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是我幸运的一年,丰收的一年,不仅连续五次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更获得了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佳作奖。入展兰亭并非说明已有很高的水平,未入展也并不能说明水平就差。但客观地说,这应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既然是比赛那就有它的规律和规则。有规律我们就要去发掘,有规则我们就要去遵守,只有这样参加书法展时我们才更有把握。
下面,我就结合本人这次兰亭奖的作品,谈谈投稿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我一直认为,投国展特别是规格较高的国展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不仅是字写得好就完了,它还要求作品的形式、安排、大小等等都要新颖、合理、合规。我的这次兰亭奖作品是一幅近六尺整张的楷书,材料为白绢,选取的内容是陆机的《文赋》,正文为中楷,右侧以小行书写序,左侧用小楷续完正文,下面简单落款,并适当在空白处加章。作品的真正创作用了两天时间,在此之前同样用两天时间先写了一篇草稿,然而所有这些安排在真正落笔之前半个月我已在脑海中开始思考,斟酌并逐渐定型了。我认为真正创作时,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少,一定要一气呵成,尽量中间不耽搁,否则容易“断气”。
作品尺寸的大小是结合作品内容的多少及字的大小来综合安排的,若尺寸为八尺则任务量太大,易出错。若尺寸为四尺则又太小,在众多投稿作品中不起眼,易吃亏。
其次,正文字体为三公分的中楷,我也是有考虑的。若写小楷,则任务量更大,而且每次国展小楷投稿比例都很高,这样容易“撞车”。若写大楷,则容易“露怯”,而且大字作品入展率很低,综合考虑还是中楷比较稳妥。
再者,在正文书体的创作风格上,我以褚遂良的《倪宽赞》为主调。通过总结我发现,楷书作品中魏碑体投稿较多,其次是褚遂良风格的。褚字前些年多是《雁塔圣教序》风格,近年来又以《大字阴符经》居多,而《倪宽赞》却鲜有人写。此类风格投稿作品少也是一种优势。当然,不管是哪种风格,你只要深入进去,写得特别到位都是可以的。写得到位,风格又稀少,获奖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我这次选用的材料是六尺整张的白绢。而在这一张白绢上书写怎样才能打动评委呢?我反复斟酌,最后正文用中楷书写,右侧用小行书写序,左侧用小楷补充,并结合合理的用印,这样作品的形式就丰富了,避免了呆板,也向评委展现了自己风格的多样性。
当今国展和以往相比已有所变化。以前太注重拼接、染色、做旧等制作,远离了书法的本体。这些年中书协对此已有所约束。这次兰亭奖更单独在征稿启示的补充说明中,提到过度拼、染、做的作品会受到减分影响,这也是以后国展的方向。因此投稿之前一定要细读征稿启示,按照要求去创作,不然费了好大工夫却因尺寸等原因被淘汰太可惜了。
获奖、入展对参赛者来说当然是梦寐以求的,然而这并不是学习书法的最终目标。它仅仅是检验自己水平的一个手段,只说明水平达到了某个层次。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家,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需要去完善、补充和学习的地方。
书法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想起十几年的学书生涯,真是感慨良多,有沮丧、苦闷和彷徨,亦走了很多弯路,但更重要的是有取得进步后的喜悦和信心。一路走来,终于看到了一丝成功的曙光。接下来,我再结合自己的学书经历和大家谈谈个人的一点学书体会。
学书要取法乎上,由专到博、再由博到专,临摹先形似后神似、临创结合。对此大家已有较多的了解,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俗话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书法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不要想着立竿见影、一步登天,也不要好高骛远,给自己制定太高的目标,更别指望二三年就能成名。想成功需具备天分、勤奋和兴趣,三者缺一不可。天分很重要,勤奋亦不可少,加上正确的方法,在兴趣的引导下,肯定会取得成功。
学习书法找个好老师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老师能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导,对我们学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良师,益友亦不能少,要走出去多和同行交流,不要自己关在家里琢磨,那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书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多和周边的同行切磋,通过交流大家可以彼此取长补短,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现在网络很发达,借助网站、微信等平台亦能获得不少信息和资讯。当然,如果有条件,外出参加培训班或参加名师工作室会更好。我十分感谢我县出台的一个激励政策,就是每年县里选派四五名有实力的书画家去北京等地进修,并且资助每人三万元。这个政策的出台使我县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书画人才辈出,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正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它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下面,我就结合本人这次兰亭奖的作品,谈谈投稿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我一直认为,投国展特别是规格较高的国展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不仅是字写得好就完了,它还要求作品的形式、安排、大小等等都要新颖、合理、合规。我的这次兰亭奖作品是一幅近六尺整张的楷书,材料为白绢,选取的内容是陆机的《文赋》,正文为中楷,右侧以小行书写序,左侧用小楷续完正文,下面简单落款,并适当在空白处加章。作品的真正创作用了两天时间,在此之前同样用两天时间先写了一篇草稿,然而所有这些安排在真正落笔之前半个月我已在脑海中开始思考,斟酌并逐渐定型了。我认为真正创作时,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少,一定要一气呵成,尽量中间不耽搁,否则容易“断气”。
作品尺寸的大小是结合作品内容的多少及字的大小来综合安排的,若尺寸为八尺则任务量太大,易出错。若尺寸为四尺则又太小,在众多投稿作品中不起眼,易吃亏。
其次,正文字体为三公分的中楷,我也是有考虑的。若写小楷,则任务量更大,而且每次国展小楷投稿比例都很高,这样容易“撞车”。若写大楷,则容易“露怯”,而且大字作品入展率很低,综合考虑还是中楷比较稳妥。
再者,在正文书体的创作风格上,我以褚遂良的《倪宽赞》为主调。通过总结我发现,楷书作品中魏碑体投稿较多,其次是褚遂良风格的。褚字前些年多是《雁塔圣教序》风格,近年来又以《大字阴符经》居多,而《倪宽赞》却鲜有人写。此类风格投稿作品少也是一种优势。当然,不管是哪种风格,你只要深入进去,写得特别到位都是可以的。写得到位,风格又稀少,获奖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我这次选用的材料是六尺整张的白绢。而在这一张白绢上书写怎样才能打动评委呢?我反复斟酌,最后正文用中楷书写,右侧用小行书写序,左侧用小楷补充,并结合合理的用印,这样作品的形式就丰富了,避免了呆板,也向评委展现了自己风格的多样性。
当今国展和以往相比已有所变化。以前太注重拼接、染色、做旧等制作,远离了书法的本体。这些年中书协对此已有所约束。这次兰亭奖更单独在征稿启示的补充说明中,提到过度拼、染、做的作品会受到减分影响,这也是以后国展的方向。因此投稿之前一定要细读征稿启示,按照要求去创作,不然费了好大工夫却因尺寸等原因被淘汰太可惜了。
获奖、入展对参赛者来说当然是梦寐以求的,然而这并不是学习书法的最终目标。它仅仅是检验自己水平的一个手段,只说明水平达到了某个层次。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家,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需要去完善、补充和学习的地方。
书法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想起十几年的学书生涯,真是感慨良多,有沮丧、苦闷和彷徨,亦走了很多弯路,但更重要的是有取得进步后的喜悦和信心。一路走来,终于看到了一丝成功的曙光。接下来,我再结合自己的学书经历和大家谈谈个人的一点学书体会。
学书要取法乎上,由专到博、再由博到专,临摹先形似后神似、临创结合。对此大家已有较多的了解,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俗话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书法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不要想着立竿见影、一步登天,也不要好高骛远,给自己制定太高的目标,更别指望二三年就能成名。想成功需具备天分、勤奋和兴趣,三者缺一不可。天分很重要,勤奋亦不可少,加上正确的方法,在兴趣的引导下,肯定会取得成功。
学习书法找个好老师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老师能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导,对我们学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良师,益友亦不能少,要走出去多和同行交流,不要自己关在家里琢磨,那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书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多和周边的同行切磋,通过交流大家可以彼此取长补短,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现在网络很发达,借助网站、微信等平台亦能获得不少信息和资讯。当然,如果有条件,外出参加培训班或参加名师工作室会更好。我十分感谢我县出台的一个激励政策,就是每年县里选派四五名有实力的书画家去北京等地进修,并且资助每人三万元。这个政策的出台使我县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书画人才辈出,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正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它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