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衔接理论的指导下,以余秋雨的散文《废墟》为研究文本,其译文作为翻译对应篇章,对比分析了小句、句子层面的英汉连接词的用法。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英汉语篇连接词的使用存在诸多异同之处。本文主要对比分析英汉语篇连接词用法的不同之处,并发现英语语篇连接词多为显性连接,而汉语语篇连接词多为隐性;形合与意合不能分开来看,而是相对而言的;同时还分析了英汉语篇连接词不同之处的原因。但由于研究文本单一,也导致了文章具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英汉语篇;连接词;对比
引言
关于英汉语言互译的对比研究层出不穷,包括诸多方面,如:英汉音节结构对比、英汉词汇对比、英汉语法对比等。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语篇对比性质的相关研究相比其他英汉对比研究而言,比较匮乏,因而具有补充价值。正如哈特曼早已指出的,翻译对应篇章语料因语义对等、形式大为对应一致的特点,而特别适于用做语篇对比研究的材料,所以文章以英汉语篇互译为例,希望可以通过探究差异来分析其所蕴含的英汉文化与思维的独特性。
韩立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与威尔逊提出的连贯被公认为是语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连接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语段之间的关系来预示另一个语段的存在,从而建立起语段之间的衔接关系。连接手段的标记是各种连接词,连接词是构建语篇的重要因素,也是语篇的谋篇机制。本文选取余秋雨的散文《废墟》及其译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中出现的英汉语篇连接词来对比分析其用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之处的具体原因。
一、衔接理论与英汉语篇翻译
1.1.衔接理论中的连接概念
衔接理论最初是由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较为完整的提出的。他们将衔接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连接等类型。其中,连接是英汉语篇翻译中差别最大的。连接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之内,或者在小句之间,要有连接成份把他们连接起来,表示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在抽象逻辑语义的层面上,连接包括增补、转折、因果和时空等。衔接关系不仅局限在句子之间,Martin等人的衔接概念既包括句子间,也包括小句间的连接。胡壮麟的研究以句子间的连接为主,但不排除小句连接。
衔接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大量应用。但衔接理论多应用在分析研究英语的衔接手段,在语际语篇对比分析的研究方面比较少,尤其是散文的英汉语篇翻译的对比研究更为匮乏。因此本文选取了余秋雨的散文和相应译文,在衔接理论的指导下,对比分析英汉语篇连接词的异同之处。
1.2.对《废墟》及其译文的简单介绍
本文以余秋雨的散文《废墟》及蔡力坚的译文为翻译对应篇章,对比研究其中出现的英汉语篇连接词。余秋雨的散文《废墟》于1992年写成,被收录于《文化苦旅》中。作者在《废墟》中,以诗意的语言,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描写了自己对废墟的复杂且矛盾的情感。并同时思考了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去认识废墟,以怎样的角度去发掘废墟。此处的废墟不仅是历史遗存的真实废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本文对比分析的是蔡力坚的译作。蔡力坚是联合国高级译审,同时著有《英汉实意翻译》等翻译书籍,所以译文具有权威性。
《废墟》不仅是一篇极有鉴赏价值的散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情感,行文流畅,连接词的使用频繁。因而,《废墟》适合作为翻译对应篇章语料来研究硬汉连接词的使用差异。
二、英汉语篇连接词的对比分析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连接词的使用方式有诸多差异。甚至在同一语言中,不同篇章采取的谋篇布局的手段也可以大不相同。Harmann认为,翻译篇章对比的最佳对象即是翻译篇章对应语料,因为这样的语料在句子的划分,组句成篇等大的篇章结构形式方面具有对应性,这样才能对比使用英汉连接词的差异,以及运用这些英汉连接词的数量差别。
通过标注翻译对应篇章语料中增补、转折、原因、时间四类连接词,统计英汉连接词使用频数共103 次,其中英语连接词67次,汉语连接词36次。其中,增补连接词出现63次,转折连接词出现13次,原因连接词出现18次。
2.1.增补连接词的举例说明
《废墟》全文出现的增补连接词的频数为63次,其中英语增补连接词42次,汉语增补连接词21次。举例说明如下: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I curse ruins. I adore ruins.
作者开篇即使用增补连接词“又”,表达了自己对废墟复杂矛盾的情感。“又”字加重了这种对废墟态度的矛盾,使得前后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英译本中省略了对“又”字的翻译,采取了平铺直叙,直陈事实的方式。英语开篇对仗工整,开篇第二句只替换了一个动词,同样达到和第一句形成鮮明对比的效果,但语气上不如汉语强烈。
再举一例: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Some say that the meaning of leaves turning yellow lies in the expectation of the arrival of spring. But I would say yellow leaves radiate beauty in their own right.
此句中,作者用增补连接词“也”表达了对前一观点的不完全赞同,同时补充了自己的观点:黄叶本身美。然而,英译本中没有译出相应的增补连接词,但是通过转折连结词“but”的使用,补译出了作者有不同观点的意思。
2.2.转折连接词的举例说明
《废墟》全文出现的转折连接词的频数为13次,其中英语转折连接词9次,汉语转折连接词4次。举例说明如下: -但是,代代层叠并不是历史。
-History is not just layers of rubble.
第三段作者以“但是”开篇,引出“代代层叠并不是历史”的观点,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立场。英语中独立段以“but”开篇则稍显突兀,且第三段首句与上文联系不大,因而作者没有译出“但是”相应的英语转折连接词,而是直接陈述观点。
再举一例:
-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The fact is, though, what’s more to be completed would be today’s game, rather than last night’s dream.
作者用转折连接词“但是”转折,表达对上文提到的“前夜的遗梦”的否定。相应译文使用了转折连接词“though”来表达类似意思。虽然译文没有完全按照原文直译,但表达给读者的意思基本一致,且更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
另有省略对转折连接词翻译的例子: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
-The significance of ruins is highlighted through modern philosophical studies of history.Such studies need source material.
原文用转折连接词连接两个小句,体现了废墟和现代历史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过,这个转折关系比较轻微,因而译文没有使用相应的转折连接词连接两个小句,而是直接让两个小句各自单独成句,同时保持意思不变。
2.3.原因连接词的举例说明
《废墟》中出现的原因连接词的频数为18次,其中英语原因连接词10次,汉语原因连接词8次。
举例说明如下: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In other words, while ruins are where our fate eventually leads us, they are also where we start our journey, as new life is built on them.
原文使用排比句,前后对仗,结构整齐。两次使用原因连接词“因此”,清晰地体现了排比句中的小句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英语译文没有保持汉语排比句结构上的严丝合缝,而是采取意合的方式,以英语的行文习惯对原句进行了翻译。
再举一例:
-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
-The other dismissed such a nocturnal saunter as too sentimental because it rested on an expectation of the dawn’s arrival.
这一中文原句没有使用原因连接词,不过译者在翻译时,补充上了英语原因连接词“because”,将两个中文小句的意思整合,以“because”连接,形成一个英语句子,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2.4.时间连接词的举例说明
《废墟》中出现的时间连接词较少,举例说明如下:
-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
-Years from now, they will again be dissolved into soil, and become integrated with nature.
此句译者采取直译的翻译技巧,直接将原句中的汉语时间连接词译为对应的英语时间连接词。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
-Once a friend told me about his emotions when he visited a famous site of ruins.
此句英译文补译出了汉语原句没有清晰体现出来的时间连接词“when”。
三、使用英汉语篇连接词的同异之处
通过标记《废墟》中英汉连接词的使用频数,以及对比分析相应的英汉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英汉语篇连接词的使用上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而且,总体来说,异大于同。
3.1. 英汉语篇连接词使用的相同之处
英汉连接词用法大多相同。英汉语言存在共性,在用于衔接关系的连接词方面,超过一半的汉语连接词与英语连接词的用法相同。如《废墟》中有 个连接词与译文用法相同。举例说明:
-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
-One claim that he liked to stroll alone among ruins at night in dimly-lit moonlight till daybreak.
-只要歷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As long as the wheel of history keeps turning or time doesn’t go backwards, our aging process will continue.
3.2.英汉语篇连接词使用的不同之处
在《废墟》中,汉语语篇连接词有36个,而英语语篇连接词有67个。英语语篇连接词的使用频数远远高于汉语,甚至接近于汉语的二倍,这是因为英汉语言在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汉语语篇常使用隐形衔接手段,经常省略连接词;而英语句子多借助显性连接词,连接前后句,从而呈现出前后句的衔接关系。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的句法较为灵活,连接词的使用有时不是十分必要,通过句子间的含义就可以传递逻辑关系。相比之下,英语的句法结构更为严谨,通常情况下,句子间的衔接关系需要用显性连接词连接,以此呈现出前后句的衔接关系。所以,在汉语语篇被翻译成英语时,通常要增添连接词;而英语语篇在被翻译成汉语时,通常要省略连接词。举例如下: -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He would rather take a quiet shortcut back without waiting for sunrise.
不过,并非所有英汉语篇连接词在翻译时都遵循这项规律,如下例:
-但是,代代层叠并不是历史。
-History is not just layers of rubble.
四、英汉语篇连接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
4.1.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从以上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对形合非常重视,这是因为英语的形态标志非常丰富,词类差别非常显著。英语的形合主要体现在英语连接词上,如:and,but,when,until,so what等,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状语从句等。举例说明:It is raining today, so I decide to stay at home. 英语追求语法正确,无句式错误,因此必须用连词来连接两个句子。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注重意合。意合指的是不需要通过手段、形式表达句子、词语间的关系以及意义。在汉语中,体现意合之处通常包括,用词序代替关联词;运用排比对偶等句式代替关联词;紧缩复句等方式。如《废墟》中的一段: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4.2. 中英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的不同
汉英语言在语篇连接词乃至整个机制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两个语族的文化个性以及发展历程的不同。可以说,语言的生成与沉淀要靠历史的发展,也正是这种思想文化沉淀又使得不同民族的语言在构型机制上表现的千差万别。德国语言学家Wilhelm Von Humboldt在其《论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的发展首先将民族差异传输到了思想智慧更辉煌的领域。这句话正表明了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肯定了不同語言差异性的存在。
同时,汉英语篇连接词的不同和中英哲学思想的不同也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汉民族本身的模糊思维方式推动着汉语的发展,凸显意合,简约且灵活。而西方民族逻辑式的分析思维和原子观对言语产生极大的驱动性,从而凸显了以英语为代表的形合特点,这使得英语在语义联系薄弱的情况下,必须依赖连接词或者其他衔接方式来维持语篇的连贯。
五、结论
通过对散文《废墟》及译文的对比研究,可发现,英汉语篇连接主要差异是英语多显性连接,而汉语多隐形连接。通过分析,可知是因为汉语多注重意合,而英语多注重形合。而这一现象也和中英在诸多方面,如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的。正确解读这一现象,不仅有利于译者更好地进行英汉篇章互译,更有利于本土作品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陈艳新. 交互视阈下的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邓凯方,邓云华,罗健京.论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比较[J].海外英语,2016(13):191-192.
【3】 邓云华,储泽祥.英汉连接词语法化的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01):21-23.
【4】Halliday M. A. 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黄乐平.形合意合视角下的汉英翻译连词增补现象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4(01):68-72.
【6】李颜伟,殷玮鸿.汉英语言的形合意合差异比较与互译策略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02):49-53.
【7】李珂.英汉篇章衔接之连接词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1):257.
【8】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司显柱. 《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 外语学刊,1992(02)
【10】王培.英汉逻辑连接词文体对比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67-68+77.
【11】王建辉. 英汉语篇中的连接词对比研究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D].湖南大学,2005.
【关键词】:英汉语篇;连接词;对比
引言
关于英汉语言互译的对比研究层出不穷,包括诸多方面,如:英汉音节结构对比、英汉词汇对比、英汉语法对比等。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语篇对比性质的相关研究相比其他英汉对比研究而言,比较匮乏,因而具有补充价值。正如哈特曼早已指出的,翻译对应篇章语料因语义对等、形式大为对应一致的特点,而特别适于用做语篇对比研究的材料,所以文章以英汉语篇互译为例,希望可以通过探究差异来分析其所蕴含的英汉文化与思维的独特性。
韩立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与威尔逊提出的连贯被公认为是语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连接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语段之间的关系来预示另一个语段的存在,从而建立起语段之间的衔接关系。连接手段的标记是各种连接词,连接词是构建语篇的重要因素,也是语篇的谋篇机制。本文选取余秋雨的散文《废墟》及其译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中出现的英汉语篇连接词来对比分析其用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之处的具体原因。
一、衔接理论与英汉语篇翻译
1.1.衔接理论中的连接概念
衔接理论最初是由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较为完整的提出的。他们将衔接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连接等类型。其中,连接是英汉语篇翻译中差别最大的。连接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之内,或者在小句之间,要有连接成份把他们连接起来,表示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在抽象逻辑语义的层面上,连接包括增补、转折、因果和时空等。衔接关系不仅局限在句子之间,Martin等人的衔接概念既包括句子间,也包括小句间的连接。胡壮麟的研究以句子间的连接为主,但不排除小句连接。
衔接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大量应用。但衔接理论多应用在分析研究英语的衔接手段,在语际语篇对比分析的研究方面比较少,尤其是散文的英汉语篇翻译的对比研究更为匮乏。因此本文选取了余秋雨的散文和相应译文,在衔接理论的指导下,对比分析英汉语篇连接词的异同之处。
1.2.对《废墟》及其译文的简单介绍
本文以余秋雨的散文《废墟》及蔡力坚的译文为翻译对应篇章,对比研究其中出现的英汉语篇连接词。余秋雨的散文《废墟》于1992年写成,被收录于《文化苦旅》中。作者在《废墟》中,以诗意的语言,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描写了自己对废墟的复杂且矛盾的情感。并同时思考了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去认识废墟,以怎样的角度去发掘废墟。此处的废墟不仅是历史遗存的真实废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本文对比分析的是蔡力坚的译作。蔡力坚是联合国高级译审,同时著有《英汉实意翻译》等翻译书籍,所以译文具有权威性。
《废墟》不仅是一篇极有鉴赏价值的散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情感,行文流畅,连接词的使用频繁。因而,《废墟》适合作为翻译对应篇章语料来研究硬汉连接词的使用差异。
二、英汉语篇连接词的对比分析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连接词的使用方式有诸多差异。甚至在同一语言中,不同篇章采取的谋篇布局的手段也可以大不相同。Harmann认为,翻译篇章对比的最佳对象即是翻译篇章对应语料,因为这样的语料在句子的划分,组句成篇等大的篇章结构形式方面具有对应性,这样才能对比使用英汉连接词的差异,以及运用这些英汉连接词的数量差别。
通过标注翻译对应篇章语料中增补、转折、原因、时间四类连接词,统计英汉连接词使用频数共103 次,其中英语连接词67次,汉语连接词36次。其中,增补连接词出现63次,转折连接词出现13次,原因连接词出现18次。
2.1.增补连接词的举例说明
《废墟》全文出现的增补连接词的频数为63次,其中英语增补连接词42次,汉语增补连接词21次。举例说明如下: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I curse ruins. I adore ruins.
作者开篇即使用增补连接词“又”,表达了自己对废墟复杂矛盾的情感。“又”字加重了这种对废墟态度的矛盾,使得前后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英译本中省略了对“又”字的翻译,采取了平铺直叙,直陈事实的方式。英语开篇对仗工整,开篇第二句只替换了一个动词,同样达到和第一句形成鮮明对比的效果,但语气上不如汉语强烈。
再举一例: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Some say that the meaning of leaves turning yellow lies in the expectation of the arrival of spring. But I would say yellow leaves radiate beauty in their own right.
此句中,作者用增补连接词“也”表达了对前一观点的不完全赞同,同时补充了自己的观点:黄叶本身美。然而,英译本中没有译出相应的增补连接词,但是通过转折连结词“but”的使用,补译出了作者有不同观点的意思。
2.2.转折连接词的举例说明
《废墟》全文出现的转折连接词的频数为13次,其中英语转折连接词9次,汉语转折连接词4次。举例说明如下: -但是,代代层叠并不是历史。
-History is not just layers of rubble.
第三段作者以“但是”开篇,引出“代代层叠并不是历史”的观点,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立场。英语中独立段以“but”开篇则稍显突兀,且第三段首句与上文联系不大,因而作者没有译出“但是”相应的英语转折连接词,而是直接陈述观点。
再举一例:
-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The fact is, though, what’s more to be completed would be today’s game, rather than last night’s dream.
作者用转折连接词“但是”转折,表达对上文提到的“前夜的遗梦”的否定。相应译文使用了转折连接词“though”来表达类似意思。虽然译文没有完全按照原文直译,但表达给读者的意思基本一致,且更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
另有省略对转折连接词翻译的例子: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
-The significance of ruins is highlighted through modern philosophical studies of history.Such studies need source material.
原文用转折连接词连接两个小句,体现了废墟和现代历史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过,这个转折关系比较轻微,因而译文没有使用相应的转折连接词连接两个小句,而是直接让两个小句各自单独成句,同时保持意思不变。
2.3.原因连接词的举例说明
《废墟》中出现的原因连接词的频数为18次,其中英语原因连接词10次,汉语原因连接词8次。
举例说明如下: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In other words, while ruins are where our fate eventually leads us, they are also where we start our journey, as new life is built on them.
原文使用排比句,前后对仗,结构整齐。两次使用原因连接词“因此”,清晰地体现了排比句中的小句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英语译文没有保持汉语排比句结构上的严丝合缝,而是采取意合的方式,以英语的行文习惯对原句进行了翻译。
再举一例:
-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
-The other dismissed such a nocturnal saunter as too sentimental because it rested on an expectation of the dawn’s arrival.
这一中文原句没有使用原因连接词,不过译者在翻译时,补充上了英语原因连接词“because”,将两个中文小句的意思整合,以“because”连接,形成一个英语句子,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2.4.时间连接词的举例说明
《废墟》中出现的时间连接词较少,举例说明如下:
-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
-Years from now, they will again be dissolved into soil, and become integrated with nature.
此句译者采取直译的翻译技巧,直接将原句中的汉语时间连接词译为对应的英语时间连接词。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
-Once a friend told me about his emotions when he visited a famous site of ruins.
此句英译文补译出了汉语原句没有清晰体现出来的时间连接词“when”。
三、使用英汉语篇连接词的同异之处
通过标记《废墟》中英汉连接词的使用频数,以及对比分析相应的英汉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英汉语篇连接词的使用上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而且,总体来说,异大于同。
3.1. 英汉语篇连接词使用的相同之处
英汉连接词用法大多相同。英汉语言存在共性,在用于衔接关系的连接词方面,超过一半的汉语连接词与英语连接词的用法相同。如《废墟》中有 个连接词与译文用法相同。举例说明:
-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
-One claim that he liked to stroll alone among ruins at night in dimly-lit moonlight till daybreak.
-只要歷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As long as the wheel of history keeps turning or time doesn’t go backwards, our aging process will continue.
3.2.英汉语篇连接词使用的不同之处
在《废墟》中,汉语语篇连接词有36个,而英语语篇连接词有67个。英语语篇连接词的使用频数远远高于汉语,甚至接近于汉语的二倍,这是因为英汉语言在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汉语语篇常使用隐形衔接手段,经常省略连接词;而英语句子多借助显性连接词,连接前后句,从而呈现出前后句的衔接关系。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的句法较为灵活,连接词的使用有时不是十分必要,通过句子间的含义就可以传递逻辑关系。相比之下,英语的句法结构更为严谨,通常情况下,句子间的衔接关系需要用显性连接词连接,以此呈现出前后句的衔接关系。所以,在汉语语篇被翻译成英语时,通常要增添连接词;而英语语篇在被翻译成汉语时,通常要省略连接词。举例如下: -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He would rather take a quiet shortcut back without waiting for sunrise.
不过,并非所有英汉语篇连接词在翻译时都遵循这项规律,如下例:
-但是,代代层叠并不是历史。
-History is not just layers of rubble.
四、英汉语篇连接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
4.1.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从以上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对形合非常重视,这是因为英语的形态标志非常丰富,词类差别非常显著。英语的形合主要体现在英语连接词上,如:and,but,when,until,so what等,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状语从句等。举例说明:It is raining today, so I decide to stay at home. 英语追求语法正确,无句式错误,因此必须用连词来连接两个句子。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注重意合。意合指的是不需要通过手段、形式表达句子、词语间的关系以及意义。在汉语中,体现意合之处通常包括,用词序代替关联词;运用排比对偶等句式代替关联词;紧缩复句等方式。如《废墟》中的一段: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4.2. 中英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的不同
汉英语言在语篇连接词乃至整个机制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两个语族的文化个性以及发展历程的不同。可以说,语言的生成与沉淀要靠历史的发展,也正是这种思想文化沉淀又使得不同民族的语言在构型机制上表现的千差万别。德国语言学家Wilhelm Von Humboldt在其《论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的发展首先将民族差异传输到了思想智慧更辉煌的领域。这句话正表明了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肯定了不同語言差异性的存在。
同时,汉英语篇连接词的不同和中英哲学思想的不同也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汉民族本身的模糊思维方式推动着汉语的发展,凸显意合,简约且灵活。而西方民族逻辑式的分析思维和原子观对言语产生极大的驱动性,从而凸显了以英语为代表的形合特点,这使得英语在语义联系薄弱的情况下,必须依赖连接词或者其他衔接方式来维持语篇的连贯。
五、结论
通过对散文《废墟》及译文的对比研究,可发现,英汉语篇连接主要差异是英语多显性连接,而汉语多隐形连接。通过分析,可知是因为汉语多注重意合,而英语多注重形合。而这一现象也和中英在诸多方面,如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的。正确解读这一现象,不仅有利于译者更好地进行英汉篇章互译,更有利于本土作品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陈艳新. 交互视阈下的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邓凯方,邓云华,罗健京.论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比较[J].海外英语,2016(13):191-192.
【3】 邓云华,储泽祥.英汉连接词语法化的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01):21-23.
【4】Halliday M. A. 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黄乐平.形合意合视角下的汉英翻译连词增补现象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4(01):68-72.
【6】李颜伟,殷玮鸿.汉英语言的形合意合差异比较与互译策略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02):49-53.
【7】李珂.英汉篇章衔接之连接词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1):257.
【8】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司显柱. 《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 外语学刊,1992(02)
【10】王培.英汉逻辑连接词文体对比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67-68+77.
【11】王建辉. 英汉语篇中的连接词对比研究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D].湖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