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取体育院校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共174人,运用Shrauger设计的个人评价问卷对其自我评价的一个方面——自信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体育锻炼在提升女大学生自信上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体育院校女大学生,无论是体育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其自信总分均高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且在外表与体育运动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间不存在明显差异,证明体育锻炼对提高自信心具有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体育院校由于其自身特点,无论在体育锻炼氛围上、体育课程安排上,亦或体育场馆基础设施上均优于综合院校,体育院校的女大学生将比综合院校的女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有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体育院校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自信的比较分析,旨在说明体育锻炼对自信心存在客观影响,从而为高校更好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女大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水平以及抗压能力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与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女大学生48人(一年级16人,二年级17人.三年级15人),武汉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63人(一年级20人,二年级18人.三年级25人),湖北经济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63人(一年级20人,二年级21人,三年级22人),共计174人。
1.2 研究工具
本调查采用美国心理学家Sidneg Shranger的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简称PEI),该量表是用来评定自我评价的一个方面—自信,是自我概念领域中有关自信问题的最有前途的测量表。
问卷包括八个维度,分别为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同人们交谈﹑总体自信水平以及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其中前六个最常提到的维度作为其单独的分量表进行计算。
问卷共计54题目,采用四级评分,非常同意计4分,基本同意计3分,基本不同意计2分,极不同意计1分,总分范围为54~211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信程度越高。
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其中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女性为0.74—0.89,间隔一个月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女性为0.53—0.89,总量表分的重测相关女性为0.90。
1.3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期刊全文网、万方学位论文网以及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检索,查阅相关资料,以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由主试直接将量表发放给被试,进行团体施测。
(3)数理统计法。将数据用EXCEL进行录入,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整理和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的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
2 结果
表1不同专业女大学生自信差别的比较
(*P<.05表示差异显著,**P<.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女大学生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在外表维度上差异显著,在体育运动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说明体育锻炼在提升女大学生运动自信心和外表自信心上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3 讨论与分析
3.1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自信差别的讨论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体育院校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在自信总分上未达到显著差异,但体育院校女大学生,无论是从事体育专业的,还是非体育专业的,其自信总分均高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且在六个维度上也基本优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因而可以证明体育锻炼的确能提高自信水平。
3.1.1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在外表维度上差异显著的原因解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女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处于18~22岁之间,正值青春年华,对外表的追求更为明显。中国社会素有“郎才女貌”等说法,从中可看出传统文化对女性“美貌”观念十分强调,且现代大众传媒不断渲染女明星﹑女模特的身材长相,更促进了女大学生对“外表”的关注。“外表”应包括两方面:一是面部容貌;一是身材体态。由于面部容貌遗传自父母,是先天的,因而带有较强的不可改变性,但身材体态更多地受后天的影响,塑造的空间较大,且当今社会“以瘦为美”,导致女大学生为了使自己苗条美丽,获得社会青睐,纷纷加入到减肥的行列中来。
对每周体育课次数进行调查,统计得出体育院校平均每周体育课次数为三至四次,而综合院校平均每周体育课次数仅为一至二次。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是减肥最有效的途径,而体育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次数较多,无意中迎合了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她们获得了较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对提升其身材自信水平有一定影响。此外体育院校体育课的内容也种类繁多,除了最基本的运动项目外,健美操﹑体育舞蹈也作为必修课程在体育院校里普遍开展起来,这是其他综合院校无法比拟的。
3.1.2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维度上差异显著的原因解释及现实意义
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与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之间差异十分显著,而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与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比起前者差异,后者结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再加上社会文化偏见的影响,女生在体育运动中常表现出自信心不强的特征,这也一直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与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门槛前都是普通的高考生,运动自信心的起点应大体一致,但经过大学生活后,两者之间则出现了显著差异。以大一学生为例,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维度上平均得分为13.45,而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得分仅为11.75。对问卷中的补充问题进行统计,发现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女生每周只有一至二次体育课,每周从事运动项目仅为一项,而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女生每周体育课次数为三至四次,每周从事的运动项目也达到四次之多,在运动时间与运动种类上均多于综合院校。女生普遍具有“喜静而不好动”的性格特征,导致她们大多时候不原意主動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因而缺乏运动体验,她们常常会错误地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认为自己无法完成体育运动中的动作要求,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而这两种消极心理又阻碍了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增加了心理负担。而体育院校的课程安排,强行提供了大量的运动时间,同时也为女大学生创造了一个了解自己的平台,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动作的日趋熟练,她们渐渐发现该运动项目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而自己的运动能力也高于预期估计,从而由被迫消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向主动积极地态度转变,可见体育运动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3.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自信差别的讨论与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大学生自信水平是随年级增高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在间隔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调查现数据可看出一至三年级自信总分随年级增高而波动不大,大一与大三两间隔年级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经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已有研究均针对大学生整个群体,研究对象包括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但本研究则仅仅从女大学生角度进行调查统计,由于性别变量的影响,因而两者结果间存在差异。
值得探讨地是,在进一步对三年级各专业间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除了在体育运动这一维度上具有优势性外,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其他维度上得分均较低,特别在学业表现这一维度上与其他两类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研究假设有所冲突。对这一矛盾进行分析,认为多半是受社会因素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几种解释:(1)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通过体育招生而进入大学的,学习基础本来就较差,而在升入大学后,又将很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项能力的提升中,对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太重视,随着年级升高,就业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当今社会在看重工作能力的同时,也格外关注学业成绩,导致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十分不自信;(2)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被试以网球项目为主,这一运动项目作为新兴的锻炼方式,由于受场地设施与经济状况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且本国的网球实力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大三女生对前途去留问题感到迷茫,因而可能会影响到自信心的水平;(3)中国传统文化已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应以柔弱为美,而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运动中显示出的力量和健美,则被认为“不像女孩”,受社会偏见影响,她们内心矛盾,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因而导致自信水平下降。对此,建议体育院校给予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更多关爱,加大她们文化素质的培养,激发其学习动机,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让她们意识到自身的优点,促进她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以使她们有更多的筹码去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提升她们的自信心。
4 结论与建议
(1)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存在积极影响,尤其在外表自信和体育运动自信心上影响更为明显。体育锻炼具有的自我突破性、群众性、协同性、公开性和交往性等特点,对女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具有的。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她们的情操,提升她们自信水平。
(2)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心理方面上的独特特点,建议高校在对女大学生进行管理时,多组织适合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注重激发体育锻炼兴趣,使她们能真正地将体育锻炼融入到生活中来,从而促进其健全人格人格的发展。
(3)随着年级的升高,来自于就业、学业等前途上的烦恼倍增,女大学生自信水平渐低,建议院校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更加贴近学生,符合她们兴趣的文体活动,使她们在活动中情感得到发泄,降低焦虑水平,情绪趋向稳定,更为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唐春芳.体育健康教学中培养大学女生自信能力议论.湖北体育科技,2005(7).
[2]车丽萍.自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3]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4]刘玉君.对山西几所高校大学生自信状况的调查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4).
[5]蔡武成.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2(6).
[6]叶冬茂.体育课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5(3).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体育院校由于其自身特点,无论在体育锻炼氛围上、体育课程安排上,亦或体育场馆基础设施上均优于综合院校,体育院校的女大学生将比综合院校的女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有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体育院校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自信的比较分析,旨在说明体育锻炼对自信心存在客观影响,从而为高校更好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女大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水平以及抗压能力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与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女大学生48人(一年级16人,二年级17人.三年级15人),武汉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63人(一年级20人,二年级18人.三年级25人),湖北经济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63人(一年级20人,二年级21人,三年级22人),共计174人。
1.2 研究工具
本调查采用美国心理学家Sidneg Shranger的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简称PEI),该量表是用来评定自我评价的一个方面—自信,是自我概念领域中有关自信问题的最有前途的测量表。
问卷包括八个维度,分别为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同人们交谈﹑总体自信水平以及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其中前六个最常提到的维度作为其单独的分量表进行计算。
问卷共计54题目,采用四级评分,非常同意计4分,基本同意计3分,基本不同意计2分,极不同意计1分,总分范围为54~211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信程度越高。
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其中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女性为0.74—0.89,间隔一个月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女性为0.53—0.89,总量表分的重测相关女性为0.90。
1.3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期刊全文网、万方学位论文网以及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检索,查阅相关资料,以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由主试直接将量表发放给被试,进行团体施测。
(3)数理统计法。将数据用EXCEL进行录入,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整理和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的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
2 结果
表1不同专业女大学生自信差别的比较
(*P<.05表示差异显著,**P<.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女大学生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在外表维度上差异显著,在体育运动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说明体育锻炼在提升女大学生运动自信心和外表自信心上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3 讨论与分析
3.1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自信差别的讨论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体育院校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在自信总分上未达到显著差异,但体育院校女大学生,无论是从事体育专业的,还是非体育专业的,其自信总分均高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且在六个维度上也基本优于综合院校女大学生,因而可以证明体育锻炼的确能提高自信水平。
3.1.1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在外表维度上差异显著的原因解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女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处于18~22岁之间,正值青春年华,对外表的追求更为明显。中国社会素有“郎才女貌”等说法,从中可看出传统文化对女性“美貌”观念十分强调,且现代大众传媒不断渲染女明星﹑女模特的身材长相,更促进了女大学生对“外表”的关注。“外表”应包括两方面:一是面部容貌;一是身材体态。由于面部容貌遗传自父母,是先天的,因而带有较强的不可改变性,但身材体态更多地受后天的影响,塑造的空间较大,且当今社会“以瘦为美”,导致女大学生为了使自己苗条美丽,获得社会青睐,纷纷加入到减肥的行列中来。
对每周体育课次数进行调查,统计得出体育院校平均每周体育课次数为三至四次,而综合院校平均每周体育课次数仅为一至二次。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是减肥最有效的途径,而体育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次数较多,无意中迎合了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她们获得了较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对提升其身材自信水平有一定影响。此外体育院校体育课的内容也种类繁多,除了最基本的运动项目外,健美操﹑体育舞蹈也作为必修课程在体育院校里普遍开展起来,这是其他综合院校无法比拟的。
3.1.2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维度上差异显著的原因解释及现实意义
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与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之间差异十分显著,而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与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比起前者差异,后者结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再加上社会文化偏见的影响,女生在体育运动中常表现出自信心不强的特征,这也一直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与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门槛前都是普通的高考生,运动自信心的起点应大体一致,但经过大学生活后,两者之间则出现了显著差异。以大一学生为例,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维度上平均得分为13.45,而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得分仅为11.75。对问卷中的补充问题进行统计,发现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女生每周只有一至二次体育课,每周从事运动项目仅为一项,而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女生每周体育课次数为三至四次,每周从事的运动项目也达到四次之多,在运动时间与运动种类上均多于综合院校。女生普遍具有“喜静而不好动”的性格特征,导致她们大多时候不原意主動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因而缺乏运动体验,她们常常会错误地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认为自己无法完成体育运动中的动作要求,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而这两种消极心理又阻碍了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增加了心理负担。而体育院校的课程安排,强行提供了大量的运动时间,同时也为女大学生创造了一个了解自己的平台,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动作的日趋熟练,她们渐渐发现该运动项目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而自己的运动能力也高于预期估计,从而由被迫消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向主动积极地态度转变,可见体育运动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3.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自信差别的讨论与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大学生自信水平是随年级增高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在间隔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调查现数据可看出一至三年级自信总分随年级增高而波动不大,大一与大三两间隔年级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经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已有研究均针对大学生整个群体,研究对象包括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但本研究则仅仅从女大学生角度进行调查统计,由于性别变量的影响,因而两者结果间存在差异。
值得探讨地是,在进一步对三年级各专业间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除了在体育运动这一维度上具有优势性外,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其他维度上得分均较低,特别在学业表现这一维度上与其他两类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研究假设有所冲突。对这一矛盾进行分析,认为多半是受社会因素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几种解释:(1)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通过体育招生而进入大学的,学习基础本来就较差,而在升入大学后,又将很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项能力的提升中,对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太重视,随着年级升高,就业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当今社会在看重工作能力的同时,也格外关注学业成绩,导致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十分不自信;(2)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被试以网球项目为主,这一运动项目作为新兴的锻炼方式,由于受场地设施与经济状况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且本国的网球实力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大三女生对前途去留问题感到迷茫,因而可能会影响到自信心的水平;(3)中国传统文化已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应以柔弱为美,而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运动中显示出的力量和健美,则被认为“不像女孩”,受社会偏见影响,她们内心矛盾,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因而导致自信水平下降。对此,建议体育院校给予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更多关爱,加大她们文化素质的培养,激发其学习动机,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让她们意识到自身的优点,促进她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以使她们有更多的筹码去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提升她们的自信心。
4 结论与建议
(1)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存在积极影响,尤其在外表自信和体育运动自信心上影响更为明显。体育锻炼具有的自我突破性、群众性、协同性、公开性和交往性等特点,对女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具有的。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她们的情操,提升她们自信水平。
(2)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心理方面上的独特特点,建议高校在对女大学生进行管理时,多组织适合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注重激发体育锻炼兴趣,使她们能真正地将体育锻炼融入到生活中来,从而促进其健全人格人格的发展。
(3)随着年级的升高,来自于就业、学业等前途上的烦恼倍增,女大学生自信水平渐低,建议院校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更加贴近学生,符合她们兴趣的文体活动,使她们在活动中情感得到发泄,降低焦虑水平,情绪趋向稳定,更为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唐春芳.体育健康教学中培养大学女生自信能力议论.湖北体育科技,2005(7).
[2]车丽萍.自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3]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4]刘玉君.对山西几所高校大学生自信状况的调查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4).
[5]蔡武成.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2(6).
[6]叶冬茂.体育课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