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不仅改变着时代,也改变着电视。人们现在已经不仅是从《新闻联播》和传统的地方新闻中去看世界、了解时事,而是将视点移向自己更加关心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社会以及职场上的激烈竞争,使更多的人更愿意在工作之余,选择一种轻松的方式来看电视新闻,而这种新闻绝大多数不是那种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大事,也不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之事,而是我居住的这个城市、这条街、这条巷、某家人、某个人今天都咋了;我周围的这个环境,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又发生了什么……就是用电视的镜头来代替我的眼睛,看看我所熟悉的周围,都发生了什么。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讲,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就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可以看作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两年后在全国各地已形成燎原之势。从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济卫视的《都市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面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郑州电视台的《郑州大民生》于2007年1月开播以来受到各方的关注,内容以社会民生新闻为主,有表彰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气的;有宣传法律法规、维护群众利益的;有反映群众呼声,为民排忧解难的;有介绍轶闻趣事、增添生活情趣的。在报道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注重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开辟大时段的直播,让观众同步见证、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甚至采用市民自己采编的DV作品。《郑州大民生》还天天利用直播车,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同步报道。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让受众倾听普通百姓的同期声,充分满足了百姓对媒体的接近使用权,同时也让百姓在媒体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体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指导思想。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面对众多城市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民生类新闻,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呢?
挖掘有价值的线索,打造重头新闻
作为一档日播一小时的新闻节目,《郑州大民生》在策划有重大价值的报道上下了不少工夫。栏目开播之初的几个重点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五期连续报道《七里河交通太混乱》、四期连续报道《河水臭哄哄让俺咋生活》、《二七广场还是集贸市场》播出后,热线电话热得烫手,观众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得报道中反映的问题迅速得以解决。可见准确定位、精心策划并着力挖掘做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报道,就有良好的效果和节目收视率的提升。现在,倾心打造“重磅”新闻,锁定百姓的生存状态、关注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打造出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已经成为栏目组众多记者的共识。
摒弃繁琐低俗,实现价值提升
电视民生新闻新闻价值方面,需要大力提升。在实际工作中,记者编辑可能每天碰到的不外乎是百姓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这家水管被堵,那家道路被占,某小区发生了凶杀案,某村发生了稀奇的新鲜事,诸如此类,就事报事,天天如此,使民生新闻节目成为琐闻,这些琐闻虽说让观众感到亲切,暂时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可一时追求收视率而使节目内容浅表化、表现形式粗糙化,这样就缺乏了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媒体公信力,节目势必走向衰落。当面对这些看起来并无多大新闻价值但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时,作为民生新闻栏目,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有闻必报,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并把事件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加以分析解剖,对其价值加以提炼。只有立意高,报道才能脱俗出彩。
创新传受方式,充分突显个性
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应站在受众立场上,把话语权交给他们,充分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以平民的视角、白描的手法进行报道,不拔高不空谈,以贴近百姓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内容面对受众,从而使其产生共鸣,并与栏目形成心灵的互动。《郑州大民生》栏目中市民的出镜率超过了50%,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了次要位置,给予公众充分的话语权,结果节目因为这种真实性而具有独特魅力。另外,如果在语言的风格上加以变化,也会使栏目个性变得鲜明。用方言说电视民生新闻的栏目越来越多,虽然方言让外地观众听起来别扭,可方言有接近真实的天然贴近性,老百姓无形中会觉得那就是自己的节目,从而加以信任。
故事化叙事,增添戏剧性色彩
戏剧性,说到底,就是要把相对平淡的生活冲突化、浓烈化。电视新闻栏目,在真实的基础上,应该在编排上注重戏剧性,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他们从无意注意状态转移到有意注意状态。因为对于老百姓来说,戏剧化的情节、感人的场面、贴近生活的小故事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住事件,传播效果也会更佳。
如今,媒体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的竞争,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善于变不自觉服务为自觉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信息服务中拿得出属于自己的“招牌菜”。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讲,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就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可以看作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两年后在全国各地已形成燎原之势。从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济卫视的《都市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面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郑州电视台的《郑州大民生》于2007年1月开播以来受到各方的关注,内容以社会民生新闻为主,有表彰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气的;有宣传法律法规、维护群众利益的;有反映群众呼声,为民排忧解难的;有介绍轶闻趣事、增添生活情趣的。在报道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注重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开辟大时段的直播,让观众同步见证、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甚至采用市民自己采编的DV作品。《郑州大民生》还天天利用直播车,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同步报道。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让受众倾听普通百姓的同期声,充分满足了百姓对媒体的接近使用权,同时也让百姓在媒体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体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指导思想。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面对众多城市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民生类新闻,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呢?
挖掘有价值的线索,打造重头新闻
作为一档日播一小时的新闻节目,《郑州大民生》在策划有重大价值的报道上下了不少工夫。栏目开播之初的几个重点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五期连续报道《七里河交通太混乱》、四期连续报道《河水臭哄哄让俺咋生活》、《二七广场还是集贸市场》播出后,热线电话热得烫手,观众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得报道中反映的问题迅速得以解决。可见准确定位、精心策划并着力挖掘做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报道,就有良好的效果和节目收视率的提升。现在,倾心打造“重磅”新闻,锁定百姓的生存状态、关注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打造出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已经成为栏目组众多记者的共识。
摒弃繁琐低俗,实现价值提升
电视民生新闻新闻价值方面,需要大力提升。在实际工作中,记者编辑可能每天碰到的不外乎是百姓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这家水管被堵,那家道路被占,某小区发生了凶杀案,某村发生了稀奇的新鲜事,诸如此类,就事报事,天天如此,使民生新闻节目成为琐闻,这些琐闻虽说让观众感到亲切,暂时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可一时追求收视率而使节目内容浅表化、表现形式粗糙化,这样就缺乏了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媒体公信力,节目势必走向衰落。当面对这些看起来并无多大新闻价值但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时,作为民生新闻栏目,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有闻必报,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并把事件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加以分析解剖,对其价值加以提炼。只有立意高,报道才能脱俗出彩。
创新传受方式,充分突显个性
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应站在受众立场上,把话语权交给他们,充分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以平民的视角、白描的手法进行报道,不拔高不空谈,以贴近百姓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内容面对受众,从而使其产生共鸣,并与栏目形成心灵的互动。《郑州大民生》栏目中市民的出镜率超过了50%,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了次要位置,给予公众充分的话语权,结果节目因为这种真实性而具有独特魅力。另外,如果在语言的风格上加以变化,也会使栏目个性变得鲜明。用方言说电视民生新闻的栏目越来越多,虽然方言让外地观众听起来别扭,可方言有接近真实的天然贴近性,老百姓无形中会觉得那就是自己的节目,从而加以信任。
故事化叙事,增添戏剧性色彩
戏剧性,说到底,就是要把相对平淡的生活冲突化、浓烈化。电视新闻栏目,在真实的基础上,应该在编排上注重戏剧性,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他们从无意注意状态转移到有意注意状态。因为对于老百姓来说,戏剧化的情节、感人的场面、贴近生活的小故事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住事件,传播效果也会更佳。
如今,媒体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的竞争,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善于变不自觉服务为自觉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信息服务中拿得出属于自己的“招牌菜”。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