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师范大学西枕岳麓山,东临湘江水,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用老校长张楚廷先生的话来说,这是“典型的大学环境”。岳麓山巍峨隽秀,象征厚重和凝固;湘江水生生不息,意寓灵动和鲜活——说湖南师范大学是古典与前卫互见的高校,至少在地缘上决不是扭捏造作,这是一种造化、一种机缘、一种气数,是上苍默契而慷慨的倾情。
湖南师大的前身成立于1938年,校训“仁爱精勤”自廖世承先生提出来后,历经一代代师大人的长期奋斗中积累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师大学子认同的价值追求。新时代的湖南师大,选择“仁爱精勤”作为校训,也是对国师精神的一种回归。学校建筑古香古色,红墙绿瓦恐怕也有些修旧如旧的匠心,但众多的木质结构房屋却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譬如说岳麓山脚那独门独户的小楼吧,墙壁的斑驳、窗檐上密匝匝蔓生的植物似乎老早就在无声地证明着沧桑的演变了。在校办附近还有一处用作学校后勤仓储库的建筑——飞檐斗角,壁侧嵌有麒麒蟾蜍的石雕——默默伫立在湖师大的地面上,恐怕不唯有六十之命了。
湖南师范大学的古典庄重尤其体现在文学院。门前便是一副楹联:“蓝田日暖溆浦林深衡岳云开麓山枫晚,六十年岁月峥嵘流光溢彩;诸子言精六书字古五经义奥四史疑多,三千士风华发越远绍旁搜。”道出了门庭演变,言明了内中博大,委实是绝妙的一联。
文学院的传统优势是古代汉语,老中青三代学者蔚为大观,还拥有一本面向全国发行的权威学术刊物《古汉语研究》。关于教授们的故事有很多。袁老师,穷经皓首犹不悔,快五十岁了,仍能完整和准确地背下《说文解字》的每一个细节。还有一位陈老师,中年骨干,据说他是中文系2001届学生,当年考研时英语得了鸭蛋,硬是凭着古代汉语这门专业课的成绩挤掉了竞争对手。
古代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非常强的。讲授先秦文学的张先生温文尔雅,一身道教仙骨。还有一位吴老师,北京师大的博士,启功先生的弟子,学识渊博,风流倜傥,上课时常向学生吟诵自作的七律,让学生啧啧称奇。一位讲授宋词的女教授,常论苏词主气,逢苏词即击节而唱,常有余音绕梁三日之美。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研究古典文献学的老者,上课作板书从来都是用繁体字,竖写从右而左,并且他批评学生时皆曰“汝二三子”如何如何。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位倔强而另类的老头儿调离了湖师大,这也足是文学院的一大憾事。文学院有一位三十多岁的教授,一次酒后上教室讲唐诗,兴致所至,摇头晃脑陶醉不已,最后竟将鼻梁上的眼镜甩下来。还是此君,曾向中文系主任提出请求,希望能穿长袍马褂上课。系主任倏地笑了:秋行夏令,此殊不宜,穿布鞋吧,穿布鞋吧!”
學究们的率真、迂直乍看之下可能有些可笑,但是沉下心来想一想,这些可笑之处又是可敬的,甚至是可泣的,因为这里头还包蕴着韧劲和倔强,劲直任气并不会在市井和流俗面前有所动摇。——在西装革履的年代,能想像出着长袍马褂的教授是何等风流吗?在信息时代已将书写异化成千奇百怪的输入法和复制、粘贴的机械程式以后,能体悟以粉笔竖行繁体字的恣肆吗?文学院的教授绝大部分是湖南人,他们的风流不羁自是与湖南人的传统性格密切相关。章士钊认为湖南人“好持其理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湘人性格皆如此,教授学究们也概莫能外了。
湖南师大的前身成立于1938年,校训“仁爱精勤”自廖世承先生提出来后,历经一代代师大人的长期奋斗中积累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师大学子认同的价值追求。新时代的湖南师大,选择“仁爱精勤”作为校训,也是对国师精神的一种回归。学校建筑古香古色,红墙绿瓦恐怕也有些修旧如旧的匠心,但众多的木质结构房屋却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譬如说岳麓山脚那独门独户的小楼吧,墙壁的斑驳、窗檐上密匝匝蔓生的植物似乎老早就在无声地证明着沧桑的演变了。在校办附近还有一处用作学校后勤仓储库的建筑——飞檐斗角,壁侧嵌有麒麒蟾蜍的石雕——默默伫立在湖师大的地面上,恐怕不唯有六十之命了。
湖南师范大学的古典庄重尤其体现在文学院。门前便是一副楹联:“蓝田日暖溆浦林深衡岳云开麓山枫晚,六十年岁月峥嵘流光溢彩;诸子言精六书字古五经义奥四史疑多,三千士风华发越远绍旁搜。”道出了门庭演变,言明了内中博大,委实是绝妙的一联。
文学院的传统优势是古代汉语,老中青三代学者蔚为大观,还拥有一本面向全国发行的权威学术刊物《古汉语研究》。关于教授们的故事有很多。袁老师,穷经皓首犹不悔,快五十岁了,仍能完整和准确地背下《说文解字》的每一个细节。还有一位陈老师,中年骨干,据说他是中文系2001届学生,当年考研时英语得了鸭蛋,硬是凭着古代汉语这门专业课的成绩挤掉了竞争对手。
古代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非常强的。讲授先秦文学的张先生温文尔雅,一身道教仙骨。还有一位吴老师,北京师大的博士,启功先生的弟子,学识渊博,风流倜傥,上课时常向学生吟诵自作的七律,让学生啧啧称奇。一位讲授宋词的女教授,常论苏词主气,逢苏词即击节而唱,常有余音绕梁三日之美。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研究古典文献学的老者,上课作板书从来都是用繁体字,竖写从右而左,并且他批评学生时皆曰“汝二三子”如何如何。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位倔强而另类的老头儿调离了湖师大,这也足是文学院的一大憾事。文学院有一位三十多岁的教授,一次酒后上教室讲唐诗,兴致所至,摇头晃脑陶醉不已,最后竟将鼻梁上的眼镜甩下来。还是此君,曾向中文系主任提出请求,希望能穿长袍马褂上课。系主任倏地笑了:秋行夏令,此殊不宜,穿布鞋吧,穿布鞋吧!”
學究们的率真、迂直乍看之下可能有些可笑,但是沉下心来想一想,这些可笑之处又是可敬的,甚至是可泣的,因为这里头还包蕴着韧劲和倔强,劲直任气并不会在市井和流俗面前有所动摇。——在西装革履的年代,能想像出着长袍马褂的教授是何等风流吗?在信息时代已将书写异化成千奇百怪的输入法和复制、粘贴的机械程式以后,能体悟以粉笔竖行繁体字的恣肆吗?文学院的教授绝大部分是湖南人,他们的风流不羁自是与湖南人的传统性格密切相关。章士钊认为湖南人“好持其理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湘人性格皆如此,教授学究们也概莫能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