度末,上市银行拨备覆蓋率已下降到190%,银行拨备压力不减,预计上市银行核销后平均不良率继续上升10BP至1.55%,信用成本维持在1.02%的高位。2015年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不排除部分银行加大拨备计提而使得实际盈利低于预期。
资金充裕难抵资产紧缺
近期出现的对银行业的一个利好因素是,9月30日,央行联合银监会发布通知称,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对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房市回暖带动按揭贷款持续增长,居民短期融资需求亦回升。
在中信建投看来,房贷新政对银行业的直接影响主要在于贷款结构方面。如果购房贷款利率维持在基准利率左右,那么银行业存贷利差约在3%左右,低于中报股份制银行3.96%的算术平均值及国有大行3.56%的算术平均值,但购房贷款不良率非常低且有不动产抵押,在资产安全性上有明显的优势,从信贷信用成本率上看,中报股份制银行算术平均年化为1.44%,国有大行算术平均年化为0.98%,购房贷款占比提升对利润增长的作用偏正面。如房贷新政带动三、四线城市地产开发需求回暖,对银行高收益开发贷亦有正面影响。
在连续多次降息及部分城市放开限购政策等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个人住房贷款需求明显回升。2015年前三季度,住户中长期贷款(主要为按揭贷款)新增2.23万亿元;其中,9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3256亿元,预计新增按揭贷款2800亿元左右,6月以来维持在2500亿元以上的水平。在10月降低房贷首付比例后,10月住户新增按揭贷款维持在2500亿元以上是大概率事件。
9月住户短期贷款增加948亿元,环比增加273亿元;8月环比增加711亿元。由于6月中旬以来股市大幅回落, 8月、9月份住户短期贷款增量流入股市的比例很小,居民实际融资需求继续改善。
另一方面,9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回升,企业端需求有所改善。1-8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走低,而票据融资占比上升明显。9月企业贷款增加626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555亿元,环比增加2338亿元,占比为56.8%,占比回升明显。企业端有效融资需求明显改善。
9月企业有效融资需求改善或与稳增长政策加速落地有关。2015年前三季度,企业新增贷款5.98万亿元,超过2014年同期的5.41万亿元。考虑到9月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到位达2万亿元,年初以来,信贷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已达7万亿元,远超2014年。由于债务置换的贷款期限以3-5年为主,企业实际新增贷款结构比预期要好。
截至9月底,2015年新增贷款已达9.9万亿元,超过2014年全年,全年超11万亿元几无悬念。考虑到已实施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近2万亿元以及商业银行拆借给证金公司的资金近万亿元,年初以来,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超10万亿元,力度超往年。前三季度,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比例达75.3%,仍为实体经济最重要的融资方式。
9月人民币存款余额环比下降3192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7631亿元,企业存款增加2063亿元,财政存款减少3092亿元,非银同业存款减少1.22万亿元。9月存款环比下降与财政存款及非银同业存款环比大幅下降有关。
民生证券认为,8月以来,财政存款持续下降与为支持稳增长加大财政支出有关。企业端有效融资需求回升以及居民端需求继续改善,有利于上市银行扩张资产规模,而规模扩张是银行业绩的主要驱动因子,对上市银行业绩形成直接利好。
三季度商业银行基本经营情况可大致概括为:资金回流,资产紧缺,不良上升,中收受阻。资金回流是指受股灾影响,权益市场资金显著回流银行系统,回归理财和存款;资产紧缺是指原本有效需求就不甚理想,资金回流进一步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三季度银行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资产荒”;不良上升是指由于经济下行,银行资产质量继续承压,不良上升压力未见改善;中收受阻是指受股市不景气拖累,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一系列中间业务收入均受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三季度的情况在四季度仍将延续。
在民生证券看来,投资意义上的经济企稳仍不太容易在资本市场形成一致共识,这导致与银行股风险偏好相匹配的场外资金短期大举进场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因此,银行板块大级别的投资机会仍需耐心等待。
M2同比增速从8月的13.3%放缓至13.1%,主要原因是来自人民币贷款和财政存款释放的1.3万亿元M2生成被资本外流以及非金融机构存款和“影子银行”活动的降温所部分抵消。尽管如此,企业存款同比大幅增长推动非金融机构客户存款同比上升。企业存款和M1 同比增幅分别较8月上升1.1%至9.8%和11.4%,表明企业活动升温、资金从股市的流出规模加大以及活期向定期存款的转移减少。受此影响,反映银行资金成本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9月环比下降17个基点至4.67%。
尽管当前宏观经济下滑和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均超市场预期,但由于外汇流出压力和相对较低的CPI为进一步放松政策预留了更大的空间,加上企业融资成本的潜在下行以及新近推出的住房贷款和汽车购置税方面的放松政策,这应该有助于支撑企业盈利并降低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市场对银行股持建设性的看法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货币新政助力银行放贷
2015年以来,央行持续放松货币,并创新了诸多货币工具,如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范围时央行近期的又一新政。根据这一新政,央行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试点范围由山东、广东两省推广至上海、天津等9省市,在该种模式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将优质的存量信贷资产质押给央行,获得央行再贷款,从而实现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并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据报道,广东2014年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规模约为50亿元。
再贷款是法律赋予央行的权利,并非创新的货币工具,但将再贷款与信贷资产质押结合起来却是一大创新。央行此次创新之举意义何在,市场猜测不一。
中信证券认为,央行新政有三大精妙之处:一是央行此举意味着主动“作为”。在经济低迷、外汇占款下降的背景下,再贷款是形成基础货币的重要创新,同时,还能继续强化货币放松格局;二是放松空间可以很广阔,理论上限可到数万亿元。央行明确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推广至9省市,截至一季度末,上述9省市贷款余额总计约为29.8亿元,其中(银监会口径)涉农、小微贷占贷款总额约34.9%和30.4%,按照40%的质押率,再貸款规模上限可以达到数万亿元;三是货币政策的主动权却牢牢掌握在央行手上。
主动权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再贷款的规模由央行认定,也就是可用来抵押的信贷资产的范围和标准完全由央行认定,比如抵质押率等;第二,再贷款的时间由央行认定,因为抵押贷款是有期限的,由此,货币宽松的周期可灵活调整;第三,再贷款的导向领域由央行认定,比如行业导向(三农、小微或其他领域),在不同时期可以支持不同领域;第四,再贷款的试点地区由央行认定,比如第一批试点后可能将扩大试点。
因此,央行此次新政的目的是延续2015年以来一直宽松的方向,但却给予货币当局在政策执行上较强的弹性,使其可依据经济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方向,这可以说是货币政策的重大创新。
在中信证券看来,当前银行股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尽管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投资者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些确定性的机会。当前银行股投资取决于三个要素: 宏观经济与企业盈利的变化,影响银行基本面;自上而下的金融改革,影响银行转型进度;自下而上的转型,影响银行商业模式。其中,在第一和第二维度的经济稳增长与改革方面,目前属于观望期,建议关注落地进展和实施效果。不过,硬币的正反面总是同时存在,机遇和挑战也总是形影不离。在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确定性往往也就不远了。其实,在银行经营面临不小的困境时,在第三维度的经营转型方面,许多银行已经在悄然推进,这是银行股当前最大的确定性。
9月的金融数据已经透露出银行经营的些许变化,虽然M2放缓,但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强劲,这表明资金成本仍有下降空间。两个突出的变化是,一是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和资本支出融资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幅进一步上升;二是企业继续对外币贷款进行去杠杆。
9月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升至人民币1.3万亿元,这主要是受到强劲的住房抵押贷款、企业债发行和资本支出融资以及委托贷款回升的共同推动。社会债务融资余额同比增幅升至12.1%;如果加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则经调整的社会债务融资余额增速升至14.2%。
通过对9月金融数据的分析,高华证券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银行有利。第一,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1万亿元的强劲水平,占全年预测的86%,进度快于此前的预期。中长期消费贷款(体现为按揭贷款规模)同比增幅连续4个月提高,升至18.5%,部分增长源于降息之后按揭利率走低的刺激。第二,企业资本支出融资同比增幅扩大至40%,这可能是因为在政府努力维护GDP稳定增长之际也启动了更多的基建项目,而且较低的债券收益率也推动了企业债的发行。第三,新增委托贷款持续上行,9月绝对值达到了人民币2440亿元(5月谷底的数值为320亿元),可能因为部分银行的同业和理财投资从融资融券转为基建贷款。
而不利因素则在于,银行业外币贷款似乎正进入去杠杆期,外币贷款降幅扩大至人民币2350亿元,因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面临人民币贬值风险的企业都面临着进一步对其外币贷款进行去杠杆的操作。
银行千方百计增加利润
在多次降息及资产质量压力的影响下,机构普遍预计,2015年银行净利润呈现逐季下行的趋势。平安证券预计,上市银行三季报净利润增速为2.2%,基本与中报持平,2015年全年净利润增速为2.1%,比原预测3.3%减少1.2个百分点。
在上半年,银行息差及手续费收入受资金市场宽松及资本市场牛市的影响获得了超预期的增长。进入下半年,由于市场形势发生了逆转,上述两方面收入的增长都会承受一定的压力。具体而言,降准及流动性的持续宽松仍可部分抵消存贷利差的下行;而持续压制银行利润增速的资产质量问题短期难有缓解。不过,相比中报和年报,三季度并不是银行大幅计提拨备的节点,信贷成本环比或有季节性小幅回落。 总体来看,除城商行三季度整体增长较快且稳,利润增速估计在两位数以上,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普遍在10%以下,甚至有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将维持在5%以下的小个位数增长。而国有大行的净利润增速基本维持在零增长附近。如果经济延续疲弱局面,则2016年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将面临负增长的压力。
三季度延续了二季度后半段开始的信贷和货币市场整体宽松的局面,生息资产规模增速触底反弹,以量补价也得以延续,利润增速下降幅度有所缓解,政策维稳下新增人民币贷款及广义社会融资量同比增速在7月以后均触底反弹。银监会数据显示,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8月末达到16.8%,较6月末增加了3个百分点,其中提升最明显的是股份制银行,增速同比提升达到4.4个百分点。随着存款的回流入表,银行生息资产在三季度有了明显增长。
而在影响利润增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息差方面,由于资本市场进入宽幅调整,资金市场利率在三季度继续快速下行。银行虽然受到降息的负面影响,但同业市场利差有所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冲存贷利差的下行。平安证券预计,三季度息差环比仅小幅下降3BP-5BP。
手续费净收入继续维持高增长,投资收益在三季报中也将成为亮点。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14%,环比一季度出现明显的反弹。上半年理财、代销等资本市场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是主要贡献因子。进入三季度,相关手续费增速仍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由于资产收益率的下行及资本市场的回落,预计银行相关收入增速也将有所回落。
平安证券预计,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小幅改善至16%,上半年为14%,其中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中间业务收入依然表现靓丽,预计手续费收入同比维持高速增长的35%。由于三季度债券市场延续牛市,部分银行在投资收益端或能获得较高的交易性买卖价差,但这取决于银行选择的具体变现时点,且因行而异。
除了以量补价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以外,通过节流提升经营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收入比也是促进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
根据平安证券的估算,2015年以来的成本收入比平均较2014年同期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成为银行利润保持增长的重要因子。在较大的业绩压力下,银行普遍降低了平均薪酬涨幅并控制成本支出,并以低成本投入的社区、小微网点替代全功能网点;以机具替代刚性的人工成本,这些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季度非成本集中计提的时间点,预计三季报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将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2015年二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率环比增加了12BP至1.45%,而核销前不良净生成率仍然呈现加速上行的趋势。观察三季度以来发展态势,银行业的不良爆发趋势并未得到缓解,相反,银行资产质量风险有继续向大中型企业和区域扩散的趋势。二季度末,上市银行拨备覆蓋率已下降到190%,银行拨备压力不减,预计上市银行核销后平均不良率继续上升10BP至1.55%,信用成本维持在1.02%的高位。2015年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不排除部分银行加大拨备计提而使得实际盈利低于预期。
资金充裕难抵资产紧缺
近期出现的对银行业的一个利好因素是,9月30日,央行联合银监会发布通知称,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对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房市回暖带动按揭贷款持续增长,居民短期融资需求亦回升。
在中信建投看来,房贷新政对银行业的直接影响主要在于贷款结构方面。如果购房贷款利率维持在基准利率左右,那么银行业存贷利差约在3%左右,低于中报股份制银行3.96%的算术平均值及国有大行3.56%的算术平均值,但购房贷款不良率非常低且有不动产抵押,在资产安全性上有明显的优势,从信贷信用成本率上看,中报股份制银行算术平均年化为1.44%,国有大行算术平均年化为0.98%,购房贷款占比提升对利润增长的作用偏正面。如房贷新政带动三、四线城市地产开发需求回暖,对银行高收益开发贷亦有正面影响。
在连续多次降息及部分城市放开限购政策等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个人住房贷款需求明显回升。2015年前三季度,住户中长期贷款(主要为按揭贷款)新增2.23万亿元;其中,9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3256亿元,预计新增按揭贷款2800亿元左右,6月以来维持在2500亿元以上的水平。在10月降低房贷首付比例后,10月住户新增按揭贷款维持在2500亿元以上是大概率事件。
9月住户短期贷款增加948亿元,环比增加273亿元;8月环比增加711亿元。由于6月中旬以来股市大幅回落, 8月、9月份住户短期贷款增量流入股市的比例很小,居民实际融资需求继续改善。
另一方面,9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回升,企业端需求有所改善。1-8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走低,而票据融资占比上升明显。9月企业贷款增加626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555亿元,环比增加2338亿元,占比为56.8%,占比回升明显。企业端有效融资需求明显改善。
9月企业有效融资需求改善或与稳增长政策加速落地有关。2015年前三季度,企业新增贷款5.98万亿元,超过2014年同期的5.41万亿元。考虑到9月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到位达2万亿元,年初以来,信贷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已达7万亿元,远超2014年。由于债务置换的贷款期限以3-5年为主,企业实际新增贷款结构比预期要好。
截至9月底,2015年新增贷款已达9.9万亿元,超过2014年全年,全年超11万亿元几无悬念。考虑到已实施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近2万亿元以及商业银行拆借给证金公司的资金近万亿元,年初以来,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超10万亿元,力度超往年。前三季度,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比例达75.3%,仍为实体经济最重要的融资方式。
9月人民币存款余额环比下降3192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7631亿元,企业存款增加2063亿元,财政存款减少3092亿元,非银同业存款减少1.22万亿元。9月存款环比下降与财政存款及非银同业存款环比大幅下降有关。
民生证券认为,8月以来,财政存款持续下降与为支持稳增长加大财政支出有关。企业端有效融资需求回升以及居民端需求继续改善,有利于上市银行扩张资产规模,而规模扩张是银行业绩的主要驱动因子,对上市银行业绩形成直接利好。
三季度商业银行基本经营情况可大致概括为:资金回流,资产紧缺,不良上升,中收受阻。资金回流是指受股灾影响,权益市场资金显著回流银行系统,回归理财和存款;资产紧缺是指原本有效需求就不甚理想,资金回流进一步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三季度银行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资产荒”;不良上升是指由于经济下行,银行资产质量继续承压,不良上升压力未见改善;中收受阻是指受股市不景气拖累,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一系列中间业务收入均受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三季度的情况在四季度仍将延续。
在民生证券看来,投资意义上的经济企稳仍不太容易在资本市场形成一致共识,这导致与银行股风险偏好相匹配的场外资金短期大举进场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因此,银行板块大级别的投资机会仍需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