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分析“海洋强国”战略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解析出现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海陆经济缺乏联动机制、高端人才缺口较大、缺乏统筹意识等问题,提出海陆经济联动的“海洋强省”路径为: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与腹地无缝对接;优化港口群功能,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交通经济带水平,发挥集聚-扩散作用;创新管理机制,构筑腹地支撑沿海模式。
[关键词]海洋强国;辽宁;海陆联动
[中图分类号]F120.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8-0053-05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国际上,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海洋强国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曾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党的十八大又提出“海洋强国”战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把海洋的重要性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海洋强国的内涵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外延为通过海洋的强势使其成为陆域的强国,此为海陆联动强国。辽宁省作为海洋资源大省,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排在第八位,占全省生产总值15.1%,而排名第一位的广东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18.6%,陆海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因此,本文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全新背景下研究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我国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概况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包括海岸带和海岛)为空间活动场所,以海洋资源、海洋能源为开发利用对象的所有海洋产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陆域经济是相对于海洋经济,以陆域为主要经济发展载体,以陆域资源为对象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496亿元,比上年增长9.8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2%,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7%,涉海就业人员3421.7万人。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8865.2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1.5%,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传统海洋产业稳步增长,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海洋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
沿海11个省市海洋总产值以广东、山东、上海为前三位(图1),体现了以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重心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特别是由山东、天津、辽宁组合的环渤海地区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地区总产值占全国海洋总产值35.9%,超越长三角的31.7%和珠三角的20.2%。而衡量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需要测算海洋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天津以海洋产值占地区GDP比重为31.4%而高居首位,之后为上海29.3%、海南26%、福建24.5%、山东17.7%、广东17.3%、辽宁15.1%、浙江14.2%、江苏8.9%、河北6%、广西5.3%。
二、辽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辽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现状
1.海洋总产值呈逐年递增态势,在辽宁省经济地位不断增强。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海岸线长292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2292.4公里,岛屿岸线627.6公里,海洋生物种类多样化,资源量丰厚。辽宁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后,海洋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从2005年1039.9亿元增长到2010年3345.5亿元,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速达26.3%。海洋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2.9%增长为2010年的15.1%(表1),在2006年和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42.2%和27.7%,超过了陆域经济15.6%和20.4%的增长率,均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大连海陆经济地位突出,增长极作用明显。大连海岸线长190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73%,陆域与海洋资源优势互补,海陆立体交通运输系统完善,城市现代化程度较高,已成为辽宁省甚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大连市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2033亿元,陆域经济总产值515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比重为60.7%和23.2%,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646亿元,占全省61.5%。大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2.67亿吨,占全省34.2%,集装箱量635.1万TEU,占全省52.9%。可见,在海洋经济发展上大连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在陆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较突出,2011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50.63亿元,超过沈阳市的5915.71亿元,高居全省首位。
3.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传统态势,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优于陆域。辽宁省海洋产业仍以渔业捕捞及养殖业占较大比重,2006年至2009年,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9.9%增加到14.5%,说明我省海洋产业发展仍以传统水产业为主,渔业资源的发展惯性依然存在并且养殖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地位不断加强;海洋第二产业小幅下降,由2006年53.5%降为2009年42.4%;而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上升,由2006年36.6%增加到2009年42.4%,这一趋势符合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海洋产业呈现出由“资源开发型”向“海洋服务型”转变的态势,是一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陆域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波动上升,第三产业保持平稳的态势。
(二)辽宁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统产业占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和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为支撑的,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较强产业关联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辽宁省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所占比重较小。2009年传统海洋产业(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产值比重为93.3%,新兴海洋产业(海洋油气业、生物医药、工程建筑、海洋电力、海水利用、化工业)产值比重仅为6.7%;2010年,传统海洋产业比重为93.7%,新兴海洋产业比重为6.3%;2011年,传统海洋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为86.1%,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增加为13.9%,仍然低于全国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总产值18.3%的平均水平。其中,海洋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为5.1亿元,占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的0.15%。而山东省2010年海洋生物制药产值达81.1亿元,占山东省海洋总产值的1.0%。 2.海陆经济缺乏联动机制,难以发挥系统整体作用。海陆经济系统的自发联动需要较长的技术、产业转移的过程,根据国内外海陆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政府牵头建立科学、合理的联动机制是推动两大经济系统要素流动的有效力量。一方面,辽宁省沿海经济主管机构分散,初步建设阶段沿海经济带常设办事机构挂靠省外经贸厅,发展阶段发改委设立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交通厅、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也涉及沿海地区的工作,造成多头管理、反复协调的问题,缺乏权威性的国家层面的海陆经济管理及评估机构来负责制定沿海发展规划,提供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海陆经济技术欠缺共享平台,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辽宁省科技厅在现有项目支持的基础上应在计划项目安排和经费分配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向海洋领域倾斜,构建海陆自主创新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配套平台。
3.海洋科研力量薄弱,高端人才缺口较大。辽宁省在发展海洋科研与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拥有一批像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的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从统计数据看,截至2010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机构17家,从业人员1993人,与我国沿海其他省市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图2),但是,辽宁省高技术海洋科研力量较薄弱,缺乏高端人才,造成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截至2011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机构17家,从业人员2118人,其中高端人才(博士)所占比重为5.5%。广东共有海洋科研机构25家,从业人员3088人,但是高端人才比重达到20.7%。
4.海陆规划缺乏统筹意识,出现重复建设问题。随着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海陆经济在用海、用地等方面由于缺乏统筹意识而出现矛盾,在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下,辽宁沿海地区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恶意竞争等问题。陆域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围海、填海,造成海洋不同行业在分配使用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致使海域污染日益严重。以港口建设为例,辽宁省港口群以大连港和营口港为核心,锦州港、丹东港、盘锦港、葫芦岛港共六港口,近年来大连港与营口港相互杀价行为虽然推升了货物吞吐量,但港口利润并没有同比提高,内耗造成辽宁省港口整体利益的损失。与此同时,在港口建设上出现各市争上亿吨大港的局面。
5.海陆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尚未建立,造成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由于海陆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尚未建立,造成近海陆源污染的监控、执法检查等相应管理的缺失。根据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辽宁省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严峻。2005-2011年辽宁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2012年辽宁省监测的鸭绿江、大辽河、双台子河等八条入海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为47.47万吨,其中约53.6%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从近五年的监测结果看,陆源污染排放是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压力来源。辽宁省双台子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锦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辽东湾北部和两侧的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严重、盐渍化程度较高。
三、促进辽宁陆海经济联动发展对策
(一)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与腹地无缝对接
海洋产业与腹地产业间具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在加速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应借助辽宁省陆域雄厚的产业基础,实现陆海产业有机联动。
以高技术支撑海洋养殖业发展,构建海洋水产业与陆域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业产业链;海洋交通运输业以综合物流服务为主要模式和方向,注重与陆域集疏运网络的对接,构建陆海联运大通道;修造船业可借鉴鞍钢与大连新船重工的合作模式,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技术及人才优势,与陆域钢铁业、装备制造业以及专科院校构筑产、学、研链条;鼓励辽河油田向海发展,加速深海油气勘探,构建与装备制造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滨海旅游业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加强与陆域景点的打包、串联。《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已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广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专项资金将集中扶持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先支持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装备等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二)优化港口群功能,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
目前,辽宁港口群呈现大连港与营口港“双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今后在功能上形成错位式发展的同时,遵循市场规则,允许各港口企业及相关部门适度的开展行业竞争,从而提高各港口的综合服务水平。辽宁省港口群建设应适度超前于腹地市场的现状,规避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能够及时满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政府应着力培育或吸引那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并且,注重吸引那些为临港核心产业服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产业,加强集群效应。例如,鼓励为大连临港修造船业服务的先进船舶机电制造业的发展,提高集群的配套率和附加值。
(三)提升交通经济带水平,发挥集聚-扩散作用
沈大交通经济带作为沿海港口与陆域城镇经济要素的载体,首先必须加大交通经济带内交通运输网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以沈大为一级发展轴,以本溪—丹东、盘锦—锦州、抚顺—阜新为二级发展轴,并缓慢向朝阳和铁岭等地区辐射的点-轴系统。其次,将滨海大道建设为高技术产业带,积极发展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使这些产业在滨海经济带里不断集群。最后,加强沈阳和大连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区域经济、技术的扩散,加快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发挥沈大经济带对于港口和内陆的拉动作用。
(四)创新管理机制,构筑腹地支撑沿海模式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陆域民间资本进入陆海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等领域,创新陆海统筹管理机制。
首先,辽宁省应先试先行,成立省级陆海统筹委员会,协调管理陆海各产业的发展及陆海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以使各部门、各市、县(区)目标明确、互相配合、提高效率,克服当前陆海综合管理方面的弊端。并且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和环境保护厅应联合制定《辽宁省海陆环境保护合作发展规划》,完善近岸海域的监测评价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和执法检查的责任与权利。其次,在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与《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2012-2020)》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辽宁省海陆统筹发展规划》,进一步争取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与支持。规划设立海洋经济发展实验区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海洋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最后,建立不同层次的管理结构,尤其加强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性,鼓励民间机构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对陆海统筹规划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加强海洋人才的引进与管理,造就一批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更加科学、完整的陆海一体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辽宁海洋经济蓄势待发[J].辽宁经济,2012,(2).
[2]姜江等.中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选取原则与发展重点[J].海洋经济,2012,(2).
[3]常丽,薛巍等.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25).
[4]郑冬梅.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海陆联动发展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4).
[5]曲明哲,邢军伟.环渤海视角下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要处理好六种关系[J].党政干部学刊,2010,(3).
责任编辑 魏亚男
[关键词]海洋强国;辽宁;海陆联动
[中图分类号]F120.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8-0053-05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国际上,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海洋强国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曾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党的十八大又提出“海洋强国”战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把海洋的重要性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海洋强国的内涵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外延为通过海洋的强势使其成为陆域的强国,此为海陆联动强国。辽宁省作为海洋资源大省,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排在第八位,占全省生产总值15.1%,而排名第一位的广东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18.6%,陆海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因此,本文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全新背景下研究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我国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概况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包括海岸带和海岛)为空间活动场所,以海洋资源、海洋能源为开发利用对象的所有海洋产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陆域经济是相对于海洋经济,以陆域为主要经济发展载体,以陆域资源为对象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496亿元,比上年增长9.8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2%,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7%,涉海就业人员3421.7万人。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8865.2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1.5%,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传统海洋产业稳步增长,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海洋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
沿海11个省市海洋总产值以广东、山东、上海为前三位(图1),体现了以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重心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特别是由山东、天津、辽宁组合的环渤海地区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地区总产值占全国海洋总产值35.9%,超越长三角的31.7%和珠三角的20.2%。而衡量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需要测算海洋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天津以海洋产值占地区GDP比重为31.4%而高居首位,之后为上海29.3%、海南26%、福建24.5%、山东17.7%、广东17.3%、辽宁15.1%、浙江14.2%、江苏8.9%、河北6%、广西5.3%。
二、辽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辽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现状
1.海洋总产值呈逐年递增态势,在辽宁省经济地位不断增强。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海岸线长292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2292.4公里,岛屿岸线627.6公里,海洋生物种类多样化,资源量丰厚。辽宁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后,海洋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从2005年1039.9亿元增长到2010年3345.5亿元,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速达26.3%。海洋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2.9%增长为2010年的15.1%(表1),在2006年和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42.2%和27.7%,超过了陆域经济15.6%和20.4%的增长率,均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大连海陆经济地位突出,增长极作用明显。大连海岸线长190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73%,陆域与海洋资源优势互补,海陆立体交通运输系统完善,城市现代化程度较高,已成为辽宁省甚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大连市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2033亿元,陆域经济总产值515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比重为60.7%和23.2%,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646亿元,占全省61.5%。大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2.67亿吨,占全省34.2%,集装箱量635.1万TEU,占全省52.9%。可见,在海洋经济发展上大连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在陆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较突出,2011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50.63亿元,超过沈阳市的5915.71亿元,高居全省首位。
3.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传统态势,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优于陆域。辽宁省海洋产业仍以渔业捕捞及养殖业占较大比重,2006年至2009年,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9.9%增加到14.5%,说明我省海洋产业发展仍以传统水产业为主,渔业资源的发展惯性依然存在并且养殖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地位不断加强;海洋第二产业小幅下降,由2006年53.5%降为2009年42.4%;而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上升,由2006年36.6%增加到2009年42.4%,这一趋势符合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海洋产业呈现出由“资源开发型”向“海洋服务型”转变的态势,是一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陆域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波动上升,第三产业保持平稳的态势。
(二)辽宁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统产业占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和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为支撑的,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较强产业关联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辽宁省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所占比重较小。2009年传统海洋产业(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产值比重为93.3%,新兴海洋产业(海洋油气业、生物医药、工程建筑、海洋电力、海水利用、化工业)产值比重仅为6.7%;2010年,传统海洋产业比重为93.7%,新兴海洋产业比重为6.3%;2011年,传统海洋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为86.1%,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增加为13.9%,仍然低于全国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总产值18.3%的平均水平。其中,海洋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为5.1亿元,占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的0.15%。而山东省2010年海洋生物制药产值达81.1亿元,占山东省海洋总产值的1.0%。 2.海陆经济缺乏联动机制,难以发挥系统整体作用。海陆经济系统的自发联动需要较长的技术、产业转移的过程,根据国内外海陆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政府牵头建立科学、合理的联动机制是推动两大经济系统要素流动的有效力量。一方面,辽宁省沿海经济主管机构分散,初步建设阶段沿海经济带常设办事机构挂靠省外经贸厅,发展阶段发改委设立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交通厅、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也涉及沿海地区的工作,造成多头管理、反复协调的问题,缺乏权威性的国家层面的海陆经济管理及评估机构来负责制定沿海发展规划,提供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海陆经济技术欠缺共享平台,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辽宁省科技厅在现有项目支持的基础上应在计划项目安排和经费分配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向海洋领域倾斜,构建海陆自主创新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配套平台。
3.海洋科研力量薄弱,高端人才缺口较大。辽宁省在发展海洋科研与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拥有一批像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的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从统计数据看,截至2010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机构17家,从业人员1993人,与我国沿海其他省市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图2),但是,辽宁省高技术海洋科研力量较薄弱,缺乏高端人才,造成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截至2011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机构17家,从业人员2118人,其中高端人才(博士)所占比重为5.5%。广东共有海洋科研机构25家,从业人员3088人,但是高端人才比重达到20.7%。
4.海陆规划缺乏统筹意识,出现重复建设问题。随着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海陆经济在用海、用地等方面由于缺乏统筹意识而出现矛盾,在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下,辽宁沿海地区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恶意竞争等问题。陆域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围海、填海,造成海洋不同行业在分配使用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致使海域污染日益严重。以港口建设为例,辽宁省港口群以大连港和营口港为核心,锦州港、丹东港、盘锦港、葫芦岛港共六港口,近年来大连港与营口港相互杀价行为虽然推升了货物吞吐量,但港口利润并没有同比提高,内耗造成辽宁省港口整体利益的损失。与此同时,在港口建设上出现各市争上亿吨大港的局面。
5.海陆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尚未建立,造成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由于海陆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尚未建立,造成近海陆源污染的监控、执法检查等相应管理的缺失。根据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辽宁省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严峻。2005-2011年辽宁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2012年辽宁省监测的鸭绿江、大辽河、双台子河等八条入海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为47.47万吨,其中约53.6%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从近五年的监测结果看,陆源污染排放是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压力来源。辽宁省双台子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锦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辽东湾北部和两侧的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严重、盐渍化程度较高。
三、促进辽宁陆海经济联动发展对策
(一)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与腹地无缝对接
海洋产业与腹地产业间具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在加速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应借助辽宁省陆域雄厚的产业基础,实现陆海产业有机联动。
以高技术支撑海洋养殖业发展,构建海洋水产业与陆域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业产业链;海洋交通运输业以综合物流服务为主要模式和方向,注重与陆域集疏运网络的对接,构建陆海联运大通道;修造船业可借鉴鞍钢与大连新船重工的合作模式,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技术及人才优势,与陆域钢铁业、装备制造业以及专科院校构筑产、学、研链条;鼓励辽河油田向海发展,加速深海油气勘探,构建与装备制造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滨海旅游业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加强与陆域景点的打包、串联。《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已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广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专项资金将集中扶持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先支持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装备等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二)优化港口群功能,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
目前,辽宁港口群呈现大连港与营口港“双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今后在功能上形成错位式发展的同时,遵循市场规则,允许各港口企业及相关部门适度的开展行业竞争,从而提高各港口的综合服务水平。辽宁省港口群建设应适度超前于腹地市场的现状,规避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能够及时满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政府应着力培育或吸引那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并且,注重吸引那些为临港核心产业服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产业,加强集群效应。例如,鼓励为大连临港修造船业服务的先进船舶机电制造业的发展,提高集群的配套率和附加值。
(三)提升交通经济带水平,发挥集聚-扩散作用
沈大交通经济带作为沿海港口与陆域城镇经济要素的载体,首先必须加大交通经济带内交通运输网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以沈大为一级发展轴,以本溪—丹东、盘锦—锦州、抚顺—阜新为二级发展轴,并缓慢向朝阳和铁岭等地区辐射的点-轴系统。其次,将滨海大道建设为高技术产业带,积极发展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使这些产业在滨海经济带里不断集群。最后,加强沈阳和大连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区域经济、技术的扩散,加快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发挥沈大经济带对于港口和内陆的拉动作用。
(四)创新管理机制,构筑腹地支撑沿海模式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陆域民间资本进入陆海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等领域,创新陆海统筹管理机制。
首先,辽宁省应先试先行,成立省级陆海统筹委员会,协调管理陆海各产业的发展及陆海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以使各部门、各市、县(区)目标明确、互相配合、提高效率,克服当前陆海综合管理方面的弊端。并且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和环境保护厅应联合制定《辽宁省海陆环境保护合作发展规划》,完善近岸海域的监测评价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和执法检查的责任与权利。其次,在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与《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2012-2020)》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辽宁省海陆统筹发展规划》,进一步争取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与支持。规划设立海洋经济发展实验区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海洋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最后,建立不同层次的管理结构,尤其加强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性,鼓励民间机构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对陆海统筹规划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加强海洋人才的引进与管理,造就一批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更加科学、完整的陆海一体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辽宁海洋经济蓄势待发[J].辽宁经济,2012,(2).
[2]姜江等.中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选取原则与发展重点[J].海洋经济,2012,(2).
[3]常丽,薛巍等.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25).
[4]郑冬梅.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海陆联动发展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4).
[5]曲明哲,邢军伟.环渤海视角下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要处理好六种关系[J].党政干部学刊,2010,(3).
责任编辑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