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与中日战局的扭转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_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的一场战略性的大会战,中日双方投入百万兵力,激战四个月。对中国来说,淞沪会战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为宁沪地区的人员、物资西迁争取了时间,更重要的一点是扭转了日军“由北向南”的作战轴线,使日军被中国军队牵着鼻子“由东向西”打,使正面战场的国军有了背靠自己的大后方基地,国共双方一致坚持的持久抗战策略得以实现。
  【关键词】淞沪会战;中日战局
  一、淞沪会战前的作战形势
  中日开战之初,双方军队实力悬殊,撇开中日双方总体国力评估不谈,单就双方军备,从数据上来看两国在七七事变前后的实力比较,在陆军方面,算上现役兵和预备役,中方共320万人,而日方为448万人,且部队的装备、训练、士兵素质等都远逊于日军。在海军方面,两国舰船吨位比例约为1:20,中方拥有57608吨陈旧战舰,而日方拥有115万吨先进的战斗舰。[1]空军方面,一般认为,开展初期,中国军机总数为300架左右,还包括教练机和不堪作战的飞机在内,而日方军机总数为2700架。
  在地理位置上,日本本土紧邻朝鲜,而朝鲜一水之隔就是中国东北,东北与华北之间有铁路相通,七七事变后,日本凭借有利的地理因素短时间便可集结大军投入华北战场。华北平原一马平川,不像华中和西南那样有山水屏障,挡不住大军压境的日军机械化部队。太原会战后,日军占领山西,并大有一举南下灭亡中国的野心。蒋纬国曾回忆:如果让日军从北向南沿平汉路一直打下来,再延津浦路攻下南方各省,加上海岸线早已被封锁,那么国军主力便被包围在东南而被一举歼灭了。[2]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之役后,日本军队便在杨树浦、虹口一带驻扎,并有军舰在上海地区的江面海面游弋。
  二、淞沪战役过程简述
  淞沪会战从开始到结束一共经历了四个月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战场以闸北地区为主,高楼林立,日军机械化部队优势尽失,士兵们以惨烈的巷战形式展开战斗,强力攻坚之下国军与日军双方均伤亡惨重,日本本土司令部这才意识到淞沪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从本土紧急调遣4个师团(日军编制1个师团约22000人),3个旅团加上从台湾来的重滕支队约10万人进攻上海,中国军队进入了壮烈无比的第二阶段,反登陆作战,在日军飞机和舰炮的强大火力下,士兵伤亡惨重,此时淞沪地区划归第三战区,陈诚任总指挥,在敌军源源而来的压力之下,陈诚决定改为守势,减少伤亡。9月12日蒋中正兼任上海第三战区司令官,亲自督导淞沪战区,任命副司令顾住同和张治中的中央军守卫上海市,张发奎的右翼作战军守黄浦江以南,陈诚左翼作战军守长江以南,由于实力悬殊,中国军队伤亡惨重。[3]进入10月,日军境况也不好,弹药补给不上,不得不向华北的友军借调,10月20日,日本参谋本部被迫决定从华北战场抽调3个师团兵力增援上海。中国军队自26日开始,各路留少数兵力掩护,纷纷后撤,88师524团第一营谢晋元带领的800壮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四行仓库”孤军苦守,流传下可歌可泣的壮丽史事。
  三、中日战局的扭转
  淞沪会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方面主动引发淞沪会战并扩大淞沪战场这一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抗战初期“战略之最大成功”,是“抗战制胜的决定性战略作为”,[5]对中日双方战局的扭转起到决定性作用。从全局来看,淞沪之役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使中国战场获得了国际关注与同情,在战略上,即如蒋纬国将军在《抗日御侮》绪论中写道:蒋中正在战略指导上“诱导日军作战指向错误方向:八一三淞沪集中国军精锐,采取攻势,迫使日军追随国军行动,改变其作战线由北向南方向为由东向西方向。因此中国获得换取时间之空间,从容地将华东华中人力物力,撤迁西南,在大后方建立持久抵抗战力。”此一野战战略指导,打破日军‘速决战略,使中国抗日战争,持久到了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合,中国乃由独立奋战,演进与同盟国联合抗日,遂造成必胜之势”。[6]早在1936年11月,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作战计划中明确指出,攻占华北和上海附近地区后,其主力要沿平汉路南下,占领黄河以北要地。显然日本方面的计划是先期依靠其机械化部队凭借有利地形占领华北,再沿平汉路干道南下武汉,攻取南方各省,以平汉路,津浦路一线切断中国东西联系,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力物力无法内迁,将中国主力部队包围在东南沿海,以海陆两面夹击消灭中国精锐,结束战争。
  虽然在抗战初期“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下,淞沪之役硬碰硬的阵地决战造成了大量伤亡,我们也没能保住上海,但从全局来看,淞沪会战扭转了中日战局,这依然是决胜的一仗。
  【参考文献】
  [1]戴旭.“七七事变”前中日军力对比[J].百姓生活2015(07)
  [2]摘自:香港阳光卫视《国殇》纪录片,蒋纬国真人访谈,1995年
  [3]徐亮,陈红民.《陈诚先生日记》中的淞沪会战[J].军事历史研究2016(02)
  [4]摘自:香港阳光卫视《国殇》纪录片,孙元良真人访谈,1995年
  [5]余子道.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作战重心之转移——与台湾学者讨论发动淞沪会战的战略意图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1992(03)
  [6]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1卷[M].台湾集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10月版,第3页.
  [7]郭汝玫,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上)[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陆坤鹏(出生年份—19910109),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济宁,学历硕士,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基层治理与农村党建对于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构建和谐的基层党组织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极大影响。所以,在基层治理农村党建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问题之所在,结合当前基层治理和农村党建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建设方法,从而进一步建设和谐的基层治理,提高农村党建水平。  【关键词】基层治理;农村党建;和谐  基层治理与农村党建包含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基层党支部的能力建设问题。它是党和人民保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崇信民歌《一天把你望到黑》的曲式结构、调式特点、节奏节拍、歌词特点等方面分析,进而揭示崇信民歌《一天把你望到黑》的音乐特征。  【关键词】崇信民歌;音乐特征  一、地理环境与历史渊源  崇信县隶属于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陇东要地,是中原与漠北的分野,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文化大碰撞、大交流之后,有秦朝进行了政治文化的统一,但平凉真正的文化统一是出现在汉朝,平凉本土文化正是在汉魏时
期刊
【摘要】清朝的诉讼体制在各个封建时代来说已经最为完善。清朝的诉讼体制与现代的诉讼体制不同,虽然表面上来看诉讼程序和现在基本上相同都要经过诸多的审查环节,但是实际上清代的诉讼是专制时代诉讼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所以说对于清代诉讼体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当下的历史研究,更能够通过具体的研究考察其审级设置、程序设计以及监督体系。  【关键词】诉讼制度;清代;价值;理念  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步走出封建时代,走向现代
期刊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别有味道。中国古代服饰,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各代传统服饰是时代的结晶,也是时代的反映。欣赏古代服饰,就是在倾听时空的回响,感受当年的人事风情。吸收借鉴古代服饰元素,无疑会给现代服饰带来一股新气息。要知好酒是流年的产物,好衣也如此。  所以,我今天想就服饰的色彩,款式谈谈我的简单感受。  当我们看一个人的穿着
期刊
【摘要】新疆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珍贵的特有的文化资源。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结合社会的力量,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而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本文对如何加强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开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  
期刊
【摘要】《人间草木》是一部以花鸟虫鱼为主角的散文集,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对这本书的认识理解和介绍,为当今身处压力中的人们传递一份生活的喜悦。  【关键词】《人间草木》;汪曾祺;花鸟虫鱼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寄乡情、花鸟虫鱼、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虽然其散文内容广泛,但因其文笔来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话语虽平常读来却饶有趣味。这在《人间草木》也
期刊
【摘要】“命运”一词在本文中反复出现,贯穿文章的始末,影响着“我”对人生、爱情、职业的态度。文章从文本出发,分析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阐释“我”的命运观的矛盾性,并揭示这种矛盾命运观的成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命运观;矛盾性;成因;影响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视角,“通过描述一个遗容化妆师的内心独白向我们展示出了她的爱恨纠葛和心理状态”。开篇即是:“我所以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处
期刊
【摘要】人们在谈到历史学时,都要谈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其中包括历史学的认识功能、借鉴功能、教育功能。而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根本性事业。本研究探讨了历史进程中的外国教育史,具体包括德国国立教育、美国“平等”教育、日本“法制”教育。并浅析三国教育史对自己的启示。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借鉴  导言  一个国家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许多部分组合而来的,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教育不仅受国
期刊
【摘要】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来很重视担当精神,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担当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担当”意识;奉献精神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但当意识的形成及发展成系统理论主要在宋代。  宋代儒家担当观是
期刊
意识形态建设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向,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涌入中国社会,这些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论、人权高于主权论、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消费主义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这些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多方面的影响,既有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一面,又有不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一面。深入分析和戳穿这些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西方社会思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