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对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从重视我国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训练入手,开展体育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还能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但是目前在我国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训练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导致体育的教育教学效果没有明显的变化,然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每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本篇文章就是浅析在高职体育院校当中体育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以及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训练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体育院校;体育训练;体育教学的影响;意见与措施
体育课程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名同学必须掌握的一项运动。那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究竟是指什么呢?所谓体育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指高校的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向学生传授一系列的体育知识,为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魄,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活动学生身体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总之,体育课程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来实现体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现阶段在我国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训练当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事业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后,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健康且全面的发展已经是每一所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与宗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高职体育院校,如今大部分的高职体育院校为了实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而开展体育训练这一方法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还是出现许多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幾点:
第一点就是我国大多数的高职体育院校虽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开展体育训练对体育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在体育教学当中增加更多有效的体育训练,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当中发现体育训练的活动难以顺利进行下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体育训练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很多方面都欠缺经验,开展体育训练这一手段才刚刚开始实施,还处于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状态当中。所以导致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训练的时候出现教学效果不明显或者训练失败的现象。
第二点就是在我国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训练当中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要知道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体育本领与技巧,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获得理想的成绩。但是我国很多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教师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所以这也是造成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体育训练过程当中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实施体育训练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
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实施体育训练对体育教学产生了非常多的积极影响,例如进行体育训练可以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对于在高职院校学习体育的学生来说,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与方法技巧是关键,然而如果学生总是反复的学习与训练一种类型的动作,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体育学习的单调、呆板、无聊,非常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的激情。再例如开展体育训练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精神,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当中加入体育训练,能让学生强其筋骨、励其志气。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训练带来的好处,从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三、如何有效的提高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训练
首先要想有效的提高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训练,起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求每一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不断研究的强烈意识,因为教师展开体育训练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究竟哪一种训练方法是学生最喜欢而且最符合的,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甄选出最适合学生练习体育的那一种。与此同时,每一所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对体育教师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不断引入先进的训练技术,除此之外,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创新自己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体育的教学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要想快速的提高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训练,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对于体育教学切不可操之过急。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游戏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因为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放松、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与生活习惯。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不仅会让学生讨厌大学生活,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只有让学生喜欢学习体育知识,爱做体育训练,教师的教学效果才会随之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训练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这就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当中的体育训练,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为祖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桂荣.浅谈职业体能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8 (19):92.
[2]洪武集.阳光体育运动对高职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7 (28):146+148.
[3]王瑜浩.论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 (09):168-169.
[4]徐小龙,项俊凯,张建晟.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训练的互动策略[J].科技视界,2017 (14):123.
关键词:高职体育院校;体育训练;体育教学的影响;意见与措施
体育课程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名同学必须掌握的一项运动。那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究竟是指什么呢?所谓体育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指高校的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向学生传授一系列的体育知识,为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魄,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活动学生身体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总之,体育课程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来实现体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现阶段在我国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训练当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事业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后,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健康且全面的发展已经是每一所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与宗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高职体育院校,如今大部分的高职体育院校为了实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而开展体育训练这一方法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还是出现许多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幾点:
第一点就是我国大多数的高职体育院校虽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开展体育训练对体育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在体育教学当中增加更多有效的体育训练,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当中发现体育训练的活动难以顺利进行下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体育训练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很多方面都欠缺经验,开展体育训练这一手段才刚刚开始实施,还处于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状态当中。所以导致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训练的时候出现教学效果不明显或者训练失败的现象。
第二点就是在我国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训练当中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要知道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体育本领与技巧,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获得理想的成绩。但是我国很多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教师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所以这也是造成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体育训练过程当中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实施体育训练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
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实施体育训练对体育教学产生了非常多的积极影响,例如进行体育训练可以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对于在高职院校学习体育的学生来说,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与方法技巧是关键,然而如果学生总是反复的学习与训练一种类型的动作,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体育学习的单调、呆板、无聊,非常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的激情。再例如开展体育训练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精神,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当中加入体育训练,能让学生强其筋骨、励其志气。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训练带来的好处,从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三、如何有效的提高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训练
首先要想有效的提高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训练,起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求每一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不断研究的强烈意识,因为教师展开体育训练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究竟哪一种训练方法是学生最喜欢而且最符合的,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甄选出最适合学生练习体育的那一种。与此同时,每一所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对体育教师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不断引入先进的训练技术,除此之外,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创新自己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体育的教学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要想快速的提高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训练,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对于体育教学切不可操之过急。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游戏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因为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放松、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与生活习惯。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不仅会让学生讨厌大学生活,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只有让学生喜欢学习体育知识,爱做体育训练,教师的教学效果才会随之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体育院校当中的体育训练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这就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当中的体育训练,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为祖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桂荣.浅谈职业体能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8 (19):92.
[2]洪武集.阳光体育运动对高职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7 (28):146+148.
[3]王瑜浩.论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 (09):168-169.
[4]徐小龙,项俊凯,张建晟.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训练的互动策略[J].科技视界,2017 (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