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在他的《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传不出来,只能慢慢修,但是疑惑,却是可以解决的。而《师道》杂志,就是为广大一线教师解惑的。
身为一线教师,我最喜欢阅读《师道》情智版。每一期杂志到手,我都会像抚摸儿子嫩嫩的脸蛋那样喜悦地摩挲着古色古香的封面,然后,缓缓地翻开封面,逐一阅读。很多人读杂志,都是看目录找自己需要的来读,但我读《师道》却要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阅读。因为,《师道》杂志所设的每个栏目,都能反应出一线教师的心声。比如读“开卷视点”,可以收获一个教育观点:读“走近名师”,可以分享名师的成功经验:读“别样课堂”可以领略课堂的多样性;读“边教边悟”可以形成反思的习惯;读“智慧纵横”可以修炼自己的教育智慧:读“今日充电”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读“百家视点”,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甚至连养生保健,细心的《师道》杂志编辑们也为一线教师考虑到了,真正把一线教师放在心上!
《师道》杂志是一份质量上乘的教育杂志,而若非要我提一点建议的话,那就是再为一线教师支一些招。身为教育专家,出现问题,思考的方式是“为什么”,而身为一线教师,第一反应则是“怎么办”。现在很多人都在大唱“幸福的教育人生”歌,可事实上,很多时候一线教师的教育人生并不幸福,为什么呢?因为层出不穷的问题出来了,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于是,很多教师每天都在痛苦中煎熬。而我们的教育机构,并没有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最多就是用激情的演讲给一线教师洗洗脑而已。所以,很多一线教师往往会出现初听激动,听到中途心动,听到最后蠢蠢欲动,回到学校一动不动的情况。探其究竟,皆因教育对象和环境不一样,教师个人气质不一样,别人的办法再好,顺手拿来却不能用。
我建议《师道》杂志向一线教师收集教育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然后,发动广大一线教师。走群众路线,群策群力,共同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多了,可供选择的就多了,一线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教育环境,以及个人的气质修养,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以为,任何一份教育杂志,术仅要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更要担负起培训教师的责任。
《师道》,我教师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明 沙
初识《师道》,极其偶然。那是5年前一个夏日,我在一个酷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家里做客。晚饭后,我无意间在他的书房中邂逅了《师道》。那美丽素雅的封面,瞬间勾起了我阅读内文的欲望。结果,一读,果然内容不错,文字清新,自此我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她。
每期新杂志一束,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在缕缕墨香中细细品味,感觉十分的惬意。喜欢开卷视点栏目的文章,每次读来都能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智慧和体验。而走近名师栏目,则呈现了一位又一位优秀人民教师的成长之路,让我受益匪浅。每次阅读名师的故事,我便不自觉地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做得怎么样呢?我每天的教师生活过得充实吗?我离名师的要求还有多远?当我倦怠的时候,我总会想想这些名师,继而摆脱糟糕的状态,王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而当我彷徨的时候,我也会想起这些名师,从中得到鼓舞,走出摇摆不定的状态,在从教之路上走得更坚定。
新论视窗的文章,能让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来自民间的声音,又让我们听到了第一线教师最真实的感悟和体会;别样课堂和边教边悟栏目的文章,让我在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之上如鱼得水;学于点去的文章,贴近师生的实际,让我感同身受;而家事如风、杏坛苦乐等栏目的文章,读来又是那么的亲切,让人觉得温情的东西是那么触手可及。
《师道》,没有大喊口号,没有大说理论,有的是贴近教师生活的体悟和省察,是我教师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道,传不出来,只能慢慢修,但是疑惑,却是可以解决的。而《师道》杂志,就是为广大一线教师解惑的。
身为一线教师,我最喜欢阅读《师道》情智版。每一期杂志到手,我都会像抚摸儿子嫩嫩的脸蛋那样喜悦地摩挲着古色古香的封面,然后,缓缓地翻开封面,逐一阅读。很多人读杂志,都是看目录找自己需要的来读,但我读《师道》却要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阅读。因为,《师道》杂志所设的每个栏目,都能反应出一线教师的心声。比如读“开卷视点”,可以收获一个教育观点:读“走近名师”,可以分享名师的成功经验:读“别样课堂”可以领略课堂的多样性;读“边教边悟”可以形成反思的习惯;读“智慧纵横”可以修炼自己的教育智慧:读“今日充电”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读“百家视点”,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甚至连养生保健,细心的《师道》杂志编辑们也为一线教师考虑到了,真正把一线教师放在心上!
《师道》杂志是一份质量上乘的教育杂志,而若非要我提一点建议的话,那就是再为一线教师支一些招。身为教育专家,出现问题,思考的方式是“为什么”,而身为一线教师,第一反应则是“怎么办”。现在很多人都在大唱“幸福的教育人生”歌,可事实上,很多时候一线教师的教育人生并不幸福,为什么呢?因为层出不穷的问题出来了,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于是,很多教师每天都在痛苦中煎熬。而我们的教育机构,并没有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最多就是用激情的演讲给一线教师洗洗脑而已。所以,很多一线教师往往会出现初听激动,听到中途心动,听到最后蠢蠢欲动,回到学校一动不动的情况。探其究竟,皆因教育对象和环境不一样,教师个人气质不一样,别人的办法再好,顺手拿来却不能用。
我建议《师道》杂志向一线教师收集教育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然后,发动广大一线教师。走群众路线,群策群力,共同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多了,可供选择的就多了,一线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教育环境,以及个人的气质修养,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以为,任何一份教育杂志,术仅要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更要担负起培训教师的责任。
《师道》,我教师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明 沙
初识《师道》,极其偶然。那是5年前一个夏日,我在一个酷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家里做客。晚饭后,我无意间在他的书房中邂逅了《师道》。那美丽素雅的封面,瞬间勾起了我阅读内文的欲望。结果,一读,果然内容不错,文字清新,自此我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她。
每期新杂志一束,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在缕缕墨香中细细品味,感觉十分的惬意。喜欢开卷视点栏目的文章,每次读来都能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智慧和体验。而走近名师栏目,则呈现了一位又一位优秀人民教师的成长之路,让我受益匪浅。每次阅读名师的故事,我便不自觉地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做得怎么样呢?我每天的教师生活过得充实吗?我离名师的要求还有多远?当我倦怠的时候,我总会想想这些名师,继而摆脱糟糕的状态,王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而当我彷徨的时候,我也会想起这些名师,从中得到鼓舞,走出摇摆不定的状态,在从教之路上走得更坚定。
新论视窗的文章,能让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来自民间的声音,又让我们听到了第一线教师最真实的感悟和体会;别样课堂和边教边悟栏目的文章,让我在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之上如鱼得水;学于点去的文章,贴近师生的实际,让我感同身受;而家事如风、杏坛苦乐等栏目的文章,读来又是那么的亲切,让人觉得温情的东西是那么触手可及。
《师道》,没有大喊口号,没有大说理论,有的是贴近教师生活的体悟和省察,是我教师生活中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