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支成立三年的年轻部队,却先后已有7条潜艇完成舰队组织的全训考核任务,并圆满完成了战备值班任务,20余次参加海军、舰队组织的海上实兵演习,某潜艇首次实射国产某型新鱼雷一举击沉活动靶船,4条潜艇先后完成了带战术背景的战备巡逻暨远航,涌现出了全军优秀指挥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海军十杰青年”教练艇长马庆忠、海军优秀指挥军官教练艇长胡文明等先进人物典型。
为把自己打造成坚强的水下拳头,这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部队在执行任务中淬火洗礼,在战备训练中迅猛发展,在全面建设中阔步前行。
战备训练——三年三大步
南海某海域,一艘黝黑的潜艇在波涛中时隐时现。参加演习的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0潜艇,正在做着临战前的最后准备。
“嗡……”伴着一声急促的蜂鸣器声,战斗警报响彻全艇。“发现敌舰,战斗警报,鱼雷攻击!”艇长马庆忠在指挥舱发出口令。310艇在顺利完成突防任务返航过程中遭遇了“敌”拦截兵力。为了保证前阶段演习目的的顺利完成,隐蔽在水下的潜艇无法选择用鱼雷将敌人消灭,只能想方设法突破敌方封锁线。在水面舰艇面前,潜艇的机动能力处于弱势。怎样才能躲过敌人的视线,艇指挥员的决策和全艇人员的协同配合成了关键。
舷外“敌舰”声呐的回声越来越近,许多同志的额头上渗出了点点汗滴。“全速”、“中速”、“低速”、“倒车”、“停车”!马庆忠的口令接二连三。10分钟……30分钟……1个小时过去了,经过2个小时的漫长等待,“敌舰”的声呐回声渐行渐远,310艇突破了6艘水面舰艇的围追堵截,战斗警报解除。
“不是我的功劳”,马庆忠事后回忆,“是支队经过人员培训整合、组训方式交叉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装备作战效能的结果”。
而这样的结果却来之不易,支队长盛同良表示,“支队属于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但人才缺口大,配合任务多,战备训练方式继承了老一套的经验,基本上是在炒剩饭,创新点不多,从长远发展建设看,不利于战斗力水平的提高”。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研究,9次参加潜艇远航战备巡逻任务的盛同良与党委一班人讨论后作出决策。
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年一手抓筹建组建,一手抓战备训练,按照“急需先训、一岗多训”和“少动艇、多训人”的思路,扎实打牢基础。第二年按照“齐装、满员、演练对复杂电磁环境下潜艇全训、能战”要求,优化固化了任务艇人员;组织精干力量对制约潜艇作战的“定位、通信、隐蔽、突防、识别”等难点攻关。第三年重点放在“隐蔽突防、以点控面,以封助打、封打相济,运用传统战法,灵活自主作战”上。
2008年,支队两艇远航,实现训练中“潜舰对抗与协同相结合、预案与海上随机指挥相结合、单艇与小艇群协同作战相结合”三大跨越。
人才建设——挽弓用强人用长
33岁,个子不高,体形微胖,两年前,唐伟云作为南海舰队最年轻的副团职干部走上了艇长岗位。
支队黄跃进政委说,使用唐伟云,“党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提高战备训练水平的关键在于人才使用”。
上任刚满一年,唐伟云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舰队组织的艇长全训考核,全训考核后第一次参加舰队组织演习中,唐艇长所扮演的蓝方给红方指挥员造成了种种困难,他出色的指挥能力与驾控能力得到了舰队首长的一致好评。
2005年底,在一次讨论干部提升晋职的会议上,支队党委一班人考虑再三,决心免除两位见习艇长的职务,同时准备提升两名年轻有为的见习艇长。被免职的两名见习艇长训练水平一般、应急处置能力偏弱。支队党委一班人用人“不迁就、不照顾,确保每一名艇长都达到能战要求”的思路得到了贯彻。
“当时免职决定过了很久才正式下发,”黄跃进政委对笔者说,“毕竟,让这两名见习艇长免职,他们也不好受”。淘汰是痛苦的,但支队党委一班人心里清楚,不这样就没有支队潜艇战斗力提升。
干部晋职任用要论资排辈,这样的错误观念曾颇有市场。“必须下定决心,转变观念,”黄跃进回忆,“我和支队长意见一致,只有突破旧观念束缚,彻底打碎这些阻碍人才成长的‘绊脚石’。如此,才能增强全支队官兵的争先创优意识,才能挑选并使用出类拔萃的人才”。
“当时看了一下几份履历表和干部考核结果,我们的眼睛都盯在了唐伟云这个名字上。”盛同良说,“我们立即拿出来讨论,但很多人不同意,因为唐伟云是个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部队的学生官,分到潜艇部队后,才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名学员到动力长,到部门长,之后升迁到副艇长岗位。”
如今,已担任艇长两年的唐伟云胸前多了一枚亮闪闪的奖章——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后勤保障——给官兵“五星级”的家
支队驻地在一个远离大陆的偏僻海岛,孤单冷清。
“小海岛自然条件苦,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能让官兵苦,要给官兵一个‘五星级’的家。”分管后勤的孙强副支队长说。
孙强早有规划,支队作为应急作战部队,长期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后勤保障首先就要建造一流的战备训练设施,配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流的生活保障。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孙强带领岸勤部众人合理配置财力资源,预算安排优先考虑制约岸勤综合保障能力的实际问题。
经费紧张怎么办?财务科科长谭申武说:“少投入、多效益,确保经费投向。”“蔬菜种类太少。”一些艇队官兵开始抱怨,军需科和食堂科立即协调岛外食品输送上岛,又为官兵增加早餐品种,保证官兵生活质量。
艇员宿合、临时家属房、珠海家属区以及各单位的办公桌椅、床铺、文件柜、铁皮柜、热水器、开水器、空调、电视机等缺乏,营房科长杨跃蒸了解后,马上组织进行集体安装。同时以水站点转水电供应,加紧了对部分影响部队进驻工程项目的建设,教练室大楼正加紧建设,综合保障楼已经开工,水兵浴室正在规划设计之中。
卫生科、医院人员缺编,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也不完善,几名医生总能积极做到保证官兵的日常就诊,重大任务的医疗保障及卫生防疫工作更是全体参加,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提高,油运科车辆少,油料管理复杂,军港科设备新、技术力量不足,积极联系培养专门人才,完成各种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能量站、充气站、纯水站运转正常,为潜艇顺利进驻提供了较好保障。
“我都忘了我跑了多少个地方了”,孙强说。支队组建以来,孙强带着一班人马先后与军地10多个单位积极协调,运送了大批物资、器材上岛,完成了潜艇战备拉动、全训、公海训练试验等后勤保障工作。支队综合保障能力稳步加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黄跃进政委感慨。伴随着三年多来充满艰辛与汗水,荣誉与拼搏的难忘历程,支队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官兵正努力实现转型建设和跨越式发展。“要真正打造一支坚强的水下拳头,必须提升战备保障层次,不断提高战备训练质量。”盛同良和黄跃进异口同声。
责任编辑 罗尔文
为把自己打造成坚强的水下拳头,这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部队在执行任务中淬火洗礼,在战备训练中迅猛发展,在全面建设中阔步前行。
战备训练——三年三大步
南海某海域,一艘黝黑的潜艇在波涛中时隐时现。参加演习的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0潜艇,正在做着临战前的最后准备。
“嗡……”伴着一声急促的蜂鸣器声,战斗警报响彻全艇。“发现敌舰,战斗警报,鱼雷攻击!”艇长马庆忠在指挥舱发出口令。310艇在顺利完成突防任务返航过程中遭遇了“敌”拦截兵力。为了保证前阶段演习目的的顺利完成,隐蔽在水下的潜艇无法选择用鱼雷将敌人消灭,只能想方设法突破敌方封锁线。在水面舰艇面前,潜艇的机动能力处于弱势。怎样才能躲过敌人的视线,艇指挥员的决策和全艇人员的协同配合成了关键。
舷外“敌舰”声呐的回声越来越近,许多同志的额头上渗出了点点汗滴。“全速”、“中速”、“低速”、“倒车”、“停车”!马庆忠的口令接二连三。10分钟……30分钟……1个小时过去了,经过2个小时的漫长等待,“敌舰”的声呐回声渐行渐远,310艇突破了6艘水面舰艇的围追堵截,战斗警报解除。
“不是我的功劳”,马庆忠事后回忆,“是支队经过人员培训整合、组训方式交叉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装备作战效能的结果”。
而这样的结果却来之不易,支队长盛同良表示,“支队属于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但人才缺口大,配合任务多,战备训练方式继承了老一套的经验,基本上是在炒剩饭,创新点不多,从长远发展建设看,不利于战斗力水平的提高”。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研究,9次参加潜艇远航战备巡逻任务的盛同良与党委一班人讨论后作出决策。
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年一手抓筹建组建,一手抓战备训练,按照“急需先训、一岗多训”和“少动艇、多训人”的思路,扎实打牢基础。第二年按照“齐装、满员、演练对复杂电磁环境下潜艇全训、能战”要求,优化固化了任务艇人员;组织精干力量对制约潜艇作战的“定位、通信、隐蔽、突防、识别”等难点攻关。第三年重点放在“隐蔽突防、以点控面,以封助打、封打相济,运用传统战法,灵活自主作战”上。
2008年,支队两艇远航,实现训练中“潜舰对抗与协同相结合、预案与海上随机指挥相结合、单艇与小艇群协同作战相结合”三大跨越。
人才建设——挽弓用强人用长
33岁,个子不高,体形微胖,两年前,唐伟云作为南海舰队最年轻的副团职干部走上了艇长岗位。
支队黄跃进政委说,使用唐伟云,“党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提高战备训练水平的关键在于人才使用”。
上任刚满一年,唐伟云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舰队组织的艇长全训考核,全训考核后第一次参加舰队组织演习中,唐艇长所扮演的蓝方给红方指挥员造成了种种困难,他出色的指挥能力与驾控能力得到了舰队首长的一致好评。
2005年底,在一次讨论干部提升晋职的会议上,支队党委一班人考虑再三,决心免除两位见习艇长的职务,同时准备提升两名年轻有为的见习艇长。被免职的两名见习艇长训练水平一般、应急处置能力偏弱。支队党委一班人用人“不迁就、不照顾,确保每一名艇长都达到能战要求”的思路得到了贯彻。
“当时免职决定过了很久才正式下发,”黄跃进政委对笔者说,“毕竟,让这两名见习艇长免职,他们也不好受”。淘汰是痛苦的,但支队党委一班人心里清楚,不这样就没有支队潜艇战斗力提升。
干部晋职任用要论资排辈,这样的错误观念曾颇有市场。“必须下定决心,转变观念,”黄跃进回忆,“我和支队长意见一致,只有突破旧观念束缚,彻底打碎这些阻碍人才成长的‘绊脚石’。如此,才能增强全支队官兵的争先创优意识,才能挑选并使用出类拔萃的人才”。
“当时看了一下几份履历表和干部考核结果,我们的眼睛都盯在了唐伟云这个名字上。”盛同良说,“我们立即拿出来讨论,但很多人不同意,因为唐伟云是个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部队的学生官,分到潜艇部队后,才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名学员到动力长,到部门长,之后升迁到副艇长岗位。”
如今,已担任艇长两年的唐伟云胸前多了一枚亮闪闪的奖章——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后勤保障——给官兵“五星级”的家
支队驻地在一个远离大陆的偏僻海岛,孤单冷清。
“小海岛自然条件苦,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能让官兵苦,要给官兵一个‘五星级’的家。”分管后勤的孙强副支队长说。
孙强早有规划,支队作为应急作战部队,长期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后勤保障首先就要建造一流的战备训练设施,配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流的生活保障。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孙强带领岸勤部众人合理配置财力资源,预算安排优先考虑制约岸勤综合保障能力的实际问题。
经费紧张怎么办?财务科科长谭申武说:“少投入、多效益,确保经费投向。”“蔬菜种类太少。”一些艇队官兵开始抱怨,军需科和食堂科立即协调岛外食品输送上岛,又为官兵增加早餐品种,保证官兵生活质量。
艇员宿合、临时家属房、珠海家属区以及各单位的办公桌椅、床铺、文件柜、铁皮柜、热水器、开水器、空调、电视机等缺乏,营房科长杨跃蒸了解后,马上组织进行集体安装。同时以水站点转水电供应,加紧了对部分影响部队进驻工程项目的建设,教练室大楼正加紧建设,综合保障楼已经开工,水兵浴室正在规划设计之中。
卫生科、医院人员缺编,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也不完善,几名医生总能积极做到保证官兵的日常就诊,重大任务的医疗保障及卫生防疫工作更是全体参加,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提高,油运科车辆少,油料管理复杂,军港科设备新、技术力量不足,积极联系培养专门人才,完成各种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能量站、充气站、纯水站运转正常,为潜艇顺利进驻提供了较好保障。
“我都忘了我跑了多少个地方了”,孙强说。支队组建以来,孙强带着一班人马先后与军地10多个单位积极协调,运送了大批物资、器材上岛,完成了潜艇战备拉动、全训、公海训练试验等后勤保障工作。支队综合保障能力稳步加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黄跃进政委感慨。伴随着三年多来充满艰辛与汗水,荣誉与拼搏的难忘历程,支队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官兵正努力实现转型建设和跨越式发展。“要真正打造一支坚强的水下拳头,必须提升战备保障层次,不断提高战备训练质量。”盛同良和黄跃进异口同声。
责任编辑 罗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