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巫溪”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663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感动中国人物”姚厚芝、“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刘坤贤、“全国节约之星”龚方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赵世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郑子全……
  巫溪,一个人口仅54万的山区贫困县,何以能涌现出如此“海量”的道德楷模?
  “与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宣传引导有关,我们特别注重精心呵护每一颗善良的种子,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巫溪县委书记唐德祥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如何推行德治?巫溪的探索值得推广和解剖。
  谜面:何以推出“厚德巫溪”以德治县战略?
  谜底:北门沟小区“垃圾”事件引发的启示。
  2007年2月11日,重庆市巫溪县委、县政府门口,出现了两个人影。
  “解放快60年了,我们北门沟1100多人还住在垃圾堆里,你们要拖到哪一天才处理?”看到有县领导进出,他们就冲上去大声质问。
  质问者是城厢镇北门沟小区居民陈振翠和一位社区党员。
  在巫溪,陈振翠可谓“大名鼎鼎”——为当地环境整治的事,她经常到政府各部门“闹腾”。
  当天,一位县领导跟着陈振翠来到北门沟。
  到了小区,抬眼一瞧——垃圾如山,污水横流……
  如此情状,让那位领导顿感愧疚。
  可是他转念一想:“全县这么多大街小巷,为什么唯独北门沟垃圾堆得这么久、这样多?县委、县政府有责任,北门沟的主人们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一语惊醒梦中人。
  当天夜里,陈振翠就和党员们开会商议——动员社区居民,打一场环境卫生保卫战!
  第二天,近1000名群众拿着扫帚撮箕,云集北门沟——7天后,70多吨垃圾被清扫一空,污水沟也被清理干净。
  随后,居民们又选出监督员和巡查员,制订了相关长效制度。
  这下,没人再乱丢乱堆垃圾了。
  “公共卫生是大家出力换来的,因此自己维护环境的自觉性也高。”居民们说。
  为配合当地群众的行动,县政府随即调拨20万元资金,硬化了道路,安装健身器材、种花种树……一年内,北门沟面貌一新。
  保卫战告捷,一算账——如果全部由政府推动,至少要花200万元;而在群众参与下,只花了20万元。
  这下,县委、县政府“醒”了。
  “政府说修路,群众赞成——可是就有人不愿拿出土地。”
  “社区脏乱,居民骂环卫工懒——自己却长期乱扔垃圾。”
  “村里治安差,乡亲们意见大——自己却为了一点小事和别人‘干架’。”
  …………
  一些党政干部由此觉得:“穷乡僻壤谋发展,凝心聚力是道坎。”
  然而,“北门沟经验”证明——凝心聚力并不难,只要善用“德治”。
  于是,“厚德巫溪”德治战略应声出台。
  密码一:“好人”引领以修身
  ——通过持续挖掘和宣传“巫溪好人”这些“点”,激励巫溪人抬升道德基准
  2008年,因为突发脑溢血,巫溪县下堡镇石门村村民杨光芝的儿子瘫痪了。
  厄运面前,杨光芝担起了照顾儿子的重任。在她悉心照料下,儿子如今已能扶床站立了。
  2010年,杨光芝被评为“巫溪好人”。
  在整个巫溪,“杨光芝式好人”保守估计达3700余人。
  从2010年起,巫溪针对本土“厚德”群体展开了一场持续的挖掘和宣传——这场被称为“巫溪好人”的活动,投入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不逊于任何引资项目。
  为何如此“大手笔”推动?
  社会大转型时期,人们受多元文化影响,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利己倾向,重现实层面、轻道德层面,形成“心难聚、力不齐”困境。
  如何破除困境?
  心理学上有一个“守望者效应”——如果附近有道德崇高者,人们就会“望高而高”,努力抬升自身道德基准。
  对这种道德力量,孟子说得一针见血:“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而“巫溪好人”,就是一个发挥“守望者效应”的工程——
  茫茫人海,何处寻“好人”?巫溪推出“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推”——以开通“好人热线”、公布“好人邮箱”等方式,让群众主动参与推荐;县级新闻单位联合成立“寻找最美巫溪人”采访团,深入基层展开“好人搜索”。
  第二步是“选”——通过现场评、网络评、信函评、电话评等方式,吸引群众积极参加,同时全程公开评选过程以增加活动公信力。
  第三步是“助”——举行隆重颁奖活动,提高授奖对象知名度;设立精神文明奖励基金等长效帮扶制度,对受到表彰的县级以上道德模范给予一定物质救助;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巫溪好人”竞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
  一连串“组合拳”打出,“巫溪好人”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受尊重——“好人不吃亏”“好人得好报”的社会氛围逐渐在巫溪形成。
  “巫溪还很落后,发挥‘巫溪好人’的道德引领作用,能保证我们的各项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唐德祥说。
  而随着一批批“巫溪好人”被挖掘出来,他们事迹中蕴藏的道德力量,也一次次涤荡着人们的心灵,重塑着他们的灵魂——
  2010年,杨光芝参加了“巫溪好人”颁奖典礼,通过电视为全县群众熟识。
  电视机前,她的故事让医生向元彬泪流满面。
  随后,向元彬主动找到杨光芝,免费给她儿子提供治疗。为方便治疗,他还掏钱给母子俩租了一套县城的房子。
  2013年,被“好人”感染的向元彬,自己也被评为“巫溪好人”。   【路径】
  如何激发“点”效应
  ●“发现好人”——整体联动,多手段发掘,形成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发现好人”一定要整体联动,巫溪主要做法有两个:一是县新闻中心、互联网信息中心、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成立“寻找最美巫溪人”采访团,深入基层挖掘;一是开通“好人热线”、公布“好人邮箱”,让群众主动推荐。
  ●“宣传好人”——巧借外力,多渠道推介,奏响崇德尚美的舆论强音
  做靓“巫溪好人”,宣传推介是关键。巫溪主要做法有两个:县内媒体开办“好人”系列专题专栏,采取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报道好人事迹;邀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重庆日报》、《当代党员》等中央或市级主流媒体赴巫溪采访报道。
  ●“好人效应”——深度融合,多层面关爱,营造“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
  设立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基金,对受到表彰的县级以上道德模范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或救助;与银行合作,针对“巫溪好人”推出无抵押贷款。
  密码二:真情相守促相助
  ——通过评选“家有好邻居”,重塑“门对门”的线性人际关系
  2006年7月,巫溪县兰英乡,村民孔凡才砍柴时不慎摔断颈椎。
  因为家贫,孔凡才拿不出医疗手术费。
  危急时刻,邻居们及时伸出援手——凑足钱,让孔凡才完成手术。
  大难不死,但孔凡才从此瘫痪。
  孔家没了顶梁柱,生活维艰。
  于是,邻居们又“承包”了孔凡才家四亩山田,让他家每年有了三四千元的收入。
  2014年9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群好邻居的故事。
  三个月前,《人民日报》又报道了巫溪另一位“好邻居”——退休教师张道珍义务照顾村里“留守儿童”的事迹。
  三个月被《人民日报》报道两次——如此吸引力,来自巫溪开展的另一项德治工程:“家有好邻居。”
  邻里关系,曾是仅次于“亲属”和“朋友”的第三大人际关系。
  “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2000年前,孟子这样描述。
  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以及市场化商品房供给制度的确立,原本以村庄和单位家属院等“熟人纽带”维系的线性邻里联系被割裂,“门对门,不相认”的邻里关系随之出现。
  远亲不如近邻——连邻里关系都不和睦,又何谈社会和谐?
  针对这个问题,巫溪再次发力——推出“家有好邻居”活动,重塑“门对门”的线性联系。
  活动启动之际,一个难题随之凸显——“他(她)又不是我邻居,我怎么知道他(她)是不是真好?”
  针对这个问题,“家有好邻居”进行了全盘创新。
  2014年6月6日,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
  二三十个村民拿着长条凳,到一块院坝坐下。
  院坝里拉着一条横幅:“‘家有好邻居’新闻发布会”——
  一位村民说:“我们村14岁女孩刘世慧,她患了敏性紫癜性肾炎,没钱治。这时,村主任冉启发带领全村干部,挨家挨户为世慧募捐六万元!”
  又一位村民说:“我的邻居王文明见义勇为救落水儿童;还有一次,我生病了,邻居们帮忙运送蔬菜!”
  …………
  很快,村干部的本子上就记满了“好邻居”的例子。
  这些例子,汇集到全县“家有好邻居”信息库,在确认核实候选人事迹后,再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向全县进行公示。
  为让群众信服,巫溪跳出了以往“组织推荐、上级确认”的简单评选模式,以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为核心导向,探索出了一条“群众评,评群众”“群众学,学群众”的评选新路子。
  “好邻居”事迹可信,活动效果出奇地好。
  活动启动一年里,11个月,就有上百位“好邻居”被推选出来。
  在这些“好邻居”身后,“好邻居有好报”的道德力量也开始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
  一篇网帖描述了这种“潜移默化”:“邻居对我来说,曾经是门对门的陌生人——可是,在看到‘好邻居’事迹后,我开始主动和邻居们打招呼。三个月下来,我们家和对面的邻居已经成了朋友。现在想来,你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就能交一个朋友,这样的感觉,挺好。”
  如何激发“线”效应
  ●分类评选、全面挖掘
  包括无私关爱“留守儿童”的好爸妈、精心照顾“空巢老人”的好儿女、爱心扶持“特困家庭”的好帮手、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卫士、践行文明建设的好标兵等五类。
  ●挂牌颁证、定向奖励
  通过挂牌颁证、定向奖励等方式,对邻里好人好事进行精神和物质激励;鼓励评选出的先进在村(社区)亮明身份,发挥模范作用。
  ●搭建平台、互动互助
  搭建邻里互动互助平台,通过村(社区)联谊晚会、运动会、“坝坝席”等方式,联系密切邻里感情;创新邻里矛盾协调联动制度,及时协调处理和排除邻里不和谐隐患。
  密码三·和谐自治聚合力
  ——通过“下放”一定的基层社会事务决策权、监督权和建议权,调动群众参加社会治理,形成“面”的突破
  以前,巫溪县白鹿镇大坪村村民李某是巫溪“著名”的上访户——她甚至抱着一位县领导要跳崖。
  今天,李某不仅不再上访,还帮助村里干了不少实事。
  是什么让她“华丽转身”?
  巫溪的回答是:以“放权”换公共意识,吸引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党委政府出大力,基层群众像看戏。”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饱受难题困扰——基层公共事务彷佛都是党委、政府的事,群众仅仅是旁观者。
  为何如此?公共意识不足。
  如何激发公共意识?   巫溪的回答是:开展“乐和家园”试点,吸引群众参与自治。
  这个“点子”脱胎于北门沟。
  北门沟的华丽转身,让巫溪县委、县政府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实现“面”上的和谐治理,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参与。
  于是,巫溪县委、县政府提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以“法治 自治 共治”为核心,打造“个群和谐、义利和谐、身心和谐、人境和谐”的“乐和家园”。
  一场“乐和”试验旋即展开,大坪村就是试点村之一。
  试点第一步是选举“乐和”自治组织——“乐和协会”。
  “乐和协会”理事全部由群众选举产生,主要来自致富能手、乡村教师、退休村干部等“能人”群体,在基层威望较高,且了解村民需求。
  因为在村里威望高,李某高票当选协会秘书长。
  试点第二步是授权——将一定村级公共事务决策权、村支“两委”监督权和建议权下放给协会,实现村民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管。
  “手里有‘权’,办事有空间。”有了“权”,“乐和协会”能力大增,参加公共事务积极性随之水涨船高。
  “以前,像低保户评选之类的事,我总感觉村干部玩猫腻。现在‘乐和协会’也参与到评选中来,大家心里的‘疙瘩’也就解开了。”李某说。
  试点第三步是定职——赋予“乐和协会”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处、安全隐患排查、重点人员帮教、环境卫生整治、便民措施落实等公务职能,同时以公文形式协调乡镇街道行政资源进行配套,以此约束和激励“乐和协会”勇担职责。
  “乡亲们信任有加,我们不能辜负;村里的事情一大堆,我们都要干好。”李某说。
  一年下来,她和“乐和协会”为村里干了100余件实事。
  大坪村迅速从“乱村”“脏村”“后进村”跃升为“先进村。
  首战告捷,“乐和家园”开始向全县推广。
  在县委群众工作部牵头下,巫溪以城镇居民小区和农村自然村为单位,将全县细分为408个网格,形成了“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负责、‘乐和协会’协同、公益组织助推、网格单位支持”的“乐和”治理格局。
  一个以村(社区)“乐和协会”为基点、覆盖巫溪全县的“乐和网络”赫然凸显。
  “‘乐和家园’以居(村)民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共同参与为实现方式,以公共道德拓展空间,实现了基层德治从‘点’到‘面’的跃升。”有学者评价。
  “乐和家园”建设,具体涵盖五方面内容——
  ●乐和治理
  乐和治理,就是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用“共”的机制、“和”的力量,化解社会矛盾,让群众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人。
  ●乐和生计
  乐和生计,就是推行“小规模、大集群、标准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互帮互助带动共同富裕。
  ●乐和人居
  乐和人居,就是以乡村聚落为基础,建设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房屋民居,让群众广泛参与环境管理。
  ●乐和礼义
  乐和礼义,将中国传统文化乐道尚和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倡导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乐和养生
  乐和养生,就是倡导和培育以医保全覆盖为基础的全民保健强身和自主互助的健康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2013年12月的一天,徐世荣在房屋中介带领下,到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租了一套房子。  一入住,徐世荣就给房门加了两道锁。“老旧社区的治安通常都不好,必须得留个心。”这是徐世荣长期租房的经验。  但这一次,徐世荣的经验失效了。  “入住以来,我发现桥北社区的治安很好。”徐世荣感叹。  从“担心”到“安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和徐世荣一样,对江北区的治安称赞有加。  江北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在全市考
工作繁重,效率低下,熬夜加班,压力很大。怎么办?  以下这20个实用技巧,对解决拖延症、焦虑症、工作效率低下都很有效,你不妨试一试。  1.确定最重要的事  每天早上或者前一天晚上,列出今天要做的三四件最重要的事情,先完成这些。  2.早起半小时  早起半小时,就等于一天多了极富成效的30分钟。  3.“先吞下青蛙”  你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最先做,剩下的这一天就不可能更糟糕了。  4.重视“大家伙
2013年11月18日清晨,荣昌县古昌镇冲锋村。  细雨笼罩的田埂上,走来两人——一人提着帆布口袋,一人手拿记录本。  “这是吴吉芳家吗?”两人径直来到一户人家门前。  村民吴吉芳打开大门:“哎呀,是邓书记和代主任啊,稀客哟!”  冲锋村党支部书记邓龙彬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就是,很久都没来了。现在,我们村干部的担子减轻了,以后就有更多的时间上门服务了。”  村干部能卸下担子,沉到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建设等。逐渐提升文化自觉、加大文化交流、注重文化创新,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动力。  文化自觉 不忘本来  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指出:“弗失固有之血脉。”“固有之血脉”,就是指我国数千年优秀文化中的优良基因和特色。  在文化多元化和思想多样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最根本的内核
第一步  公司要提拔一名部门经理,许多人来角逐,最终剩下甲和乙。   决定性的考试安排在总裁家里。气氛不像考试,而像参加晚宴。  酒过三巡,总裁家电话响了,他进屋接听。回来后,脸色沉重:“上海分公司出事了,好好一车皮货,运到客户手中,竟成了破爛……今天不考试了,谈谈这件事怎么办吧。”  甲皱着眉头:“出现这样的事太不该了。如果是运输部门的事,立即索要赔偿;如果是我们职员的过失,立即按规章惩处,不管
2014年3月的一天,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街道崇文小区。  “本来停车位就少,这样一来就更没地儿停车了。”  “现在大家都乱停,像什么样子!”  …………  面对凌乱不堪的小区环境,业主气不打一处来。  原来,今年初,入驻超市将小区的50个停车位擅自改造霸占,使得小区乱停车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  于是,小区业主找到相关部门,希望还原停车场。  然而,就这样一件事情,业主走访数月,却未能得到解决。
新中国成立不久,王树声将军就住进了军械部营院。后来,军械部营院变成了解放军报社新址,王将军的住所依然未动。于是,报社的同志就与大将毗邻而居。  几十年来,关于王树声参與领导黄麻起义、中原突围、征战豫西的许多故事,成为大家花园散步的谈资。不过,大家对这个“大将邻居”谈得最多的,还是他的一些平凡小事。  一件往事,常被人们提及,那便是将军用车的故事。  报社老人都知道,王树声对家人有条严格的规定,专车
方法论一: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刘平云是江津区白沙镇复建村人。  他和邻居住在一个院子,五户人家共用一口水井。  夏天因水源不足,大家都要为喝水犯愁。  2015年,江津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复建村每家每户都安上了自来水管。  “真是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呀!”刘平云说。  刘平云并不知道,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只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着力解决的一大批民生实事的其中之一。  2013年7月15
短期治理对策:以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应急式治理。长期治理对策:推进包括财税体制、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和价格政策的改革,推动产能过剩产业生态、节能、绿色发展。  不仅仅是钢铁行业,水泥、煤炭、电解铝、平板玻璃、光伏等产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这里面,既有传统产业,也有高新产业。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过度使用各种经济政策杠杆,大幅降低投资要素价格,使许多投资不是依据市场信号,而是
往事并不如烟。  当我们踏着脚下一块块老而弥坚的青石板,放眼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楼,我们可以感知重庆30年沉着而坚毅的步伐。  计划单列、设立直辖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的成长逢上了好年景。这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特大利好推动,使重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计划单列,重庆的第一次飞越。  1983年2月,中央批准《关于在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报告》。重庆的城市综合经济改革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