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教育性,一是艺术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常常注重教育性,忽视艺术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若是将语言课单纯地上成知识课,不仅不能使学生掌握有价值的英语知识,反之会降低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语言的学习需要以一定的情境为基础。因此,在组织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不妨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英语、运用英语。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生活情境
所谓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将教材中抽象的语言以生动、形象的类似于真实的图片或场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用可视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英语、运用英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在组织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采取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
英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英语知识,更要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活动的产生是在生活中进行。但我国当前小学生所学到的英语属于“哑巴英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无外乎学生没有说英语的机会。因此,在组织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不妨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在情境参与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日常表达。
1.探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熟悉的事物会给他们一种安全感,他们对熟悉的事物才有畅所欲言的欲望。因此,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利用其熟悉的人、事、物来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比如,“I can play basketball”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并运用“football, skate,swim...”以及Can you...?Yes,I can. / No, I can not.”本课内容与学生的体育爱好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利用实物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物触碰中用英语说出每一种球类的名称,这样在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英语词汇。然后,利用实物和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在对话情境中训练句型。“What is it?It is a basketball.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No, I can not. But I can play football.”如此,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事物,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在对话交流中提高其英语表达水平。
2.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浓烈的好奇心,他们极其渴望揭开这些新事物的“真面目”。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它与汉语有着极大的区别,作为新事物,其自身就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在组织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和汉语的不同之处来创设情境,以此在中英对比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比如,在讲“My school life”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国外的学校是怎么样的,国外学生一天的学校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会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了对国外生活的理解,以此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思维的发展。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在我们所使用的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每一节课的开始都会有Greeting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落实不仅是要检查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还要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在开展这一环节的时候,我一般会利用日常生活问候、天气等学生耳熟能详的问题引导学生步入情境,以此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比如:
T: Today, We will learn I can play basketball.
T: I can play basketball.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S: Yes, I do.
2.在情境中提出疑问
求知欲一般是由好奇心發展而来的。英语语法是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难以深刻理解语法知识。因此,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答疑中解决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答疑中总结规律。比如,be动词是英语语法的基础内容,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是很容易弄混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用is,什么时候用am,什么时候用are”。如此,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方向,学生可以在大量的练习中自主总结be动词的使用。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来直观地呈现抽象的英语知识,使学生在情境中掌握有价值的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姜瑞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范玲.浅析情景教学法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生活情境
所谓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将教材中抽象的语言以生动、形象的类似于真实的图片或场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用可视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英语、运用英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在组织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采取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
英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英语知识,更要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活动的产生是在生活中进行。但我国当前小学生所学到的英语属于“哑巴英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无外乎学生没有说英语的机会。因此,在组织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不妨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在情境参与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日常表达。
1.探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熟悉的事物会给他们一种安全感,他们对熟悉的事物才有畅所欲言的欲望。因此,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利用其熟悉的人、事、物来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比如,“I can play basketball”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并运用“football, skate,swim...”以及Can you...?Yes,I can. / No, I can not.”本课内容与学生的体育爱好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利用实物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物触碰中用英语说出每一种球类的名称,这样在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英语词汇。然后,利用实物和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在对话情境中训练句型。“What is it?It is a basketball.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No, I can not. But I can play football.”如此,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事物,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在对话交流中提高其英语表达水平。
2.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浓烈的好奇心,他们极其渴望揭开这些新事物的“真面目”。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它与汉语有着极大的区别,作为新事物,其自身就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在组织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和汉语的不同之处来创设情境,以此在中英对比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比如,在讲“My school life”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国外的学校是怎么样的,国外学生一天的学校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会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了对国外生活的理解,以此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思维的发展。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在我们所使用的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每一节课的开始都会有Greeting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落实不仅是要检查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还要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在开展这一环节的时候,我一般会利用日常生活问候、天气等学生耳熟能详的问题引导学生步入情境,以此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比如:
T: Today, We will learn I can play basketball.
T: I can play basketball.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S: Yes, I do.
2.在情境中提出疑问
求知欲一般是由好奇心發展而来的。英语语法是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难以深刻理解语法知识。因此,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答疑中解决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答疑中总结规律。比如,be动词是英语语法的基础内容,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是很容易弄混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用is,什么时候用am,什么时候用are”。如此,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方向,学生可以在大量的练习中自主总结be动词的使用。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来直观地呈现抽象的英语知识,使学生在情境中掌握有价值的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姜瑞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范玲.浅析情景教学法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