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范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办学特色鲜明,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亦有所体现。在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中方教师作为师资力量的主体,全面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办学环节始终,承担着引进和内化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接触最前沿科研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任务,可谓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未来发展的基石。为此,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方向,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教学和管理水平,理顺中外方合作模式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建设一支多元化、国际化和立体化的中方教师队伍可谓是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现与母体学校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师范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 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5-0057-0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的国际化也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师范大学,作为培养师资力量和开展教师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家教育整体发展和人民文化科学水平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范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因其办学特色,具有一些其他高校不具备的特点,在构建我国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等方面,發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2]
一、师范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21世纪以来,教师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和师范院校的转型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师范院校的综合性发展,是现代教师教育正在践行的核心理念之一。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传统的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类专业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教师。但毋庸讳言,师范院校也存在着学科专业结构相对单薄、学术水平整体偏弱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认为,综合性发展就是要实现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综合化,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应用型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整合学科结构,拓宽专业门类,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3] 加强非传统师范类优势的信息科学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对接国家重点行业发展和产业需求,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实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是新时期师范院校,尤其是具有较强实力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重点师范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师范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重要举措。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师范大学得以接触国际前沿智力和学术资源,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目前,在我国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中,有五所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其中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9个。从办学层次上看,国家倡导拓展研究生及以上层次教育合作,并鼓励办学基础好、起步较高的重点高校积极参与,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确保质量、走向高端的重要途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部属师范院校中,2010年以来,1个已有机构增设境外博士、硕士学位教育,新增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个。[4] 这与国家要求不谋而合。
华中师范大学提出“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思路,通过“国际化”和“信息化”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加强“有特色的工科”建设,促进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发展,学校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合作共建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以“高起点、全接轨、新模式”为原则,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科研和硕士及以上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强强联合”和“以强带弱”两类合作模式,作为相关学科“以强带弱”模式的代表,华中师大伍伦贡联合研究院有着和校内现有学科紧密结合的特点,能够与对口学院相互促进,带动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将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中方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范大学校本部运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
二、中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载体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其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5]科研合作是其未来的发展重心,以上两者落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身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领先、业务精良、充满活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更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基本依托。在“以强带弱”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由于外方相关专业的办学实力优于中方,引进和内化外方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更为迫切。这不仅意味着对外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引进,更是要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触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服务于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教师正是以上任务的实践者,对于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至于所在院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才培养上,根据教育部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确保外方教师直接参与教学,为中方教师设立标杆,做好表率,帮助学生直接吸纳国际前沿的教学成果;同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在合作中依据外方教学、科研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加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培养环境,从而增强本土学校相关专业吸引力。在科学研究上,通过促进中外方教师国际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资源,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设立联合实验室,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此外,教师作为高校的管理者,通过内化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综合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及产学研转化,可以起到提高相关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从而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反哺社会。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方教师是引进优质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教学经验、科研水平和英语能力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不言而喻。[6]但由于外方教师需兼顾其所在国教学科研工作,“飞行教授”这一现象屡见不鲜,其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特点不利于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和吸收,频繁更换教师更影响了教学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同时还存在着与学生交流时间少、文化差异大、语言沟通困难等问题。
这就迫使我们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师构成的另一群体——中方教师上。如果说外方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冠,中方教师就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方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师范大学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首先,从教师构成上看,中方教师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占主体地位。以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为例,其教师队伍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符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人才聘用标准的全职教师、来自国内外其他知名高校或企业的经中外方认可的兼职教师及伍伦贡大学派遣来华直接授课的资深教师。其中,在华中师范大学任职的中方教师约占教师总体规模的60%左右,在各项教学实践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其次,从教学和管理的参与度上看,中方教师贯穿于从学生招生、录取、培养、就业(深造)到校友联络等各环节的始终,全面参与学院各项工作,其身份不仅是授课和指导教师,更是服务者、评估者以及学生人生的陪伴者、引导者。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来华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外方教师所难以替代的。
最后,从未来看,中方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奠基石,建立一支高质量、多层次的中方教师队伍,将为机构发展及师范大学整体建设贡献力量。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国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而如何把“舶来品”内化为自身优势,推动国内学校学科建设和管理升级,则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际软实力的提升,为未来“走出去”铺路。中方教师,是这一目标的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增强办学辐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
三、中方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的探索
中方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方向,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教学和管理水平,理顺中外方合作模式。本文认为,根据外方教师招聘标准,通过联合遴选委员会,建设一支多元化、国际化和立体化的教师队伍,是针对类似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这样以“以强带弱”模式建制的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值得尝试的发展之路。
(一)多元化
建设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形成以外方教師为引领、全职教师为主体、校外兼职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格局,逐步建立健全一支多层次、有梯度、能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本文所述中方全职教师,既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自身全球招聘的符合中外方要求的单列教师,同时也包括校内其他相关学院已有的师资力量,均按标准纳入体系内,以整合学术和教学资源。加强对全球招聘教师及校内兼职教师的拟聘和考核,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采用多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积极推动全职教师与外方及国内外其他校企专门人才合作,在实践中培养一批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英语交际顺畅的中方优秀教师。
(二)国际化
所谓国际化,主要是指教师队伍应体现国际化的教育背景、国际化的科研水平以及国际化的群体构成。
首先,国际化的教育背景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在要求。在目前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利用外语教学(包括英语、法语、俄罗斯语等)、并获取外方学位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这就要求开展教学的中方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外语。其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逐渐成为中外方高校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平台,这就要求其教师不仅是教学上的巧匠,还要成为科研上的高手。最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获得中外合作办学的体验,教师来源应该更加国际化,与学生群体的国际化相对应,使之真正置身于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环境。
(三)立体化
立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意味着要形成包括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一整套国际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专业教师是教学、科研的引导者,教辅人员是师生间互动的桥梁,行政管理人员是中外方合作的纽带。
1.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应致力于内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学生特点,吸纳经验、转换模式并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从而将境外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属于中方院校自己的教学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辐射本校整体学科建设。
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专业教师全面参与科学研究,应在中外方科研合作中发挥更为主导性的作用,保护科研成果作为中方院校自主知识产权面世,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转化,积极反哺社会。
从中方高校的角度看,学校应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放在重中之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所提供的相对灵活、更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为学校吸纳更多专业人才,提高学校相应学科整体师资水平。
2.教辅人员
教辅人员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是专业教师授课的补充,也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
第一,教辅人员需积极配合专业教师做好专业课程的辅导及答疑等任务。在专业教师由外方担任的情况下,还应注意协助学生解决因为英语语言不熟练或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问题,有效对授课中的遗留问题进行补充。
第二,独立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实践。这一点在合作举办工科领域相关专业上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工程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工程实践理解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际,这些都离不开教辅人员的悉心指导。同时,教辅人员还应协助将工程实践与授课内容有所出入的结果及时反馈专业教师,共同查缺补漏。 第三,由于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且部分外方教师无法长期在国内备课,教辅人员应做好中外方教学及学生管理系统的录入工作,及时整理课件、教材等教学资料,按时归档备案,将引进的外方资源形成标准化教案,有利于形成自身的教学与育人特色。
3.行政管理人员
行政管理人员往往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申报、运行、评估等阶段全面参与建设工作,承担着与合作院校及校内其他部门联络沟通的任务,为学生及教师提供服务。
中外合作办学对国外先进理念的吸收不仅集中在教学资源的引进,也应重视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学习。行政管理人员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办学规划,实现高位嫁接,改革国内高校现有教学管理体系及行政管理模式,在吸收、内化外方质量保障标准的同时,形成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风格鲜明的管理体系,使之更加适应新时期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此外,还应做好中外合作办学主体间的联络工作,保障中外双方信息畅通,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合作;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服务,创建机构品牌文化,提升教师及学生归属感;健全质量监控机制,加强对机构各方面的评估与监督,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保持良好沟通,保障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中方教师队伍在“以强带弱”模式的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充当着国外优质资源和科研成果的吸纳者和内化者、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者和改良者以及学校整体学科发展的主要建设者。通过建设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教师队伍,整合中外方及兼职教师师资力量,统筹中方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综合发展,师范院校能真正实现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依托,助力学科建设和教师培养,增强办学活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服务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0L].(2010-07-29)[2017-07-18].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林金辉,全面统筹规模、质量、效益,协调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动向[A].林金辉,薛卫洋等. 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研究[C].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43-72.
[3] 钟秉林. 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3-27.
[4] 中外合作辦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EB/0L].[2017-04-08].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
[5] 林金辉. 中外合作办学的“牛鼻子”:师资质量[A].林金辉,陈慧荣,宋丽丽等.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C].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77-79.
[6] 冷树伟,高永军,冯娅楠,施宙,刘国栋. 中外合作办学外籍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及特征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1(8):21-22.
Abstract:Running schools with world accredited foreign universities is a significant solution for normal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progress. To cooperate with a foreign institution in academic areas with a higher reputation, the faculty employed by Chinese institution plays a key role to learn from the partner of their advanced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s and conduct collaborations in the cutting-edge research. It is fully involved in all important aspects of running school, including course delivery,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a Chinese faculty team that is highly qualified, diversified, dedicated, and positively interacted with the home instit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a diversified, international and full-dimensional Chinese faculty team and explored ways to build up such a faculty team.
Key words:normal universities;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faculty development
关键词:师范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 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5-0057-0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的国际化也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师范大学,作为培养师资力量和开展教师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家教育整体发展和人民文化科学水平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范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因其办学特色,具有一些其他高校不具备的特点,在构建我国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等方面,發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2]
一、师范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21世纪以来,教师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和师范院校的转型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师范院校的综合性发展,是现代教师教育正在践行的核心理念之一。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传统的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类专业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教师。但毋庸讳言,师范院校也存在着学科专业结构相对单薄、学术水平整体偏弱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认为,综合性发展就是要实现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综合化,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应用型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整合学科结构,拓宽专业门类,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3] 加强非传统师范类优势的信息科学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对接国家重点行业发展和产业需求,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实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是新时期师范院校,尤其是具有较强实力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重点师范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师范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重要举措。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师范大学得以接触国际前沿智力和学术资源,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目前,在我国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中,有五所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其中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9个。从办学层次上看,国家倡导拓展研究生及以上层次教育合作,并鼓励办学基础好、起步较高的重点高校积极参与,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确保质量、走向高端的重要途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部属师范院校中,2010年以来,1个已有机构增设境外博士、硕士学位教育,新增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个。[4] 这与国家要求不谋而合。
华中师范大学提出“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思路,通过“国际化”和“信息化”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加强“有特色的工科”建设,促进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发展,学校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合作共建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以“高起点、全接轨、新模式”为原则,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科研和硕士及以上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强强联合”和“以强带弱”两类合作模式,作为相关学科“以强带弱”模式的代表,华中师大伍伦贡联合研究院有着和校内现有学科紧密结合的特点,能够与对口学院相互促进,带动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将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中方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范大学校本部运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
二、中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载体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其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5]科研合作是其未来的发展重心,以上两者落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身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领先、业务精良、充满活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更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基本依托。在“以强带弱”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由于外方相关专业的办学实力优于中方,引进和内化外方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更为迫切。这不仅意味着对外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引进,更是要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触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服务于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教师正是以上任务的实践者,对于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至于所在院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才培养上,根据教育部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确保外方教师直接参与教学,为中方教师设立标杆,做好表率,帮助学生直接吸纳国际前沿的教学成果;同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在合作中依据外方教学、科研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加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培养环境,从而增强本土学校相关专业吸引力。在科学研究上,通过促进中外方教师国际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资源,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设立联合实验室,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此外,教师作为高校的管理者,通过内化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综合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及产学研转化,可以起到提高相关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从而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反哺社会。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方教师是引进优质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教学经验、科研水平和英语能力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不言而喻。[6]但由于外方教师需兼顾其所在国教学科研工作,“飞行教授”这一现象屡见不鲜,其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特点不利于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和吸收,频繁更换教师更影响了教学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同时还存在着与学生交流时间少、文化差异大、语言沟通困难等问题。
这就迫使我们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师构成的另一群体——中方教师上。如果说外方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冠,中方教师就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方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师范大学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首先,从教师构成上看,中方教师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占主体地位。以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为例,其教师队伍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符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人才聘用标准的全职教师、来自国内外其他知名高校或企业的经中外方认可的兼职教师及伍伦贡大学派遣来华直接授课的资深教师。其中,在华中师范大学任职的中方教师约占教师总体规模的60%左右,在各项教学实践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其次,从教学和管理的参与度上看,中方教师贯穿于从学生招生、录取、培养、就业(深造)到校友联络等各环节的始终,全面参与学院各项工作,其身份不仅是授课和指导教师,更是服务者、评估者以及学生人生的陪伴者、引导者。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来华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外方教师所难以替代的。
最后,从未来看,中方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奠基石,建立一支高质量、多层次的中方教师队伍,将为机构发展及师范大学整体建设贡献力量。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国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而如何把“舶来品”内化为自身优势,推动国内学校学科建设和管理升级,则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际软实力的提升,为未来“走出去”铺路。中方教师,是这一目标的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增强办学辐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
三、中方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的探索
中方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方向,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教学和管理水平,理顺中外方合作模式。本文认为,根据外方教师招聘标准,通过联合遴选委员会,建设一支多元化、国际化和立体化的教师队伍,是针对类似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这样以“以强带弱”模式建制的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值得尝试的发展之路。
(一)多元化
建设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形成以外方教師为引领、全职教师为主体、校外兼职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格局,逐步建立健全一支多层次、有梯度、能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本文所述中方全职教师,既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自身全球招聘的符合中外方要求的单列教师,同时也包括校内其他相关学院已有的师资力量,均按标准纳入体系内,以整合学术和教学资源。加强对全球招聘教师及校内兼职教师的拟聘和考核,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采用多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积极推动全职教师与外方及国内外其他校企专门人才合作,在实践中培养一批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英语交际顺畅的中方优秀教师。
(二)国际化
所谓国际化,主要是指教师队伍应体现国际化的教育背景、国际化的科研水平以及国际化的群体构成。
首先,国际化的教育背景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在要求。在目前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利用外语教学(包括英语、法语、俄罗斯语等)、并获取外方学位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这就要求开展教学的中方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外语。其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逐渐成为中外方高校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平台,这就要求其教师不仅是教学上的巧匠,还要成为科研上的高手。最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获得中外合作办学的体验,教师来源应该更加国际化,与学生群体的国际化相对应,使之真正置身于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环境。
(三)立体化
立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意味着要形成包括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一整套国际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专业教师是教学、科研的引导者,教辅人员是师生间互动的桥梁,行政管理人员是中外方合作的纽带。
1.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应致力于内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学生特点,吸纳经验、转换模式并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从而将境外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属于中方院校自己的教学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辐射本校整体学科建设。
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专业教师全面参与科学研究,应在中外方科研合作中发挥更为主导性的作用,保护科研成果作为中方院校自主知识产权面世,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转化,积极反哺社会。
从中方高校的角度看,学校应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放在重中之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所提供的相对灵活、更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为学校吸纳更多专业人才,提高学校相应学科整体师资水平。
2.教辅人员
教辅人员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是专业教师授课的补充,也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
第一,教辅人员需积极配合专业教师做好专业课程的辅导及答疑等任务。在专业教师由外方担任的情况下,还应注意协助学生解决因为英语语言不熟练或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问题,有效对授课中的遗留问题进行补充。
第二,独立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实践。这一点在合作举办工科领域相关专业上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工程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工程实践理解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际,这些都离不开教辅人员的悉心指导。同时,教辅人员还应协助将工程实践与授课内容有所出入的结果及时反馈专业教师,共同查缺补漏。 第三,由于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且部分外方教师无法长期在国内备课,教辅人员应做好中外方教学及学生管理系统的录入工作,及时整理课件、教材等教学资料,按时归档备案,将引进的外方资源形成标准化教案,有利于形成自身的教学与育人特色。
3.行政管理人员
行政管理人员往往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申报、运行、评估等阶段全面参与建设工作,承担着与合作院校及校内其他部门联络沟通的任务,为学生及教师提供服务。
中外合作办学对国外先进理念的吸收不仅集中在教学资源的引进,也应重视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学习。行政管理人员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办学规划,实现高位嫁接,改革国内高校现有教学管理体系及行政管理模式,在吸收、内化外方质量保障标准的同时,形成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风格鲜明的管理体系,使之更加适应新时期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此外,还应做好中外合作办学主体间的联络工作,保障中外双方信息畅通,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合作;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服务,创建机构品牌文化,提升教师及学生归属感;健全质量监控机制,加强对机构各方面的评估与监督,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保持良好沟通,保障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中方教师队伍在“以强带弱”模式的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充当着国外优质资源和科研成果的吸纳者和内化者、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者和改良者以及学校整体学科发展的主要建设者。通过建设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教师队伍,整合中外方及兼职教师师资力量,统筹中方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综合发展,师范院校能真正实现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依托,助力学科建设和教师培养,增强办学活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服务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0L].(2010-07-29)[2017-07-18].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林金辉,全面统筹规模、质量、效益,协调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动向[A].林金辉,薛卫洋等. 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研究[C].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43-72.
[3] 钟秉林. 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3-27.
[4] 中外合作辦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EB/0L].[2017-04-08].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
[5] 林金辉. 中外合作办学的“牛鼻子”:师资质量[A].林金辉,陈慧荣,宋丽丽等.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C].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77-79.
[6] 冷树伟,高永军,冯娅楠,施宙,刘国栋. 中外合作办学外籍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及特征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1(8):21-22.
Abstract:Running schools with world accredited foreign universities is a significant solution for normal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progress. To cooperate with a foreign institution in academic areas with a higher reputation, the faculty employed by Chinese institution plays a key role to learn from the partner of their advanced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s and conduct collaborations in the cutting-edge research. It is fully involved in all important aspects of running school, including course delivery,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a Chinese faculty team that is highly qualified, diversified, dedicated, and positively interacted with the home instit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a diversified, international and full-dimensional Chinese faculty team and explored ways to build up such a faculty team.
Key words:normal universities;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facul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