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子的改变让村民们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慢慢地,村民开始主动参与村庄建设。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大红条幅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格外醒目,这是村里举办青年相亲会时留下的。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昔日的贫困村已经焕然一新。
今年1月份,十八洞村入选住建部公布的全国第三批美丽宜居镇村示范。苗族风情民居、苗鼓、石板路、游道与护栏……寂静的山寨如今游人如织。
对于十八洞村的村民来说,幸福来得有些快。2013年,十八洞村的人均纯收入才1668元。2015年,人均纯收入已经增加到3580元,增长115%,贫困人口减少265人,贫困发生率由57.7%下降到29.5%。
斩断贫根
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因十八溶洞群得名。全村人均耕地仅有0.83亩,以种植水稻和烤烟为主。多年来,尽管这里自然风景奇特,苗族风情浓厚,但村庄仍然极度贫困。
十八洞村也进驻过扶贫工作队,但令人不解的是,年年扶,年年贫。扶贫工作队在的时候有所改善,工作队一撤,重新返贫。
因为穷得出了名,十八洞村的年轻人成家困难。本村的姑娘外出打工后不愿意回来,村外的姑娘更不愿意嫁过来,村里有两百多户人家,40岁以上的单身汉就有三十七八个。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视察,走进村民家中嘘寒问暖,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和“可复制、可推广”原则。
2014年,花垣县派出了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和一位驻村的第一支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
第一步便是诊断贫根,进而对症下药。
经过反复探讨,扶贫工作队认为,除了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等因素外,“穷根”更在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和现代思想观念缺失。
扶贫工作队首先注意到的是十八洞村原来的道路状况很差,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村里都是小泥路,遇到雨雪天气,出行极不方便。“要致富,先修路”已经是很多地方发展中的共识,扶贫工作队决定,从修建村道入手,引导大家用双手建设村庄。
十八洞村的路也修出了特色,村里修建的不是全国到处可见的水泥路,而是取门前山上的石板,铺出了青石板路。既方便雨雪天行走,又可以让游人细细领略苗寨风味。
在扶贫工作队的协调下,全体村民出工出力,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陆续完成了通路、通水、通电和改厕任务。
随着十八洞村居住条件起变化的是村民的心态。“等靠要”的观念曾在村庄普遍存在,很多人认为扶贫就是“给钱”。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深知,“帮扶是外力,作用再大,如果内力不积极,干了也等于白干。”
如果村民不把脱贫当作自己的事情,扶贫工作很难收到成效。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曾受到阻碍,村后山修一条机耕道,有村民拦住不让施工。扶贫工作队推出了村民们互评模范家庭的办法,当场宣布分数,最高可评五星。一些长期以来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的村民,经由工作队和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有了积极转变。
村子的改变让村民们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慢慢地,村民开始主动参与村庄建设。龙秀林介绍,精准扶贫以来,在十八洞村里,最大的变化不是路,而是乡亲们被激发热情后,绽放出的那股子韧劲儿与巧劲儿。
扶持产业
村民的热情调动起来了,怎么进一步发展?扶贫工作队和村民一起商量了很久。“产业发展是我们村真正能实现脱贫发展的关键。” 十八洞村村支书龚海华说。产业发展还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
2014年3月8日,《十八洞村2014—2016年建整扶贫工作总体规划》(讨论稿)出台。十八洞村确定了五大产业:劳务经济;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烤烟、猕猴桃、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等种植;特色养殖业,如湘西黄牛、养猪和稻田养鱼;苗绣;旅游服务业,以对接周边县市短期游为主。
在发展产业上,十八洞村摸索出了“五跟”: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整合资金,利益共享,让市场主体带着贫困户闯市场。
十八洞村建立湘西黄牛合作社,与当地养殖企业德农牧业形成“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个合作社为10户,村民以承包的山地入股,由2户能人带动经营,经测算每个农户一年毛收入可达3万元。
在州、县妇联的引导下,十八洞村成立苗绣加工基地,由吉首金毕果公司提供材料、样品以及前期培训,通过订单生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不仅吸纳了村里50多名妇女,还吸引了其他乡镇的妇女参加。
十八洞村平地很少,这也是以往扶贫的难点所在。能不能跳出村庄发展?在花垣县委书记罗明的协调下,在道二乡流转土地1000亩,建立高标准猕猴桃基地,并探索股份合作扶贫模式,成立十八洞村猕猴桃开发专业合作社,与该县苗汉子合作社共同组建十八洞果业股份有限公司,贫困户和普通村民则带着扶贫和政策支持资金入股。
然而难题又出现了,猕猴桃基地建设资金缺口1000万元。让罗明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叮嘱,不要以为他到了这个村,各级政府便将资金重点倾斜,一定要动员百姓自力更生,来改变贫困面貌。
这1000万元的资金不能指望财政拨款,只能依靠市场。罗明多次拜会银行,贷款很难拿到。最后以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方式,解了困局。
猕猴桃明年即将挂果。罗明算了一笔账:每亩猕猴桃,产量大约5000斤,按5块钱一斤的保底价,净利润可达2万元,分红到人头,每人每年最多可拿1万块。
“梧桐树”已经栽下,十八洞村的发展亟需的是扎根家乡的年轻人,“招凰引凤”的曲子奏响,这个美丽山村的未来引人期待。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大红条幅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格外醒目,这是村里举办青年相亲会时留下的。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昔日的贫困村已经焕然一新。
今年1月份,十八洞村入选住建部公布的全国第三批美丽宜居镇村示范。苗族风情民居、苗鼓、石板路、游道与护栏……寂静的山寨如今游人如织。
对于十八洞村的村民来说,幸福来得有些快。2013年,十八洞村的人均纯收入才1668元。2015年,人均纯收入已经增加到3580元,增长115%,贫困人口减少265人,贫困发生率由57.7%下降到29.5%。
斩断贫根
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因十八溶洞群得名。全村人均耕地仅有0.83亩,以种植水稻和烤烟为主。多年来,尽管这里自然风景奇特,苗族风情浓厚,但村庄仍然极度贫困。
十八洞村也进驻过扶贫工作队,但令人不解的是,年年扶,年年贫。扶贫工作队在的时候有所改善,工作队一撤,重新返贫。
因为穷得出了名,十八洞村的年轻人成家困难。本村的姑娘外出打工后不愿意回来,村外的姑娘更不愿意嫁过来,村里有两百多户人家,40岁以上的单身汉就有三十七八个。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视察,走进村民家中嘘寒问暖,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和“可复制、可推广”原则。
2014年,花垣县派出了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和一位驻村的第一支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
第一步便是诊断贫根,进而对症下药。
经过反复探讨,扶贫工作队认为,除了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等因素外,“穷根”更在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和现代思想观念缺失。
扶贫工作队首先注意到的是十八洞村原来的道路状况很差,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村里都是小泥路,遇到雨雪天气,出行极不方便。“要致富,先修路”已经是很多地方发展中的共识,扶贫工作队决定,从修建村道入手,引导大家用双手建设村庄。
十八洞村的路也修出了特色,村里修建的不是全国到处可见的水泥路,而是取门前山上的石板,铺出了青石板路。既方便雨雪天行走,又可以让游人细细领略苗寨风味。
在扶贫工作队的协调下,全体村民出工出力,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陆续完成了通路、通水、通电和改厕任务。
随着十八洞村居住条件起变化的是村民的心态。“等靠要”的观念曾在村庄普遍存在,很多人认为扶贫就是“给钱”。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深知,“帮扶是外力,作用再大,如果内力不积极,干了也等于白干。”
如果村民不把脱贫当作自己的事情,扶贫工作很难收到成效。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曾受到阻碍,村后山修一条机耕道,有村民拦住不让施工。扶贫工作队推出了村民们互评模范家庭的办法,当场宣布分数,最高可评五星。一些长期以来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的村民,经由工作队和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有了积极转变。
村子的改变让村民们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慢慢地,村民开始主动参与村庄建设。龙秀林介绍,精准扶贫以来,在十八洞村里,最大的变化不是路,而是乡亲们被激发热情后,绽放出的那股子韧劲儿与巧劲儿。
扶持产业
村民的热情调动起来了,怎么进一步发展?扶贫工作队和村民一起商量了很久。“产业发展是我们村真正能实现脱贫发展的关键。” 十八洞村村支书龚海华说。产业发展还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
2014年3月8日,《十八洞村2014—2016年建整扶贫工作总体规划》(讨论稿)出台。十八洞村确定了五大产业:劳务经济;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烤烟、猕猴桃、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等种植;特色养殖业,如湘西黄牛、养猪和稻田养鱼;苗绣;旅游服务业,以对接周边县市短期游为主。
在发展产业上,十八洞村摸索出了“五跟”: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整合资金,利益共享,让市场主体带着贫困户闯市场。
十八洞村建立湘西黄牛合作社,与当地养殖企业德农牧业形成“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个合作社为10户,村民以承包的山地入股,由2户能人带动经营,经测算每个农户一年毛收入可达3万元。
在州、县妇联的引导下,十八洞村成立苗绣加工基地,由吉首金毕果公司提供材料、样品以及前期培训,通过订单生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不仅吸纳了村里50多名妇女,还吸引了其他乡镇的妇女参加。
十八洞村平地很少,这也是以往扶贫的难点所在。能不能跳出村庄发展?在花垣县委书记罗明的协调下,在道二乡流转土地1000亩,建立高标准猕猴桃基地,并探索股份合作扶贫模式,成立十八洞村猕猴桃开发专业合作社,与该县苗汉子合作社共同组建十八洞果业股份有限公司,贫困户和普通村民则带着扶贫和政策支持资金入股。
然而难题又出现了,猕猴桃基地建设资金缺口1000万元。让罗明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叮嘱,不要以为他到了这个村,各级政府便将资金重点倾斜,一定要动员百姓自力更生,来改变贫困面貌。
这1000万元的资金不能指望财政拨款,只能依靠市场。罗明多次拜会银行,贷款很难拿到。最后以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方式,解了困局。
猕猴桃明年即将挂果。罗明算了一笔账:每亩猕猴桃,产量大约5000斤,按5块钱一斤的保底价,净利润可达2万元,分红到人头,每人每年最多可拿1万块。
“梧桐树”已经栽下,十八洞村的发展亟需的是扎根家乡的年轻人,“招凰引凤”的曲子奏响,这个美丽山村的未来引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