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与文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wygah0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乔治·艾略特笔下女性形象的分析,阐释了在爱欲与文明的冲突中,文明最终还是会压抑女性对爱的强烈追求,最终女性会做出自我牺牲的人生选择。
  关键词:爱欲 文明 女性形象 自我牺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乔治·艾略特(1819-1880)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刻、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声名享誉19世纪的英国文坛。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艾略特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女性生活的切身体验,塑造出众多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正如与艾略特有过交往的狄更斯所说:乔治·艾略特笔下的女性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
  乔治·艾略特笔下的女性是“爱欲与文明”相结合的女性,这里的“爱欲与文明”可以用哲学中的感性与理性来解释,即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女人主要是指:她们曾经也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在寻找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时迷茫过,对爱情和婚姻缺乏本质性的认识,一度使自己的情感战胜了理性,走向了迷途。但是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成熟,她们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深刻的认识,敢于冲破现实生活对她们的束缚,经过自我的斗争最终使理性战胜了感性,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些女性都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表现出了她们性格的多面性和立体性。
  一
  玛姬是艾略特小说《佛洛斯河磨房》中的女主人公。亨利·詹姆斯曾经赞叹:“玛姬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年轻女孩。”詹姆斯所说的成功就是指乔治·艾略特从多个侧面逼真地表现了玛姬个性的复杂性,不仅描绘了玛姬的善良、聪明、热情、正直和富有同情心,而且也不避讳地展示出她的任性多变、易冲动和自私的心理,从而塑造出玛姬的完整形象。玛姬的性格实际上是完整的人格的再现,就如荣格所提出的“完整人格论”。也正是因为玛姬这一形象的真实可感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众多的读者才不禁为她的悲剧性的结局潸然泪下。
  小说中的玛姬非常的任性多变、易冲动和自私。如,她小的时候常常不服管教,在妈妈给她卷头发的时候,要是不顺她的意,她会立刻就从妈妈的手下逃跑,把头伸到水盆里,整天都不再给妈妈卷头发的机会。在姨妈家玩的时候,因为受到了批评,她一气之下跑到了吉普赛人的居住地,并且还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每当姨妈们批评了她后,她总是拿阁楼上的“妖精娃娃”出气,娃娃头已经有的三个钉子就是见证。在姨妈们指责玛姬的头发时,她一怒之下把自己的头发剪了个乱七八糟。在小的时候,玛姬是那样的任性而又调皮,并且非常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的事情来。另外,玛姬的性格中同样也存在着自私的一面。她从小的时候就是:“玛姬的天性里最强烈的需要是爱。”当她和哥哥同到姨妈家玩的时候,因哥哥对露茜表现出来更亲密的态度并把玛姬排除在外时,玛姬便愤怒地将露茜推到泥潭里,从心理获得了一种满足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家中的变故,玛姬变得异常孤独和寂寞,她强烈地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当菲利浦再次出现在她的生活中的时候,很容易地就唤起她心底已经沉睡了很久的爱,于是她接受了菲利浦的爱。当她在表妹露茜家与斯蒂芬相遇后,后者那优雅的风度吸引了她,所以在斯蒂芬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意后,她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玛姬其实进行着一场情感的搏斗,其激烈程度是她那斗争的一生所未尝经历,也没有想到过的:她似乎觉得一直埋伏在内心深处的最邪恶的东西此刻突然张牙舞爪扑了出来,凶狠暴戾,势不可挡!有时她似乎为一种无情的自私所控制:为什么不可以让露茜痛苦一下?为什么不可以让菲利浦痛苦一下?她这一辈子已经痛苦了许多年,可谁又为她放弃过什么?在爱情、财富、舒适、高雅,这些她天性渴望的东西来到她的面前时,在富裕的生活差不多来到她的面前时,她为什么非要放弃不可?为什么非要让给别人不可?”
  这段心理描写完全可以表现出玛姬也是一个凡人,她也有七情六欲,她也有私念。但是自私只是短暂的,很快她的理智战胜了情感,内在的道德准则,即利他主义思想使她放弃了自己内心深处强烈渴求的东西。
  玛姬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幻想和对知识有极大的热情的女孩子。她身上从小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叛逆性。她不符合圣奥格镇“男子希望妻子有教养、温柔、深情、愚蠢”,并且能够依附于他们的风气。她非常聪明,很快就能学会哥哥学不会的拉丁文。虽然斯德灵先生很喜欢玛姬的聪明劲,但是当玛姬想问斯德灵先生欧几里德时,斯德灵先生是这样说的:
  “她们表面上都非常的聪明,可是什么东西都学不深。女孩子灵敏,但是肤浅。”
  可见,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还是弱小和肤浅的代表。玛姬非常热爱学习,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她的父亲一方面为自己的女儿聪明好学而感到骄傲,“说起读书和理解书本,怕是一半成年人还不如她呢。”;另一方面又有所恐惧和担心,“女人不宜太聪明,我担心那会惹麻烦的。”因为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根深蒂固了。玛姬对学习知识有极大的热情,而她所学习的知识又都是男性所学习的,因此不符合当时的男性对女性在学习知识方面的要求。在19世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就是:“妇女的整个教育都与男性有关,她们受教育的目的是取悦于男性,对男性有用,博得男性的爱和尊敬,让他们生活得甜蜜而惬意。”也正是对知识的追求与学习使玛姬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不同于一般的女孩子,正如她所关注的不是服饰、头发以及学习针线活等,而是一些历史、天文等。我们从她所读的书中就可以看到。知识改变了她很多的传统观念,使她表现出了很大的叛逆性,但是同样也是知识,使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玛姬所处的社会是不需要她这样的女性的,学会忍耐与克制,才是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女性选择,最终玛姬走向了禁欲主义。因此,当所有不利于他人的想法发生的时候,她会克制和压抑自己。她最终做出的决定一定是利于他人的。
  二
  小说《米德尔马契》中的多萝西娅是一位爱幻想,对感情非常盲目和无知,还有一些自负的女性。她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有些问题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她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有一定的才华,但是她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一直以来,她就是想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社会的改造之中来,她兴办幼儿园,改造农民的住房和资助教会,等等。她的理想就是把自己献身于社会,但是,殊不知,她的很多想法实际上就是空中楼阁,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她设计了改造农民村舍的图纸,但是因为她缺少专业的知识,而且对农民的生活了解的又比较少,所以她的设计由于价格昂贵而实用性并不是很高,最终只能成为泡影。她是如此的理想化和爱幻想,这就注定了她的社会改造计划只能搁浅。多萝西娅在感情上非常盲目和无知,以至于表现出了一些自负。她因为在投身于社会理想和奉献社会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想要寻找到能够借助于自己的丈夫实现自我的理想的途径。所以当她遇见卡苏朋时,只因他有所谓崇高的理想和渊博的知识,居然便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他所征服。多萝西娅天真地认为,“真正幸福的婚姻,必须是你的丈夫带有一些父亲的性质,可以指导你的一切,必要的时候可以教你希伯来文。”因为幻想自己可以通过丈夫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她甚至没有从卡苏朋的信中读出他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在盲目的热情的指导下,她决定嫁给卡苏朋,并对很多人的劝告置之不理,这种盲目的自信使她显得很自负。作者用妹妹、卡德瓦拉德太太、彻泰姆夫人等人的视角给予了卡苏朋一个定位,即虚伪、自私、毫于生趣的一个人,这种全知全能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更加客观与真实。从侧面人物冷静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让多萝西娅神魂颠倒的人物,实际上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完美,但是她对别人的意见又置之不理。正是她的这种盲目与自负,使她对卡苏朋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她在充满了假象的偶像崇拜中失去了判断力,在强烈的爱欲的支配下坠入情网,这也为她以后不幸的婚姻生活埋下了种子。
  但是多萝西娅更是一位善良、真诚、克己和富有同情心的女性。她满怀着无限的憧憬嫁给了卡苏朋,本想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即将实现,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摧毁了她的美丽梦想,婚后的生活并不如她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在这时候,多萝西娅感到自己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人爱的人,她所付出的爱是那么的无力与不幸。她感到自己走向了一条黑暗的胡同中,看不到希望与光明,她的心里充满了痛苦。虽然现实对多萝西娅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长期以来她所接受的宗教思想在社会的文明准则的要求下,使她觉得应该对自己的婚姻负责任,这种责任是多萝西娅对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于是,她竭力压制自己的不满,选择了自我牺牲。每次与丈夫争吵后,她就立刻开始忏悔。当多萝西娅得知自己的丈夫所做的工作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事情时,她所萌发的是一种怜悯惋惜的情绪,而不是因为自己梦想破灭所产生的一种谴责之情。多萝西娅还是无法逃脱社会这张大网,在这张网下,女性不得不牺牲自我。
  多萝西娅的性格实际上是经过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在痛苦与失望中的历练。当她从与卡苏朋的不幸婚姻中走出来的时候,也就告别了昨日的那种幼稚与盲目,逐步走向成熟,最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
  爱欲与文明相结合的人物,是乔治·艾略特在塑造人物技巧上的一种进步,她已经把人物的立体性和多面性真实地表现出来,使人物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正如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提到“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多萝西娅是一位丰满的圆形人物。
  正如有人评论:“乔治·艾略特不是一个对传统束缚的破坏者,她是地地道道的时代的产物。当她越过那一道道障碍,她所受过的折磨使她不愿再将此重复。”乔治·艾略特在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指导下,以最忠实的手法描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就如她曾经在《亚当·比德》中所说的那样:“我只想如镜子那样,把人和事反映在我脑子里的表象一丝不爽地叙述出来而已。”乔治·艾略特笔下的女性们,在不断地反叛,但是外在的社会势力过于强大,使很多女性的理想最终以失败告终。有很多的女权主义批评家就指责艾略特不够大胆,没有塑造出像她那样的彻底的反叛者的形象。苏姗·科伯曼以非常激烈的言词来批评艾略特:
  “一想到乔治·艾略特将她的主人公塑造得远不如她自己本人在生活中那么大胆就不由地感到愤怒。”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男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现实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就是谦卑、柔顺和自我牺牲,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每个女性既使有着强烈的爱欲要求与追求自我幸福的本性,但最终还是无法挣脱社会的束缚,只能在文明的指导下走向了自我牺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乔治·艾略特,孙法理译:《佛洛斯河磨房》,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2] Sandra M.Glbert,Susan Cubar.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by Women 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 Inc,1985.
   [3] 乔治·艾略特,项星耀译:《米德尔马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 R.Brimely Johnson.The Women Novelists New York:Haskell House Pub,1972.
   [5] Ford,George H.Victorian Fiction[M] 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78.
  
   作者简介:
   齐雪艳,女,1977—,新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工作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祁晓冰,女,1971—,新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工作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波特诺的抱怨》是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第三部小说,同时也是他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罗斯本人由于在该作品中丑化了犹太人形象而受到犹太社会的激烈批评,同时他也因小说中有过多的性描写而被认为是一个淫秽作家。本文作者撇开传统的种族和身份研究,从性别角色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波特诺的抱怨》中传统性别角色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剧,阐明了罗斯对多元性别角色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波特诺的抱怨》 菲利普
期刊
摘要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戈尔丁在他的成名小说《蝇王》中,大量地、多层次地、动态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深化作品的主题。本文将从小说中的人物方面剖析其象征意义以及其表现主题,从而解读作者所寓言的人性本质。  关键词:《蝇王》 人物象征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蝇王》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在这部被誉为当代寓言的小说中,作者大量地、多层次地、动态地运用了
期刊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他成功塑造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成功反映了美国南方的地域风情和人文风貌。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重复的考察,试图阐明重复是这一系列小说的创作、解读、延续和被记忆的重要媒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对过去的重复和超越是世系小说创作及阅读小说的原动力;人物角色及主题的重复是其生命线,贯穿于15本单本小说;其他南方作家对该系列小说的认同和模
期刊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和细微剖析的方法真切地描绘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本文从主人公盖茨比入手,通过对美国历史与文化的分析,探寻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冲突中形成的美国梦对美国社会的重大意义。本文认为美国梦作为美国精神的支柱,其内部孕育的冲突性不可避免地会在合适的地点喷发出来,而美国20世纪20年代恰恰成了各种冲突爆发的年代,“美国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文本的叙事视角正从传统的“奥林匹斯神”式的全知视角向多样化发展。各种类型的叙事人不仅对作家来说是一大挑战,也对现代的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家退出作品使得读者能深入地参与到作品中来。形形色色的不可靠叙事人为故事带来了多种可能性,他们的存在为作品增加了艺术效果。  关键词:叙事角度 不可靠叙事人 艺术张力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一 不可靠叙事
期刊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1951年出版后,曾一度引起 “霍尔顿热”、“塞林格工业”现象,虽跨越世纪至今仍魅力不减。本文突破了将霍尔顿视为反英雄的传统观念,以新的视角审视霍尔顿的心路历程,阐释了在精神救赎的旅程中主人公英雄式的回归。  关键词:觉醒 自我救赎 精神复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小说家杰罗姆·大卫
期刊
摘要《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唯一的小说作品。小说与作家本人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小说女主角郝思嘉的性格和经历也不无作家本人的影子。关于《飘》的评价,一直以来有着诸多不同的评论与见解。本文主要是从《飘》的创作背景、内涵解读以及解析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飘》 背景 解读 评价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
摘要创作于19世纪末的《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的第一部作品。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转变。人们不再奉行清教徒式的勤劳、节俭、自控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嘉莉妹妹》就是当时社会价值观转变的缩影。  关键词:社会转型 价值观 转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康拉德在《秘密的分享者》中讲述了船长营救“第二个自我”的故事,展示了自我认同危机的小说主题,其中的叙事方式冲破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藩篱,利用隐含读者与叙述者分离的叙事技巧,增殖文本解读意义,体现了现代叙事学意识的萌芽。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秘密的分享者》 叙事策略 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约瑟夫·康拉德是现代著名的波兰裔英国小说家,其作品以
期刊
摘要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把裘德浪漫的理想作为试金石,表明浪漫主义在适者生存的现代化世界里没有生存空间,是注定要毁灭的。裘德与第一代浪漫主义者明显不同,他把事业、爱情的理想寄托于自己的幻象中,苦苦追寻,结果是徒劳无获。残酷的现实与浪漫的理想纠结在一起,成就了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悲剧,感人的不仅仅是情节,更是作家哈代对裘德苦难的明显同情。  关键词:哈代 裘德 浪漫主义 幻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