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吗?支教时把习总书记讲如何做一名好老师的文章贴在床前,时常去河边摆石头,也经常去达曲奶奶家玩耍,而每次回到学校,兜里总是被塞满吃的。”
3月22日深夜,回忆起那段在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小学支教的日子,张银波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流,久久不能平复。他静静地敲下这段朴实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纪念曾经挥洒过青春与汗水的日子。
身为云南大理人,张银波却从小怀揣着西藏梦想。2014年大学毕业时,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特岗教师的稳定工作,深入藏区深处,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每当人们问我来自何方?我总骄傲地告诉他,我是西藏人。”来到西藏,爱上西藏,奉献西藏,扎根西藏……西藏,已经融进张银波的血液,不可或缺;而他,也愿化作雪域高原上一朵美丽的格桑花,默默守护它的安宁与美好。
一张插图,在心中埋下西藏的种子
“第一次知道西藏,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张银波告诉记者,在教科书中,一张布达拉宫的插图引发了他对西藏的无限美好想象。
宏伟,壮观,磅礴,美丽……它像一块具有强引力的磁铁,将张银波的目光深深吸引,并渐渐入驻到他的心房。“老师说,布达拉宫建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面。”张银波坦言,小时候不了解布达拉宫的深厚文化底蕴,只是单纯地对“世界屋脊”这个地方心生敬畏。
“每次在课本上看到有关西藏的插图,我都会剪下来收藏,一张插图就是一个故事,它带给我的不仅是欢喜,更是向往。”在历史课本中,张银波知道了文成公主的故事,在中国地图上,他想象青藏高原的巍峨。奔跑的藏羚羊、摇曳的五彩经幡、绵延的雪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雄伟的布达拉宫……每一个关于西藏的符号,都像是来自西藏的轻柔呼唤,使他对西藏的向往与日俱增。
2008年,积聚多年的念想促使张银波做出一个果断的决定:西藏就是他今后要去的地方。然而,真正使他爱上西藏的却是一位德国志愿者——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萨布利亚·坦贝肯,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干的孩子而来。她自己虽然看不到光亮,却给远在异国他乡的西藏盲童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她的感人事迹成为张银波的精神指引,指引着他一定要去西藏,去为西藏的孩子们送去爱和希望。
2010年高考,机会来了,“我要去西藏读大学!”张银波心中暗下决心,在高考志愿填报上毫不犹豫地且小心翼翼地填上了“西藏大学”四个字。
马上要奔向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神圣殿堂,张银波对即将到来的幸福期待不已。然而,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他的心都凉了,“保山学院”四个字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刺向他的心脏,隐痛,落寞,凄凉……
“我妈偷偷改了我的志愿。”对母亲擅作主张的举动而导致的突如其来的一切,张银波一时难以接受。
可是,对于西藏的追逐,张银波从未放弃,那张至今还被贴在家中墙上的布达拉宫插图就是他一路走来的最好见证。
一份执着,放弃稳定工作去西藏
2014年,张银波大学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迷茫过,也挣扎过。
那年夏天,张银波同时报考了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特岗教师和2014年全国大学生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幸运的是,他顺利被录取为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特岗教师,但是,这并不是他最想要的。
当时跟张银波一起报考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很多同学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没被选上,想着想着,心中泛起阵阵失落。
“我这辈子都去不了西藏吗?”“真的一辈子要待在家乡的小山沟了吗?”……那段日子,张银波每天反复扪心自问,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办?
2014年7月12日,迫于现实压力,张银波还是乖乖地去文山州西畴县报道了,“坐上即将发车的大巴,心里有太多的绝望。”他打算认命了。
就在张银波发呆冥想时,突然,他的手机响了,对方通知他去西藏报到。“我激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银波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语气里无不透露着兴奋的心情,“我认为这是我走向西藏的命运稻草,我必须牢牢抓紧!”
沒有片刻犹豫,张银波跳下车,撕掉手中已买好的车票,一把扔进垃圾桶。他像只重获自由的小鸟,浑身充满了力量。
临行报到的前一天,张银波将事情告诉了父母,母亲坐在沙发上久未说话,眼睛里闪着泪花。可是即便如此,第二天一大早,母亲还是忙着给他准备早餐,临走时,妈妈掏出皱巴巴的150元递给他,并嘱咐他:“孩子,这6个鸡蛋拿着路上吃,去到了西藏好好工作,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张银波摸着口袋里6个滚烫的鸡蛋,眼泪不禁掉了出来。
从大理到昆明,从昆明到成都,再由成都到拉萨,车窗外匆匆走过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物,对于张银波来说,都是一种惊喜,尤其是青海那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在蓝天的辉映下,就像他当时的心情一样美丽。
三天三夜,张银波终于抵达拉萨,然而这一切,像是一场梦,美丽得让他觉得不太真实。
15年,张银波终于实现了梦想,来到他心心念念的西藏。
一年支教,无悔青春献给藏区孩子
2014年8月,张银波等一行4人被分到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小学支教。
学校师资不足,张银波被委任为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英语老师,并兼顾各个年级的作文辅导工作。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让张银波犯了愁,可是,当他看到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眼睛时,他下定决心要把他们的成绩提上去。
张银波不断探索、反复总结,把英语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学生们便很容易能够记住并应用。
学生们作文写得不好,张银波就想方设法激励他们写作,借鉴大学期间接触的校报,他萌生了给冷达乡小学做校刊的想法,校长十分支持,并积极联系广告公司进行印制。
第一期校刊集纳了20名学生写的优秀作文,每篇文章配上小作者的照片,彩印出来。精美优质的校刊备受学生们的欢迎,成为代表学校一张靓丽名片,校刊中的学生也成为孩子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校刊的创办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在此后西藏自治区举办的中小学作文征文比赛中,冷达乡小学的16篇作文被选中13篇,收录在《西藏小学生作文文选·锦心隽语》一书中。
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外,张银波还十分关注学生们的生活。益西卓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是一名孤儿,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她遭受同伴的嘲笑,益西卓嘎渐渐变得自卑敏感。了解到益西卓嘎的情况后,张银波对她倍加关心,也时常给她开小灶。
张银波的善良举动让益西卓嘎爷爷奶奶十分感动,老两口常常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还偶尔让益西卓嘎给他送些家里自己做的苹果干、奶渣、牛肉干等土特产。
回忆起那段支教日子,张银波有道不完的故事,最让他难忘的莫过于扎桑生病的爷爷。当他和学校门卫为爷爷送去爱心人士资助的3000元时,爷爷紧紧握着张银波的双手连声道谢:“共产党托切(托切,藏语,意为谢谢),共产党托切。”那一刻,张银波的心中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击着,这,似乎就是他想要留藏的原因。
冷达离县城比较远,支教条件艰苦,即便如此,张银波依旧坚持每月从生活费中抽出200元资助当地贫困小学生,并多次为孩子们募捐学习、生活用品。
支教一年,张银波将爱心撒播在冷达乡小学的角角落落,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一年后,他考取了西藏公务员,实现了扎根雪域高原的梦想。
“每当人们问我来自何方?我总骄傲地告诉他,我是西藏人。”这是张银波发自心内的骄傲与自豪。
3月22日深夜,回忆起那段在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小学支教的日子,张银波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流,久久不能平复。他静静地敲下这段朴实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纪念曾经挥洒过青春与汗水的日子。
身为云南大理人,张银波却从小怀揣着西藏梦想。2014年大学毕业时,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特岗教师的稳定工作,深入藏区深处,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每当人们问我来自何方?我总骄傲地告诉他,我是西藏人。”来到西藏,爱上西藏,奉献西藏,扎根西藏……西藏,已经融进张银波的血液,不可或缺;而他,也愿化作雪域高原上一朵美丽的格桑花,默默守护它的安宁与美好。
一张插图,在心中埋下西藏的种子
“第一次知道西藏,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张银波告诉记者,在教科书中,一张布达拉宫的插图引发了他对西藏的无限美好想象。
宏伟,壮观,磅礴,美丽……它像一块具有强引力的磁铁,将张银波的目光深深吸引,并渐渐入驻到他的心房。“老师说,布达拉宫建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面。”张银波坦言,小时候不了解布达拉宫的深厚文化底蕴,只是单纯地对“世界屋脊”这个地方心生敬畏。
“每次在课本上看到有关西藏的插图,我都会剪下来收藏,一张插图就是一个故事,它带给我的不仅是欢喜,更是向往。”在历史课本中,张银波知道了文成公主的故事,在中国地图上,他想象青藏高原的巍峨。奔跑的藏羚羊、摇曳的五彩经幡、绵延的雪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雄伟的布达拉宫……每一个关于西藏的符号,都像是来自西藏的轻柔呼唤,使他对西藏的向往与日俱增。
2008年,积聚多年的念想促使张银波做出一个果断的决定:西藏就是他今后要去的地方。然而,真正使他爱上西藏的却是一位德国志愿者——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萨布利亚·坦贝肯,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干的孩子而来。她自己虽然看不到光亮,却给远在异国他乡的西藏盲童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她的感人事迹成为张银波的精神指引,指引着他一定要去西藏,去为西藏的孩子们送去爱和希望。
2010年高考,机会来了,“我要去西藏读大学!”张银波心中暗下决心,在高考志愿填报上毫不犹豫地且小心翼翼地填上了“西藏大学”四个字。
马上要奔向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神圣殿堂,张银波对即将到来的幸福期待不已。然而,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他的心都凉了,“保山学院”四个字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刺向他的心脏,隐痛,落寞,凄凉……
“我妈偷偷改了我的志愿。”对母亲擅作主张的举动而导致的突如其来的一切,张银波一时难以接受。
可是,对于西藏的追逐,张银波从未放弃,那张至今还被贴在家中墙上的布达拉宫插图就是他一路走来的最好见证。
一份执着,放弃稳定工作去西藏
2014年,张银波大学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迷茫过,也挣扎过。
那年夏天,张银波同时报考了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特岗教师和2014年全国大学生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幸运的是,他顺利被录取为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特岗教师,但是,这并不是他最想要的。
当时跟张银波一起报考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很多同学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没被选上,想着想着,心中泛起阵阵失落。
“我这辈子都去不了西藏吗?”“真的一辈子要待在家乡的小山沟了吗?”……那段日子,张银波每天反复扪心自问,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办?
2014年7月12日,迫于现实压力,张银波还是乖乖地去文山州西畴县报道了,“坐上即将发车的大巴,心里有太多的绝望。”他打算认命了。
就在张银波发呆冥想时,突然,他的手机响了,对方通知他去西藏报到。“我激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银波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语气里无不透露着兴奋的心情,“我认为这是我走向西藏的命运稻草,我必须牢牢抓紧!”
沒有片刻犹豫,张银波跳下车,撕掉手中已买好的车票,一把扔进垃圾桶。他像只重获自由的小鸟,浑身充满了力量。
临行报到的前一天,张银波将事情告诉了父母,母亲坐在沙发上久未说话,眼睛里闪着泪花。可是即便如此,第二天一大早,母亲还是忙着给他准备早餐,临走时,妈妈掏出皱巴巴的150元递给他,并嘱咐他:“孩子,这6个鸡蛋拿着路上吃,去到了西藏好好工作,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张银波摸着口袋里6个滚烫的鸡蛋,眼泪不禁掉了出来。
从大理到昆明,从昆明到成都,再由成都到拉萨,车窗外匆匆走过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物,对于张银波来说,都是一种惊喜,尤其是青海那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在蓝天的辉映下,就像他当时的心情一样美丽。
三天三夜,张银波终于抵达拉萨,然而这一切,像是一场梦,美丽得让他觉得不太真实。
15年,张银波终于实现了梦想,来到他心心念念的西藏。
一年支教,无悔青春献给藏区孩子
2014年8月,张银波等一行4人被分到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小学支教。
学校师资不足,张银波被委任为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英语老师,并兼顾各个年级的作文辅导工作。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让张银波犯了愁,可是,当他看到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眼睛时,他下定决心要把他们的成绩提上去。
张银波不断探索、反复总结,把英语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学生们便很容易能够记住并应用。
学生们作文写得不好,张银波就想方设法激励他们写作,借鉴大学期间接触的校报,他萌生了给冷达乡小学做校刊的想法,校长十分支持,并积极联系广告公司进行印制。
第一期校刊集纳了20名学生写的优秀作文,每篇文章配上小作者的照片,彩印出来。精美优质的校刊备受学生们的欢迎,成为代表学校一张靓丽名片,校刊中的学生也成为孩子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校刊的创办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在此后西藏自治区举办的中小学作文征文比赛中,冷达乡小学的16篇作文被选中13篇,收录在《西藏小学生作文文选·锦心隽语》一书中。
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外,张银波还十分关注学生们的生活。益西卓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是一名孤儿,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她遭受同伴的嘲笑,益西卓嘎渐渐变得自卑敏感。了解到益西卓嘎的情况后,张银波对她倍加关心,也时常给她开小灶。
张银波的善良举动让益西卓嘎爷爷奶奶十分感动,老两口常常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还偶尔让益西卓嘎给他送些家里自己做的苹果干、奶渣、牛肉干等土特产。
回忆起那段支教日子,张银波有道不完的故事,最让他难忘的莫过于扎桑生病的爷爷。当他和学校门卫为爷爷送去爱心人士资助的3000元时,爷爷紧紧握着张银波的双手连声道谢:“共产党托切(托切,藏语,意为谢谢),共产党托切。”那一刻,张银波的心中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击着,这,似乎就是他想要留藏的原因。
冷达离县城比较远,支教条件艰苦,即便如此,张银波依旧坚持每月从生活费中抽出200元资助当地贫困小学生,并多次为孩子们募捐学习、生活用品。
支教一年,张银波将爱心撒播在冷达乡小学的角角落落,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一年后,他考取了西藏公务员,实现了扎根雪域高原的梦想。
“每当人们问我来自何方?我总骄傲地告诉他,我是西藏人。”这是张银波发自心内的骄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