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和媒体等,通过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板书 聋校语文 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部地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构建研究”(14YJA880042)、国培计划(2014);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示范性综合改革(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项目“聋校语文课堂有效板书设计的研究”和郑州师范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殊教育概论”(2014-GXKC-0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17-01
板书,又被称为“微型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和媒体等,通过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一般来说,听觉占11%,而视觉占82%,其他(触觉、嗅觉等)只占7%。由此可见,板书是对与听力障碍学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口语的再现,既可以有效补偿聋生听觉的不足,又充分发挥聋生“以目代耳”的潜能,从而提高聋生理解、记忆语言文字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用视知觉刺激引起注意,接受知识。
一、板出重点,便于理解
因为听觉器官受损,聋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依赖于视觉。课堂教学中,他们通过看教师的口语、手势语、手指语来理解教学内容。由于手势语、手指语稍纵即逝,并且伴随口语同时呈现,学生对这些语言的获取会出现片面、零散的现象;再加上有些学生看话能力不强,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注意不能有效分配,就影响了他们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使他们往往抓不住重点。教师在讲解时,适时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勾画图示、标记符号来传递自己的口头语言和教材内容,给学生以准确、直观的书面信息,而且给聋生提供充分思考和揣摩的时间,就可以帮助聋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景色描写很有特色,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写景的顺序,教学时可将一些重点词语板书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楚文章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写景顺序,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把《桂林山水》设计成这样的板书,从总起桂林山水甲天下入手,分别突出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诗即总结全文,又和桂林山水相呼应。由此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描绘出了一幅秀美的画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深化主旨,画龙点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聋生由于生理条件和语言发展滞后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较长,致使逻辑的抽象思维难度较大,而板书通过文字、图形和符号,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聋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如《散步》:本课所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和美”,而这个家庭的“和美”和家中四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性美”分不开的。而文章的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我蹲下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既是人性美的体现,也是文章的主旨。为此,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它是一座天平,天平的左右两边分别是上一代——母亲和下一代——儿子,维系天平的平衡就落在中年人——“我”和妻子身上,我们肩上的责任就是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这个板书既反映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突显语序,发展语言
聋生由于听力缺陷,几乎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习得语言,通过手势语获取的语言与健听人的语序又有很大不同,所以聋生在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常出现词序颠倒,词不达意的现象。听力障碍和手势语的局限性,给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教师利用板书展示出准确的文字、正确的语言逻辑关系,还可以将手语表达的客观事物、主观情感与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可以克服以上困难,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理顺语序、掌握构词造句的规则,以形成规范的语言。如《小猴子下山》一文,设计了如下板书: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
掰玉米
摘桃子
摘西瓜 扔
追小兔 空手回家
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将小猴子下山后的所作所为及结果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依据板书,聋生就能顺利流畅地运用口语、手语进行表达,较为完整地讲出小猴子下山的经过和结果,以提高聋生口语、手语及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四、精心设计、培养美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展示了汉字独特又丰富的美感。教师在板书时,要力求文字美、结构美、布局美、线条美、色彩美等,使之与教材的核心内容完美统一。好的板书既有“认识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培养聋生的审美能力,也是聋校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美的板书让聋生在课堂中得到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美的创造。
参考文献:
[1]赵喆,对聋生创新型课堂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
[2]蒋莹,扬长教育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5.2
【关键词】板书 聋校语文 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部地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构建研究”(14YJA880042)、国培计划(2014);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示范性综合改革(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项目“聋校语文课堂有效板书设计的研究”和郑州师范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殊教育概论”(2014-GXKC-0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17-01
板书,又被称为“微型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和媒体等,通过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一般来说,听觉占11%,而视觉占82%,其他(触觉、嗅觉等)只占7%。由此可见,板书是对与听力障碍学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口语的再现,既可以有效补偿聋生听觉的不足,又充分发挥聋生“以目代耳”的潜能,从而提高聋生理解、记忆语言文字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用视知觉刺激引起注意,接受知识。
一、板出重点,便于理解
因为听觉器官受损,聋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依赖于视觉。课堂教学中,他们通过看教师的口语、手势语、手指语来理解教学内容。由于手势语、手指语稍纵即逝,并且伴随口语同时呈现,学生对这些语言的获取会出现片面、零散的现象;再加上有些学生看话能力不强,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注意不能有效分配,就影响了他们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使他们往往抓不住重点。教师在讲解时,适时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勾画图示、标记符号来传递自己的口头语言和教材内容,给学生以准确、直观的书面信息,而且给聋生提供充分思考和揣摩的时间,就可以帮助聋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景色描写很有特色,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写景的顺序,教学时可将一些重点词语板书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楚文章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写景顺序,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把《桂林山水》设计成这样的板书,从总起桂林山水甲天下入手,分别突出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诗即总结全文,又和桂林山水相呼应。由此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描绘出了一幅秀美的画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深化主旨,画龙点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聋生由于生理条件和语言发展滞后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较长,致使逻辑的抽象思维难度较大,而板书通过文字、图形和符号,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聋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如《散步》:本课所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和美”,而这个家庭的“和美”和家中四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性美”分不开的。而文章的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我蹲下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既是人性美的体现,也是文章的主旨。为此,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它是一座天平,天平的左右两边分别是上一代——母亲和下一代——儿子,维系天平的平衡就落在中年人——“我”和妻子身上,我们肩上的责任就是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这个板书既反映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突显语序,发展语言
聋生由于听力缺陷,几乎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习得语言,通过手势语获取的语言与健听人的语序又有很大不同,所以聋生在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常出现词序颠倒,词不达意的现象。听力障碍和手势语的局限性,给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教师利用板书展示出准确的文字、正确的语言逻辑关系,还可以将手语表达的客观事物、主观情感与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可以克服以上困难,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理顺语序、掌握构词造句的规则,以形成规范的语言。如《小猴子下山》一文,设计了如下板书: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
掰玉米
摘桃子
摘西瓜 扔
追小兔 空手回家
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将小猴子下山后的所作所为及结果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依据板书,聋生就能顺利流畅地运用口语、手语进行表达,较为完整地讲出小猴子下山的经过和结果,以提高聋生口语、手语及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四、精心设计、培养美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展示了汉字独特又丰富的美感。教师在板书时,要力求文字美、结构美、布局美、线条美、色彩美等,使之与教材的核心内容完美统一。好的板书既有“认识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培养聋生的审美能力,也是聋校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美的板书让聋生在课堂中得到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美的创造。
参考文献:
[1]赵喆,对聋生创新型课堂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
[2]蒋莹,扬长教育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