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实施之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一言堂,即便是有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交流,也是简单意义上的课堂参与,学生从中得到的知识还是教师讲出来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就要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突破新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思维发展。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构建富有魅力的“真学课堂”。
呈现生活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物理与生活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有很多的概念、规律都来自于生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从中感受所包含的物理概念、规律。学生在体验中能真正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普遍性,从而刺激学生真正融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有关力与运动关系的阐述,看着简单,可是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给出几个实验,然后进行推理得出定律,学生就会很难真正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也会给学生对定律的应用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想到选取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体验,教师列举的例子有:a.去超市购物时要用力推着购物车,不推后,它就会慢慢地停止运动;b.在投篮球时,球已经离开手了,我们看到的是球还能飞向篮筐。这两个例子学生经常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力与运动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力是用来维持物体运动的呢,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呢?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给出的生活例子中的差别进行独立思考、分析,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学生很容易觉察出来,这样就要重新思考,二者的差异,引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最终实现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分析,以激发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融入课堂,提升学习效果。
激发探究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中实现真正的理解,以便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探究,经历真正的探究过程,发现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探究的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电路的基本连接》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清楚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基本特点,如果教师让学生按照给定的电路图去连接实物,再把需要探究的重点内容告诉学生,这样就很难实现让学生真正学习、探究。因此,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策略,带动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向学生提出:把一只小灯泡接入电路中,如果有两只小灯泡,希望能够当开关闭合时二者都能发光,你会怎么做?学生开始尝试各种方法,过了一会,教师让学生交流电路连接情况,教师又提出:刚刚交流的最终结果已经得出了,在电路连接方面是一样的,又存在哪些不同呢?请你用语言描述一下。这时,学生就会重新考虑自己连接的电路,自然就会发现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教师接着引导:请你按照它们各自的连接特点,进行实际电路的连接,看能不能顺利完成两种接法。学生开始选择实验器材,动手实际连接起来。一会儿,教师提议小组展示连接的电路,学生在搬动实验电路时,就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在讲台上进行展示时,发现连接成串联电路的小灯泡在开关闭合后两个小灯泡都不亮;连接成并联电路中的小灯泡则有一只发光,另一只却是暗的;学生赶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完成了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教学任务。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学生创设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指引下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经历真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实现探究能力的培养。
演示诱发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之前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生自身的认知和物理现象产生矛盾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演示实验引发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矛盾,这样就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地探索、认知,实现能力的提升。
教学《电功率》一课时,利用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出:小灯泡的明亮情况是随着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变化的,因此,小灯泡的明亮程度是由小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决定。对于家里的电器尤其是灯,大多都是并联接在电路中的,因此,两端电压都是220伏,所以60瓦的燈泡,要比40瓦的灯泡要亮,这个生活中的经验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如果,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当把两个标有220伏60瓦、220伏40瓦的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时,哪个灯会比较亮。这时,学生按照自己的经验会认为是60瓦的比较亮。教师重新连接电路,把两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正是在这个错误的激励下,学生就会重新考虑错误到底出现在哪里,最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找到了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对于实际功率的决定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演示现象展现出与学生已有认知存在的矛盾,教师很好地激励学生寻找错误的原因,正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才有了真正的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探究,提升了学习效果。
应用补充扩展,提升学习深度
以前所有的教学都是以应试作为出发点,新课标改变了这个状态,通过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提升教学的长远持久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科学性比较强的知识,扩充学生的眼界,这样就能展示物理的重要性,以此引起学生对物理的重视程度。
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时,教师利用实验和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依据刚刚的实验器材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照相机的相关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物理魅力。由于照相机用的是胶卷式的,学生在头脑中没有任何记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它和现在用的数码相机本是一家,胶卷相机是利用化学物质进行反应呈现图像,数码相机是利用电子传感器、数码编辑器来呈现图像。这样的补充,强化了学生的认知,首先学生通过二者出自一家,感觉到时代进步需要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保障;第二更有利于学生正确地利用相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后既然数码相机呈现原理离不开电子传感器和数码编辑器,这些都是科学前沿知识,数码相机的优点使胶卷相机被取代,反映了社会要进步,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扩充,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扩展知识的带动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深度。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为学生创造“真学”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学”中获取所需的物理知识,促进思维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以生为本,构建“真学课堂”,以促进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呈现生活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物理与生活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有很多的概念、规律都来自于生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从中感受所包含的物理概念、规律。学生在体验中能真正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普遍性,从而刺激学生真正融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有关力与运动关系的阐述,看着简单,可是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给出几个实验,然后进行推理得出定律,学生就会很难真正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也会给学生对定律的应用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想到选取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体验,教师列举的例子有:a.去超市购物时要用力推着购物车,不推后,它就会慢慢地停止运动;b.在投篮球时,球已经离开手了,我们看到的是球还能飞向篮筐。这两个例子学生经常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力与运动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力是用来维持物体运动的呢,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呢?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给出的生活例子中的差别进行独立思考、分析,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学生很容易觉察出来,这样就要重新思考,二者的差异,引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最终实现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分析,以激发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融入课堂,提升学习效果。
激发探究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中实现真正的理解,以便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探究,经历真正的探究过程,发现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探究的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电路的基本连接》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清楚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基本特点,如果教师让学生按照给定的电路图去连接实物,再把需要探究的重点内容告诉学生,这样就很难实现让学生真正学习、探究。因此,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策略,带动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向学生提出:把一只小灯泡接入电路中,如果有两只小灯泡,希望能够当开关闭合时二者都能发光,你会怎么做?学生开始尝试各种方法,过了一会,教师让学生交流电路连接情况,教师又提出:刚刚交流的最终结果已经得出了,在电路连接方面是一样的,又存在哪些不同呢?请你用语言描述一下。这时,学生就会重新考虑自己连接的电路,自然就会发现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教师接着引导:请你按照它们各自的连接特点,进行实际电路的连接,看能不能顺利完成两种接法。学生开始选择实验器材,动手实际连接起来。一会儿,教师提议小组展示连接的电路,学生在搬动实验电路时,就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在讲台上进行展示时,发现连接成串联电路的小灯泡在开关闭合后两个小灯泡都不亮;连接成并联电路中的小灯泡则有一只发光,另一只却是暗的;学生赶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完成了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教学任务。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学生创设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指引下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经历真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实现探究能力的培养。
演示诱发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之前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生自身的认知和物理现象产生矛盾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演示实验引发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矛盾,这样就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地探索、认知,实现能力的提升。
教学《电功率》一课时,利用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出:小灯泡的明亮情况是随着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变化的,因此,小灯泡的明亮程度是由小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决定。对于家里的电器尤其是灯,大多都是并联接在电路中的,因此,两端电压都是220伏,所以60瓦的燈泡,要比40瓦的灯泡要亮,这个生活中的经验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如果,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当把两个标有220伏60瓦、220伏40瓦的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时,哪个灯会比较亮。这时,学生按照自己的经验会认为是60瓦的比较亮。教师重新连接电路,把两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正是在这个错误的激励下,学生就会重新考虑错误到底出现在哪里,最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找到了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对于实际功率的决定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演示现象展现出与学生已有认知存在的矛盾,教师很好地激励学生寻找错误的原因,正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才有了真正的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探究,提升了学习效果。
应用补充扩展,提升学习深度
以前所有的教学都是以应试作为出发点,新课标改变了这个状态,通过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提升教学的长远持久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科学性比较强的知识,扩充学生的眼界,这样就能展示物理的重要性,以此引起学生对物理的重视程度。
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时,教师利用实验和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依据刚刚的实验器材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照相机的相关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物理魅力。由于照相机用的是胶卷式的,学生在头脑中没有任何记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它和现在用的数码相机本是一家,胶卷相机是利用化学物质进行反应呈现图像,数码相机是利用电子传感器、数码编辑器来呈现图像。这样的补充,强化了学生的认知,首先学生通过二者出自一家,感觉到时代进步需要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保障;第二更有利于学生正确地利用相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后既然数码相机呈现原理离不开电子传感器和数码编辑器,这些都是科学前沿知识,数码相机的优点使胶卷相机被取代,反映了社会要进步,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扩充,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扩展知识的带动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深度。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为学生创造“真学”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学”中获取所需的物理知识,促进思维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以生为本,构建“真学课堂”,以促进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