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对沙漠与山区年轮研究中的采样、年表特征及年表中的水分信息三个问题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塔里木河中下游年表的特征等问题,得到以下三点结论:(1)沙漠与山区采点状况不同,采样方法有异,沙漠采样注重距河的远近及地势高低,而山区采样强调林带上下限等。(2)沙漠年表的敏感度大于山区,自相关与互相关小于山区,年表中的低频周期少于山区。(3)沙漠年表的水分限制因子是流量,山区是降水,沙漠年表中的流量信息多于降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沙漠与山区年轮研究中的采样、年表特征及年表中的水分信息三个问题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塔里木河中下游年表的特征等问题,得到以下三点结论:(1)沙漠与山区采点状况不同,采样方法有异,沙漠采样注重距河的远近及地势高低,而山区采样强调林带上下限等。(2)沙漠年表的敏感度大于山区,自相关与互相关小于山区,年表中的低频周期少于山区。(3)沙漠年表的水分限制因子是流量,山区是降水,沙漠年表中的流量信息多于降水,山区相反。
其他文献
根据地震波速结构提供的地壳模型,本文选择了△g布—△(?)_(20′× 20′)和△(?)_(30′×30′)—△(?)_(1°×1°)两个深度层的剩余布格异常,从纵、横向变化特征探讨了它们的地质构造意义,对壳内深部构造分区作了划分。提出了研究区域内存在“安康—南漳北西西向深部构造带”和“保康—宜都近南北向深部构造带”,并赋以中强震地震带涵义,推测是深达“硅镁层”内的“壳内断裂带”。并从震源深度变
本文主要利用形变资料和地震地质调查成果,研究了松潘地震群孕育、发生过程中震区和外围地区断裂的活动特征。松潘地震的发震构造—虎牙断裂长期在挤压应力场作用下运动和变形,垂向滑动速率达3.0毫米/年。岷江断裂平时垂向蠕变速率仅0.4毫米/年,但能灵敏地反映周围地区,如炉霍、松潘、道孚等地震发生前的张性到压性蠕变异常。松潘地震前岷江断裂上的蠕变异常量达2.03±0.06毫米,外围其他断裂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蠕
本文给出了计算面应变和体应变的固体潮理论值和调和分析公式。采用杜德森引潮位展开,推导了面应变和体应变的固体潮大地系数和引角改正数,可供调和分析之用。并且通过维尼迪科夫调和分析计算,对理论值公式、大地系数和引角改正数进行了验证。文中还给出了兰州台实际应变观测值的维氏调和分析结果。
利用“干燥度”确定我国干旱区的范围。明确指出干旱区水资源贫乏这一基本事实,强调水资源的利用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阐明了干旱区晚第三纪以来自然环境渐趋干旱,而人类历史时期气候波动变化的观点。同时,以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的具体事例,吁请合理开发利用干旱地区。
本文从地理系统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大西北的概念、大西北地理环境系统的特点,并着重讨论了现在所面临的四大环境问题。
根据野外初步观察,提出陕能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边缘地带的侵蚀营力结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了营力性质构成及营力结构的地域分异,对综合分析本区的土壤侵蚀问题有一定意义。还对研究相对薄弱的风蚀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认为风蚀是本区生产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止。
用双目镜观察了卡子湾黄土样品,发现大量流水沉积微构造,提出该区黄土的搬运介质是流水而不是风。结合重矿分析和宏观地貌认为其物质来源为乌鲁木齐河上游冰川研磨作用产生的细粒物质。
本文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乌鲁木齐河及天山北坡中段各主要河流的冬季、枯水期、最小月和最小日平均流量作了初步分析,从而提出某些地区性的基本规律。
三十多年,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流域,人们通过植树造林及其他综合措施,治理灌溉绿洲内部严重的次生盐渍化耕地和零星沙漠化土地,提高了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自然绿洲天然荒漠林锐减、沙漠化强烈发展、草场退化等环境劣变现象尚未根本扭转,亟需采取保护措施。
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航片、卫片资料的分析,讨论了艾比湖区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湖区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及其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