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石分三面,树出四枝”,是指画山石时一定要分出山石的阳暗面、灰白面、亮面;画树时一定要分出树枝是从树的哪个方位长出来、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总的来说就是要求绘画者一定要表现出山石和树的立体感。
古法亦云“随类傅彩、应物象形”,是说凡是景物皆有其独特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等内在特征。绘画者只有抓住这些特征,才能有效地反映景物之内在美。这种内在美就是景物的质类感,也叫质感。
为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质感,古往今来无数绘画者,绞尽脑汁,刻苦探求。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绘画技法。其中就有皴法。皴法是通过绘画者对绘画对象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并进行抽象概括,用比较易记的符号表现出来的程式化模式。无非是用笔用色,或点或线、或面、或点线结合表现出来。是绘画者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手法,是绘画者追求感官美的必然产物。
绘画者的个人生活环境,内心世界,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大自然的变幻更是高深莫测,因此皴法的种类何止万千。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通过无数画家长期大量探索,创造出无数皴法。但是经过历史考验,优胜劣汰,能流传至今的皴法有数十种。这是先人的宝贵遗产——传统皴法,如披麻、解索、折带、荷叶、云头,牛毛、马牙、乱麻、乱紫、大小斧劈、骷髅、雨点、大小米点、豆瓣、矾头等等。
纵观中国绘画史,皴法首先出自山水画中,自唐代以来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各种流派,早期中国画以勾线敷色为主,空勾无皴。到唐代,这样的作品慢慢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于是绘画者开始对景物内部细小的特点进行观察,逐渐形成用各种各样皴擦的笔法来表现山石,树木的内在特点。原始皴法于唐代已成雏形,经五代两宋的发展已到达高峰期。五代宋初的画家董源、巨然,多用披麻皴,如《笼岫郊民图》;范宽则多用斧劈、豆瓣皴,如《潇湘奇观图》;马远又用大斧劈,如《踏歌图》;夏圭多用小斧劈,如《溪山清远图》;李成、郭熙画山水如云头叫云头皴,如《早春图》。传统皴法发展使明清两代画界迎来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到近现代皴法已形成各种流派。种类也增加了很多,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泥里拔钉、拖泥带水、没骨、鬼皮,直擦、栏擦。龟纹、雨淋墙头、抽筋,剥皮、叶脉、水纹、流沙、珠串,乱丝年轮、破墙,露珠、鱼骨、蛇鳞、破彩、破墨等,不胜枚举。现代画家陆俨少多用墨块皴使画面对比强烈、气势宏大,深受好评;傅抱石则多用乱柴皴,而他将乱柴皴发展成自己的特色,令人感觉变化莫测、恰到好处。也有称“抱石皴”;王中年则多用龟纹皴,技法细腻,极为写实,令人心旷神怡。
皴法因人而异,也因画种、地域。材料、时代和科技发展等因素而不同。在陶瓷绘画中,除借用各种传统国画皴法之外,经过上千年的陶瓷人的努力,已创造出了多种具有特色的新皴法,如发丝皴、花釉流纹皴、分水皴、刮白纹皴,刀纹皴,裂纹皴,网皴、连线带点皴、园点皴等等。
早在元代,就有一些陶瓷装饰从披麻皴中汲取经验,用粗细均匀而又富有弹性的线条平行排列来表现景物的质感,使画面有整齐如一的线条美,又不缺乏整体统一的造型美。数百年来深受广大陶瓷爱好者的青睐。
后来,又有些陶瓷艺人利用花釉在烧成时,通过窑温和化学反映形成各种各样的天然流变的色彩斑斓的纹络,来表现景物的内在美,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窑变”。利用窑变形成的肌理,称之为“花釉流纹皴”,实质上,就是高温色釉皴。但这种技法难以控制,对制作者要求较高:1、必须绘画技艺高超,2、对高温色釉的性能了如指掌,3、对窑炉烧成温度掌握透彻。过去,成功率较低,好的作品十分难得。
陶瓷出现裂纹釉后,有些陶瓷艺人则用裂釉形成的多边形裂纹来表现山石、墙面等画面的质感,于是创造出“裂纹皴法”。这种皴法在施釉中必须一丝不苟,恰到好处。
青花大王王步先生创造的“分水”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皴法,称之为“分水皴”。利用钴料的沉淀性,用鸡头笔蘸满水料在坯体上运行,使画面料分五色。王步先生这种分水技法现已成为青花绘画技法中的一大亮点。
还有的绘画者利用陶瓷坯体的可雕性和可制性,以刀代笔,在涂色之后,刮出纹路。这种技法称之为“刀纹皴”和“刮白皴”。
近来还有人利用现代科技,在青花分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运用喷枪,喷壶,采取喷绘的方式来绘制青花,这种技法,效果十分理想,不仅使画面物象的明暗立体感充分表现出来,且不失国画的水墨韵味;既有青花的酣畅淋漓,又有西画的明暗阴阳效果。这种技法,归纳到皴法中,可称之为“喷皴法”。当然这是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以上各种陶瓷装饰中所运用的皴法,是一代又一代陶瓷艺术家经过艰辛努力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不断传承、改进、提高、创新,逐渐趋于成熟。
大凡在绘画方面有成就的人,都对各种传统皴法,掌握透彻,同时也能创造出自己的皴法。
各种皴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不单是山水树木有皴法,画人物花鸟、建筑等同样有皴法。
先人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无疑要好好继承,练习时精益求精、心领神会。同时必须活学活用,要因地制宜,因物而异,绝不可生搬硬套。
中国画要发展,陶瓷装饰也在不断前进,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更加努力,皴法也一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创造发展。成功属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智者,唯有外师造化、中师心源才能有所创造。
古法亦云“随类傅彩、应物象形”,是说凡是景物皆有其独特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等内在特征。绘画者只有抓住这些特征,才能有效地反映景物之内在美。这种内在美就是景物的质类感,也叫质感。
为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质感,古往今来无数绘画者,绞尽脑汁,刻苦探求。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绘画技法。其中就有皴法。皴法是通过绘画者对绘画对象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并进行抽象概括,用比较易记的符号表现出来的程式化模式。无非是用笔用色,或点或线、或面、或点线结合表现出来。是绘画者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手法,是绘画者追求感官美的必然产物。
绘画者的个人生活环境,内心世界,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大自然的变幻更是高深莫测,因此皴法的种类何止万千。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通过无数画家长期大量探索,创造出无数皴法。但是经过历史考验,优胜劣汰,能流传至今的皴法有数十种。这是先人的宝贵遗产——传统皴法,如披麻、解索、折带、荷叶、云头,牛毛、马牙、乱麻、乱紫、大小斧劈、骷髅、雨点、大小米点、豆瓣、矾头等等。
纵观中国绘画史,皴法首先出自山水画中,自唐代以来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各种流派,早期中国画以勾线敷色为主,空勾无皴。到唐代,这样的作品慢慢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于是绘画者开始对景物内部细小的特点进行观察,逐渐形成用各种各样皴擦的笔法来表现山石,树木的内在特点。原始皴法于唐代已成雏形,经五代两宋的发展已到达高峰期。五代宋初的画家董源、巨然,多用披麻皴,如《笼岫郊民图》;范宽则多用斧劈、豆瓣皴,如《潇湘奇观图》;马远又用大斧劈,如《踏歌图》;夏圭多用小斧劈,如《溪山清远图》;李成、郭熙画山水如云头叫云头皴,如《早春图》。传统皴法发展使明清两代画界迎来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到近现代皴法已形成各种流派。种类也增加了很多,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泥里拔钉、拖泥带水、没骨、鬼皮,直擦、栏擦。龟纹、雨淋墙头、抽筋,剥皮、叶脉、水纹、流沙、珠串,乱丝年轮、破墙,露珠、鱼骨、蛇鳞、破彩、破墨等,不胜枚举。现代画家陆俨少多用墨块皴使画面对比强烈、气势宏大,深受好评;傅抱石则多用乱柴皴,而他将乱柴皴发展成自己的特色,令人感觉变化莫测、恰到好处。也有称“抱石皴”;王中年则多用龟纹皴,技法细腻,极为写实,令人心旷神怡。
皴法因人而异,也因画种、地域。材料、时代和科技发展等因素而不同。在陶瓷绘画中,除借用各种传统国画皴法之外,经过上千年的陶瓷人的努力,已创造出了多种具有特色的新皴法,如发丝皴、花釉流纹皴、分水皴、刮白纹皴,刀纹皴,裂纹皴,网皴、连线带点皴、园点皴等等。
早在元代,就有一些陶瓷装饰从披麻皴中汲取经验,用粗细均匀而又富有弹性的线条平行排列来表现景物的质感,使画面有整齐如一的线条美,又不缺乏整体统一的造型美。数百年来深受广大陶瓷爱好者的青睐。
后来,又有些陶瓷艺人利用花釉在烧成时,通过窑温和化学反映形成各种各样的天然流变的色彩斑斓的纹络,来表现景物的内在美,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窑变”。利用窑变形成的肌理,称之为“花釉流纹皴”,实质上,就是高温色釉皴。但这种技法难以控制,对制作者要求较高:1、必须绘画技艺高超,2、对高温色釉的性能了如指掌,3、对窑炉烧成温度掌握透彻。过去,成功率较低,好的作品十分难得。
陶瓷出现裂纹釉后,有些陶瓷艺人则用裂釉形成的多边形裂纹来表现山石、墙面等画面的质感,于是创造出“裂纹皴法”。这种皴法在施釉中必须一丝不苟,恰到好处。
青花大王王步先生创造的“分水”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皴法,称之为“分水皴”。利用钴料的沉淀性,用鸡头笔蘸满水料在坯体上运行,使画面料分五色。王步先生这种分水技法现已成为青花绘画技法中的一大亮点。
还有的绘画者利用陶瓷坯体的可雕性和可制性,以刀代笔,在涂色之后,刮出纹路。这种技法称之为“刀纹皴”和“刮白皴”。
近来还有人利用现代科技,在青花分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运用喷枪,喷壶,采取喷绘的方式来绘制青花,这种技法,效果十分理想,不仅使画面物象的明暗立体感充分表现出来,且不失国画的水墨韵味;既有青花的酣畅淋漓,又有西画的明暗阴阳效果。这种技法,归纳到皴法中,可称之为“喷皴法”。当然这是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以上各种陶瓷装饰中所运用的皴法,是一代又一代陶瓷艺术家经过艰辛努力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不断传承、改进、提高、创新,逐渐趋于成熟。
大凡在绘画方面有成就的人,都对各种传统皴法,掌握透彻,同时也能创造出自己的皴法。
各种皴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不单是山水树木有皴法,画人物花鸟、建筑等同样有皴法。
先人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无疑要好好继承,练习时精益求精、心领神会。同时必须活学活用,要因地制宜,因物而异,绝不可生搬硬套。
中国画要发展,陶瓷装饰也在不断前进,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更加努力,皴法也一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创造发展。成功属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智者,唯有外师造化、中师心源才能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