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园本教研,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家常便饭,因为它是我们幼儿园的一项常规工作,我们多年来一直遵循着自上而下这样的模式。然而,我们的教师每每参与园本教研的时候,部分教师对“教研过程作为教师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在教研中能获得何种成长和发展?”一知半解。他们都认为教研工作是专家学者的事情,而自己毫无经验,无从下手。没有会思考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有力量;没有善于研究的教师,那我们的园本教研将是形同虚设。
如何才能让我园的教研成为有效的教研呢?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倡导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理论给了我们新的启迪,让我们园本教研的开展有了方向。事实上就是这一“活教育”理论让我园的园本教研“活”了起来,一个有效的——在“做中学”的园本教研模式,逐渐形成。
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从懂“研”到参“研”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要“参研”必须让我们的教师“懂研”,理论学习才能使教师从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我们从理论学习入手,从观念上充实教师。
首先,我们让教师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不是让教师去研究理论,而是以自身的教育实践去研究,让教师懂“研”。我们认真学习园本教研的理论,弄清什么是园本教研,通过学习、实践,使我们的教师明白“园本教研”应以幼儿园为本位,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作引领,以教师自己或他人的行动为基础的,让教师们知道园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应做什么,使大家都明白园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本园的实际为着眼点。
其次,我们根据阶段性研究的不同任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并开展“互讲互学”讲座的活动,让教师参“研”。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梳理,确定存在的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与实践。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作积累性的记录,把记录整理成学习文件夹。
我们还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展互动式学习,学会利用网络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性学习,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料素材,整合到幼儿学习的课程中,让网络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二、以集体备课为基础,形成“研”的氛围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的极好途径。它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强调教师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着重解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即解决一个教学设计问题。
形式上,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备课组,研究《纲要》,研究幼儿,研究教材,查找资料,制定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的操作上,我园实行“个人备课——主备人说课——讨论——形成教案——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案修订”的流程。
时间上,我们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次只着重备一节课,着力解决一两个问题,完成一个教学设计,形成一个教案。但教师平时只要有时间,有问题时,无论何时何地,小组成员就会展开讨论,有时甚至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也会凑在一起谈论起来。
内容上,我们主要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新教材《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和《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同时,选取适合本园幼儿特点、兴趣、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挖掘社区、家庭的教学资源,并加入有昆山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本着“如何让幼儿与教材、伙伴、材料等互动起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何突出教材的新、特、优?如何让教法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互统一?”的活动目标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人人动脑筋,个个说真话,争先提建议”的研讨气氛,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三、以案例剖析为手段,解决“研”的困惑
案例式的教研实际上是一种典型“做中学”的模式。它是以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为素材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课三研”就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幼儿园案例式教研的活动形式,它不仅研究教师如何“教”,而且研究幼儿如何“学”与“玩”,更研究幼儿的“学”与“玩”的心理,使幼儿的“学”与“玩”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其目的是让教师参与“教研”,同时“解惑”,使活动方案更为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主题式研究为载体,提高“研”的水平
“主题式”教研活动是以主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的园本教研形式,是当前值得推崇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
我们围绕“主题教育与区域活动的融合”的主题研究,制订了园本教研活动方案,在主题的统领下,教研活动从随意走向问题,从形式走向内涵,从经验走向科学。首先,我们从理论中把握专题的正确方向,全园教师一起收集这方面的相关信息与资料,通过交流,大家领会了“区域和主题融合”就是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以及方法形式、幼儿的发展”等方面都要融合在一起来。在开展的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中注意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以完善我园网络式主题活动课程。在“问题——计划——行动——总结”的不断循环中,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主动参与问题有效解决的全过程,每一个教师个体对问题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并通过“区域和主题融合”的观摩活动,带我们走进了一种常态下的教育现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教育过程场景。在现场,我们没有刻意的准备,更没有表演式的展示,而是一种生活化、常态化的真实反映:看孩子的表现, 看教师的行为;听教师的指导,听幼儿的回应。活动结束后,每一位教师都及时地写下了自己对观摩活动的体会;让组织活动的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使其进一步理清了自己设计活动的思路,了解了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对怎样更好地组织活动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教师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与体会中形成关于“区域与主题融合”的共识与意见,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现场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
主题式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我们教师参研的水平也得到提高。可见,让教师带着实践中的真实感受来研究,带着研究的意识在实践中大胆尝试的园本教研,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总之,园本教研承担着幼儿园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重任,其有效的运作直接关系到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园本培训,形成长期有效的教研机制,让教师在不断探索研究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幼儿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如何才能让我园的教研成为有效的教研呢?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倡导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理论给了我们新的启迪,让我们园本教研的开展有了方向。事实上就是这一“活教育”理论让我园的园本教研“活”了起来,一个有效的——在“做中学”的园本教研模式,逐渐形成。
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从懂“研”到参“研”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要“参研”必须让我们的教师“懂研”,理论学习才能使教师从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我们从理论学习入手,从观念上充实教师。
首先,我们让教师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不是让教师去研究理论,而是以自身的教育实践去研究,让教师懂“研”。我们认真学习园本教研的理论,弄清什么是园本教研,通过学习、实践,使我们的教师明白“园本教研”应以幼儿园为本位,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作引领,以教师自己或他人的行动为基础的,让教师们知道园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应做什么,使大家都明白园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本园的实际为着眼点。
其次,我们根据阶段性研究的不同任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并开展“互讲互学”讲座的活动,让教师参“研”。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梳理,确定存在的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与实践。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作积累性的记录,把记录整理成学习文件夹。
我们还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展互动式学习,学会利用网络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性学习,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料素材,整合到幼儿学习的课程中,让网络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二、以集体备课为基础,形成“研”的氛围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的极好途径。它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强调教师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着重解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即解决一个教学设计问题。
形式上,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备课组,研究《纲要》,研究幼儿,研究教材,查找资料,制定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的操作上,我园实行“个人备课——主备人说课——讨论——形成教案——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案修订”的流程。
时间上,我们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次只着重备一节课,着力解决一两个问题,完成一个教学设计,形成一个教案。但教师平时只要有时间,有问题时,无论何时何地,小组成员就会展开讨论,有时甚至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也会凑在一起谈论起来。
内容上,我们主要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新教材《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和《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同时,选取适合本园幼儿特点、兴趣、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挖掘社区、家庭的教学资源,并加入有昆山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本着“如何让幼儿与教材、伙伴、材料等互动起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何突出教材的新、特、优?如何让教法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互统一?”的活动目标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人人动脑筋,个个说真话,争先提建议”的研讨气氛,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三、以案例剖析为手段,解决“研”的困惑
案例式的教研实际上是一种典型“做中学”的模式。它是以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为素材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课三研”就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幼儿园案例式教研的活动形式,它不仅研究教师如何“教”,而且研究幼儿如何“学”与“玩”,更研究幼儿的“学”与“玩”的心理,使幼儿的“学”与“玩”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其目的是让教师参与“教研”,同时“解惑”,使活动方案更为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主题式研究为载体,提高“研”的水平
“主题式”教研活动是以主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的园本教研形式,是当前值得推崇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
我们围绕“主题教育与区域活动的融合”的主题研究,制订了园本教研活动方案,在主题的统领下,教研活动从随意走向问题,从形式走向内涵,从经验走向科学。首先,我们从理论中把握专题的正确方向,全园教师一起收集这方面的相关信息与资料,通过交流,大家领会了“区域和主题融合”就是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以及方法形式、幼儿的发展”等方面都要融合在一起来。在开展的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中注意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以完善我园网络式主题活动课程。在“问题——计划——行动——总结”的不断循环中,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主动参与问题有效解决的全过程,每一个教师个体对问题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并通过“区域和主题融合”的观摩活动,带我们走进了一种常态下的教育现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教育过程场景。在现场,我们没有刻意的准备,更没有表演式的展示,而是一种生活化、常态化的真实反映:看孩子的表现, 看教师的行为;听教师的指导,听幼儿的回应。活动结束后,每一位教师都及时地写下了自己对观摩活动的体会;让组织活动的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使其进一步理清了自己设计活动的思路,了解了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对怎样更好地组织活动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教师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与体会中形成关于“区域与主题融合”的共识与意见,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现场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
主题式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我们教师参研的水平也得到提高。可见,让教师带着实践中的真实感受来研究,带着研究的意识在实践中大胆尝试的园本教研,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总之,园本教研承担着幼儿园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重任,其有效的运作直接关系到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园本培训,形成长期有效的教研机制,让教师在不断探索研究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幼儿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