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d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沦为配角,大学课堂缺乏生机。而师生互动模式重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高校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及其有效性,需要避免互动形式上的单一、互动内容上的偏颇,尤其需要从前提和条件等方面保证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素质教育;情景创设
  作者简介:刘洪深(1977-),男,山东乳山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黎建新(1966-),男,湖南岳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系主任,教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创新与特色案例库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52-02
  
  现在的大学课堂怎么了?许多人都在问类似的问题。看小说、吃零食、交头接耳、收发短信、打瞌睡、谈恋爱……这些行为在课堂上屡见不鲜。本应肃静的大学课堂上居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免让人忧虑。
  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作了如下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缺失了传道、授业和解惑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称其为完全意义上的教师。那么,作为大学教师,如何启发学生的兴趣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师者”呢?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可以说是现实而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一、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其实,师生互动并不是新鲜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古已有之。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地在形式或内容上涉及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但有关师生互动的研究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并且逐漸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例如,国外许多专家把师生互动当做教学中需要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师生互动是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另外,社会学家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由于课堂中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师生互动就顺理成章,也理所当然应该是课堂存在的重要形式。就其本质而言,师生互动是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思想,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知,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等。
  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传统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教学,而学生大多是充当听众的角色。其结果必然很难达到“教”和“学”统一。一方面,教师课前预期目标一般很难和实际授课的具体过程相吻合;另一方面,教师的自我“独白”往往不能与学生所期望的课堂效果发生共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也就是说,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
  2.体现教育的核心要求,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2010年4月,湖北《楚天都市报》的记者随机采访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武科大中南分校的近20名学生,除2名同学表示与授课教师接触比较多外,其他学生均表示和授课老师没有交流、很疏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上完课就走人,一门课程是否及格只看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独立思考、口头表达等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众所周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在高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对此,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无疑是最佳选择,它可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诸多目标,如学生主动精神的展现、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等等。
  三、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存在的两个问题
  虽然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形式单调,师生互动较多,生生互动较少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除了师生互动,其实还包括生生互动。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注重师生互动,而生生互动普遍受到忽视,有人甚至认为生生互动不利于课堂教学,其结果必然乱作一团。调查资料表明,中国学生的课堂互动时间远多于国外,但绝大多数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在国外,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远多于师生互动时间。在师生互动中,中国教师注重与学生个体交往(个别提问)及全班学生交往(集体回答),并将后者放在更优先的地位,而国外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且后者占有较大比重。其实,生生互动可以实现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但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2.内容偏颇,重视认知上的互动,轻视情感上的互动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生活是自主的、自由的、开放的、生动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也理应如此。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该由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组成。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情感互动对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认知互动,而忽视了情感互动,导致了课堂上师生互动效果不佳,这实质上是将人的认知活动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传统教学观的重要缺陷。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认为:“人类活动的内驱力的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情感。”可见情感是认知活动的直接诱因,它在认识与行动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时,这种动力作用还表现为它是认知活动的催化剂。因此,高校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师生情感互动,不可偏颇。
  四、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有效性的措施
  1.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教学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互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或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劳动。”因此,为了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例如,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是唯一的提问者,而要多多接受学生的提问;教师不要再为课堂的“吵闹”而苦恼,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发“学生的吵闹”;教师只需给予点拨,应少讲一些,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只在必要时给予点拨和帮助;教师也需要从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从导师向学友转变等等。总之,为了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甚至更需要鼓励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
  2.师生情感培养是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条件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正如《学记》言:“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该科目学好。这已被世人所认同,亦被教育、教学实践所证实。这种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教师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来实现,這些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在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通过这种情感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心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添他们的勇气。可见,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无疑会为师生的有效互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3.激发学生兴趣是师生互动有效性的保证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金钱,只是失去一点点;如果失去了毅力,你就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兴趣,那么你失去的就是整个未来。”兴趣也许是学习最大的内动力,从态度、过程、结果三个纬度来看,学生被激发出了学习兴趣才会有一个正确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才会有认真学习的进取过程,才会有不断进步、提高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互动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以了解学生对哪些活动和话题感兴趣,尽量围绕学生的兴趣来设计教学互动环节。
  4.特定的情景创设是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键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源自于实践的土壤,而不是理论研究者闭门造车的产物。没有实践的根基,只能筑起空中楼阁,理论只是空谈,其结果和价值必然遭受怀疑。由于大学课堂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职业导向性的特点,学生不希望课堂上进行纯粹的理论讲解,而希望能够将理论与一定的实践情景相结合。如此一来,课堂不仅不会枯燥无味,而且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间。在特定情境中,把自主还给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思维、体验、创新完美结合,融为一体。就像德国学者赫尔巴特曾作的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接受。可见,特定的情景创设对于保证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守国.课堂师生互动的本质、条件与实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9):123-124.
  [2]茌庆梅.师生互动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9,(18):171,174.
  [3]李秀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新西部,2009,(16):195-196.
  [4]刘洋.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环境浅谈[J].资治文摘,2009,(5):162.
  [5]向娟,王文武.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09,(1).
  [6]叶如柯.兴趣——师生互动有效性的保证——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片断及反思[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7,(6):41-42.
  [7]李衍妮.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124.
  [8]梅娟,王秀华,李想的.情感因素对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作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95-96.
  [9]亓玉慧.浅谈课堂师生互动的优化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9):8-10.
  [10]曾天德.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5):39-4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较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在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时,通过加入趣味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介绍了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几种趣味教学法,事实表明适当地进行趣味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趣味教学;课堂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简介:康伟(1977-),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国石油大学(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电类专业为例,探讨了软件教学资源的建设。基于电类专业涉及的多种工具软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面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以分析、仿真和开发类课题资源为主的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建构主义;电类专业  作者简介:张熠(1970-),男,江苏徐州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现状出发,以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着眼于民办本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改革,主要阐述了如何按照模块化的结构组织优化教材内容、如何借助于仿真软件阐述抽象的理论以降低课程难度等问题。把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知识点的处理方法等各个方面,比较具体详尽地提出了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构建思路。  
期刊
摘要:探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教育体系,认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应该分三步走:首先是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培养,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积累后,让学生进行全开放的自主实验,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變,在此基础上,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验;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周学君(1964-),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
期刊
摘要:根据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培养模式,总结三峡大学在工业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基本思路: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提出了一套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学科,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制造业,体现自身学科特色的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计划针对性强,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满足了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培
期刊
摘要:“钢结构”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本文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根据目前“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钢结构”课程设计的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钢结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CDIO;钢结构;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戴素娟(1963-),女,江苏南通人,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
期刊
摘要:从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多元化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验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建设等方面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基础化學实验;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作者简介:李巧云(1961-),女,江苏徐州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徐肖邢(1953-),女,浙江诸暨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
期刊
摘要:“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了加快知识更新和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培养的要求,该课程需要在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以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本文对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对电气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电子技术;兵团精品课程;实践
期刊
摘要:创建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时期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战略问题。在研究创建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内涵的基础上,围绕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对创建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党建  作者简介:李云先(1972-),女,湖北咸宁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上海201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行信息化管理是减轻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实行高效、便捷的党建管理的策略选择。构建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组织的互动、资源的共享和对学生党员的有效管理是实现党建工作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本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管理系统  作者简介:郭晓笑(1982-),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外国语学院小和山校区,助教;毛立峰(1982-),男,浙江杭州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