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孕妇短PR间期的发生率与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入院检查及待产的413例孕妇为观察组,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同时选取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非妊娠妇女346例作为对照组,体检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且无心脏疾病史。观察组按孕周划为 3组,对3组短PR间期发生率做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57例短PR间期者,占13.80%,对照组有5例发生短PR间期,占1.4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320,P=0.018),早期妊娠组103名女性中有4例出现短PR间期,中期妊娠组134名女性中有16例出现短PR间期,晚期妊娠组176名女性中有37例出现短PR间期,三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21,P=0.023)。结论: 妊娠中晚期血容量增多、需氧量增大所致短PR间期,认为其为良性心电图改变,但是可能成为发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因此对该情况做到早期诊断,随诊复查,避免产生较大的心脏损害。
关键词: 妊娠 ;短PR间期; 血容量
中图分类号:R7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18-03
在临床从事心电图诊断工作中,心电图短PR间期现象较常见,在妊娠期青年女性中短PR间期也较常见,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妊娠中晚期妇女短 PR间期发生率较非妊娠妇女明显增高[1],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孕妇短PR间期可能成为发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所以,为确保妇女孕期安全,早期发现短 PR间期并且做出正确诊断,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诊疗信息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妊娠期女性与非妊娠期女性短 PR间期的发生率,对其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底入院检查及待产的413例孕妇为观察组,年龄20-37岁, 平均29.7岁,既往健康,所有孕妇均经过妊娠早期体检,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同时选取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非妊娠妇女346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8-35岁。要求体检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且无心脏疾病史。观察组按孕周划为 3组,5-12周早起妊娠组,12-24周中期妊娠组(不包括12周),24周以上为晚期妊娠组,对3组短PR间期发生率做对比分析。
1.2 心电图记录方法
观察组孕妇在妊娠期体检时测心电图,采用日本ECG- 9122P型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纸速 25mm/s,增益 10mm/mV。要求各导联基线平稳,图形清晰, 所有导联中以Ⅱ导为标准,为减少测量操作的误差,选取对象均由同一名心电室工作人员操作。对照组妇女于体检时采用相同的心电图记录仪,以相同的条件和人员描记心电图 1次。
1.3短 PR间期判定标准
窦性心律,心率60-100bpm,PR间期<0.12s,且QRS波时限、形态均正常,起始部无预激波,排除典型预激综合征、窦性心动过速、游走性节律、房室交界性心律等引起的PR间期缩短病例[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13例妊娠女性中,有57例短PR间期者,占本组发生率的13.80%,对照组346名妊娠女性中有5例发生短PR间期,占本组发生率的1.4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320,P=0.018),具体情况详见表1。观察组中,早期妊娠组103名女性中有4例出现短PR间期,占本组发生率的3.89%,中期妊娠组134名女性中有16例出现短PR间期,占本组发生率的11.64%,晚期妊娠组176名女性中有37例出现短PR间期,占本组发生率的21.02%,三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21,P=0.023),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1 妊娠女性与非妊娠妇女短PR间期发生情况比较
分组 n 短PR间期数 百分比(%) χ2 P
观察组 413 57 13.80 38.320 0.018
对照组 346 5 1.45
表2 妊娠女性在不同孕周组中短PR间期发生例数比较
组别 总数 短PR间期数 百分比(%) χ2 P
早期妊娠组 103 4 3.89 16.621 0.023
中期妊娠组 134 16 11.94
晚期妊娠组 176 37 21.02
3 讨论
根据心脏的电生理特性,PR间期主要反映生物电信号在通过心房内和房室结的传导情况[3],国内有学者报道由于房室结发育短小,窦性激动通过房室结的时间短造成PR间期短[2]。PR间期缩短还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交感神经兴奋使房室结传导时间缩短,不应期缩短。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短PR间期,除了与预激综合征和短PR间期综合征有关外,可能还与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和Pompe(糖原蓄积病Ⅱ型)有关[4,5]。
本组检出的57例短 PR间期孕妇, 4例出现在早期妊娠,16例出现中期妊娠,37例出现于晚期妊娠,可以看出短PR间期主要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妊娠中期检出的短PR间期患者在妊娠晚期检查时仍呈现短PR间期。许原[6]报道可能是由于孕龄的增加,妊娠中晚期血容量增多、需氧量增大所致。同时部分妊娠中晚期孕妇机体对缺氧较敏感,ATP生成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占优势所致[7], 妊娠期妇女处于特殊的内分泌环境, 容易使其交感神经张力较正常人群增高。妊娠时短PR间期于分娩后多数恢复正常, 因此认为其为良性心电图改变,但是临床报道孕妇短PR间期可能成为发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因此对该情况做到早期诊断,随诊复查,进而避免产生较大的心脏损害。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徐增祥,汤森.实用产科学[M].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1979:86~89.
[2] 徐梅,郭辉,郝建华,等. 妊娠女性短PR 间期的临床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3):200~202.
[3]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
[4] Santos MA, Costa FD, Travessa AF, et al.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electrocardiographic analysis of 131 patients[J]. Arq Bras Cardiol,2010,4(2):1231~1240.
[5] Jastrzebski M. Short PR interval in Pompe disease[J]. J Intern Med.2009;266(6):571~ 572.
[6] 许原,李庆林, 郭继鸿.心电图短PR综合征认识的变迁[J].心电学杂志,2002,21(2): 115~118.
[7] Naber CK, Baum gart D, Heusch G, et al.Role of the eNOS Glu298Asp variant on the GNB3825T allele dependent determination of alpha adrenergic coronary constriction[J]. Pharm acogenetics,2003,13(5):279~284.
关键词: 妊娠 ;短PR间期; 血容量
中图分类号:R7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18-03
在临床从事心电图诊断工作中,心电图短PR间期现象较常见,在妊娠期青年女性中短PR间期也较常见,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妊娠中晚期妇女短 PR间期发生率较非妊娠妇女明显增高[1],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孕妇短PR间期可能成为发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所以,为确保妇女孕期安全,早期发现短 PR间期并且做出正确诊断,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诊疗信息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妊娠期女性与非妊娠期女性短 PR间期的发生率,对其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底入院检查及待产的413例孕妇为观察组,年龄20-37岁, 平均29.7岁,既往健康,所有孕妇均经过妊娠早期体检,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同时选取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非妊娠妇女346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8-35岁。要求体检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且无心脏疾病史。观察组按孕周划为 3组,5-12周早起妊娠组,12-24周中期妊娠组(不包括12周),24周以上为晚期妊娠组,对3组短PR间期发生率做对比分析。
1.2 心电图记录方法
观察组孕妇在妊娠期体检时测心电图,采用日本ECG- 9122P型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纸速 25mm/s,增益 10mm/mV。要求各导联基线平稳,图形清晰, 所有导联中以Ⅱ导为标准,为减少测量操作的误差,选取对象均由同一名心电室工作人员操作。对照组妇女于体检时采用相同的心电图记录仪,以相同的条件和人员描记心电图 1次。
1.3短 PR间期判定标准
窦性心律,心率60-100bpm,PR间期<0.12s,且QRS波时限、形态均正常,起始部无预激波,排除典型预激综合征、窦性心动过速、游走性节律、房室交界性心律等引起的PR间期缩短病例[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13例妊娠女性中,有57例短PR间期者,占本组发生率的13.80%,对照组346名妊娠女性中有5例发生短PR间期,占本组发生率的1.4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320,P=0.018),具体情况详见表1。观察组中,早期妊娠组103名女性中有4例出现短PR间期,占本组发生率的3.89%,中期妊娠组134名女性中有16例出现短PR间期,占本组发生率的11.64%,晚期妊娠组176名女性中有37例出现短PR间期,占本组发生率的21.02%,三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21,P=0.023),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1 妊娠女性与非妊娠妇女短PR间期发生情况比较
分组 n 短PR间期数 百分比(%) χ2 P
观察组 413 57 13.80 38.320 0.018
对照组 346 5 1.45
表2 妊娠女性在不同孕周组中短PR间期发生例数比较
组别 总数 短PR间期数 百分比(%) χ2 P
早期妊娠组 103 4 3.89 16.621 0.023
中期妊娠组 134 16 11.94
晚期妊娠组 176 37 21.02
3 讨论
根据心脏的电生理特性,PR间期主要反映生物电信号在通过心房内和房室结的传导情况[3],国内有学者报道由于房室结发育短小,窦性激动通过房室结的时间短造成PR间期短[2]。PR间期缩短还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交感神经兴奋使房室结传导时间缩短,不应期缩短。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短PR间期,除了与预激综合征和短PR间期综合征有关外,可能还与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和Pompe(糖原蓄积病Ⅱ型)有关[4,5]。
本组检出的57例短 PR间期孕妇, 4例出现在早期妊娠,16例出现中期妊娠,37例出现于晚期妊娠,可以看出短PR间期主要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妊娠中期检出的短PR间期患者在妊娠晚期检查时仍呈现短PR间期。许原[6]报道可能是由于孕龄的增加,妊娠中晚期血容量增多、需氧量增大所致。同时部分妊娠中晚期孕妇机体对缺氧较敏感,ATP生成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占优势所致[7], 妊娠期妇女处于特殊的内分泌环境, 容易使其交感神经张力较正常人群增高。妊娠时短PR间期于分娩后多数恢复正常, 因此认为其为良性心电图改变,但是临床报道孕妇短PR间期可能成为发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因此对该情况做到早期诊断,随诊复查,进而避免产生较大的心脏损害。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徐增祥,汤森.实用产科学[M].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1979:86~89.
[2] 徐梅,郭辉,郝建华,等. 妊娠女性短PR 间期的临床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3):200~202.
[3]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
[4] Santos MA, Costa FD, Travessa AF, et al.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electrocardiographic analysis of 131 patients[J]. Arq Bras Cardiol,2010,4(2):1231~1240.
[5] Jastrzebski M. Short PR interval in Pompe disease[J]. J Intern Med.2009;266(6):571~ 572.
[6] 许原,李庆林, 郭继鸿.心电图短PR综合征认识的变迁[J].心电学杂志,2002,21(2): 115~118.
[7] Naber CK, Baum gart D, Heusch G, et al.Role of the eNOS Glu298Asp variant on the GNB3825T allele dependent determination of alpha adrenergic coronary constriction[J]. Pharm acogenetics,2003,13(5):27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