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意思是说:教学有方法,但教学中的方法却不是固定的。课堂教学需要预设,因为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准备,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但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情况是难以预设的,需要教师根据当时的学生情况因势利导,从而创造高效的课堂。那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因势利导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课堂高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下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平等的机会,这是落实教育过程公平的必要条件。
一天,上七年级的女儿放下书包蹦蹦跳跳地来到我身边,神秘地告诉我:“今天可把我同桌高兴坏了!”我放下书好奇地问:“怎么回事?”“今天全年级组的老师都在我们班听课,我们组最先做完了对话,而且都举起了手。等我们环视四周时,发现其他组同学都还没有举手。老师朝我们微笑着点了点头。”听到这里,我把身子转过来,拿起书继续看了起来,边看边说:“这又怎么了?”本来吗,女儿的学习成绩还算好,得到老师的表扬应该不算稀奇,这件事说得如此隆重,倒像是恶作剧。顽皮的女儿把我的书合上,说:“爸爸,我说的不是我,是我的同桌。今天课间的时候,他不停地对我说‘老师朝我笑了!还朝我点了头!’您说可笑不可笑?”我想了想问:“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吧?”女儿点点头:“他是我们班的老末。”
女儿的话不禁让作为教师的我心中为之一震,教师这么轻微的一个动作,仅仅是一个微笑,一下点头,就让一个暂差生激动了半天。而这对于一个教师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可是我们教师为什么会如此吝惜我们的表扬呢?也许你会说:“我心里有烦事!”但这不应该是理由,我们的微笑可以让一个暂差生有一个好心情,这不正是一个转化差生的很好契机吗?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微笑换孩子一生的转机呢?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所谓的暂差生,即使是这节课看起来很顺畅,也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
二、在尊重学生质疑的情况下因势利导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敢于提问本身就是语文思维的体现,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更要适时布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在讲《景阳冈》一课时,笔者设计的快乐课堂又进行到不辩不明的环节。一名学生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对您的讲解有一点不明白。”我赞许地点了点头,“哦?你提出来咱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也许大家可以帮助你!”那位同学挺了挺胸说:“老师,您说武松在酒店连饮十八碗酒体现了他豪迈的英雄气概,可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又让人们少饮酒呢?而且在中小学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中小学生严禁饮酒,是否我们饮酒也是英雄行为的体现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这时,又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武松在知道店小二告诉他景阳冈上有老虎一事是事实后,仍不肯认错,与《小学生守则》中的知错就改相悖。”
“我认为武松打虎是逞强,因为他开始时只是心怀侥幸希望不会遇到老虎,遇到老虎时吓出了一身冷汗,打完虎‘一步步挨下冈’去,这都说明他打虎并无必胜的把握。”
“老师,从武松打虎的目的来看,他打虎并不是想为民除害,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被逼无奈才打死老虎的,所以我认为他打虎的行为不能称为英雄行为。”
……
面对同学们的发言,笔者因势利导,笑着说:“这篇课文是施耐庵创作于几百年前的作品,受时代约束,作者的‘英雄观’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我们现在的‘英雄观’有着极大的差异,甚至与我们的法律、法规及日常教育相悖。但我们不能让古人来写适应我们的文章啊!”同学们听后立刻笑了起来。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热烈起来,课讲得非常顺利。
语文课程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感受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三、在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情况下因势利导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而不能一味的以自己或某个学生的见解作标尺,把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抹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例如:《愚公移山》这一课大家并不陌生,列子通过寓言的形式,为大家塑造了一位名叫愚公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老人的形象,歌颂愚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大无畏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这样教,学生也是这样学,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思想的变化,学生们的内心早已不再对这种观点表示赞同。
去年笔者讲授此课时,临近课的结尾,笔者进行总结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看出智叟实愚,愚公实智……”话还未说完就有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说:“老师您的观点我不同意!” “噢!为什么?” 我一时愣住了,那位同学说道:“我觉得智叟实愚,但愚公也不智,因为他人为的扩大了移山的难度,其实运土又何必运那么远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说:“我们也有不同看法。”笔者灵机一动:“那咱们就举行一次辩论会,看一看愚公是愚还是智,好不好?”同学们一致表示赞同。
急性子的王清说:“我认为愚公实愚,周围有许多的沟谷空地为什么要送到隐土之北呢?这不是人为的扩大了移山之难吗?这样做使移山的目标更难以实现。”
小清雅说:“那才体现出了愚公的公德心,愚公移山是为了方便,如果随意的堆积土石不是又给他人造成了不便吗?愚公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才把土石运到了隐土之北。”
……
经过同学们一番激烈的争论,我们最终达成共识:愚公实智,因为他的做法虽然欠佳,但具有公德心且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古代已实属不易,这时笔者问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帮愚公呢?”
有的同学说:“可以用土石先修一条平坦的大路通向隐土之北,这样既加快了运土石的速度,也为以后的造车运送打好了基础,同时造福百姓,可以让更多的人帮助他们移山。”
还有的同学提议:“他们还可以顺江而下,一路修堤也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
最后,笔者总结说:“大家想得比愚公更为周详,可我们并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要求古人,列子是想让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而非愚公移山之举。”同学们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阅读是个人化的行为,学生只有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因势利导讲的是不固守课前设计,教师要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就会有出色的表现。
小学语文课堂面对的是有自己个性思维的学生,教师只有因势利导,用适宜的方式方法才能营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第六小学】
一、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下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平等的机会,这是落实教育过程公平的必要条件。
一天,上七年级的女儿放下书包蹦蹦跳跳地来到我身边,神秘地告诉我:“今天可把我同桌高兴坏了!”我放下书好奇地问:“怎么回事?”“今天全年级组的老师都在我们班听课,我们组最先做完了对话,而且都举起了手。等我们环视四周时,发现其他组同学都还没有举手。老师朝我们微笑着点了点头。”听到这里,我把身子转过来,拿起书继续看了起来,边看边说:“这又怎么了?”本来吗,女儿的学习成绩还算好,得到老师的表扬应该不算稀奇,这件事说得如此隆重,倒像是恶作剧。顽皮的女儿把我的书合上,说:“爸爸,我说的不是我,是我的同桌。今天课间的时候,他不停地对我说‘老师朝我笑了!还朝我点了头!’您说可笑不可笑?”我想了想问:“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吧?”女儿点点头:“他是我们班的老末。”
女儿的话不禁让作为教师的我心中为之一震,教师这么轻微的一个动作,仅仅是一个微笑,一下点头,就让一个暂差生激动了半天。而这对于一个教师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可是我们教师为什么会如此吝惜我们的表扬呢?也许你会说:“我心里有烦事!”但这不应该是理由,我们的微笑可以让一个暂差生有一个好心情,这不正是一个转化差生的很好契机吗?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微笑换孩子一生的转机呢?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所谓的暂差生,即使是这节课看起来很顺畅,也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
二、在尊重学生质疑的情况下因势利导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敢于提问本身就是语文思维的体现,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更要适时布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在讲《景阳冈》一课时,笔者设计的快乐课堂又进行到不辩不明的环节。一名学生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对您的讲解有一点不明白。”我赞许地点了点头,“哦?你提出来咱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也许大家可以帮助你!”那位同学挺了挺胸说:“老师,您说武松在酒店连饮十八碗酒体现了他豪迈的英雄气概,可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又让人们少饮酒呢?而且在中小学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中小学生严禁饮酒,是否我们饮酒也是英雄行为的体现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这时,又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武松在知道店小二告诉他景阳冈上有老虎一事是事实后,仍不肯认错,与《小学生守则》中的知错就改相悖。”
“我认为武松打虎是逞强,因为他开始时只是心怀侥幸希望不会遇到老虎,遇到老虎时吓出了一身冷汗,打完虎‘一步步挨下冈’去,这都说明他打虎并无必胜的把握。”
“老师,从武松打虎的目的来看,他打虎并不是想为民除害,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被逼无奈才打死老虎的,所以我认为他打虎的行为不能称为英雄行为。”
……
面对同学们的发言,笔者因势利导,笑着说:“这篇课文是施耐庵创作于几百年前的作品,受时代约束,作者的‘英雄观’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我们现在的‘英雄观’有着极大的差异,甚至与我们的法律、法规及日常教育相悖。但我们不能让古人来写适应我们的文章啊!”同学们听后立刻笑了起来。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热烈起来,课讲得非常顺利。
语文课程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感受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三、在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情况下因势利导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而不能一味的以自己或某个学生的见解作标尺,把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抹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例如:《愚公移山》这一课大家并不陌生,列子通过寓言的形式,为大家塑造了一位名叫愚公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老人的形象,歌颂愚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大无畏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这样教,学生也是这样学,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思想的变化,学生们的内心早已不再对这种观点表示赞同。
去年笔者讲授此课时,临近课的结尾,笔者进行总结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看出智叟实愚,愚公实智……”话还未说完就有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说:“老师您的观点我不同意!” “噢!为什么?” 我一时愣住了,那位同学说道:“我觉得智叟实愚,但愚公也不智,因为他人为的扩大了移山的难度,其实运土又何必运那么远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说:“我们也有不同看法。”笔者灵机一动:“那咱们就举行一次辩论会,看一看愚公是愚还是智,好不好?”同学们一致表示赞同。
急性子的王清说:“我认为愚公实愚,周围有许多的沟谷空地为什么要送到隐土之北呢?这不是人为的扩大了移山之难吗?这样做使移山的目标更难以实现。”
小清雅说:“那才体现出了愚公的公德心,愚公移山是为了方便,如果随意的堆积土石不是又给他人造成了不便吗?愚公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才把土石运到了隐土之北。”
……
经过同学们一番激烈的争论,我们最终达成共识:愚公实智,因为他的做法虽然欠佳,但具有公德心且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古代已实属不易,这时笔者问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帮愚公呢?”
有的同学说:“可以用土石先修一条平坦的大路通向隐土之北,这样既加快了运土石的速度,也为以后的造车运送打好了基础,同时造福百姓,可以让更多的人帮助他们移山。”
还有的同学提议:“他们还可以顺江而下,一路修堤也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
最后,笔者总结说:“大家想得比愚公更为周详,可我们并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要求古人,列子是想让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而非愚公移山之举。”同学们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阅读是个人化的行为,学生只有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因势利导讲的是不固守课前设计,教师要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就会有出色的表现。
小学语文课堂面对的是有自己个性思维的学生,教师只有因势利导,用适宜的方式方法才能营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