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芯上人》的“芯”实验如何直抵你心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tmz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日午后,探班话剧《芯上人》,排练厅的窗外是2020年的细雨纷飞,排练厅里上演着2030年的阴霾芯碎。
  超体验影音剧《芯上人》是周可的最新编导作品,这个类似《黑镜》的科幻故事,同时带着悬疑色彩,让人想要去一探究竟。如果有“完美芯片”你是否选择植入?人类面对科技又要如何自处?你又为什么会重复犯下同样的错误?……看来,这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剧,且听周可如何来解答这些疑问,且看她怎样解开剧中人的心结,又怎样直抵观剧人的内心……
  选择“芯”还是“心”?
  “如果有这样一款芯片,可以让你更健康、更智慧,可以让你管理好情绪,可以让你做出完美选择,你植入还是不植入?”问完,周可停顿下来,定睛看向我。我笑而不语,反问道:那你自己呢?
  “我自己是绝对不会植入的”,果然是周可,回答得果断而笃定。停顿片刻,她继续追问:“如果当50%的人都植入了芯片,变得比你更优秀更健康的时候,你植入不植入?如果现在90%的人都选择了植入,你又会怎么选择?……”
  这一次,周可想要通过《芯上人》,把这样一个命题抛出来,供大家去讨论。她说:“就像剧中的男主角,即便我们发生了争论,意见不统一,并不妨碍我们彼此相爱、并肩前行,这才是重要的。人类本身一定会有不同观点,但我们不应该不一样就一定要说服对方。就像剧中安娜的台词,争论是一种方式,我们逼迫对方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通过这个争论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然后彼此和解原谅,进入对方更深层的世界中去。这其实是一种交流模式,所以不能说,我们不争论一切就是美好的,也不是说我跟你不同就要消灭你。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其实是件挺好的事。”在她看来,21世纪涌现了大量的科幻剧,大多讲的是人类的异化,其实这又回到了荒诞派话剧《犀牛》探讨的主题,时代在不断更迭,其实并没有太大改变。
  为什么会陷入死循环?
  《芯上人》是汽车品牌邀约打造的定制舞台剧,但周可透露凯迪拉克给了她巨大的发挥空间,只提出了一个概念——当一个人不断陷入时间的循环漩涡。《黑镜》《盗梦空间》《香草的天空》《土拨鼠之日》等影视剧都有过类似的表现形式,但这类极具电影镜头感的表达如何在剧场舞台上展现?这是令周可苦恼,同时又有创作冲动和挑战欲望的问题。关于这个死循环,周可认为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我们一世又一世地来到这个地球,然后一世又一世地犯同样的错误,无论你陷入情感、贪婪、疯狂、自卑之中……往往还会犯同样的错,所以这是个死循环。穿过时间这个假象,看到了人生的本质,也许是一种解脱。我不觉得死亡是解脱,死亡是又一种轮回,就算你不相信轮回,你也会发现有些人就是会在同样的错误中不停犯错,因为他的思维模式就是那样的,比如说他老是被伤害、总是被背叛,于是他就会觉得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总是有人背叛我?为什么总是很穷不管我怎么努力?就在这一世,你会看到几年不见,有些人进步了,而有些人还是原来的样子,几十年如一日。”
  这个戏虽是个命题作文,但周可有把她的思想植入进去。“做每一个戏,导演就是在植入自己的想法,能有多少显现是另外一回事。但一定是你想表达的。这个题材对我们整个创作团队来说是一个可以被表达的,是未来一定会面临的问题,或许今天已经在面对这个问题。”说着,她抬起头环顾四周,“你抬头看一看,周围的人都在拿着手机”。周可感叹道:“你所了解的世界就是手机里的推送,实际上大数据根据你的喜好推送,你认为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但实际上你的世界跟我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我得到的推送和你得到的推送是不一样的。于是,你以为那就是全部,但不知道还有别的,时间久了会让人陷入到一种狭隘当中,因为他总是得到他喜欢的信息,他就会觉得支持的人很多,别人跟他相同观点的很多,他代表了绝大多数,这会让人产生某种幻觉。”
  人类如何与科技相处?
  这次疫情让人类按下暂停键,重新思考——后疫情时代,人类如何与科技、自然相处??人类将被科技主宰,还是成为科技的主宰?《芯上人》的故事就设定发生在2030年,因10年前瘟疫惨剧而致力于帮助人类克服自身缺陷的科学家Frank,迷失在“完美芯片”制造的高科技假象中,最终在女友安娜的帮助下,重新理解人性与科技之间关系。在周可看來,科技是不可逆的潮流,会让人产生警醒,亚特兰蒂斯也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灭亡,周可想借此来探讨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戏当中,男主从事的是科学研究的工作,而女主是天文学家,她更人文。那么实际上男主和女主的矛盾,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去考虑的关于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矛盾。我们该如何让科技和人文更好地相处,科技真正地为人类服务,而不是驾驭人类,或者是超越人类,然后人类又如何在科技发展的过程当中,不被科技吞噬掉,不被异化,这是我们想要去讨论的问题。”
  这一次,周可想做一个实验。技术如何与戏剧更好地结合,这在戏剧舞台上也是一个重大的命题。作为导演,周可说自己更像是拍电影的时候进入了后期剪辑的部分。以往做戏剧,是剧组先排好戏,技术部门再加入配合,这次周可则是大部分时间都在跟技术部门沟通,在技术支撑情况下把整个戏构建起来后,演员排练时才能大致了解面临的是什么画面。这对全组演员——周一围、朱珠、顾鑫、范祎琳、马冠英、黄笑微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芯上人》这个戏,概念大于表演。周可想让整个戏在叙事清楚的前提下,能够传递某种概念。她说 “因为我觉得科幻题材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我们今天看到马斯克发明芯片植入,还有乔布斯一开始发明‘苹果’,大家也无法接受,当然走到今天,你会发现离不开它,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诟病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被智能手机掌控了思维、生活,你完全没有办法离开它自主生活,离开了它你寸步难行,你失去了自我,这其实是另一种掌控。”
  如何呈现“超体验”?
  《芯上人》定为超体验影音剧,除了思想上的表达,这次周可还在舞台上做了不少实验性的呈现,为了能让观众体验到2030年沉浸式的科技效果,她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起初她与舞美设计沈力有不同想法,最后沈力说服她采用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整个舞台是弧形,9米高像imax一样的巨幕投影,演员站在那里就显得非常渺小。周可笑了笑,恰好契合了剧中台词“人可以很伟大,也可以很渺小”。
  音乐、舞蹈等传统舞台手段有效地帮助了主角实现内心心理的具象化。男主角弗兰克内心不断的怀疑和“时间是一种假象”的设定,让歌曲、舞蹈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编舞凯文·波拉克的编舞动作也都是有内在原因的,群舞——也许是代表未来生活的机器人,也许是若干个弗兰克自己,也许是弗兰克的某种意识——从而让文本有更丰富的表达。
  无论舞台上怎样形式的影音呈现,在周可心中,剧场的“神交流”才是“超体验”。“剧场就像是一个祭祀的地方,它是一个能量场,所有的人来到这里,演员们像是祭品,导演就像是一个祭司,跟大家一起把这个能量调和到可以去发射出我们自己的能量来,然后去跟更高的能量去做交流。这是我觉得戏剧产生以来最大的一个功能,戏剧跟观众之间的关系其实一直就是沟通和交流。”
  后疫情时代,人类将如何与科技、自然相处?如果有通过植入人脑芯片做“人上人” 的机会,你是否愿意尝试?人类将被科技主宰,还是成为科技的主宰?当人类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口,未来之路又通往何方?……对于剧中抛出的这些那些问题,周可表示她不会给出具体答案,她只是向你抛出问题,至于答案,需要你自己去现场观摩,需要你自己在现实揣摩。
其他文献
4月23日上海大宁剧院人声鼎沸,《辅德里》作为2021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开幕大戏在这里缓缓拉开了序幕。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是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的舞台作品。演出以中共二大地标建筑——辅德里作为核心地点,聚焦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用王会悟作为故事主线,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脉络,呈现一百年前革命者的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以青春的风貌献礼建党百年。非虚构的戏剧党课  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
期刊
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流行,世界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人类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期,对当下全球艺术教育的挑战也是艺术教育变革的重要契机。在上海戏剧学院建校75周年之际举办世界戏剧院校校长论坛,主题为“后疫情时代与艺术教育”,共谋、共划未来艺术教育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聆听,他们的经验分享和思想碰撞——  如何看待艺术之于世界的重要意义?如何探尋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形态?如何辩证看待后疫情时代艺
期刊
创作于1935年的《日出》曾是一部相当摩登的作品,它展现了一群在都市里讨生活的人们如何在权势的摧残和金钱的异化之下,深陷泥淖、无法自拔,最终毁灭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尽管故事早已失落了古典世界和田园生活的脉脉温情,但是曹禺先生却有旧学的底子,在为女主角取名时,可能想起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古诗,让“陈白露”这朵歌舞场上的娇花立时生出几分脆弱和哀伤,有种楚楚的韵致。因此,
期刊
王洛勇:看到、听到、感到鲁迅神韵  我在话剧《前哨》里扮演鲁迅,能获得演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真是我的福分和光荣,刚接到这个角色时,我这心里着实有些发慌,因为鲁迅这个角色太丰富了,挑战太大了!这个人物太有名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鲁迅……要说中国人的骨气、责任感、文明意识,鲁迅绝对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榜样。  在饰演鲁迅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鲁迅这一人物的两面——冷和热,热情与严肃,成了我主要的任务。在
期刊
4月,鲁迅《狂人日记》、王安忆《长恨歌》、阿来《尘埃落定》……这些如雷贯耳的文学名作,接连以话剧的形式登上申城舞台,成为了一道“高亮度”的文化景象。  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为致敬文学巨匠,多家机构联合创排话剧《狂人日记》,并由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小说《长恨歌》自18年前改编为话剧以来,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不断地演出,成为了上海舞台的一部经典之作。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期刊
大好春光、百花盛开的四月天,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观看了由黄昌勇编剧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原创话剧《前哨》。该剧首演取得了成功,受到观众的好评。剧本是写1931年上海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残酷杀害的故事。五位烈士: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李伟森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为了自由和革命理想,以文艺为武器办刊物、写小说、做诗歌、培养工人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艺作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他们的青春是勇敢的
期刊
高子文|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  《尘埃落定》涉及到宏大的历史背景,时间跨度很长,小说改编成戏剧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么长的历史事件浓缩在3个多小时之内。曹路生将“傻子”作为全剧的叙述人,把所有故事串联起来,向观众展示了丰富的细节。文学改编和演出呈现都非常好地展现了对权力关系的描述,以及权力关系背后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如果从艺术风格上比较《尘埃落定》与《狂人日记》
期刊
观看中福会儿艺创作演出的《师者之路》,有一股浓烈的师生情谊向我们迎面扑来。《师者之路》以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为切入口,根据她的事迹进行创作。剧中没有用于漪老师的真名实姓,而是化身为丁涟,这样更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于漪老师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尤其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潜心研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编剧杜邨整整三年了解于漪的经历,努力将于漪的思想品
期刊
自2020年1月13日下午4点参加第一次创作讨论会,到2021年4月18日凌晨5点31分收到舞美道具安全运抵仓库的消息,我和《前哨》剧组已经共同走过了460多天,计11053.5小时,66.3万多分钟。  这些数字还会继续增长,我也会持续地、力求精确地记录和监督一切有关演出的事项,履行我在《前哨》剧组的职责。而在众多数字之中蕴含的,是我对这部原创话剧最初的冲动与激情。借用殷夫的诗句:“花上有水珠,
期刊
奚美娟|上海市文联主席  《狂人日记》那么短一个小说怎么演5小时?看戏之前我想不出来。很多人说这个戏节奏慢,很长很拖。因为我是演员,所以更注重剧场的感受。看第一幕的时候,我的心理节奏跟台上的演员很对得起来,所以没有觉得慢。比如说演员读到某一句话就跳出来有一些思考,有时候停半天,我就特别容易跟着他的节奏走。这个戏给我一个新的体会,作为观众的体会。作为演员我也在反思,我经常是站在舞台上的人,如果是我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