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现,给豚鼠皮下注射核素标记的抗原后不足24h,摄入了抗原的嗜酸粒细胞(Eos)即聚集到局部引流的淋巴结[1]。当时只是注意到此种现象,至于Eos摄入抗原后如何处理,是否将所处理的抗原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则未作进一步研究。直到1989年Lucey等[2]证实,成熟的人Eos于体外培养时,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的刺激下,能够表达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所编码的HLA-DR蛋白之后,才提出Eos其实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PC),从而在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多种免疫反应中具有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