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毛泽东主席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授予元帅军衔。这也就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开国十大元帅。与此同时,共和国还授予了多位将军军衔。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风采绝伦的将帅服早已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尘封在记忆中。
2007年5月到9月,南京际华3503厂在老厂长王寿大的带领下,奋斗了4个月,终于将将帅服这一国宝复制成功。将帅服到底什么模样?仅仅两套衣服,为何需要4个月之久?遍寻九州,为何王寿大厂长敢接受这项任务?这还要从头说起。
这个任务很艰巨
2007年5月初,南京际华3503厂经销总公司的亓书达副总经理在总后勤部得知,历经半个世纪后,新中国第一代元帅礼帽、将帅服上的银线已经氧化发黑,出现老化。总后勤部这几年一直在寻找可以将它们复制出来的厂家。这之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找了很多厂家,均被告知无法完成。亓书达正好了解工厂1956年制作过我国第一代将帅服的这段历史,于是主动请缨,承担了复制两套1956年第一代将帅服的任务。
“当时工作人员只带来了一套国家军事博物馆里保存的将帅服。作为样品,让我们原样做出两套。”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为什么说任务艰巨,因为太难了。“只有一件国宝级的样品,只能看,不能拆;这还不算,关键是除了这件样品,所有的面料、辅料、饰品都一无所有,连现在什么厂家生产这些面辅材料都无从得知;更为困难的是,为确保将帅服的“复制”,必须严格按照当年的制作工艺,绝不能用机器代替传统手工。但熟悉过去制作工艺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5月19日,杨建强副厂长了解到原厂长王寿大曾参与过第一代将帅服的试制生产,找到了年已75岁的老厂长王寿大,请他出山帮助完成这项任务,并且将样品带到了王寿大厂长的面前。
“我看到样品后,第一感觉跟他们一样,实在太难了。”王厂长说,做这样一套将帅服,不是一个厂家独立能够完成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多个部门配合。而且,样品不能拆,给复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看到自己50多年前曾经亲身参与制作的这套第一代将帅服,王寿大厂长非常激动,决定再度出山。
老厂长做过将帅服
1955年,国家决定授衔时,将第一批将帅服的制作任务交给了3503厂(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3厂)。该厂为了赶制这批将帅服,在全国招聘技术工人。此时的王寿大刚满20岁,正在常州一家私营服装厂上班。听闻南京招工,王寿大背着行囊来到了南京。来到厂里后才知道,他们这500人将一起承担这批将帅服的制作。
“知道消息后,真的是太激动了!”50多年后,王厂长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心情。“对于我们来说,能为开国将帅做衣服,那是一种荣耀!”当年的将帅服全部是仿照苏联的制服样式,面料是全毛华达呢,颜色则是一种特殊的海蓝色。当时国内没有这种面料,所有的面料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所有参与执行这次任务的人都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走进车间王寿大才发现,他们每个人都被规定只能负责一道工序,不得与其他工序工人交流,也不得互相探听。当时王寿大被安排负责袖子的制作。他们组一共4个人负责袖子,一人一个班,每人每天加班加点只能做0.2套,每个人平均要5天才能完成一套衣服的制作。
1956年7月底,2000多套英姿飒爽的将帅服赶制完成,并送到了北京。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们身上所穿的制服,就在3503厂工人的一针一线下完工。这批将帅服完成后,王寿大留在了厂里,并且开始专门为首长做衣服的工作。“当时厂里专门安排了六七十个技术精湛的工人为首长做衣服。”王寿大说,1956年到1964年,他先后为许世友、万里、杜平等高级首长做过衣服。
多年来一丝不苟的工作练就了王寿大精湛的技艺。因此,50多年后,复制第一代将帅服的任务下来时,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踏破铁鞋”四处觅
复制的将帅服需要一种特殊海蓝色面料,市面上压根见不到。接到任务后,王寿大厂长打过很多电话,许多生产厂家都明确地说,生产不了这种面料。在被拒绝了无数次后,王寿大通过自己在服装业多年的人际关系,找到了苏南一家有能力生产这种面料的厂家。对方听说是复制将帅服,答应生产面料,加紧织布并开小缸印染。但是,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王厂长只好要求对方越快越好。
5月20日,王寿大厂长专程赶往这个厂家。原本拟订制20米面料,但是第二天,王寿大厂长便接到了厂家的电话:“只能给6米,多一点都没有。”6米的面料仅仅只够做两套衣服,这就要求在制作过程中,出不得一点差错。
“6米就6米吧。”面料有了着落,王寿大厂长紧接着赶回南京准备金丝和银丝。这种金丝不是普通的金线。“将普通金丝拉成比头发丝还细的金线,然后做成弹簧状,弹簧的中间必须要能正好穿过一根绣花针。”
王寿大厂长首先想到了南京某研究所。找到所里的老朋友后,王厂长被告知,做不了。其他研究所也是如此。无奈之下,他只得另外寻找生产厂家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东南沿海的一家专门生产厂家说可以尝试着做,但是,“必须从1公斤起开机器,否则承担不了”。王寿大厂长苦笑着说:“我两套衣服,一共只需要40克左右的黄金丝,厂家1公斤起做,报价高得我们无法承受。”
万般无奈之下,王寿大厂长只得向北京求助,亓书达副总经理同北京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多方面联系,还真的就找到了希望。有关部门通过种种渠道给工厂联系到了数十克符合要求的金丝和银丝,亓书达副总经理立刻赶赴北京,购买了金丝和银丝带回工厂。如此这般“踏破铁鞋”之后,纽扣、帽徽等配件也陆续搞定。
每道工序都不能有偏差
8月2日,面料生产厂家终于将6米面料生产了出来,并且送到了南京。王厂长马不停蹄地带着面料来到了刺绣研究所,开始袖子和领口的刺绣工作。
“刺绣环节是整个复制过程中最难最复杂的阶段。”究竟有多复杂?技术人员称,将帅服上的国徽、星徽、松枝等图案都是金丝和银丝刺绣而成,这样绣出来的花饰才会有立体感。比如,绣在袖子和领口上的是谷穗和五角星图案。中间必须用交叉拧成的金线做主干,谷穗部分则用弹簧金丝一针一针绣出图案,不能有分毫偏差。“每一段都不能长不能短,否则就没有立体感。”4个刺绣工人开始了小心的工作,每下一针都必须得到王寿大厂长的认可。
安排好刺绣,王寿大厂长开始紧急联系生产五角星和纽扣。16天后,当他把这些准备好,再次赶到刺绣研究所,却发现刺绣出了问题。“花型有点走样,必须拆了重绣。”绣起来难,拆起来更难。4个刺绣工人整整忙了22天,终于将四只袖子和两条领子的刺绣工作全部做完了,也通过了王厂长的验收。而这时,王厂长也历经万难将五角星、纽扣和肩章准备好了。
所有一切准备好后,两套将帅服的生产在4名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正式进入制作阶段。1956年时使用的是传统工艺,过去的衣服肥而大,而现在的礼服则要求要合体、要精神。于是,王厂长和余国强、许可等有关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改进了传统工艺,采用新式立体裁剪法,使将帅服既舒适又精美。工艺改进了,但是制式一点都没有变。
另外一个改进的工艺是采用了现代的黏合工艺,这种工艺做出来的衣服非常挺括,机洗、手洗几千次也不会变形。但是,还有一道工序非常困难,这就是裤缝镶边。
将帅服的裤缝要求用一厘米宽的红呢牙条镶边。“从上到下,必须确保每处都是一厘米,任何差错都来不得。”1956年将帅服的裤缝镶边靠的是熨斗。而这次复制,技术人员改用了机器,“这样压出来的裤缝可以确保绝对不会有丝毫偏差”。
在高度紧张的四个月后,9月23日,复制将帅服的所有工序完工。9月26日,两套将帅服送到了北京。总后勤部的专家和首长检验完衣服后,兴奋地说,“这比1956年做的还要好!”
对于王寿大厂长和所有参与复制第一代将帅服的职工来说,这样的评价完全配得上他们4个月来的艰辛。
2007年5月到9月,南京际华3503厂在老厂长王寿大的带领下,奋斗了4个月,终于将将帅服这一国宝复制成功。将帅服到底什么模样?仅仅两套衣服,为何需要4个月之久?遍寻九州,为何王寿大厂长敢接受这项任务?这还要从头说起。
这个任务很艰巨
2007年5月初,南京际华3503厂经销总公司的亓书达副总经理在总后勤部得知,历经半个世纪后,新中国第一代元帅礼帽、将帅服上的银线已经氧化发黑,出现老化。总后勤部这几年一直在寻找可以将它们复制出来的厂家。这之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找了很多厂家,均被告知无法完成。亓书达正好了解工厂1956年制作过我国第一代将帅服的这段历史,于是主动请缨,承担了复制两套1956年第一代将帅服的任务。
“当时工作人员只带来了一套国家军事博物馆里保存的将帅服。作为样品,让我们原样做出两套。”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为什么说任务艰巨,因为太难了。“只有一件国宝级的样品,只能看,不能拆;这还不算,关键是除了这件样品,所有的面料、辅料、饰品都一无所有,连现在什么厂家生产这些面辅材料都无从得知;更为困难的是,为确保将帅服的“复制”,必须严格按照当年的制作工艺,绝不能用机器代替传统手工。但熟悉过去制作工艺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5月19日,杨建强副厂长了解到原厂长王寿大曾参与过第一代将帅服的试制生产,找到了年已75岁的老厂长王寿大,请他出山帮助完成这项任务,并且将样品带到了王寿大厂长的面前。
“我看到样品后,第一感觉跟他们一样,实在太难了。”王厂长说,做这样一套将帅服,不是一个厂家独立能够完成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多个部门配合。而且,样品不能拆,给复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看到自己50多年前曾经亲身参与制作的这套第一代将帅服,王寿大厂长非常激动,决定再度出山。
老厂长做过将帅服
1955年,国家决定授衔时,将第一批将帅服的制作任务交给了3503厂(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3厂)。该厂为了赶制这批将帅服,在全国招聘技术工人。此时的王寿大刚满20岁,正在常州一家私营服装厂上班。听闻南京招工,王寿大背着行囊来到了南京。来到厂里后才知道,他们这500人将一起承担这批将帅服的制作。
“知道消息后,真的是太激动了!”50多年后,王厂长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心情。“对于我们来说,能为开国将帅做衣服,那是一种荣耀!”当年的将帅服全部是仿照苏联的制服样式,面料是全毛华达呢,颜色则是一种特殊的海蓝色。当时国内没有这种面料,所有的面料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所有参与执行这次任务的人都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走进车间王寿大才发现,他们每个人都被规定只能负责一道工序,不得与其他工序工人交流,也不得互相探听。当时王寿大被安排负责袖子的制作。他们组一共4个人负责袖子,一人一个班,每人每天加班加点只能做0.2套,每个人平均要5天才能完成一套衣服的制作。
1956年7月底,2000多套英姿飒爽的将帅服赶制完成,并送到了北京。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们身上所穿的制服,就在3503厂工人的一针一线下完工。这批将帅服完成后,王寿大留在了厂里,并且开始专门为首长做衣服的工作。“当时厂里专门安排了六七十个技术精湛的工人为首长做衣服。”王寿大说,1956年到1964年,他先后为许世友、万里、杜平等高级首长做过衣服。
多年来一丝不苟的工作练就了王寿大精湛的技艺。因此,50多年后,复制第一代将帅服的任务下来时,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踏破铁鞋”四处觅
复制的将帅服需要一种特殊海蓝色面料,市面上压根见不到。接到任务后,王寿大厂长打过很多电话,许多生产厂家都明确地说,生产不了这种面料。在被拒绝了无数次后,王寿大通过自己在服装业多年的人际关系,找到了苏南一家有能力生产这种面料的厂家。对方听说是复制将帅服,答应生产面料,加紧织布并开小缸印染。但是,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王厂长只好要求对方越快越好。
5月20日,王寿大厂长专程赶往这个厂家。原本拟订制20米面料,但是第二天,王寿大厂长便接到了厂家的电话:“只能给6米,多一点都没有。”6米的面料仅仅只够做两套衣服,这就要求在制作过程中,出不得一点差错。
“6米就6米吧。”面料有了着落,王寿大厂长紧接着赶回南京准备金丝和银丝。这种金丝不是普通的金线。“将普通金丝拉成比头发丝还细的金线,然后做成弹簧状,弹簧的中间必须要能正好穿过一根绣花针。”
王寿大厂长首先想到了南京某研究所。找到所里的老朋友后,王厂长被告知,做不了。其他研究所也是如此。无奈之下,他只得另外寻找生产厂家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东南沿海的一家专门生产厂家说可以尝试着做,但是,“必须从1公斤起开机器,否则承担不了”。王寿大厂长苦笑着说:“我两套衣服,一共只需要40克左右的黄金丝,厂家1公斤起做,报价高得我们无法承受。”
万般无奈之下,王寿大厂长只得向北京求助,亓书达副总经理同北京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多方面联系,还真的就找到了希望。有关部门通过种种渠道给工厂联系到了数十克符合要求的金丝和银丝,亓书达副总经理立刻赶赴北京,购买了金丝和银丝带回工厂。如此这般“踏破铁鞋”之后,纽扣、帽徽等配件也陆续搞定。
每道工序都不能有偏差
8月2日,面料生产厂家终于将6米面料生产了出来,并且送到了南京。王厂长马不停蹄地带着面料来到了刺绣研究所,开始袖子和领口的刺绣工作。
“刺绣环节是整个复制过程中最难最复杂的阶段。”究竟有多复杂?技术人员称,将帅服上的国徽、星徽、松枝等图案都是金丝和银丝刺绣而成,这样绣出来的花饰才会有立体感。比如,绣在袖子和领口上的是谷穗和五角星图案。中间必须用交叉拧成的金线做主干,谷穗部分则用弹簧金丝一针一针绣出图案,不能有分毫偏差。“每一段都不能长不能短,否则就没有立体感。”4个刺绣工人开始了小心的工作,每下一针都必须得到王寿大厂长的认可。
安排好刺绣,王寿大厂长开始紧急联系生产五角星和纽扣。16天后,当他把这些准备好,再次赶到刺绣研究所,却发现刺绣出了问题。“花型有点走样,必须拆了重绣。”绣起来难,拆起来更难。4个刺绣工人整整忙了22天,终于将四只袖子和两条领子的刺绣工作全部做完了,也通过了王厂长的验收。而这时,王厂长也历经万难将五角星、纽扣和肩章准备好了。
所有一切准备好后,两套将帅服的生产在4名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正式进入制作阶段。1956年时使用的是传统工艺,过去的衣服肥而大,而现在的礼服则要求要合体、要精神。于是,王厂长和余国强、许可等有关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改进了传统工艺,采用新式立体裁剪法,使将帅服既舒适又精美。工艺改进了,但是制式一点都没有变。
另外一个改进的工艺是采用了现代的黏合工艺,这种工艺做出来的衣服非常挺括,机洗、手洗几千次也不会变形。但是,还有一道工序非常困难,这就是裤缝镶边。
将帅服的裤缝要求用一厘米宽的红呢牙条镶边。“从上到下,必须确保每处都是一厘米,任何差错都来不得。”1956年将帅服的裤缝镶边靠的是熨斗。而这次复制,技术人员改用了机器,“这样压出来的裤缝可以确保绝对不会有丝毫偏差”。
在高度紧张的四个月后,9月23日,复制将帅服的所有工序完工。9月26日,两套将帅服送到了北京。总后勤部的专家和首长检验完衣服后,兴奋地说,“这比1956年做的还要好!”
对于王寿大厂长和所有参与复制第一代将帅服的职工来说,这样的评价完全配得上他们4个月来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