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十多年来,在语文教学界形成一个新的流派,综观他们理论体系和专著,有相似的地方,即把“言语”这个概念引入语文教学,在教学中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化教学,从而提高其语文能力,故称之为“言语实践派”。其代表人物是洪镇涛、王尚文、李维鼎和李海林。
关键词:言语实践派洪镇涛王尚文李维鼎李海林
言语实践派形成的背景
1904年的语文单独设科,把我国的语文教育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以前属古代语文教育,以后属现当代语文教育。古代语文教育主要以“义理”为中心,置语言运用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教学方法重在潜移默化,有较多神秘的东西,效率也较低。语文单独设科后,引入了“语言”的概念,开始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新生涯,强调传授语文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大搞语文技能训练,标准化考试满天飞,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结果是“十年时间,2749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过不了关,岂非咄咄怪事?”。[1]
时至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几年里,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新锐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把“言语”这个概念引入语文教学,他们认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最根本的方法是言语实践,在教学中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化教学,进行“对话”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亲历、自得,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言语实践派的代表人物及标志
提出“言语实践”语文教育思想的,先有洪镇涛,后有王尚文和李维鼎,还有在语文教育界的新锐李海林等。
洪镇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和“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教学思想。他认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2]这些观点见于《变“默默聆受”为“研讨求索”》、《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摘要”》以及《变“讲堂”为“学堂”》。后来洪镇涛又进一步思索,认为语文教学效率之所以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而我们语文教育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这就是“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这些观点见于《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变“讲堂”为“学堂”显然是注重教师指导下的亲历、自得、实践。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则触及到语文的本体。值得注意的是洪镇涛提的是“学习语言”,根据他的学习语言的模式“领悟———理解———积累———运用”,实际上指的是言与意之间的互转,也就是语言的运用,即“言语实践”。因此称洪镇涛为言语实践派。
文学造诣深厚的王尚文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以“义理”为本位和以“语言知识”为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北京:人民日报,1978.03.16
[2]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中学文科教学[允].南昌:1984,7
[3]王尚文语感论[酝]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4]李维鼎语文言意论[酝]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90
[5]李海林言语教学论[酝]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5
关键词:言语实践派洪镇涛王尚文李维鼎李海林
言语实践派形成的背景
1904年的语文单独设科,把我国的语文教育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以前属古代语文教育,以后属现当代语文教育。古代语文教育主要以“义理”为中心,置语言运用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教学方法重在潜移默化,有较多神秘的东西,效率也较低。语文单独设科后,引入了“语言”的概念,开始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新生涯,强调传授语文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大搞语文技能训练,标准化考试满天飞,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结果是“十年时间,2749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过不了关,岂非咄咄怪事?”。[1]
时至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几年里,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新锐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把“言语”这个概念引入语文教学,他们认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最根本的方法是言语实践,在教学中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化教学,进行“对话”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亲历、自得,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言语实践派的代表人物及标志
提出“言语实践”语文教育思想的,先有洪镇涛,后有王尚文和李维鼎,还有在语文教育界的新锐李海林等。
洪镇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和“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教学思想。他认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2]这些观点见于《变“默默聆受”为“研讨求索”》、《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摘要”》以及《变“讲堂”为“学堂”》。后来洪镇涛又进一步思索,认为语文教学效率之所以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而我们语文教育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这就是“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这些观点见于《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变“讲堂”为“学堂”显然是注重教师指导下的亲历、自得、实践。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则触及到语文的本体。值得注意的是洪镇涛提的是“学习语言”,根据他的学习语言的模式“领悟———理解———积累———运用”,实际上指的是言与意之间的互转,也就是语言的运用,即“言语实践”。因此称洪镇涛为言语实践派。
文学造诣深厚的王尚文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以“义理”为本位和以“语言知识”为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北京:人民日报,1978.03.16
[2]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中学文科教学[允].南昌:1984,7
[3]王尚文语感论[酝]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4]李维鼎语文言意论[酝]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90
[5]李海林言语教学论[酝]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