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云龙县长新乡红栗坡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ixia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南省云龙县长新乡红栗坡滑坡发育于构造侵蚀中切割中山陡坡地形地貌区负地形凹槽内,平面形态呈“镰刀状”,2010年雨季,滑坡大规模失稳下滑,顺地势发生多次转弯,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全面分析,为类似地质灾害分析提供一定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栗坡滑坡;多次转弯;形成机制分析
  1 滑坡概况
  滑坡平面形态呈一“镰刀”形,由NE向ES空间形态差异较大,滑坡后缘为圈椅状地貌,其后部呈一扇形,中前部依地势展布,呈一宽度相近的带状。滑坡后缘高程2387m,前缘高程2242m,高差约145m,整体坡度较陡,约20~30°。滑坡主轴总体为ES向,根据地形的变化各段下滑方向有所差异,中后部主轴方向为188°,中部主轴方向为152°,前部为118°。滑坡主轴长约420m,滑坡平均宽度约48m,平均厚度约5.5m,滑坡体体积约11.10×104m3,综合分类为一浅层中型土质牵引式滑坡。
  2 滑坡变形破坏历史
  2010年7-8月,云南省云龙县长新乡地区阴雨连绵,降雨天气持续时间约1个月左右。云南省云龙县长新乡红栗坡滑坡大规模失稳下滑,发生类似粘性泥石流状破坏,移动方量11.10×104m3,滑移具有越90m,顺地势经2次主要转弯,于滑坡前缘地势相对宽缓的地带停滞,停滞位置距离前缘村庄约40m,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
  3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3.1地形地貌条件
  滑坡发育于构造侵蚀中切割中山陡坡地形地貌区负地形凹槽内,地形起伏较大,自然坡度较陡,约20°~30°。负地形沟槽极有利于滑坡周边的地表径流及地下水往滑坡区汇聚,不断软化、饱和土体,降低岩土体物理及力学性质。负地形微地貌及较陡的自然坡度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条件。
  3.2地层岩性条件
  滑坡区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物(Q4el+dl)含砾粉质粘土,灰褐色、土黄色、紫红色,干~稍湿,硬塑~可塑,碎石成分主要为强风化及中风化泥岩,碎石含量约5~12%,砾径约1~15cm。下伏地层为强~中风化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J2h1)泥岩、泥质砂岩。下伏基岩为较软岩,易风化,泥质成分含量较高,岩土分界面附近为阻水带,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在岩土分界面汇聚。
  3.3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富存于残坡积层含砾粉质粘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大,顺坡向地势低洼的地方排泄。基岩裂隙水主要富存与下伏基岩风化裂缝及节理裂隙中,受大气降水及孔隙水补给,沿构造裂隙流动,在局部低凹裂隙出露部以泉的形式流出。滑坡区总体上处于地下水补给、径流区,为负地形凹槽地貌,极有利于地表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往滑坡沟槽内汇聚,滑坡区汇水面积较大,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缓慢下渗后,在岩土分界面汇集,并缓慢流动,在滑坡前缘坡脚地势低洼位置以泉的形式流出。
  降雨作用下,大量的地表水及地下水往滑坡区凹槽内汇聚,不断软化至饱和土体,降低岩土体物理及力学性质,增加滑体重度,严重影响滑坡体的稳定。
  4 滑坡诱发因素
  4.1大气降雨
  滑坡区及其周边大气降雨主要集中在雨季,且多为连续降雨,滑坡位于坡面负地形凹槽内,降雨作用在,周边坡体地表水均往滑坡区汇聚,汇水面积较大,滑体土松散岩土物质在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连续浸泡下逐渐饱和,土体呈软塑~流塑状,滑体自重增加,岩土体物理及力学性质急剧降低,逐渐诱发凹槽内滑体土发生类似粘性泥石流状顺地势滑移破坏。强降雨是诱发该滑坡失稳下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4.2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滑坡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区域地壳稳定性属次不稳定区。
  5 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结合该滑坡基本概况、变形破坏历史、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等综合分析确定,该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为自然陡坡负地形凹槽内松散岩土体,在连续降雨作用下,滑坡周边地表水及地下水大量往滑坡区汇聚,土体逐渐饱和,重度增加,岩土体物理及力学性质急剧降低,土体从硬塑→可塑→软塑→流塑逐渐转变,直至顺地势发生多次转弯滑移破坏。
  6 结论
  综合分析云南省云龙县长新乡红栗坡滑坡的形成机制可知,山区滑坡满足一定条件时,容易形成多次转弯滑移破坏。条件如下:
  (1)自然陡坡负地形凹槽地貌,且凹槽顺地势存在多处转折,负地形凹槽外围汇水面积较大,利于大量地表水及地下水往负地形汇聚。
  (2)表层土体较松散,下伏存在相对隔水层,地表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在隔水层附近汇聚并运移,不断软化土体形成滑动面。
  (3)連续降雨。
  参考文献
  [1]王恭先.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王恭先,王应先,马惠民.滑坡防治100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有助于确保机电安装的施工质量,节约工程施工成本。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 BIM 技术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希望对相关人员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BIM技术;机电安装;技术  作为机电施工企业,在机电施工阶段,建筑信息的搭建更多体现在对工程的机电深化设计上。目前,随着建筑信息化发展,BIM 技术已成为当今建筑业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逐步有了三维深化设
期刊
摘 要:防水工程在建设工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筑物的渗漏问题是工程施工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建筑物防水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对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建筑工程防水施工技术做一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房屋建筑;防水技术  1 建筑施工防水技术  建筑施工当中的防水技术是确保了施工工程的建筑结构不受到水源的侵蚀的一项专门的防水技术,在房屋施工建筑的过
期刊
摘 要:在工程建筑当中,机电的节能减排变得至关重要,而机电工程作为建筑设计中的关键部分,对建筑机电节能工程设计进行的探究也必将进一步推动节能型建筑的发展。本文便对建筑机电节能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建筑机电节能工程;存在问题;对策探究  0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能源的消耗量也大大增加,能源紧缺问题也日益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倡导节能减
期刊
摘 要:工程造价管理具有规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节约资源,降低造价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规范建筑施工,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建筑行业的规范性,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稳定社会经济。因此,文章提出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够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提供
期刊
摘 要:现阶段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地下管道探测成为了细节上的组成部分,同时能够产生的影响力是非常高的。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应管道探测,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疏漏现象非常显著,想要在未来的工作成绩上取得良好的提升,必须不断的开发新技术、新方法,这样才能在各项问题的解决、处置上,不断的取得更好的成绩。地下管道探测中探地雷达技术,是目前比较推崇的技术类型,因为它有
期刊
摘 要:在公路工程沥青路面的施工工作中摊铺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整个公路工程的质量都受其直接影响。本文首先对什么是沥青路面进行了阐述,其次说明了摊铺技术在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现状分析了沥青路面施工摊铺的质量管理,希望对沥青路面的施工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沥青路面;摊铺技术;质量管理  1 什么是沥青路面  沥青材料首先通过多种方法的利用被作为矿料结合料,然后经过铺筑等一系列施工工序最
期刊
摘 要: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道路桥梁建设规模不断壮大。在日常出行时候,可能会遇到路面坑洼情况,会给乘客和司机带来不好乘车体验。甚至有时候还会造成交通堵塞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利用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就可以有效解决。所以,随着交通桥梁道路不断前行,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这些方面问题。希望通过笔者介绍,能够给大家提供有用建议。  关键词:道路桥梁隧道;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前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呈现出全新的行业发展态势。建筑机电工程中电气施工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机电工程施工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施工企业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步加强对于电气施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探索,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电气施工的技术与质量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保证机电工程电气施工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建筑行业;机电工程;电气施工;方法  1 建筑行业
期刊
摘 要:在特大桥施工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施工简单、便捷、防火效果好等优点,在施工中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拉伸钢板在特大桥施工中应用。通过应用结果分析,其结构性能设计具有合理性,且为特大桥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价值。  关键词:特大桥施工;钢板桩围堰;拉森钢板;应用  1 工程概况  某铁路新建工程特大桥河床开阔,主桥长(120+200+120)m矮塔斜拉桥,总长
期刊
摘 要:面对社会不断增长的生产需求,社会生产中对机械设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新时期的机械制造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基于机电自动化的发展历史以及机械制造的发展现状做出具体分析,同时针对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做出进一步研究。就目前数据来看,我国机械制造水平要想进一步得到提升,首当其冲的是机械化生产技术做出提高;其次,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需得到保障,以此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得到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