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颈、肩、腰腿痛病灶压痛点按“生物衍生律”来看,是机体内在病变在衍生部位的表达方式,准确地寻找病变原发压痛点及结合临床症状是诊断和治疗机体内在疾病的重要手段,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到术有专攻、药达病所。
【关键词】 生物衍生律;压痛点;衍生痛
民间有“颈、肩、腰、腿痛是疼痛性癌症”的说法,可见其是常见、多发的痛苦顽症。中医是根据“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的理论、并佐以“十二经筋”的导引,以调整经络、疏通气血来达到治疗目的。西医则着眼于局部组织病理改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排除致痛因子来消除疼痛。对此,笔者参考张颖清先生的“生物衍生律”对颈、肩、腰、腿痛病灶压痛点及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压痛点在中医上称为“阿是穴”、西医多称为“放射痛、反射痛、牵涉痛”等、软组织外科学则用“传导痛”取代上述名称,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教授也提出过亚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潜伏性压痛点”理论(此类患者多无主诉病痛,但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高度敏感的压痛点),都认为压痛点是疾病反应点和疾病的根源所在。压痛点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多不是孤立的,呈点、线、面及立体区域相互联系,有规律可循。而诊断时应以患者主诉的疼痛病史为基础、按压时疼痛最为显著者为准。那么在找准压痛点后,以张颖清先生《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中的“生物衍生律”来看,四肢与头部作为躯体的衍生部分应与“由之衍生出的部位的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因此,当躯干致病必然引发头及四肢相关致病。
1 颈、肩、腰腿痛病灶压痛点的症状及命名
1.1 “颈头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第1-6颈椎棘突及棘突旁肌群,关联前额部、头顶部、后枕部。有头晕、恶心、眼花、眼睁不开、眼眶痛、颈部僵硬感,后枕部、前额痛等临床症状。
1.2 “颈根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前斜角肌、胸锁乳突肌止点,肩胛提肌及锁骨上大窝,关联耳根、面颊、前胸、肩部、上臂、前臂。有耳鸣、耳根痛,牙根痛及面颊麻木感,太阳穴痛,口干、吞咽不适,前胸痛,上肢麻木等临床症状。
1.3 “手肘肩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斜方肌;肱骨内、外髁及肘窝。关联肩部及上肢。有肩部及肩胛部酸痛、前臂、腕部痛,上肢麻木,手指胀、多汗,肌力减退、肌萎缩等临床症状。
1.4 “背胸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胸椎旁的背部伸肌群。关联前胸部。有胸痛、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心绞痛等临床症状。
1.5 “腰腹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第1-4腰椎横突、十二肋下缘。关联髂前上棘,上腹部,左、右腹股沟区。有髂前上棘压痛、髂腰部痛、腹胀、便秘、腹泻等临床症状。
1.6 “腰腿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骶棘肌下外端、梨状肌,臀上神经、臀下神经。关联坐骨神经。有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肌力减退、肌萎缩等临床症状。
1.7 “股根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腹股沟内侧及腹股沟内侧起点。关联下腹、腹股沟、骶尾区、臀部、股内侧、膝内侧、小腿内侧。有大腿根痛、骶尾痛、肛门痛、大腿小腿及膝内侧痛、麻木感、胃纳差、尿频尿急、痛经、阳痿等临床症状。
1.8 “膝足綜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股骨下端、膝眼、髌骨下端。关联腘窝、小腿后侧、足跟、足底、脚趾。有腘窝酸痛、小腿胀痛、足跟痛、足弓痛并反射至脚趾等临床症状。
2 病灶压痛点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压痛点是整个颈、肩、腰腿痛中检查、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多数患者的病灶压痛点与主诉疼痛相吻合。压痛点多为肌肉的起止点、韧带和深筋膜在骨膜处的附着点,多在肢体的近躯干处,如主诉上肢痛、其病灶压痛点多在肩胛或颈根部;主诉头晕、头痛者,其病症压痛点多在项部或颈椎棘突旁;主诉胸闷、胸痛者,其病灶压痛点多在项背部;主诉腿痛,其病灶压痛点多在腰部或臀部。
病灶压痛点的直径大小不一、深浅不等,但应以最痛处为中心。且按压原发压痛点时多伴有疼痛放射到远端,引起一片痛敏现象,这可称为“衍生性疼痛”。而且一些特定压痛点的衍生痛有一定的辐射规律,例如:冈下肌的压痛点常可使疼痛扩散至整个上肢外侧、并一直到手指;压到臀小肌髂骨翼外侧附着点、疼痛可辐射到整个大腿外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原发压痛点就是整个疾病的关键,以“生物衍生律”看来,其就是发生在生物主体上的病原信息,相关压痛点呈现的是由主体而来的继发病理信息。
病灶压痛点在临床上有诊断意义,更具治疗意义。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复杂的疼痛症状中,原发病灶压痛点犹如“疼痛之树根”、衍生压痛点如“枝干之树冠”,因此在诊断时必须寻根问始、准确地找到“疼痛之树根”,勿为相关压痛点所迷惑,以致在治疗上舍本求末,虽施以针药却难达病所,造成疗效不佳。如能准确找到原发压痛点施以针药,必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3 讨 论
张颖清先生在其“生物衍生律”一文中,向我们提示“从生物体某处衍生出的相对独立部分相对于生物体的其它部位,与其由之衍生的部位的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这里的化学组成自然包括了“遗传物质DNA”,同时也指出了衍生物的相对独立部分与由之衍生出的部位的相关性,相关性包括生理相关和病理相关,张先生也在其“遗传势”一文中提供了大量证据。头颈、四肢作为躯体的衍生部位有与主体密切相关的遗传势,其临床症状总是遵照“生物衍生律”出现,从而使与压痛点匹配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确解释,对上表中的各项命名也就合理了。
对各项疼痛综合症的诊断及治疗,也应遵照“生物衍生律”。当机体内一个部位病了,与其“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的部位”也就病了。原发部位的病变是由中心向外流动的病理信息(广义中心法则),同时影响着相关部位(即衍生部位),如颈部病变头痛、肩部病变上肢痛、腰腿病变下肢痛等均属相关病变,而“机体为了达到重新的整体一致性,即仍然能符合生物全息的构成模式,总要使机体改变的部位恢复到原状”,即在给予病灶压痛点综合治疗时,病变部位发出的病理反馈信息又由周围向中心反向流动(广义逆中心法则),影响着整体。因此临床上应意识到原发病灶压痛点的双向性,做到诊断、治疗双管齐下,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颖清著.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关键词】 生物衍生律;压痛点;衍生痛
民间有“颈、肩、腰、腿痛是疼痛性癌症”的说法,可见其是常见、多发的痛苦顽症。中医是根据“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的理论、并佐以“十二经筋”的导引,以调整经络、疏通气血来达到治疗目的。西医则着眼于局部组织病理改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排除致痛因子来消除疼痛。对此,笔者参考张颖清先生的“生物衍生律”对颈、肩、腰、腿痛病灶压痛点及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压痛点在中医上称为“阿是穴”、西医多称为“放射痛、反射痛、牵涉痛”等、软组织外科学则用“传导痛”取代上述名称,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教授也提出过亚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潜伏性压痛点”理论(此类患者多无主诉病痛,但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高度敏感的压痛点),都认为压痛点是疾病反应点和疾病的根源所在。压痛点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多不是孤立的,呈点、线、面及立体区域相互联系,有规律可循。而诊断时应以患者主诉的疼痛病史为基础、按压时疼痛最为显著者为准。那么在找准压痛点后,以张颖清先生《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中的“生物衍生律”来看,四肢与头部作为躯体的衍生部分应与“由之衍生出的部位的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因此,当躯干致病必然引发头及四肢相关致病。
1 颈、肩、腰腿痛病灶压痛点的症状及命名
1.1 “颈头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第1-6颈椎棘突及棘突旁肌群,关联前额部、头顶部、后枕部。有头晕、恶心、眼花、眼睁不开、眼眶痛、颈部僵硬感,后枕部、前额痛等临床症状。
1.2 “颈根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前斜角肌、胸锁乳突肌止点,肩胛提肌及锁骨上大窝,关联耳根、面颊、前胸、肩部、上臂、前臂。有耳鸣、耳根痛,牙根痛及面颊麻木感,太阳穴痛,口干、吞咽不适,前胸痛,上肢麻木等临床症状。
1.3 “手肘肩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斜方肌;肱骨内、外髁及肘窝。关联肩部及上肢。有肩部及肩胛部酸痛、前臂、腕部痛,上肢麻木,手指胀、多汗,肌力减退、肌萎缩等临床症状。
1.4 “背胸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胸椎旁的背部伸肌群。关联前胸部。有胸痛、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心绞痛等临床症状。
1.5 “腰腹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第1-4腰椎横突、十二肋下缘。关联髂前上棘,上腹部,左、右腹股沟区。有髂前上棘压痛、髂腰部痛、腹胀、便秘、腹泻等临床症状。
1.6 “腰腿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骶棘肌下外端、梨状肌,臀上神经、臀下神经。关联坐骨神经。有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肌力减退、肌萎缩等临床症状。
1.7 “股根综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腹股沟内侧及腹股沟内侧起点。关联下腹、腹股沟、骶尾区、臀部、股内侧、膝内侧、小腿内侧。有大腿根痛、骶尾痛、肛门痛、大腿小腿及膝内侧痛、麻木感、胃纳差、尿频尿急、痛经、阳痿等临床症状。
1.8 “膝足綜合症”的病灶压痛点为股骨下端、膝眼、髌骨下端。关联腘窝、小腿后侧、足跟、足底、脚趾。有腘窝酸痛、小腿胀痛、足跟痛、足弓痛并反射至脚趾等临床症状。
2 病灶压痛点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压痛点是整个颈、肩、腰腿痛中检查、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多数患者的病灶压痛点与主诉疼痛相吻合。压痛点多为肌肉的起止点、韧带和深筋膜在骨膜处的附着点,多在肢体的近躯干处,如主诉上肢痛、其病灶压痛点多在肩胛或颈根部;主诉头晕、头痛者,其病症压痛点多在项部或颈椎棘突旁;主诉胸闷、胸痛者,其病灶压痛点多在项背部;主诉腿痛,其病灶压痛点多在腰部或臀部。
病灶压痛点的直径大小不一、深浅不等,但应以最痛处为中心。且按压原发压痛点时多伴有疼痛放射到远端,引起一片痛敏现象,这可称为“衍生性疼痛”。而且一些特定压痛点的衍生痛有一定的辐射规律,例如:冈下肌的压痛点常可使疼痛扩散至整个上肢外侧、并一直到手指;压到臀小肌髂骨翼外侧附着点、疼痛可辐射到整个大腿外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原发压痛点就是整个疾病的关键,以“生物衍生律”看来,其就是发生在生物主体上的病原信息,相关压痛点呈现的是由主体而来的继发病理信息。
病灶压痛点在临床上有诊断意义,更具治疗意义。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复杂的疼痛症状中,原发病灶压痛点犹如“疼痛之树根”、衍生压痛点如“枝干之树冠”,因此在诊断时必须寻根问始、准确地找到“疼痛之树根”,勿为相关压痛点所迷惑,以致在治疗上舍本求末,虽施以针药却难达病所,造成疗效不佳。如能准确找到原发压痛点施以针药,必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3 讨 论
张颖清先生在其“生物衍生律”一文中,向我们提示“从生物体某处衍生出的相对独立部分相对于生物体的其它部位,与其由之衍生的部位的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这里的化学组成自然包括了“遗传物质DNA”,同时也指出了衍生物的相对独立部分与由之衍生出的部位的相关性,相关性包括生理相关和病理相关,张先生也在其“遗传势”一文中提供了大量证据。头颈、四肢作为躯体的衍生部位有与主体密切相关的遗传势,其临床症状总是遵照“生物衍生律”出现,从而使与压痛点匹配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确解释,对上表中的各项命名也就合理了。
对各项疼痛综合症的诊断及治疗,也应遵照“生物衍生律”。当机体内一个部位病了,与其“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的部位”也就病了。原发部位的病变是由中心向外流动的病理信息(广义中心法则),同时影响着相关部位(即衍生部位),如颈部病变头痛、肩部病变上肢痛、腰腿病变下肢痛等均属相关病变,而“机体为了达到重新的整体一致性,即仍然能符合生物全息的构成模式,总要使机体改变的部位恢复到原状”,即在给予病灶压痛点综合治疗时,病变部位发出的病理反馈信息又由周围向中心反向流动(广义逆中心法则),影响着整体。因此临床上应意识到原发病灶压痛点的双向性,做到诊断、治疗双管齐下,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颖清著.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