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在语文考试当中也占有重要分数,对于作文教学除了日常练笔、材料积累之外,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对于提高考试作文分数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体意识;创新意识;开头与结尾的结合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历来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最发愁、最头痛的事也莫过于写作文,经常是提起笔来不知从哪里下手,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好一篇文章得到高分,更是难上加难。
诚然,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大量的材料积累,细致入微地观察,不断地练笔,是须下苦功夫的。但是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在考试当中取得较高的作文分数也不是不可能的。
考试作文与我们平时的作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要想在各部分全面开花,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它的读者主要是阅卷老师,把阅卷老师吸引住,并打动他,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下面我就谈一谈写好考试作文的几点建议。
一、文体意识
当前,作文考试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淡化文体。从近年来的中考作文试题来看,“文体不限”的作文占了极大部分,考生可根据个人喜好、特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还有不少考生将一些实用文体(如书信、自传、病例、庭审记录、实验报告等)引入考试,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种作文一改传统作文文体单一、形式呆板的弊端,但随之也使一些考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要文体”。这样,我们在阅读常见一些文体特征不明的习作,既不想记叙文又不像议论文,选择记叙文就该以写人记事为主,议论必须画龙点睛,惜墨如金;如选择写议论文,就应以议论为主,作为事实论据的事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概括。
二、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传统作文由于一些教师受功利主义的驱动,乐于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套路,故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堪称当代八股文。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要想使自己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到:立意新,他人未见;材料新,人无我有;结构新,匠心独具;语言新,力避陈词滥调;角度新,力求新颖别致。如2003年某地中考作文“给的一封信”,不少考生都是写给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而一考生另辟蹊跷,以一个“永远的支持者”身份,写给“失败者”这一独特而又广泛的群体,坚信他们能“高唱失败的壮歌,毅然前行复成功”,让人耳目一新,啧啧称奇。在形式上,近年来,不少考生也追求创新,如运用“题记”或“尾记”,运用镜头式结构,巧妙运用应用文体等,亦取得了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写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他们的位置特殊,因而有着特殊的作用。开头是要给作文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又是定下“基调”的所在。高尔基说:“最难的是开头,也就是第一句。就像在音乐中一样,第一句可以给整篇和作品丁一个调子,通常要浪费很长的时间去寻找它”。开头是文章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如果新颖别致,就能抓住读者,使读者急欲读下去;否则,读者也会因而失之交臂。结尾是文章总的归结和收束,它的艺术表现功能较之开头更要强一些。一篇文章,纵令开头美妙至极,然而不能善终,收尾无力,则等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相反,起句平平,二结尾精彩,则使读者难忘“临去秋波那一转也”。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点在睛。”不少文章的结尾之处往往是文章的题眼所在。结尾如果奇巧、精彩,就能使读者感到饶有余味,印象深刻。
我国古代文章家历来讲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陶宗仪说:“乔梦符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日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谢榛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都是他们深有体会的经验之谈。
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灵活自如。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开篇点题法”和“形象导入法”两种。前者或开宗明义,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或落笔入题,点名写作动机;或以提问入手,引起读者思考;或概括总体,介绍内容;或以提问入手,引起读者思考;或概括总体,介绍内容;或叙述情况,交代背景;或言归正传,迅速展开故事;或引述谬论,树里批驳靶子。护着或抒情起笔,渲染气氛;或描述环境,交代背景;或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或回忆联想,引起下文;或先叙述故事,在阐述道理;或借用诗词,作为叙事的开端等。结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或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或抒发情怀,动人心弦;指名方向,鼓舞斗志;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或噶然而止,干净利落等。总之,要全局在胸,开篇“奇句夺目”,收束则“言尽而意无穷”。
关键词:文体意识;创新意识;开头与结尾的结合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历来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最发愁、最头痛的事也莫过于写作文,经常是提起笔来不知从哪里下手,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好一篇文章得到高分,更是难上加难。
诚然,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大量的材料积累,细致入微地观察,不断地练笔,是须下苦功夫的。但是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在考试当中取得较高的作文分数也不是不可能的。
考试作文与我们平时的作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要想在各部分全面开花,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它的读者主要是阅卷老师,把阅卷老师吸引住,并打动他,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下面我就谈一谈写好考试作文的几点建议。
一、文体意识
当前,作文考试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淡化文体。从近年来的中考作文试题来看,“文体不限”的作文占了极大部分,考生可根据个人喜好、特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还有不少考生将一些实用文体(如书信、自传、病例、庭审记录、实验报告等)引入考试,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种作文一改传统作文文体单一、形式呆板的弊端,但随之也使一些考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要文体”。这样,我们在阅读常见一些文体特征不明的习作,既不想记叙文又不像议论文,选择记叙文就该以写人记事为主,议论必须画龙点睛,惜墨如金;如选择写议论文,就应以议论为主,作为事实论据的事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概括。
二、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传统作文由于一些教师受功利主义的驱动,乐于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套路,故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堪称当代八股文。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要想使自己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到:立意新,他人未见;材料新,人无我有;结构新,匠心独具;语言新,力避陈词滥调;角度新,力求新颖别致。如2003年某地中考作文“给的一封信”,不少考生都是写给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而一考生另辟蹊跷,以一个“永远的支持者”身份,写给“失败者”这一独特而又广泛的群体,坚信他们能“高唱失败的壮歌,毅然前行复成功”,让人耳目一新,啧啧称奇。在形式上,近年来,不少考生也追求创新,如运用“题记”或“尾记”,运用镜头式结构,巧妙运用应用文体等,亦取得了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写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他们的位置特殊,因而有着特殊的作用。开头是要给作文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又是定下“基调”的所在。高尔基说:“最难的是开头,也就是第一句。就像在音乐中一样,第一句可以给整篇和作品丁一个调子,通常要浪费很长的时间去寻找它”。开头是文章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如果新颖别致,就能抓住读者,使读者急欲读下去;否则,读者也会因而失之交臂。结尾是文章总的归结和收束,它的艺术表现功能较之开头更要强一些。一篇文章,纵令开头美妙至极,然而不能善终,收尾无力,则等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相反,起句平平,二结尾精彩,则使读者难忘“临去秋波那一转也”。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点在睛。”不少文章的结尾之处往往是文章的题眼所在。结尾如果奇巧、精彩,就能使读者感到饶有余味,印象深刻。
我国古代文章家历来讲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陶宗仪说:“乔梦符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日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谢榛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都是他们深有体会的经验之谈。
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灵活自如。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开篇点题法”和“形象导入法”两种。前者或开宗明义,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或落笔入题,点名写作动机;或以提问入手,引起读者思考;或概括总体,介绍内容;或以提问入手,引起读者思考;或概括总体,介绍内容;或叙述情况,交代背景;或言归正传,迅速展开故事;或引述谬论,树里批驳靶子。护着或抒情起笔,渲染气氛;或描述环境,交代背景;或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或回忆联想,引起下文;或先叙述故事,在阐述道理;或借用诗词,作为叙事的开端等。结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或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或抒发情怀,动人心弦;指名方向,鼓舞斗志;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或噶然而止,干净利落等。总之,要全局在胸,开篇“奇句夺目”,收束则“言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