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语文作为语言文化的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素養能力被高度重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小学正是兴趣激发和初步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教学指导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是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活动并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方法指导流于表面和形式,枯燥单一的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兴趣,也导致了低效率的学习结果。想要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做到从实际出发。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多数的学习活动,都没有明确的意识和目的,通常都是在外在环境的引导下而展开。传统文化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很难被他们理解。兴趣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则他们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挖掘学习潜力。而如果学生兴趣缺缺,则很容易导走神的情况,敷衍了事地进行各项活动,进而导致低效的学习结果。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魅力和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进而发挥自觉主动性。
比如在《墨梅》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含有梅花内容的各种山水画以及服饰瓷器,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文化意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去感受和体会这种美,进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是直观感性的,这是他们兴趣培养的重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进行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普及,摆脱了单纯的诗词内容学习的局限。另外,教师的语言讲解和画面描述也影响着整体的氛围营造。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教学服务,使学生享受其中,并且获得成长和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悬挂一些古人的名言警句,利用传统的裁剪艺术进行装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良好熏陶。
二、深挖教材的传统元素,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明显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内容主要是古诗词的学习,还有部分的寓言故事。其实在现代文中,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文本情感都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教师要进行深入地挖掘,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扩展传统文化的渗透范围,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我国古代的园林知识,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异同点,并对其其背后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讲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视野,并实现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培养。又比如在《牛郎织女》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四大民间历史故事都普及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枯燥,通常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呼啦啦地讲,学生在底下奋笔疾书的进行笔记,或者是走神、搞各种小动作。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内容灌输展开死记硬背活动,完成应试考试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以落实指导生活的最终目标。基于此,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比如同样在《墨梅》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和体会,展开诗配画的练笔活动,进一步体会诗歌之美和意境之美。又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古诗的模仿创作活动,体会古代文人创作之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普及五绝和七绝以及词等相关题材的创作原则和要求,在学生的创作中可以放宽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
四、利用课外的丰富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作为文学学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范围。学生的理化学习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学完两位数,才可以学习三位数,随后四位数和五位数。虽然语文学科也在一定程度上讲究循序渐进。但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上,这方面的阻碍非常小。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渗透,逐步提升其文化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传统文化启蒙读物,《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内容,另外《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文娱节目也可以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了解传统文化。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认真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乐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实现良好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J].臧国梁,薄世国.中国教师.2017(S2)
[2]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与分析[J].牛树林.教学与管理.2017(35)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是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活动并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方法指导流于表面和形式,枯燥单一的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兴趣,也导致了低效率的学习结果。想要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做到从实际出发。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多数的学习活动,都没有明确的意识和目的,通常都是在外在环境的引导下而展开。传统文化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很难被他们理解。兴趣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则他们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挖掘学习潜力。而如果学生兴趣缺缺,则很容易导走神的情况,敷衍了事地进行各项活动,进而导致低效的学习结果。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魅力和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进而发挥自觉主动性。
比如在《墨梅》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含有梅花内容的各种山水画以及服饰瓷器,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文化意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去感受和体会这种美,进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是直观感性的,这是他们兴趣培养的重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进行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普及,摆脱了单纯的诗词内容学习的局限。另外,教师的语言讲解和画面描述也影响着整体的氛围营造。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教学服务,使学生享受其中,并且获得成长和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悬挂一些古人的名言警句,利用传统的裁剪艺术进行装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良好熏陶。
二、深挖教材的传统元素,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明显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内容主要是古诗词的学习,还有部分的寓言故事。其实在现代文中,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文本情感都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教师要进行深入地挖掘,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扩展传统文化的渗透范围,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我国古代的园林知识,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异同点,并对其其背后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讲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视野,并实现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培养。又比如在《牛郎织女》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四大民间历史故事都普及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枯燥,通常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呼啦啦地讲,学生在底下奋笔疾书的进行笔记,或者是走神、搞各种小动作。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内容灌输展开死记硬背活动,完成应试考试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以落实指导生活的最终目标。基于此,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比如同样在《墨梅》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和体会,展开诗配画的练笔活动,进一步体会诗歌之美和意境之美。又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古诗的模仿创作活动,体会古代文人创作之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普及五绝和七绝以及词等相关题材的创作原则和要求,在学生的创作中可以放宽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
四、利用课外的丰富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作为文学学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范围。学生的理化学习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学完两位数,才可以学习三位数,随后四位数和五位数。虽然语文学科也在一定程度上讲究循序渐进。但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上,这方面的阻碍非常小。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渗透,逐步提升其文化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传统文化启蒙读物,《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内容,另外《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文娱节目也可以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了解传统文化。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认真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乐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实现良好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J].臧国梁,薄世国.中国教师.2017(S2)
[2]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与分析[J].牛树林.教学与管理.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