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豫北叙事曲》是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一部二胡作品,其保留传统音乐精华,融合了西方理念,演奏技巧。本曲中综合运用了各种地方小戏,豫剧曲调,民间吹打等民间音乐素材写作手法,丰富了作曲的表现力。这是一首带华彩的复三部曲式,全曲节奏先平缓后激荡再平缓,在对旧社会生活艰辛表达后,进入新中国,又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在演奏中运用了滑音、打音、隔拍吞弓等演奏技法,丰富了乐曲的功能,保证了乐曲的内涵并烘托气氛。作者将中、西创作手法融于一炉,无论是对叙事性主题的妥善加花变奏手法,还是快板主题旋律展开实巧妙运用的技法,听起来都活泼新颖,别具一格。该曲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二胡界的高度重视,是二胡演奏历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键词】结构;演奏技法;豫北叙事曲
《豫北叙事曲》吸收了河南地方戏曲音调,通过四个乐段的节奏、情绪等变化,感受到豫北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豫北叙事曲》节奏先平缓、后激荡、再平缓,用这一作品,表达了亿万人民内心的欢呼、喜悦的心情,在对旧社会生活艰辛表达之后,进入到新中国成立,展现了一副举国上下欢腾幸福的景象。因此,节奏较强,之后又进入到平缓,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往,利用了非常独特的音乐旋律,充分的表达了歌曲的思想感情,并且给人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中的,人民群众的基本的生活状态。《豫北叙事曲》整个曲子的曲式结构,包含了引子和4个段落,整首乐曲表现的是带华彩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从下面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到,这首乐曲一共被分成了A、B、C、A1、四个大段落,
(一)曲调分析
1.引子
乐曲最前边的引子是通过钢琴先弹出来,把人们引入乐曲中。这一个部分一共有14个小节,由1-14小节构成,它的节奏要显得自由一点,太过拘束会不利于引入乐曲的情绪,这一小段的结构不是很长,可是它却为二胡的叙事展开刻画出一种悲苦、凄凉的氛围。所以这一段的速度是稍自由的,这一段的主要的作用就是把人们引进乐曲。
2.第一乐段
第一段的速度是稍慢的,并且本段中糅合了河南地方的戏曲特点,主题表现方式为二胡和伴奏乐器奏出,时间上衔接无偏差,三个骨干音(mi、re、do)共出现四次,并且加花变奏,感情由叙述地到更深情地、进而到激情、向往的,音乐层层递进。以往的二胡演奏调式多为单一,《豫北叙事曲》中充分的利用了转调的方式把它打破,并且出现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创新,乐曲的调式的转变体现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的特点。第一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的渐进表现,这一段一共包括了三个乐句,第二乐句是4+4 的结构,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作者把这三个短乐句进行了三次的不同近关系的转调。这样的转调虽然频繁,但是使音乐听起来并不会别扭,而且又非常的自然,并且在音乐上具有推动性的特点。
2.第二段
第二段由 C 调转入了 D 调,它通过了连接句的方法。并且也糅杂了河南坠子的音乐技法,使乐曲的节奏起伏,情绪表现的都异常的热烈、突出,并且乐曲的旋律更加的鲜亮、明快,而且,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中反复递减的常用技法在《豫北叙事曲》中表现的非常突出,并且西洋乐器中的模进也同时在乐曲中进行。综合的体现了在音乐旋律层次突出中渐进高潮,使乐曲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突出的表现出了豫北人民的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
3.第三乐段
第三段为C 调,华彩乐段,节奏散、速度缓、快糅合,旋律起、落分明,具有丰富的戏剧表现。与第一段首尾相应。本段也是需要自由、奔放的演奏,先慢起,每一个音由散到密集再到散在密集,重复演奏,速度则是由慢到快,再到慢循序渐进,把这一部分带到高潮。
4.第四乐段
第四段与第一段相比,更加变化性,利用伴奏表现出极具形象的音乐表现,使听者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力量,这是因为伴奏的力度、速度和演奏技巧等均与第一段相比发生明显改变,因此给人一种别样的形象表现。色彩浪漫的旋律表现为明快鲜亮,从中缓缓流淌出豫北人民的热爱生活、感受生活、赞美生活、憧憬生活的情感。
(二)曲式分析
刘文金先生的《预备叙事曲》完美结合了中国传统乐器音乐与西洋音乐结构,既有中国传统音乐古典韵味,又有西方交响乐式的大气,梁茂春先生曾说:“《豫北叙事曲》在曲式运用上富有创造性,在民族器乐曲创作中‘三段体热’的情况下,刘文金却能独出心裁,吸收主题贯穿及再现的原则,以表达乐曲内容的需要出发,采用传统民族民间乐曲多段体结构的基础上,自然地融合了西洋的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结构特点。在民族器乐曲创作中的曲式處理上也有意识地扎根于深厚的民族音乐传统之中”。
结 语
《豫北叙事曲》这一乐曲由刘文金根据河南的地方音乐素材,创作出来的作品。它以抒情的、戏剧的音乐题材作为基础,描述出了一副豫北地区解放前后变化的画面,感受到解放前后豫北人民心情的巨大变化,因此,整部作品表达中,强调了进入快板后,节奏的变化,二胡旋律在利用加花手法后,变得更加灵活,钢琴伴奏中,右手以小三度合形式,结合左手大跨度交叉弹奏,这样演奏能模拟出河南地方戏曲中,响板音效,营造出欢乐热闹的氛围。二胡乐曲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作品规模小,旋律、和声应用中,形式比较单一,创作中优势不足。各种形式伴奏的出现,将不同创作技法加以整合,增强了作品表现力,丰富乐曲语言结构。在演奏时,我们需要对乐谱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曲将钢琴从一般伴奏功能中,解脱出来,在二胡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红非:刘文金二胡作品的题材、技法和体裁[J].中国音乐,2003(4)。
[2]于红梅:二胡音乐会曲集钢琴伴奏谱[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一鸣(1996-),女,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关键词】结构;演奏技法;豫北叙事曲
《豫北叙事曲》吸收了河南地方戏曲音调,通过四个乐段的节奏、情绪等变化,感受到豫北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豫北叙事曲》节奏先平缓、后激荡、再平缓,用这一作品,表达了亿万人民内心的欢呼、喜悦的心情,在对旧社会生活艰辛表达之后,进入到新中国成立,展现了一副举国上下欢腾幸福的景象。因此,节奏较强,之后又进入到平缓,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往,利用了非常独特的音乐旋律,充分的表达了歌曲的思想感情,并且给人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中的,人民群众的基本的生活状态。《豫北叙事曲》整个曲子的曲式结构,包含了引子和4个段落,整首乐曲表现的是带华彩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从下面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到,这首乐曲一共被分成了A、B、C、A1、四个大段落,
(一)曲调分析
1.引子
乐曲最前边的引子是通过钢琴先弹出来,把人们引入乐曲中。这一个部分一共有14个小节,由1-14小节构成,它的节奏要显得自由一点,太过拘束会不利于引入乐曲的情绪,这一小段的结构不是很长,可是它却为二胡的叙事展开刻画出一种悲苦、凄凉的氛围。所以这一段的速度是稍自由的,这一段的主要的作用就是把人们引进乐曲。
2.第一乐段
第一段的速度是稍慢的,并且本段中糅合了河南地方的戏曲特点,主题表现方式为二胡和伴奏乐器奏出,时间上衔接无偏差,三个骨干音(mi、re、do)共出现四次,并且加花变奏,感情由叙述地到更深情地、进而到激情、向往的,音乐层层递进。以往的二胡演奏调式多为单一,《豫北叙事曲》中充分的利用了转调的方式把它打破,并且出现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创新,乐曲的调式的转变体现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的特点。第一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的渐进表现,这一段一共包括了三个乐句,第二乐句是4+4 的结构,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作者把这三个短乐句进行了三次的不同近关系的转调。这样的转调虽然频繁,但是使音乐听起来并不会别扭,而且又非常的自然,并且在音乐上具有推动性的特点。
2.第二段
第二段由 C 调转入了 D 调,它通过了连接句的方法。并且也糅杂了河南坠子的音乐技法,使乐曲的节奏起伏,情绪表现的都异常的热烈、突出,并且乐曲的旋律更加的鲜亮、明快,而且,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中反复递减的常用技法在《豫北叙事曲》中表现的非常突出,并且西洋乐器中的模进也同时在乐曲中进行。综合的体现了在音乐旋律层次突出中渐进高潮,使乐曲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突出的表现出了豫北人民的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
3.第三乐段
第三段为C 调,华彩乐段,节奏散、速度缓、快糅合,旋律起、落分明,具有丰富的戏剧表现。与第一段首尾相应。本段也是需要自由、奔放的演奏,先慢起,每一个音由散到密集再到散在密集,重复演奏,速度则是由慢到快,再到慢循序渐进,把这一部分带到高潮。
4.第四乐段
第四段与第一段相比,更加变化性,利用伴奏表现出极具形象的音乐表现,使听者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力量,这是因为伴奏的力度、速度和演奏技巧等均与第一段相比发生明显改变,因此给人一种别样的形象表现。色彩浪漫的旋律表现为明快鲜亮,从中缓缓流淌出豫北人民的热爱生活、感受生活、赞美生活、憧憬生活的情感。
(二)曲式分析
刘文金先生的《预备叙事曲》完美结合了中国传统乐器音乐与西洋音乐结构,既有中国传统音乐古典韵味,又有西方交响乐式的大气,梁茂春先生曾说:“《豫北叙事曲》在曲式运用上富有创造性,在民族器乐曲创作中‘三段体热’的情况下,刘文金却能独出心裁,吸收主题贯穿及再现的原则,以表达乐曲内容的需要出发,采用传统民族民间乐曲多段体结构的基础上,自然地融合了西洋的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结构特点。在民族器乐曲创作中的曲式處理上也有意识地扎根于深厚的民族音乐传统之中”。
结 语
《豫北叙事曲》这一乐曲由刘文金根据河南的地方音乐素材,创作出来的作品。它以抒情的、戏剧的音乐题材作为基础,描述出了一副豫北地区解放前后变化的画面,感受到解放前后豫北人民心情的巨大变化,因此,整部作品表达中,强调了进入快板后,节奏的变化,二胡旋律在利用加花手法后,变得更加灵活,钢琴伴奏中,右手以小三度合形式,结合左手大跨度交叉弹奏,这样演奏能模拟出河南地方戏曲中,响板音效,营造出欢乐热闹的氛围。二胡乐曲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作品规模小,旋律、和声应用中,形式比较单一,创作中优势不足。各种形式伴奏的出现,将不同创作技法加以整合,增强了作品表现力,丰富乐曲语言结构。在演奏时,我们需要对乐谱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曲将钢琴从一般伴奏功能中,解脱出来,在二胡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红非:刘文金二胡作品的题材、技法和体裁[J].中国音乐,2003(4)。
[2]于红梅:二胡音乐会曲集钢琴伴奏谱[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一鸣(1996-),女,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