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旬阳文庙位于旬阳县城关镇老城之巅的龚家梁,南距汉江800米,海拔高度275米,是目前陕南保存较为完整、具有传统官式建筑特征的明清古建群。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旬阳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原址在旬阳县城北门外旬河西岸。明成化八年(1472)被洪水冲毁后,由知县杜琳迁建于城内龚家梁今址,至今已500余年。据《洵阳县志》记载:成化乙末(1475)后直至清同治四年(1865)近400年间,拓建、重修、维修凡13次,到清末形成现有之上中下三院的规模。
中华民国初期,迭遭驻军破坏,后又改作粮仓。民国三十三年(1944),成立洵阳县参议会时,略事修缮,用作办公。建国初期,一度作为旬阳县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住房,后改作旬阳县干部招待所。1984年春,旬阳县干招迁出,正式交给旬阳县博物馆管理使用。由于屡遭变故,此时文庙仅大成殿尚存旧貌,其余建筑或毁或改,面目全非。
为保护这一古建筑群,陕西省文物局自1982年以来6次拨款,先后维修了文庙上院的大成殿、大成门、两庑:中院的棂星门,东、西厢房:下院的义路、照壁、围墙等,除下院原有泮池、泮桥、牌坊、礼门现已无存外,基本恢复了原貌。目前作为博物馆使用,已被公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一、旬阳文庙现存古建筑
旬阳文庙占地2369.05平方米,建筑面积1458.05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个院落。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自前至后依自然地势作台阶式上升,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基本保持了我国传统官式做法的特征,同时又吸收融合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因素,突显出整体庄严壮观,局部灵活多变的审美效果。现存建筑下院有义路、照壁、围墙;中院有棂星门(牌楼),东、西厢房;上院有大成门,东、西两庑(厢房)、月台、大成殿。
(一)万仞宫墙
照壁及其两侧围墙构成旬阳文庙的“万仞宫墙”。旬阳文庙万仞宫墙借地形修筑,虽墙高不到两米,但墙内要高出墙外四米多,完全起到了“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的先声夺人效果,使得文庙显得更加神圣。
照壁为砖结构,悬山顶,筒板瓦花脊,檐下装方形飞椽和南方如意斗拱;看墙内有角牙子、吊柱,中心浮雕团花、四角浮雕变形凤纹,须弥式基座。
(二)义路
义路即门楼,为出入文庙的门户,硬山式顶,封檐飞椽,前檐有轩棚,彩画兽面,石刻门额,额刻正书“义路”二字,题“嘉庆岁次巳……”,额两侧有彩画博古图案,背面檐下画苏式水墨山水,三化做法属雅五墨旋子类型。大板式门带兽面衔环,中槛装二支金瓜形门簪,下槛角置一对石狮。
(三)棂星门
棂星门与大成门相对,通宽11米,进深5米,为四柱三门三楼牌楼式样,灰陶瓦庑殿式顶,以平板枋为界,其下钢混结构,上为木结构。主楼檐枋与平板枋间装南方无昂头斗拱,麻叶头下依次有圆雕凤、鱼、象、龙头,额垫板突起贻金“棂星门”字,檐檩、枋、平板枋、上下额枋、柱顶、雀替施小点金旋子彩绘,间以贻金箔、铜箔的龙和瑞兽。次楼上额枋以上装饰略同主楼,唯拱前少一层凤头,额垫板彩画山水、花鸟、博古图案,下额枋彩画历史及地方人物故事。台明以上四柱纵向两侧装抱鼓石,须眉座,鼓面刻龙凤、团花。台明前过道外沿装栏板,望柱,居中向外突出祭祀台及其两侧通向院的踏步。
(四)东西厢房
厢房位于棂星门两侧,各五间,通宽11.2、进深4.8米。抬梁式木架,硬山屋顶,正面有檐廊,明次间有回廊,东厢房背面也有檐廊。回廊檐柱之间装倒挂楣子、坐凳楣子;金柱之间明间装六抹头隔扇,次间作槛窗。外檐施保护性套色油漆,内檐天棚为灯花彩画。
(五)大成门
大成门又名戟门,与大成殿相对,是为前来文庙祭祀孔子的人们提供的休息场所,故又称憩息室,现用作旬阳县博物馆接待室。大成门两侧有与下院相通的月亮门。
大成门面阔三间,通宽11、进深4.9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正脊及垂脊饰兽,檐部有装饰性斗拱,斗拱及额枋施旋子彩画。外檐明间为大板式门,门前有10级踏步及栏板、望柱,次间为花窗,其两侧有与中院相通的圆门及踏步。内檐门为六扇五抹隔扇,次间为方窗,两墀头有泥塑狮、象。斗拱及额、枋施彩绘,余皆油漆。
(六)两庑
两庑现为旬阳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室。东西各九间,通宽28米、进深4.8米,抬梁式木架,硬山屋顶,其中靠大殿的五间有前廊,檐柱间上部装倒挂楣子,下部装坐凳楣子,金柱间装六抹头隔扇和槛窗。
(七)大成殿
大成殿位于整个古建群的北端,是文庙的中心建筑。其下为月台,月台周施石栏板、望柱,栏板刻减地兽纹,柱头刻仰、覆莲纹、龙纹。台前有两列踏步,中为石刻御路。御路由三部分图案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星云、仙人”、“三龍戏珠”及“鲤鱼跳龙门”浮雕,雕面长1.54米,宽1.02米,雕刻细腻,形象生动。
大成殿面阔三间,11.6米,进深三间,8.5米。方砖墁地,台阶砌以石条。抬梁结构,正面三间及两山带廊,明间和次间的外檐为六扇六抹隔窗。前檐及两廊檐部皆用装饰性一斗一拱,额枋为龙凤雕饰,梁枋、斗拱、雀替施旋子彩绘。前檐方柱及两廊檐柱分别以布、麻髹之,余油皆漆。单檐歇山顶,明椽望瓦,三翘飞檐翘角。雕花屋脊,五脊走兽、垂兽、戗兽、吻兽俱全,正脊中有阁楼式宝刹,两侧为4组具有陕南特色的“状元夸官”圆雕陶佣。
“状元夸官”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士子登第后备受荣宠、春风得意的情状。有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描述“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相关碑刻、文物
庙内立有明清两代拓修、重建、重修文庙(庙学、儒学)记事碑8通,其中有5通为明代碑刻,其额、题皆刻“重建(修)洵阳庙(儒)学记”;3通为清代碑刻,均题“重修文庙碑记”。另有树龄300—1100年的侧柏5株。
位于中院西北角的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山东右布政使刘卿《洵阳县重修儒学创建坊牌奎星楼记》及万历四十四年(1616)洵阳知县陈士龙《重修儒学碑记》。其碑以石叩之,响声清细如铜;碑旁有一古柏,大可连抱,黛色参天,两者合称“古树铜碑”,为洵阳名胜之一。
参考文献:
[1]【清】邓梦琴纂修:《乾隆旬阳县志》,同治九年(1870年)增刻本。
[2]【清】刘德全修,郭炎昌、姜善继纂:《光绪旬阳县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刻本。
[3]陈士龙《重修儒学碑记》,现存旬阳文庙。
[4]【清】王希舜修,刘应秋纂:《康熙兴安州志》,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刻本。
[5]【清】王希舜纂修:《康熙重修兴安州志》,康熙四十年(1702年) 刻本。
[6]【清】李国麒纂修:《乾隆兴安府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本。
[7]【清】叶世倬修,董朴因纂:《嘉庆续兴安府志》,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本。
旬阳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原址在旬阳县城北门外旬河西岸。明成化八年(1472)被洪水冲毁后,由知县杜琳迁建于城内龚家梁今址,至今已500余年。据《洵阳县志》记载:成化乙末(1475)后直至清同治四年(1865)近400年间,拓建、重修、维修凡13次,到清末形成现有之上中下三院的规模。
中华民国初期,迭遭驻军破坏,后又改作粮仓。民国三十三年(1944),成立洵阳县参议会时,略事修缮,用作办公。建国初期,一度作为旬阳县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住房,后改作旬阳县干部招待所。1984年春,旬阳县干招迁出,正式交给旬阳县博物馆管理使用。由于屡遭变故,此时文庙仅大成殿尚存旧貌,其余建筑或毁或改,面目全非。
为保护这一古建筑群,陕西省文物局自1982年以来6次拨款,先后维修了文庙上院的大成殿、大成门、两庑:中院的棂星门,东、西厢房:下院的义路、照壁、围墙等,除下院原有泮池、泮桥、牌坊、礼门现已无存外,基本恢复了原貌。目前作为博物馆使用,已被公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一、旬阳文庙现存古建筑
旬阳文庙占地2369.05平方米,建筑面积1458.05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个院落。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自前至后依自然地势作台阶式上升,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基本保持了我国传统官式做法的特征,同时又吸收融合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因素,突显出整体庄严壮观,局部灵活多变的审美效果。现存建筑下院有义路、照壁、围墙;中院有棂星门(牌楼),东、西厢房;上院有大成门,东、西两庑(厢房)、月台、大成殿。
(一)万仞宫墙
照壁及其两侧围墙构成旬阳文庙的“万仞宫墙”。旬阳文庙万仞宫墙借地形修筑,虽墙高不到两米,但墙内要高出墙外四米多,完全起到了“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的先声夺人效果,使得文庙显得更加神圣。
照壁为砖结构,悬山顶,筒板瓦花脊,檐下装方形飞椽和南方如意斗拱;看墙内有角牙子、吊柱,中心浮雕团花、四角浮雕变形凤纹,须弥式基座。
(二)义路
义路即门楼,为出入文庙的门户,硬山式顶,封檐飞椽,前檐有轩棚,彩画兽面,石刻门额,额刻正书“义路”二字,题“嘉庆岁次巳……”,额两侧有彩画博古图案,背面檐下画苏式水墨山水,三化做法属雅五墨旋子类型。大板式门带兽面衔环,中槛装二支金瓜形门簪,下槛角置一对石狮。
(三)棂星门
棂星门与大成门相对,通宽11米,进深5米,为四柱三门三楼牌楼式样,灰陶瓦庑殿式顶,以平板枋为界,其下钢混结构,上为木结构。主楼檐枋与平板枋间装南方无昂头斗拱,麻叶头下依次有圆雕凤、鱼、象、龙头,额垫板突起贻金“棂星门”字,檐檩、枋、平板枋、上下额枋、柱顶、雀替施小点金旋子彩绘,间以贻金箔、铜箔的龙和瑞兽。次楼上额枋以上装饰略同主楼,唯拱前少一层凤头,额垫板彩画山水、花鸟、博古图案,下额枋彩画历史及地方人物故事。台明以上四柱纵向两侧装抱鼓石,须眉座,鼓面刻龙凤、团花。台明前过道外沿装栏板,望柱,居中向外突出祭祀台及其两侧通向院的踏步。
(四)东西厢房
厢房位于棂星门两侧,各五间,通宽11.2、进深4.8米。抬梁式木架,硬山屋顶,正面有檐廊,明次间有回廊,东厢房背面也有檐廊。回廊檐柱之间装倒挂楣子、坐凳楣子;金柱之间明间装六抹头隔扇,次间作槛窗。外檐施保护性套色油漆,内檐天棚为灯花彩画。
(五)大成门
大成门又名戟门,与大成殿相对,是为前来文庙祭祀孔子的人们提供的休息场所,故又称憩息室,现用作旬阳县博物馆接待室。大成门两侧有与下院相通的月亮门。
大成门面阔三间,通宽11、进深4.9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正脊及垂脊饰兽,檐部有装饰性斗拱,斗拱及额枋施旋子彩画。外檐明间为大板式门,门前有10级踏步及栏板、望柱,次间为花窗,其两侧有与中院相通的圆门及踏步。内檐门为六扇五抹隔扇,次间为方窗,两墀头有泥塑狮、象。斗拱及额、枋施彩绘,余皆油漆。
(六)两庑
两庑现为旬阳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室。东西各九间,通宽28米、进深4.8米,抬梁式木架,硬山屋顶,其中靠大殿的五间有前廊,檐柱间上部装倒挂楣子,下部装坐凳楣子,金柱间装六抹头隔扇和槛窗。
(七)大成殿
大成殿位于整个古建群的北端,是文庙的中心建筑。其下为月台,月台周施石栏板、望柱,栏板刻减地兽纹,柱头刻仰、覆莲纹、龙纹。台前有两列踏步,中为石刻御路。御路由三部分图案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星云、仙人”、“三龍戏珠”及“鲤鱼跳龙门”浮雕,雕面长1.54米,宽1.02米,雕刻细腻,形象生动。
大成殿面阔三间,11.6米,进深三间,8.5米。方砖墁地,台阶砌以石条。抬梁结构,正面三间及两山带廊,明间和次间的外檐为六扇六抹隔窗。前檐及两廊檐部皆用装饰性一斗一拱,额枋为龙凤雕饰,梁枋、斗拱、雀替施旋子彩绘。前檐方柱及两廊檐柱分别以布、麻髹之,余油皆漆。单檐歇山顶,明椽望瓦,三翘飞檐翘角。雕花屋脊,五脊走兽、垂兽、戗兽、吻兽俱全,正脊中有阁楼式宝刹,两侧为4组具有陕南特色的“状元夸官”圆雕陶佣。
“状元夸官”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士子登第后备受荣宠、春风得意的情状。有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描述“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相关碑刻、文物
庙内立有明清两代拓修、重建、重修文庙(庙学、儒学)记事碑8通,其中有5通为明代碑刻,其额、题皆刻“重建(修)洵阳庙(儒)学记”;3通为清代碑刻,均题“重修文庙碑记”。另有树龄300—1100年的侧柏5株。
位于中院西北角的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山东右布政使刘卿《洵阳县重修儒学创建坊牌奎星楼记》及万历四十四年(1616)洵阳知县陈士龙《重修儒学碑记》。其碑以石叩之,响声清细如铜;碑旁有一古柏,大可连抱,黛色参天,两者合称“古树铜碑”,为洵阳名胜之一。
参考文献:
[1]【清】邓梦琴纂修:《乾隆旬阳县志》,同治九年(1870年)增刻本。
[2]【清】刘德全修,郭炎昌、姜善继纂:《光绪旬阳县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刻本。
[3]陈士龙《重修儒学碑记》,现存旬阳文庙。
[4]【清】王希舜修,刘应秋纂:《康熙兴安州志》,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刻本。
[5]【清】王希舜纂修:《康熙重修兴安州志》,康熙四十年(1702年) 刻本。
[6]【清】李国麒纂修:《乾隆兴安府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本。
[7]【清】叶世倬修,董朴因纂:《嘉庆续兴安府志》,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