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式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j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提倡并实践着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树立起“大语文”的教学观。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局限于单纯的语文知识的灌输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阅读,品味美文。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著名学者郭启宏曾介绍读书四法:一日“信马由缰法”。有兴趣就读,无兴趣就歇,轻松自在,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二日“蜻蜒点水法”,不求甚解,随意浏览。三日“改弦易辙法”,一本书读来无味,马上换书。四日“囫囵吞枣法”,只是一路读过去,不理解处且放过。其实,这些读书法就是对自主式阅读的一种倡导。
  相信有不少教师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尽管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吕叔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谈到,少数语义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国外阅读学研究曾发现一种有趣的“杰克现象”:一名叫杰克的学生常常抱怨语文太没味道,不精彩。教师都认为他缺乏阅读兴趣。然而在家中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至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则广告,他都百看不厌。有人发现,即使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学生在课外可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一旦人选教材,到了课堂上,就变得索然无味。有人把这种有趣的现象形象地概括为“课内的海明成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更精彩呢?因为它是一种自主式阅读,是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获取新知,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学习新思想,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娱乐审美。相反,现在的课内阅读,很少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有些节选的课文缺乏完整的语境和阅读情境,而且不以内容为关注核心,附加了过多的理性思考和形式化操作:语法、修辞、逻辑、艺术特征及字、词、句、段、篇……学生在阅读时总是带着任务吃力被动地阅读,总想微言大义,分别提炼出主题、段意、辞法等,这样,他们就难以沉浸其中,体悟文章的情感内蕴,享受读书乐趣。阅读变成了训练,训练就成了做题。把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把启迪心智,提高感悟世界、认识世界、表述世界的能力全都抛弃,这是违背阅读规律的。纵有好的阅读材料,经“煮鹤焚琴”式的教法“加工处理”后,已变得面目全非,味同嚼蜡。这样的“课内阅读”必然是乏味枯燥和令人厌倦的。让学生毫无兴趣地硬着头皮学习,那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要大打折扣了。
  自主式阅读不但可以使人享受读书乐趣,养成读书习惯,而且还可以使人的语文读写能力、人文素养等真正发展成长起来,无论是学有所成的作家、学者,还是政治家、科学家,甚至中学语文尖子,都有过大量自主阅读的经历,可以说,是自主式阅读铺就了他们的成才之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靠学生在大量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靠教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
  虽然课外阅读更多地体现了自主式阅读,倡导自主阅读并非不要课内阅读或不学课本,并非要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自主式阅读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在重视课外阅读的同时,通过教学改革增强课内阅读的自主性。
  课内阅读应让负载信息量的、以关注内容为核心的感受式阅读占主导地位,尽量多给学生独立读书、体悟、品味、背诵的时间,注重阅读的整体美感。教师积极发挥组织、引导、激励作用,不排斥必要的讲析、点拨,先宏观,再微观,以全局性问翘带动学生对教材的整体理解、把握,精彩细节处,简要点拨,恰到好处,对学生的技术操练,不一味追求讲深讲细,更不能把学生讲腻,要使“课内的海明威变得比课外的海明威更精彩”。
  另外,教师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开设佳作欣赏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开展自主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寻找佳作,在课堂上朗读。然后组织学生畅谈读书体会,珍视体悟理解的独特性、差异性,鼓励新颖、独到、有创意的见解。这样鼓励学生精心挑选、大量阅读,做到读、思、评相结合,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 编 涵 冰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语文教学的效果及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多么重要。  挖掘课本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现在的语文课本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如写自然美的《望庐山瀑布》,写艺术美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写社会美的《我有一个梦想》,写人性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