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钼酸钠、硫脲、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蒙脱土为实验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蒙脱土-二硫化钼复合材料(M-Mo S2)。探究不同实验条件对M-MoS2吸附能力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条件。根据单因素结果分析得出M-MoS2对水中Pb2+的最大去除率为99.6%(M-MoS2的投加量为20 mg,溶液pH=5,吸附温度为25℃,时间为100 mi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钼酸钠、硫脲、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蒙脱土为实验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蒙脱土-二硫化钼复合材料(M-Mo S2)。探究不同实验条件对M-MoS2吸附能力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条件。根据单因素结果分析得出M-MoS2对水中Pb2+的最大去除率为99.6%(M-MoS2的投加量为20 mg,溶液pH=5,吸附温度为25℃,时间为100 min)。
其他文献
用MDI改性用醋酸乙烯酯(VAc)单体聚合的固含量≤40%PVAc胶黏剂。讨论了不同MDI加入量对黏度、干湿态剪切强度、吸水率、接触角和干燥时间等方面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MDI添加比例:当MDI添加量为15%时,黏接强度和耐水性均达到最好水平,即干态剪切强度9 MPa,湿态剪切强度1.75 MPa,胶膜吸水率最小值33.1%,胶膜与水的最大接触角为45.5°,MDI改性低固含量PVAc比未改性低固含量PVAc在不同温度下,干燥速度快,提高实际应用效率。
中国石油大连石化1 000万t·a-1常减压蒸馏装置在生产运行末期出现常压塔顶压差增大、常顶石脑油和常压一线油馏程脱空度降低、常压一线油收率下降等问题,影响了装置的稳定生产和长周期运行。2020年装置停工检修设备打开后,确认为常压塔顶(1~15)层塔盘被腐蚀产物及油泥覆盖,造成常顶塔盘开孔率及降液管底隙流通面积减少。为解决以上问题,装置新增常顶循除盐工艺,可以有效减轻常顶腐蚀,对装置长周期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以稻壳为原料,通过氢氧化钾浸渍、高温煅烧的方法制备出基于稻壳的负载型催化剂,并将这一催化剂用于催化合成碳酸甘油酯。不同条件制备的催化剂催化性能的研究表明,当氢氧化钾重量为稻壳重量的20%,在800℃煅烧以后得到的催化剂RH20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较低的制备成本。将该催化剂用于碳酸甘油酯的合成中发现,当催化剂用量为4%、碳酸二甲酯和甘油的质量比为4∶1时,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1.5 h时,甘油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6.6%。催化剂循环使用研究表明,该催化剂循环使用4次,甘油的转化率仍可达到89.6%。
简述了多元盐水混合物脱除氯、钾离子的工艺,并推荐了使用低温蒸发结晶的方法。测定了五元相图,并开发出了成熟的蒸发结晶工艺,该相图对混盐的回收和废水的蒸发计算均有极大的帮助。
在燃料需求不断放缓、化工产品供应不足的大背景下,炼化一体化企业宜发挥自身优势,对产品构成、装置负荷进行优化,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减油增化。详细介绍催化裂化装置运行机理及多产丙烯的主要途径,对流向汽油池中的重整装置副产物戊烷油、抽余油等提出深加工建议。
纳米Fe3O4因其独特的磁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在水处理、药物传递、生物分离检测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而被广泛研究。然而,磁性纳米Fe3O4极易聚集,且由于缺乏官能基团,难以与分子直接偶联,限制了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通常在磁性纳米材料上包覆聚合物、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外壳,形成复合磁性纳米粒子。综述了纳米Fe3O4的制备方式、表面修饰以及Fe3O4基复合磁性纳米粒子在印染废水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Fe2+/过一硫酸盐(PMS)的高级氧化体系在水处理问题上被广泛应用的现象,采用Fe2+/PMS的体系,研究以氯离子(Cl-)为目标物,在多种影响因素下的转化率和生成产物。结果表明,当pH=3,Fe2+与PMS的摩尔浓度比例为0.8∶1时,Cl-的转化效果最好。当Cl-取20μmol·L-1时,转化率为43%,转化产物仅为次氯酸(HClO)。随着p
以Eu(NO3)3·6H2O为铕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粉体和掺杂Eu3+的TiO2粉体。研究了Eu3+离子掺杂对Ti O2基质物相、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PL)分析可知,Eu3+掺杂二氧化钛会降低激子发光的荧光强度和缩减激子发光的光响应范围,从而会增强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效率
厌氧氨氧化工艺是一种新型的低能耗、高效生物脱氮技术。然而,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较低、世代时间长,使得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时间较长、运行效果较差,限制了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实际应用。铁元素不仅能够满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能够促进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强化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效果。综述了不同价态的铁元素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影响,旨在探究和阐释铁元素如何影响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及脱氮性能。
以丙三醇为原料可通过多种途径制备丙三醇碳酸酯,包括丙三醇与尿素的醇解反应、与碳酸酯的酯交换反应以及与CO、CO2的羰基化反应等。对丙三醇碳酸酯的合成途径、所用催化剂的性能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