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文化专制浅论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yqgf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秦朝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产物,也是封建统治者在其统治时期所采取的文化专制高压政策,对当时社会以及后世都有比较深的影响。焚书坑儒可以说是一场文化的浩劫,不仅造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损失,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当时与后世的发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为了独尊法家,愚民以固统治。本文将从原因、特点、影响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秦朝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措施的浅析,探究梳理秦朝文化专制历史意义。
  关键词:秦朝;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中国历史上秦朝的焚书坑儒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一种文化专制手段,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文化高压政策,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汲取教训。笔者拟从实行文化专制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三方面入手对秦朝焚书坑儒进行梳理探究。
  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是有人私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上交官府销毁。次年,又因为一些方士儒生发表了对秦始皇不满的言论,而遭到秦始皇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于咸阳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一、秦文化专制的起因
  从原因方面看,秦实行文化专制是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统治思想基础上发生的。
  1.焚书起因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王朝。其建立者秦始皇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皇帝,他意识到文化与政治息息相关,注重文化政策应符合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秦始皇对国民采取了文化专制和文化高压手段。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定法家为一尊,因害怕自己建立的政权遭到颠覆,不愿意百姓掌握文化知识,存有统一前的历史记忆,于是发起了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大浩劫——焚书活动。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大宴群臣于咸阳宫,七十位博士向始皇敬酒并献上祝寿之辞。仆射周青臣借祝寿之机奉承始皇,说:“曾经我大秦的土地面积不超过千里,由于陛下的英明和神武,平定了天下又驱逐了蛮夷,所以但凡日月能够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不甘心臣服于陛下的。将诸侯国改为设立郡县,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必再为发生战争而忧心忡忡,陛下的丰功伟业可以千秋万代。您的威望和功德,从古至今没有人能够与您相比。”始皇听闻后大悦。博士齐人淳于越反驳道:“臣听闻殷周统治时期长达千余年,分封子弟功臣以辅佐皇帝。如今陛下坐拥天下,而您的子弟却只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这样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子弟功臣的辅佐,到时您要依靠谁来支持援助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至今闻所未闻。适才周青臣的阿谀奉承之语,会导致陛下的过失加重,这样的臣子不能称为忠臣。”[1]后来丞相李斯故意扩大事态,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所有的儒生和私学。认为儒生“不失今而非古”,认为私学诋毁法教,有碍皇帝的权威,于是上谏秦始皇焚书。原文如下: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2]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这段文字记载中分析秦始皇的焚书令的特点,发现其下令焚烧的书籍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除《秦记》以外的官修史书,第二类是除博士官以外所藏有的《诗》、《书》和百家语。由此可见秦始皇的焚书令,实质并不是在于要焚毁多少书籍,而且所要焚毁的书籍大多是那些被儒生利用来是古非今的书籍,博士的藏书都被保存了下来,而对于言论上的控制,是防止一些儒生散布是古非今的言论。这些从焚书令的惩罚措施中就可以看出。所以,秦始皇的焚书政策,起源于博士淳于越“是古非今”对郡县制的不实之言。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进行文化高压和控制不当言论,防止儒生“以非当世,祸乱黔首”。秦始皇焚书是在公元前213年,距离秦的统一仅仅过去了六年,这个在秦始皇统治下的秦朝,亟需思想上的统一,改变战国以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任何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王朝都需要做的事情,正如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
  2.坑儒起因
  坑儒事件发生于焚书的次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心想治理好天下,作为一国之君,他深知要想达到天下大治,绝非易事,因此他有着长寿的强裂愿望,想找到能够让自己长生不死的药。方士侯生和卢生等人为迎合秦始皇,答应为其寻求这种药,未果后又担心始皇问罪,于是二人决定逃跑,在逃跑之时四处散布关于始皇的谣言,称秦始皇刚愎自用,自以为统一了天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便任用狱吏,而那些博士官虽然有七十多人,只是做做样子罢了。秦始皇暴戾,而丞相大臣墨守成规,使人无法尽忠。朝廷虽大臣众多,但多为贪生怕死之辈,不敢直言皇帝过失,只会阿谀奉承。秦始皇恃才傲物,贪恋权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帮助他找到长生不死之药呢?[3]
  秦始皇得知后震怒,又听闻咸阳的儒生中有人妖言惑众,迷惑百姓思想,于是就下令逮捕了一些造谣之人。在秦始皇的重刑拷问之下,这些儒生们互相揭发、互相攀咬,总共牵扯出四百六十余人,经查问证实后,秦始皇下令将这些儒生们尽数坑杀。这就是发生在公元前212年的坑儒事件。坑杀方士,是因为方士不仅没有替秦始皇寻到长生不老之药,而且还借此骗取钱财甚至诽谤秦始皇,而受到牵连的儒生则是因为“妖言以乱黔首”。联系刚过一年的秦始皇为防止博士儒生“是古非今以愚黔首”而进行的焚书活动,我们就不难理解為什么本是方士惹怒秦始皇而最后儒生也遭到了牵连。   对于坑儒之事有多种说法,一说,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引起儒生不满,始皇担心天下不从,就召集了众多儒生到咸阳,拜为郎官。后来始皇密令在骊山硎谷的暖坡上种瓜,又安排人上奏说:“陛下,现在正值冬季竟然在骊山长出了瓜!”始皇命令儒生前去查看,儒生到达骊山正在辩论不已时,突然从头上滚落大量土石,就这样都被活埋了。东汉初年,卫宏在《诏定古文尚书序》中记载了此事,而《史记》中记载的坑儒事件的时间、人数以及坑儒的方式与卫宏记载的均有不同,因此,史学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坑儒至少有两次。
  秦朝不同于其他朝代依靠恪守周礼起家,而是崇尚法家思想,秦始皇又推行阴阳五行说,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无从不胜。”[4]通过五行相生相胜,新朝必然取代旧朝,给始皇以神化皇权的依据。导致儒家知识分子在当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二、秦文化专制的特点
  在方式上,秦朝的焚书坑儒为了镇压“儒生邪说”,显然具有血腥镇压的特点。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毁《诗》、《书》、百家著作,以及除《秦记》外的所有史书,只保留《秦记》、医药、卜筮之书。对于表达不满或发表反对言论之人进行坑杀。在打击对象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打击对象是方士儒生,崇尚法家排斥儒家,目的在于定法家为一尊。在目标方面,秦始皇焚书的目的很明确,为了禁止人们私下议论,反对现行的法律制度,只有烧毁古代遗留下来的诗、书和百家语。秦朝建立初期,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尚未形成,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完成统一大业。因此秦朝文字狱带有维护封建统治手段的特点。
  三、秦文化专制的影响
  以焚书坑儒为核心的文化专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打击了不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反动势力。但不可否认的它们都给当时和后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首先,造成了古代典籍的巨大损失。焚书坑儒打破了自战国开始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是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的一场浩劫。法家提倡愚民政策,认为对百姓的教化是毫无效果的,百姓的头脑简单才是对统治有利。所以秦国自商鞅,一直延续“以吏为师”的传统。秦国文化与别国相比本身就不发达,这样百姓所能学到的东西也就只限于法令条例,也就只能够专心发展生产,这样有利于秦国的迅速强大。此外,奖励军功政策虽然造就了一支强大的秦国军队,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最直接的就是各级官吏都由颇有战功的武夫担任,使得各级行政机构易形成极权专制,这种简单粗暴的军事统治只能适用于战争时期,但到了统一后就行不通了。但是秦始皇并不这样认为。他自信秦国能够灭掉六国,足以说明其思想文化是诸国中最先进的,统治手段也是最有效果的。于是,秦始皇在同一六国后又将这种模式照搬到各国,以秦文化为主体强制文化统一。这种政策与战国以来各国思想文化倾向自由的传统必将发生激烈冲突,不利于秦朝的文化发展。
  其次,秦朝的焚书坑儒目的在于用强硬的手段加强中央集权,但物极必反,愚民政策并不能真的愚民,反而带来了强烈的民族矛盾。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不能使其兼并的别国甘心臣服,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下令焚书,本意是要加强思想控治,巩固秦王朝封建政权的统治。但是,实际上却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不但没有达到遏制人们思想的目的,反而动摇了秦王朝统治的根基。正如《题焚书坑儒》诗中所嘲讽的那样,秦始皇原想焚书坑儒以巩固统治,保证秦朝经久不衰,谁知道后来取代秦朝建立汉朝的刘邦项羽不读书。
  秦朝在焚书坑儒事件中的教训却没有为清朝统治者所吸取,清朝统治者意图通过罗织罪状大兴文字狱来排除异己、防止汉族士子反清复明,反而引起了汉族士子的强烈不满,加重了他们的反满情绪,反清复明活动屡禁不止,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第三,焚书坑儒严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社会恐慌。通过血腥手段进行文化高压。秦始皇通过焚书行为,阻碍百姓学习知识的道路,使百姓大多思想愚钝,不识法令,安心务农,通过坑儒震慑儒生,使儒生士子不敢妄议朝政。久而久之使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逐漸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法家一家独尊。
  第四,从社会风气角度上讲,秦朝的焚书坑儒给当时的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很多案例往往不是统治者个人引起,而是由他人告发。可以说秦朝的焚书坑儒不仅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更是造就了大批俯首帖耳、易于利用的奴才,成为不良之人陷害无辜、达到目的的利器。
  第五,从人性的角度上讲,秦朝的焚书坑儒也严重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人格。这些知识分子往往因一言一句而获罪,受害者不仅遭受肉体上的折磨还有精神上的迫害,而未受其害的人也如惊弓之鸟一般,背负着精神负担。所以这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灾难,更是全体知识分子的灾难。在统治者的铁血高压下不得不俯首称臣,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意识,缺乏反抗精神,成为了没有思想,没有情绪的空壳。他们不敢也不再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整天为了能够安身立命和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惶恐不安。不能忧国忧民,只能明哲保身。“不敢怒,更不敢言”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态。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坑儒兴起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人格,压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必然遭到重创。
  四、结语
  秦朝的焚书坑儒是封建统治者在统治时期采取的文化高压政策。在原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为了独尊法家,愚民以固统治。特点上,秦朝的焚书坑儒规模大、数量多,而且焚书坑儒更是独具罢黜百家、独尊法术与禁书相结合进而达到统一思想的特点。在手段上焚书坑儒也相当残酷。在影响上,对当时社会以及后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损失,是文化的大浩劫,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利于社会的风气和知识分子个人的发展,其最终结果也往往没有达到统治者的最初意图。由此可见,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更是表现在思想文化的自由程度。秦朝的焚书坑儒,不论初衷如何,文化专制必然都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开城.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焚书坑儒[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05-06.
  [2]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5-126.
  [3]金开城.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焚书坑儒[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09-11.
  [4]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8.
其他文献
想换一个身份与自己的好友聊天,但是QQ好友列表的数目太大,一个一个地添加势必太麻烦。其实,下面的方法就可帮你,让你体验一下不花钱的好友“克隆”功能。 Want to change t
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Said等对泡球蚴病患者虫周肉芽肿中单个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进行了研究。样本于手术中取自一严重泡球蚴病 (alveolarechinococcosis ,AE)患者的肝脏肉芽肿中心及其周边的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按大类招生是培养“通才教育”的招生模式,由于对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大类招生从开始到现在,实行时间并不长,相对于在我国高校招生中沿用
“六大力量”是什么刚才中大的洋慧已解释得比较透了,在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成功经验,选取某些部分来说,而且我侧重于谈它们在高考中的体现及如何锻铸。创造力——这是一种思
虽然现在的网络硬盘实在是太多了,但稳定而且可靠的却没有多少,不过微软日前开始测试的Windows Live Folder确实值得一试。 Although the current network hard drive is to
AIM: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 receptor 1 (VPCAP1-R) and VPCAP2-R mRNA in gallbladder tissues of patients w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智慧故事。有一年府试,朝廷派窦太师到江南主持考务。一天,徐渭到杭州西湖宜园游玩,见园门口悬挂着一首诗谜:“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