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剑川僻处南天一角,为一边远小县。但剑川各族人民,特别是占全县总人口90%以上的白族人,历来重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学习。士子勤学,名师代出,历史上科弟接踵,人才辈出,不乏名重三迤的人物,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陲州县中足称翘楚,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周钟岳先生之幼年,就在这种浓郁的儒家传统文化薰陶下成长,并铸就了他一生令后人崇敬之人品与官品。
周钟岳(公元1876年—1955年)字生甫,号惺阉,云南剑川人,白族。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科云南乡试第一名举人,俗称“解元”。罢科举后,公元1904年留学日本,先入日本弘文馆学师范,肄业后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法政。公元1906年奉调回云南,任两级师范学堂教员、教务长。辛亥革命后,历官云南都督府军政部参事、参议院参议、登庸局局长、都督府秘书长、云南教育司司长、滇中观察使、全国经界局秘书长、四川督军署秘书长、靖国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云南省代省长、云南省省长、云南盐运使兼枢密厅厅长、内务司司长、云南省通志馆馆长、中央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国府委员兼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新中国建立后,以78岁高龄被聘为云南文史馆馆员,79岁时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于1955年3月29日逝世,享阳80岁。
周钟岳先生主要生活在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一介寒儒在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内患外侮、战乱年连、民不聊生之漫长岁月里,周旋于蔡锷及唐继尧、罗佩金、顾品珍、胡若愚、范石生、朱培德、龙云、卢汉、高槐荫等云南大小军阀,以及中央蒋介石、张群、孔祥熙、李宗仁等政客之间。时隐时出,始终顾全大局,以民为怀,克己奉公,高风亮节,同流而不合污,不以高官位重显赫于时,始终以教育、方志、诗文、书法闻名于世,是近代云南省有影响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以高尚的人品与官品深受时人推崇。
(二)
据已故白族学者,原大理白族自治州副州长张旭生前讲,周钟岳先生家庭出生贫寒,祖籍鹤庆,先世于清雍正间徙居剑川,其祖父周延庆好学,粗通文墨,以货郎挑担游乡售卖小百货谋生,为人诚实,讲求信义,童叟无欺,深受村妪少妇欢迎。经数年苦心经营,经济稍宽裕,娶西庄村张姓女为妻,成家立业,安生立命。先生之生父周之炳虽有才气,是读书的料,终因为家境所困,考中秀才后缀学从商,娶城中罗姓女为妻,以小商维系家庭。先生排行第三,长兄龙毓为家计,亦以秀才弃学承父业。仲兄早殁,四岁丧母。先生幼聪,深得慈父钟爱,蒙童即课以《三字经》、《千字文》,过目成诵,十岁时授业于当时之名师段从先先生门下。段从先先生娴熟经史,学识渊博,以岁贡生设帐授徒,能因材施教,门下士子多有成就者,名重乡里。先生于少小时幸得其博约之教。打下了深厚的经史功底。惜段从先生生于公元1897年故世。先生应童子试院考中秀才后,辗转乡里,寻访名师,先后入剑川金华书院、大理云西书院苦读,虽自强不息,奈无名师指导,终未能成就。直至公元1900年乡名贤赵藩先生从四川归里养亲,闻先生勤学苦读之状,阅先生所呈之诗文藏不凡之气,见先生诚恳笃实堪可造就,遂收先生于门下,带在身边攻读培养。先生幸得名师教诲名贤点拨,得以考取公元1903年云南乡试第一名举人。迈出了后来之经济仕途之第一步。
段从先、赵藩二位先生,对周钟岳先生一生之学行深有影响,堪称毕生之“业师”。周钟岳先生对段、赵二位先生十分崇敬,一直未忘师恩。段从先先生故世25年后,周钟岳以省长回乡修治先人祖坟时,特为段从先先生立了一块《德教碑》。赵藩先生寓居昆时,一直以门生事之。赵藩先生故世时,不仅亲自襄理丧事,还特约集剑川籍在昆人士举行追悼会,私谥“文懿”二字,赵藩在剑川遂有“赵文懿公”之美誉尊称。乡里亦将周钟岳先生尊师的事迹传为美谈。
(三)
周钟岳先生出身寒门,深感贫苦学子求学之艰难,“甲午之战”失败后,认识到国家之积弱在于朝廷之腐败,民智之未开,冀能以教育救国。未中举前,曾先后在李同登、王晋举、段立堂等家作童子师,设帐授徒。及至被保送出国留学时,先生乃选入日本弘文馆学师范,以探索新的教育制度以代替科举之道为己任。在日留学期间,先生十分注意西方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课余曾编印《师范丛编》10卷,辑译松川介石所著之《中国教育制度变迁通论》1卷。学成归国回云南任云南两级师范教员,教务长时,竭力在云南推行新学。清政府将各省学务处改为学务公所时,先生兼任普通课课长,大力推行普及教育,先后在全省14府治,创立中学堂一所、师范学堂一所,为云南培养了大量师资及教育人材。辛亥革命后任云南都督府教育司司长时,又将各州、县旧书院一律改为高初两级中学堂,各乡镇设高初两等小学堂。后任滇中观察使时亦以奖进教育为要政。继后,先生虽时隐时出,不论隐居或在职,均心系云南教育事业,因目睹“滇中教育,积年衰微”。为“广育人才,发扬文化;为国植基,为民谋福”,先后参与发起组织创办云南国学专修馆、南菁学校、护国中学、私立五华学院。对云南大学改省立为国立,增设理工、农学、医学、法学四个学院,增加经费、校舍、师资、设备。以及南迁之北大、清华、南开合组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顺利在昆明成立等发展云南高等教育举措,先生无不奔走呼号,从中斡旋协调,使之顺利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临全国解放之1949年入夏,先生已七十四岁,虽年迈体衰,仍致力云南教育事业,将所藏之数万卷书,拟捐赠私立五华学院,后因五华学院并入云南大学,遂将全部图书移赠云南大学,名贵字画全部捐赠云南省图书馆。
(四)
在政治腐败,战乱年连的旧社会,周钟岳先生不愿做官,历任各种政要,大多为顾大局,求云南之安定而强半为之。唯对云南之历史文化建设,则十分热忱,乐于为之。公元1913年,蔡锷倡编《云南光复史》时,先生出任总纂,特聘赵式铭、张肇兴等干练之文人为编纂,用半年的时间,编成《云南光复起源》等10篇,又以未尽录入之重要资料复编为《云南光复史汇编》、《云南光复诸人事略》两书,为后人留下一套比较完整的云南辛亥史料。
公元1914年,深感云南地处边陲,各种文史典籍虽有乡先贤师荔菲、王松苦心辑录之《滇系》、《备征志》,然个人之精力有限,遗漏者甚多,多次进言唐继尧,倡设辑刊《云南丛书》处,由省政府拨给经费,以赵藩为总纂,先生总理其事,聘热心于此事之专家学者为之,历时20余年之苦心经营,编刻出版《云南丛书》初编一百余种,二编待出一百余种,对这一浩大的历史文化工程,先生始终支持有加。
公元1930年云南筹建通志馆,先生受聘为筹备主任,先生总揽全局,尽心筹划,从馆址,经费,聘用人员之选拔,无一不悉心协调办理,翌年9月,云南通志馆成立,先生出任馆长,赵式铭任副馆长。礼聘袁嘉谷等20位饱学之士任编纂,方树梅等12位学有专长的学者任分纂,方国瑜等为编审员。时人谓先生所用得人,通志馆文才汇萃,济济一堂。
云南通志馆成立后,鉴于历代云南通志卷轶失散,残缺不全,加上历代统治阶级的偏见,纪述常常有失偏颇,故决定综合各种旧志,赓续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编为《新纂云南通志》,从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12——1931年)编为《续修云南通志长编》。
《新纂云南通志》之编纂,先生总揽全局,集思广益,凡例之制定,史料之征集、体例、篇目之厘定,分修人员之选拔,志稿之校阅审定,到最后付梓刊印发行,先生在政务繁冗的情况下,悉躬亲参与。历时18年,终于成书。全书分记、图、表、考、传五门,共266卷140册,648万多字,横排纵写,以类系事,虽然卷轶浩瀚,却脉络分明,繁简得当,方家以为是中华民国时期全国各省所修之五部通志中较好的一部,也是云南今存之11部通志(明、清两代各5部)中,体例最为完善,资料最为详实,纪述最为得当的一部。
(五)
周钟岳先生一生历官十数,其间不乏权位显要之高官。在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大发国难财成风的年代,先生却一直廉洁奉公,不群不党,克勤克俭,不治家产,高风亮节,深得时人崇敬。这里举两件事,可见一斑:
(一)公元1940年先生在重庆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期间,在重庆浮图关清末云南籍商人李耀廷寓所(俗称“李园)办公,重庆遭日本飞机大轰炸时,李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一个阴雨天,胡以钦先生去拜访周钟岳先生,见先生正伏案批阅文件,秘书段贡元在旁撑着雨伞,遮挡从屋顶上漏下的雨水。一个堂堂之国府部长竟打伞办公,与某些“部长”、“委员”之糜烂于红灯绿酒间,成为鲜明的对照。部长打伞办公,在重庆一时传为美谈。
(二)公元1942年,正当日寇气焰十分嚣张,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先生之次子锡楠已达服兵役的年龄,先生毅然送其到成都参军。部长送子从军,成为当时特别新闻,“卫国选壮士,送子赴戎机”之美德传遍乡里。
官品根从人品出,周钟岳先生虽然已离开人世半个世纪,他的人品、官品至今仍在乡里传为美德,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进行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周钟岳先生之人品、官品,不正是为官者之鉴么?
剑川僻处南天一角,为一边远小县。但剑川各族人民,特别是占全县总人口90%以上的白族人,历来重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学习。士子勤学,名师代出,历史上科弟接踵,人才辈出,不乏名重三迤的人物,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陲州县中足称翘楚,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周钟岳先生之幼年,就在这种浓郁的儒家传统文化薰陶下成长,并铸就了他一生令后人崇敬之人品与官品。
周钟岳(公元1876年—1955年)字生甫,号惺阉,云南剑川人,白族。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科云南乡试第一名举人,俗称“解元”。罢科举后,公元1904年留学日本,先入日本弘文馆学师范,肄业后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法政。公元1906年奉调回云南,任两级师范学堂教员、教务长。辛亥革命后,历官云南都督府军政部参事、参议院参议、登庸局局长、都督府秘书长、云南教育司司长、滇中观察使、全国经界局秘书长、四川督军署秘书长、靖国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云南省代省长、云南省省长、云南盐运使兼枢密厅厅长、内务司司长、云南省通志馆馆长、中央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国府委员兼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新中国建立后,以78岁高龄被聘为云南文史馆馆员,79岁时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于1955年3月29日逝世,享阳80岁。
周钟岳先生主要生活在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一介寒儒在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内患外侮、战乱年连、民不聊生之漫长岁月里,周旋于蔡锷及唐继尧、罗佩金、顾品珍、胡若愚、范石生、朱培德、龙云、卢汉、高槐荫等云南大小军阀,以及中央蒋介石、张群、孔祥熙、李宗仁等政客之间。时隐时出,始终顾全大局,以民为怀,克己奉公,高风亮节,同流而不合污,不以高官位重显赫于时,始终以教育、方志、诗文、书法闻名于世,是近代云南省有影响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以高尚的人品与官品深受时人推崇。
(二)
据已故白族学者,原大理白族自治州副州长张旭生前讲,周钟岳先生家庭出生贫寒,祖籍鹤庆,先世于清雍正间徙居剑川,其祖父周延庆好学,粗通文墨,以货郎挑担游乡售卖小百货谋生,为人诚实,讲求信义,童叟无欺,深受村妪少妇欢迎。经数年苦心经营,经济稍宽裕,娶西庄村张姓女为妻,成家立业,安生立命。先生之生父周之炳虽有才气,是读书的料,终因为家境所困,考中秀才后缀学从商,娶城中罗姓女为妻,以小商维系家庭。先生排行第三,长兄龙毓为家计,亦以秀才弃学承父业。仲兄早殁,四岁丧母。先生幼聪,深得慈父钟爱,蒙童即课以《三字经》、《千字文》,过目成诵,十岁时授业于当时之名师段从先先生门下。段从先先生娴熟经史,学识渊博,以岁贡生设帐授徒,能因材施教,门下士子多有成就者,名重乡里。先生于少小时幸得其博约之教。打下了深厚的经史功底。惜段从先生生于公元1897年故世。先生应童子试院考中秀才后,辗转乡里,寻访名师,先后入剑川金华书院、大理云西书院苦读,虽自强不息,奈无名师指导,终未能成就。直至公元1900年乡名贤赵藩先生从四川归里养亲,闻先生勤学苦读之状,阅先生所呈之诗文藏不凡之气,见先生诚恳笃实堪可造就,遂收先生于门下,带在身边攻读培养。先生幸得名师教诲名贤点拨,得以考取公元1903年云南乡试第一名举人。迈出了后来之经济仕途之第一步。
段从先、赵藩二位先生,对周钟岳先生一生之学行深有影响,堪称毕生之“业师”。周钟岳先生对段、赵二位先生十分崇敬,一直未忘师恩。段从先先生故世25年后,周钟岳以省长回乡修治先人祖坟时,特为段从先先生立了一块《德教碑》。赵藩先生寓居昆时,一直以门生事之。赵藩先生故世时,不仅亲自襄理丧事,还特约集剑川籍在昆人士举行追悼会,私谥“文懿”二字,赵藩在剑川遂有“赵文懿公”之美誉尊称。乡里亦将周钟岳先生尊师的事迹传为美谈。
(三)
周钟岳先生出身寒门,深感贫苦学子求学之艰难,“甲午之战”失败后,认识到国家之积弱在于朝廷之腐败,民智之未开,冀能以教育救国。未中举前,曾先后在李同登、王晋举、段立堂等家作童子师,设帐授徒。及至被保送出国留学时,先生乃选入日本弘文馆学师范,以探索新的教育制度以代替科举之道为己任。在日留学期间,先生十分注意西方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课余曾编印《师范丛编》10卷,辑译松川介石所著之《中国教育制度变迁通论》1卷。学成归国回云南任云南两级师范教员,教务长时,竭力在云南推行新学。清政府将各省学务处改为学务公所时,先生兼任普通课课长,大力推行普及教育,先后在全省14府治,创立中学堂一所、师范学堂一所,为云南培养了大量师资及教育人材。辛亥革命后任云南都督府教育司司长时,又将各州、县旧书院一律改为高初两级中学堂,各乡镇设高初两等小学堂。后任滇中观察使时亦以奖进教育为要政。继后,先生虽时隐时出,不论隐居或在职,均心系云南教育事业,因目睹“滇中教育,积年衰微”。为“广育人才,发扬文化;为国植基,为民谋福”,先后参与发起组织创办云南国学专修馆、南菁学校、护国中学、私立五华学院。对云南大学改省立为国立,增设理工、农学、医学、法学四个学院,增加经费、校舍、师资、设备。以及南迁之北大、清华、南开合组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顺利在昆明成立等发展云南高等教育举措,先生无不奔走呼号,从中斡旋协调,使之顺利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临全国解放之1949年入夏,先生已七十四岁,虽年迈体衰,仍致力云南教育事业,将所藏之数万卷书,拟捐赠私立五华学院,后因五华学院并入云南大学,遂将全部图书移赠云南大学,名贵字画全部捐赠云南省图书馆。
(四)
在政治腐败,战乱年连的旧社会,周钟岳先生不愿做官,历任各种政要,大多为顾大局,求云南之安定而强半为之。唯对云南之历史文化建设,则十分热忱,乐于为之。公元1913年,蔡锷倡编《云南光复史》时,先生出任总纂,特聘赵式铭、张肇兴等干练之文人为编纂,用半年的时间,编成《云南光复起源》等10篇,又以未尽录入之重要资料复编为《云南光复史汇编》、《云南光复诸人事略》两书,为后人留下一套比较完整的云南辛亥史料。
公元1914年,深感云南地处边陲,各种文史典籍虽有乡先贤师荔菲、王松苦心辑录之《滇系》、《备征志》,然个人之精力有限,遗漏者甚多,多次进言唐继尧,倡设辑刊《云南丛书》处,由省政府拨给经费,以赵藩为总纂,先生总理其事,聘热心于此事之专家学者为之,历时20余年之苦心经营,编刻出版《云南丛书》初编一百余种,二编待出一百余种,对这一浩大的历史文化工程,先生始终支持有加。
公元1930年云南筹建通志馆,先生受聘为筹备主任,先生总揽全局,尽心筹划,从馆址,经费,聘用人员之选拔,无一不悉心协调办理,翌年9月,云南通志馆成立,先生出任馆长,赵式铭任副馆长。礼聘袁嘉谷等20位饱学之士任编纂,方树梅等12位学有专长的学者任分纂,方国瑜等为编审员。时人谓先生所用得人,通志馆文才汇萃,济济一堂。
云南通志馆成立后,鉴于历代云南通志卷轶失散,残缺不全,加上历代统治阶级的偏见,纪述常常有失偏颇,故决定综合各种旧志,赓续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编为《新纂云南通志》,从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12——1931年)编为《续修云南通志长编》。
《新纂云南通志》之编纂,先生总揽全局,集思广益,凡例之制定,史料之征集、体例、篇目之厘定,分修人员之选拔,志稿之校阅审定,到最后付梓刊印发行,先生在政务繁冗的情况下,悉躬亲参与。历时18年,终于成书。全书分记、图、表、考、传五门,共266卷140册,648万多字,横排纵写,以类系事,虽然卷轶浩瀚,却脉络分明,繁简得当,方家以为是中华民国时期全国各省所修之五部通志中较好的一部,也是云南今存之11部通志(明、清两代各5部)中,体例最为完善,资料最为详实,纪述最为得当的一部。
(五)
周钟岳先生一生历官十数,其间不乏权位显要之高官。在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大发国难财成风的年代,先生却一直廉洁奉公,不群不党,克勤克俭,不治家产,高风亮节,深得时人崇敬。这里举两件事,可见一斑:
(一)公元1940年先生在重庆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期间,在重庆浮图关清末云南籍商人李耀廷寓所(俗称“李园)办公,重庆遭日本飞机大轰炸时,李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一个阴雨天,胡以钦先生去拜访周钟岳先生,见先生正伏案批阅文件,秘书段贡元在旁撑着雨伞,遮挡从屋顶上漏下的雨水。一个堂堂之国府部长竟打伞办公,与某些“部长”、“委员”之糜烂于红灯绿酒间,成为鲜明的对照。部长打伞办公,在重庆一时传为美谈。
(二)公元1942年,正当日寇气焰十分嚣张,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先生之次子锡楠已达服兵役的年龄,先生毅然送其到成都参军。部长送子从军,成为当时特别新闻,“卫国选壮士,送子赴戎机”之美德传遍乡里。
官品根从人品出,周钟岳先生虽然已离开人世半个世纪,他的人品、官品至今仍在乡里传为美德,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进行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周钟岳先生之人品、官品,不正是为官者之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