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给排水系统作为现代住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的合理性直接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卫生环保息息相关。所以,作为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设计的合理性,居住者的舒适性,环境的环保性,正确采用节水、节电低噪音供水设备,满足人们居家的方便实用要求。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给水排水设计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水表;管道敷设
0 引言
我国建筑领域给排水设计水平及质量应该伴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呈现逐年提升的良好局面。住宅建筑设计者应该在获得施工方案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不断总结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经验,迅速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功能齐全、美观可靠、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建筑作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现代工程的设计实践,同时结合国家对给水、排水设计的规范要求,将现代住宅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中的一些成功案例进行总结,并在实际的住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中增加一些自己独特的思路,使得原本的难题的变得简单化,这也算是给接下来的给水排水设计人员们提供一些经验。
1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生活用水系统的给水排水设计规划分析
1.1 水表的设置方式
1.1.1 设置在建筑物外边的水表箱内 以这种方式设置在多层单元式的住宅中,所用的分户水管应沿室内的管井或者建筑的外墙引入户内,与其相对应的水表也应集中设置在水表箱内,这种方式在南方地区应用较为广泛。且水表的位置也应根据供水的方式来决定。给水管入户后应当设置一个控制阀门,这样一来当住宅户内的管道出现问题时更便于维修。
1.1.2 设置在楼梯间处的水表间内 当住宅建筑为高层或者超高层时,它的给水管以及水表都应当设立在楼道间,而水表间与各个用户之间的给水管道也应当设立在楼板下面,对于这种设置方式来说,其中最为主要的缺点是管道的使用率增多,这也在无形中给施工或者管理者都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1.1.3 采用智能抄表系统 对于高要求的住宅小区,小区开发商一般都会采用自动计量系统,这个自动计量系统能够实现水、电、气三表全自动化的计量收费管理。智能抄表系统所指的是通过在用户的水表上装上辅助装置,并通过导线来将用户用水量的数据传输到户外的信号收集器中,以此来收集用户的用水量。
1.2 给水管的敷设以及材质的选用
1.2.1 给水管的敷设 现如今,新建的住宅中往往会存在一厨两卫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当前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情况了,一些住宅甚至会配备有一厨三卫、四卫,且这些住宅的厨房、卫生间以及阳台等用水点均比较分散,这也不利于给水管的敷设。因此,想要解决这种难题,我们可以将给水支管接入分水器,并将分水器设立在厨房或者卫生间的墙体内,通过这种方法设立的水管支管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还遵守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但在施工过程中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设立在找平层内的给水支管设立完毕后,应当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做好标记,以免住户在装修时破坏给水管道。
1.2.2 给水以及热水管道材质的选择 给水管道的材质有多种选择,有镀锌钢管、铜管、聚丁烯管以及铝塑复合管等等,这些都是给水管的材质选择,但有些材质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当慎用,如镀锌钢管,它会与水中的各种杂志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红水”、“黑水”等严重问题。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给水管道的材质也区域多样化,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给水管材料为新型建筑给水塑料管,它不仅价格较低,且不影响水质。
1.3 排水管道敷设以及材质的选用 经过多方了解,目前大部分的住宅设计中,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往往没有按照《住宅设计规范》中所要求的将管道设立在本层套房内。由于没有按规范设立污水排水横管,这就使得在日常生活中的上下层住户因排水管道漏水而产生众多纠纷。作为一个设计师,应当尽量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下文中,作者结合现实的情况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探讨解决这个难题。
为了不让卫生间的污水横管进入到下层的用户空间内,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来对排水管道进行敷设:
①将卫生间地面楼板下沉,并将污水横管设立在下沉室内。这种设置方式对于排水管的设置以及施工比较有利,但在检修方面就有较多的问题了。在实际的工程中,会出现一些下层住户靠近卫生间的楼板以及侧墙处出现渗漏的现象。一般情况下难以查到漏水的原因,这也使得上层的住户只能将整个卫生间地面凿开重修,而导致渗漏的原因正是卫生间地面的下沉室内积满了水,产生积水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卫生间的地面防水措施没有做好,使得卫生间地面的水渗透到了下沉室;二是一些排水管道出现漏水现象,这些水进入了下沉室。对于上面这两点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地面防水处理,下沉室四周的防水处理也要做到位;卫生间内的所有给水管道都要经过压注水试验之后才能暗封管道,同时可以在下沉室的侧面设置一个侧排地漏,这样就能够及时的排除下沉室的积水。②采用侧排的方式。使用这种方式时,我们应当在卫生间内采用后出水式的座便器,同时安置侧排地漏,并将卫生间内的浴盆或者淋浴设备垫高,使得卫生间内的各个器具的排水横支管都沿着卫生间的地面,从墙角处引到外墙处。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下沉式积水的出现。但其中仍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尽可能的将座便器设置在靠墙处;在设置时要与建筑专业人员相配合。
2 现代住宅建筑中消防系统的给水排水设计分析
2.1 消防栓给水系统 有以下面几种分区方式。①给水管网竖向向分区,每个区分别有各自专用消防水泵,并集中设于消防泵房内;②管网竖向各区由消防水泵或串联消防水泵分级向上供水,串联消防水泵设置在设备层或避难层;③采用减压阀减压分区。当一级减压阀减压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减压阀串联减压,减压阀串联减压不宜超过2级。
2.2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由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等组件,以及管道供水设施组成。根据规范要求的每个报警阀控制的喷头数不超过800个。每个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宜按10-15L/S计算。
总之,做好现代住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分析是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的基础,我们应不断创新设计思考,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方法。
3 结束语
现代住宅要给居住者带来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所涉及到的每个细节都应做到尽善尽美。给排水系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住宅的设计和规划中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给水和排水系统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用水质量和方便程度。因此,在对房屋进行设计规划时,要处理好给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应本着实用、安全、经济性原则寻求最佳的给排水设计方案,满足居住者的使用需求,不仅要保证用户用水的需求,还要快速地将污水排放出去,实现高效率地给水排水功能。因此,在给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方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创新,提高对现代住宅建筑给水排水的设计水平,以适应住宅设计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秦雪娜,骆芳.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
[2]霍艳敏,王金波,党丽妮,王大庆.现代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01).
[3]蒋开生.浅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6).
[4]方宏.关于住宅给排水设计的几点看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5).
[5]李濤.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常见技术问题及处理[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6]赵周虎.现代住宅建筑给排水方案设计的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08).
[7]吴飞.论民用建筑室内给排水的设计[J].山西建筑,2010(31).
关键词: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水表;管道敷设
0 引言
我国建筑领域给排水设计水平及质量应该伴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呈现逐年提升的良好局面。住宅建筑设计者应该在获得施工方案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不断总结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经验,迅速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功能齐全、美观可靠、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建筑作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现代工程的设计实践,同时结合国家对给水、排水设计的规范要求,将现代住宅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中的一些成功案例进行总结,并在实际的住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中增加一些自己独特的思路,使得原本的难题的变得简单化,这也算是给接下来的给水排水设计人员们提供一些经验。
1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生活用水系统的给水排水设计规划分析
1.1 水表的设置方式
1.1.1 设置在建筑物外边的水表箱内 以这种方式设置在多层单元式的住宅中,所用的分户水管应沿室内的管井或者建筑的外墙引入户内,与其相对应的水表也应集中设置在水表箱内,这种方式在南方地区应用较为广泛。且水表的位置也应根据供水的方式来决定。给水管入户后应当设置一个控制阀门,这样一来当住宅户内的管道出现问题时更便于维修。
1.1.2 设置在楼梯间处的水表间内 当住宅建筑为高层或者超高层时,它的给水管以及水表都应当设立在楼道间,而水表间与各个用户之间的给水管道也应当设立在楼板下面,对于这种设置方式来说,其中最为主要的缺点是管道的使用率增多,这也在无形中给施工或者管理者都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1.1.3 采用智能抄表系统 对于高要求的住宅小区,小区开发商一般都会采用自动计量系统,这个自动计量系统能够实现水、电、气三表全自动化的计量收费管理。智能抄表系统所指的是通过在用户的水表上装上辅助装置,并通过导线来将用户用水量的数据传输到户外的信号收集器中,以此来收集用户的用水量。
1.2 给水管的敷设以及材质的选用
1.2.1 给水管的敷设 现如今,新建的住宅中往往会存在一厨两卫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当前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情况了,一些住宅甚至会配备有一厨三卫、四卫,且这些住宅的厨房、卫生间以及阳台等用水点均比较分散,这也不利于给水管的敷设。因此,想要解决这种难题,我们可以将给水支管接入分水器,并将分水器设立在厨房或者卫生间的墙体内,通过这种方法设立的水管支管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还遵守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但在施工过程中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设立在找平层内的给水支管设立完毕后,应当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做好标记,以免住户在装修时破坏给水管道。
1.2.2 给水以及热水管道材质的选择 给水管道的材质有多种选择,有镀锌钢管、铜管、聚丁烯管以及铝塑复合管等等,这些都是给水管的材质选择,但有些材质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当慎用,如镀锌钢管,它会与水中的各种杂志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红水”、“黑水”等严重问题。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给水管道的材质也区域多样化,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给水管材料为新型建筑给水塑料管,它不仅价格较低,且不影响水质。
1.3 排水管道敷设以及材质的选用 经过多方了解,目前大部分的住宅设计中,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往往没有按照《住宅设计规范》中所要求的将管道设立在本层套房内。由于没有按规范设立污水排水横管,这就使得在日常生活中的上下层住户因排水管道漏水而产生众多纠纷。作为一个设计师,应当尽量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下文中,作者结合现实的情况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探讨解决这个难题。
为了不让卫生间的污水横管进入到下层的用户空间内,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来对排水管道进行敷设:
①将卫生间地面楼板下沉,并将污水横管设立在下沉室内。这种设置方式对于排水管的设置以及施工比较有利,但在检修方面就有较多的问题了。在实际的工程中,会出现一些下层住户靠近卫生间的楼板以及侧墙处出现渗漏的现象。一般情况下难以查到漏水的原因,这也使得上层的住户只能将整个卫生间地面凿开重修,而导致渗漏的原因正是卫生间地面的下沉室内积满了水,产生积水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卫生间的地面防水措施没有做好,使得卫生间地面的水渗透到了下沉室;二是一些排水管道出现漏水现象,这些水进入了下沉室。对于上面这两点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地面防水处理,下沉室四周的防水处理也要做到位;卫生间内的所有给水管道都要经过压注水试验之后才能暗封管道,同时可以在下沉室的侧面设置一个侧排地漏,这样就能够及时的排除下沉室的积水。②采用侧排的方式。使用这种方式时,我们应当在卫生间内采用后出水式的座便器,同时安置侧排地漏,并将卫生间内的浴盆或者淋浴设备垫高,使得卫生间内的各个器具的排水横支管都沿着卫生间的地面,从墙角处引到外墙处。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下沉式积水的出现。但其中仍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尽可能的将座便器设置在靠墙处;在设置时要与建筑专业人员相配合。
2 现代住宅建筑中消防系统的给水排水设计分析
2.1 消防栓给水系统 有以下面几种分区方式。①给水管网竖向向分区,每个区分别有各自专用消防水泵,并集中设于消防泵房内;②管网竖向各区由消防水泵或串联消防水泵分级向上供水,串联消防水泵设置在设备层或避难层;③采用减压阀减压分区。当一级减压阀减压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减压阀串联减压,减压阀串联减压不宜超过2级。
2.2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由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等组件,以及管道供水设施组成。根据规范要求的每个报警阀控制的喷头数不超过800个。每个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宜按10-15L/S计算。
总之,做好现代住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分析是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的基础,我们应不断创新设计思考,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方法。
3 结束语
现代住宅要给居住者带来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所涉及到的每个细节都应做到尽善尽美。给排水系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住宅的设计和规划中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给水和排水系统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用水质量和方便程度。因此,在对房屋进行设计规划时,要处理好给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应本着实用、安全、经济性原则寻求最佳的给排水设计方案,满足居住者的使用需求,不仅要保证用户用水的需求,还要快速地将污水排放出去,实现高效率地给水排水功能。因此,在给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方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创新,提高对现代住宅建筑给水排水的设计水平,以适应住宅设计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秦雪娜,骆芳.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
[2]霍艳敏,王金波,党丽妮,王大庆.现代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01).
[3]蒋开生.浅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6).
[4]方宏.关于住宅给排水设计的几点看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5).
[5]李濤.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常见技术问题及处理[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6]赵周虎.现代住宅建筑给排水方案设计的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08).
[7]吴飞.论民用建筑室内给排水的设计[J].山西建筑,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