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到湛江视察,给湛江提出了“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新的奋斗目标。当前,湛江全力推进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机遇、新动力、新平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使命、新目标。
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湛江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不少制约性“难题”:一是经济制约,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是人均GDP较低,工业支撑力不强,城镇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的能力不强;二是结构制约,虽然新农村建设成绩较为显著,在省内外颇多好评,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县域经济薄弱,户籍人口中仍有65%属于农村;三是环境制约,虽然生态的完整性保持在较高水平,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但是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的环境控制和保护压力较大。这些瓶颈使湛江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任务非常艰巨。面对这一重大而光荣的使命,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解放思想,以战略的思维、世界的眼光、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勇于探索实践才能取得成功。为此,湛江将致力于“突出六个作用”,推进六个“城乡一体化”。
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推进城乡布局一体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推动全市城乡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一盘棋,尽快修编和完善城乡规划,形成城乡相衔接、全覆盖的规划体系。一是完善空间布局规划。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精心修编市域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建立科学分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和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农村空间布局规划。二是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集约发展、各显特色、效益优先的原则,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编制分工合理、相互促进、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规划。以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文明向农村辐射。四是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以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事业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设的机制。五是搞好各项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保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等各项规划协调一致,相互衔接,成为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突出工业的主导作用,推进城乡产业分工一体化
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壮大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的能力。一是以重点项目建设壮大工业。围绕港口和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重点工业项目,以项目为支撑促进工业升级。要加快建设龙腾物流500万吨球团、70万吨木浆、东兴炼油配套完善、澳里油电厂油改煤等重大工业项目;全力支持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在湛企业增资扩产;积极推进湛江钢铁基地的前期工作,推动重化能源项目向县(市)布局;抓好国家和广东省规划在湛建设的重点项目跟踪落实,力争更多项目开工。二是以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加快工业发展。建立深度加工企业优先发展和资源加工经济利益共享机制,引导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农海产品加工及家用电器、制糖、造纸等产业实施品牌、资产重组,形成关联度强、配套成本低、竞争优势明显的同业集聚型和龙头带动型产业基地。三是以推进企业集团化加快工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全市工业跨越发展的龙头企业集团,市级重点培育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集团,县级重点培育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集团,以大企业带动工业大发展。四是以推进园区建设加快工业发展。加快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和临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上马一批上规模、有影响的临港工业项目。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民营为主体,发展壮大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业支柱产业。重点支持佛山顺德(廉江)、深圳龙岗(吴川)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完善基础设施,承接更多项目落户;支持其他县(市)和中心镇、专业镇兴办工业集中发展区,力争年内一批产业转移项目动工或建成投产,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突出以港口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先导作用,推进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
一是着眼打造区域性航运中心,推进港口项目建设,提升大西南出海主通道地位。加快整合港口资源,逐步实施雷州半岛港口布局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以湛江港为中心、环雷州半岛港口群。建成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和徐闻海安新港码头一期工程;推进宝满港区集装箱码头、霞山港区成品油码头、调顺岛港区7万吨级航道和东海岛港区建设,完善服务设施体系,提升港口功能;实施县域港区规划,加快县域港口建设。抓住湛江港集团与招商局集团成功实行战略合作的机遇,加快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努力拓展综合批发、期货交割、保税中转等物流业态,完善港口大型专业市场,推进实施中港印1000万吨配煤中心、中航油150万立方米储油等港口物流项目,建设适应石油、矿石、煤炭等大宗能源、原材料货物集散地,适应以大宗散货为主体的外贸货物调运、仓储、加工、分拨、转口贸易的物流基地。二是着眼大工业、大港口的衔接配套,完善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体系。建成黎湛铁路复线河唇至湛江段;动工建设洛湛铁路茂湛段、沈(阳)海(口)高速公路湛江至徐闻段、湛江东海岛跨海大桥和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继续推进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供电网络;实施疏港公路二期、海湾大桥西连接线等市域重点公路交通项目。
突出城镇群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
按照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为湛江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以市区为龙头,县(市)城区和中心镇、专业镇为主轴,建制镇和国营农场场部为基础的粤西城镇群中心,进一步提高以城带乡的能力。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体系,重点改造建设一批城市主干道,强力推动新城区开发以及城中村、城郊村和旧城区改造,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特色建筑、创意街景,形成一批精品片区,塑造特色城市景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以打造最适宜人居、最适合创业的生态城市为目标,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每年增加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坚持以市场机制推进经营城市,强化土地、公交车线路、出租车经营权、广告使用权等城市公共资源的集聚、整合和经营,推动城市资源向城市资本转变,使城市建设发展资金不断滚动壮大,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推进县(市)城区建设。充分发挥县(市)城区集聚生产要素、服务经济产业的作用,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和居住集中区,引导工业、服务业、房地产业集聚,促进产业与城区的对接融合,以产业集聚加快城区发展,以城区发展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和本地农民向县城转移,使城区的成长过程成为城乡共同繁荣、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三是坚持优先发展中心镇。全面落实省、市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壮大中心镇经济实力,以中心镇为示范,全面带动建制镇建设,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突出社会建设的保障作用,推进城乡公共事业一体化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向社会事业、公共事业发展倾斜,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倾斜,向就业、社会保障、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向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倾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着力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汪洋书记视察湛江时提出的要求,注重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研究解决淡水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坚持开源节流,双向治本,着眼长远,毫不松懈地抓好治旱防旱工作。实施雷州半岛扩大治旱、雷州青年运河灌区改造、南渡河调水、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雷州半岛人工增雨试验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建立用水商品化机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在更大范围有效解决雷州半岛干旱问题。今年兴修800公里农村公路,行政村逐步开通客运班车;基本实现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自然村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完成所有行政村通宽带并建立信息化体验站,实现“网络到村、信息入户”。坚持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市委“六个一”要求,全面推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载体,尊重农民意愿,以经济为中心、产业为依托、生态为特色、旅游为纽带,实施集中连片规划建设,在全市推进35个生态文明区、500个各级生态文明村和100个卫生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从亮点到亮线、从亮线到亮片集群发展。
突出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促互动作用,推进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
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的要义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湛江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又要高度重视控制保护好资源环境,注意吸取一些发达地区“边发展边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路子,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要着眼长远,不做急功近利的事情。近年来,我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环保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居全国重点城市第四位,城市环境综合质量连续四年排名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前五位。城市环境大为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前来考察、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多。事实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继续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置于优先地位,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对于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准进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坚持对新引进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土地供应向产业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少的项目倾斜,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采取更加严格措施,加强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任务。加大力度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林业生态县、省级生态示范镇以及绿色社区等活动。我们的目标是,在湛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时,城市环境综合质量排在全国前列。
(作者系湛江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