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语文走生活化教学之路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esh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放语文走生活化教学之路,教师应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预设教学流程的重要依据;立足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景,唤醒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 ,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关键词】开放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开放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学理论。杜威的教学理论旨在解决教学与儿童生活经验脱节、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有生活的过程。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针对惯用的儿童静听的学习方法,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生活中学”、“从经验中学”。主张教学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让儿童主动从生活经验中学习。由“从做中学”原则出发,他进一步提出课程教材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把儿童作为考虑课程教材的出发点”,强调课程与教材的起点是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应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来建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应该考虑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教学成为学生自觉的活动。
  而语文生活化教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语文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二是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
  因此“开放语文”,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之路,既是生活教学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开放语文,走生活化教学做了一些探索,就教于同仁们。
  1.开放语文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之路,教师应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这是落实“开放语文”的前提。杜威曾明确提出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的作用,他说:“儿童的发展是经验的发展,儿童的经验是萌芽的种子,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的知识,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学生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它是个体立足于客观世界,建立在感官直觉上的对生活的判断,是学生个体生活认识成果的积累。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其不断发展和生长的条件,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儿童的生活经验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让语文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
  2.开放语文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之路,就要分析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语文课中的知识要求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学生拥有相应的一些生活经验?需要拥有哪些生活经验?教学可以在哪些方面联系学生的哪些生活经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联系?联系的效果如何检验?联系过程中如何角色定位?等等,这就是知识点对生活经验的需求。在语文新知识教学中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在钻研教材时,要准确地把握知识点对生活经验的需求,这是一切有效教学的源头。
  3.开放语文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之路,就要立足课堂教学,唤醒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我们立足课堂,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想方设法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苏醒,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所以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处理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否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在课中进行点拨?通过怎样的形式进行引入?是通过情景创设还是谈话互动?等等,这要求我们去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一座桥,能把抽象的语文知识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最后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这就涉及对不同类型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教学。在现行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富有生活趣味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听到、见到、说到的内容作为课文内容,如《乡下人家》《自然之道》《生命生命》《手指》等等。这类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贴近,教学时只要善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与要求。
  4.开放语文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之路,就要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学语文。语文教学要面向社会,联系儿童生活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生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语文。例如,在教《慈母情深》一文,我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有关母爱的名言、故事;回到家中观察母亲劳动时的情形,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写一篇有感而发的日记。学生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询有关母爱的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劳动,学生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同时也初步感受到母爱情深。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凸显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个性。又如教学《生命生命》一文中,要求学生认真地去观察香瓜子的生长过程,去感受香瓜子从泥土从石缝里钻出来的艰难,去体会香瓜子的顽强。这样,让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综上所述,开放语文的本质是要激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生活经验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这就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要分析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预设教学流程的重要依据,要立足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景,唤醒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参考文献
  [1]单中惠.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临终关怀是一门充分展示人类真诚情感、显示生命之意义、死亡之价值的新兴学科。并已在世界范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护理也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的生命价值更是获
本文针对我班学生的识字和年龄特点,我在学生识字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课标在第一学段第一项中要求:喜欢学习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此,我选了这样一个案例来谈谈我的感受。
【摘要】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说,教学语言是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意向的言语行为,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阅读、描述、讲解、分析、提问等言传口授的所有方面。对语文审美教育来说,其中的阅读和描述最重要。但无论是那方面的言语表达,都应审美化,并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除了教师的阅读和描述要达到欣赏性的阅读和描述的标准之外,讲解、分析等也应该是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观”、“品”、“悟”欣赏活动的审美化的鉴、赏
【摘要】小学语文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重点,语文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小学生接触我国文化的前提与基础。语文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对于孩子基础语言的习得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孩子一生来说都很受用。语文是一切教学科目的基础,语文教学对于我国未来的人才发展战略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对于孩子美德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关注孩子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