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7日,“2017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第一季支持摄影师名单揭晓,宋健(江苏)、邵广红(辽宁)、贾代腾飞(湖北)、朱红辉(江苏)和房旭敏(广东)5位青年摄影师凭借出众的作品和富有新意的拍摄计划获选,成为“2017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第一季支持对象。“2017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度举办。
作为影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摄影》杂志始终关注着青年摄影给予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把握青年摄影人发展动向,推进影像文化在青年人群中的普及与进步,致力于搭建各种平台为青年摄影人提供展示、推介与交流的机会。为此,《中国摄影》杂志与索尼(中国)共同组织和发起了“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希望可以帮助更多有才华的青年摄影师实现摄影创作梦想。该计划自2015 年创办至今,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正成长为国内青年摄影人群中声誉日高的重要品牌。
计划一经启动,迅速获得全国多个高校、摄影机构、专业摄影媒体等团体的关注与支持,青年摄影人与相关摄影单位组织自荐与推举的作品纷至沓来。经过初评,“2017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第一季共有100位青年摄影师提交的作品及申报项目入围,进入第二轮的评选。评委会对100位入围作者的作品和申报拍摄计划进行了遴选和论证,最终甄选产生了5位摄影师成为“2017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第一季获选者,并获得来自索尼(中国)的影像器材和项目资金的支持。
本次参选摄影师们的作品展现出当代影像文化的诸多特征,特别是他们运用各种摄影手段进行艺术表达与创新的多样性,邵广红的作品《我的孩子们》之前刊登于本刊2017年第2期,本期选登贾代腾飞的《魔都突围》及宋健的《深夜里那些被他们的主人所嫌弃的身体的故事》两组作品。
“2017 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详情请见www.cphoto.com.cn 作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或许是命中注定,总是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生于重庆,学在武汉,而后辗转到杭州,现飘落上海。如果要找一条线把这段经历串联起来,非水不可。有水的城市,注定是灵动的、飘逸的,也是我命中相属的。
我并不想用一个具象的故事来表达过往,因为没人有时间和耐心沉浸在我营造的故事中,只有抓住共性,才会有共鸣。
大家都叫上海魔都,因为这里不缺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现实的光怪陆离,总会超乎你的想象。但我的突围,却是从杭州开始的,一个我绕不开的城市。
我对杭州的情感很复杂,那些人那些事,一度让我觉得生活的四周都充斥着浮夸虚华。直到某天清晨,我一个人彳亍在雾霭沉沉中的苏堤上时,摇曳的枝影后,我仿佛看到了那位身着白衣,襟袂翻飞的词人。于是臆想的链条就那么铺展开去,想起了高中时读过的余秋雨那篇《东坡突围》。
不过是忧心忧民,不过是“独以名太高”,苏轼被奸佞所害,卷入“乌台诗狱”案,投入大牢。“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狱中,狱卒极尽羞辱之能事。小人锁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103天的牢獄之灾,换来的是贬谪黄州。因之前在杭州任过通判,苏轼在给弟弟苏辙的家书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埋骨的地点,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苏轼一生都在庙堂和江湖中颠沛流离,但即使在最落魄不意的时候,也能写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反观自己,大部分时候不过是为附新诗强说愁,从来没有真正审视过内心,到底我要什么样的摄影,过怎样的生活。
我也需要一场突围。
我开始重新打量周遭,尽量用一颗平静的心去感受,让相机在光影中深呼吸。
夜深时,翻读摄影史,记下这么一段:
196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由约翰·萨考夫斯基策展的《新文献》摄影展开幕,展出的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戴安·阿勃丝、李·弗里德兰德、加·里威诺格兰德的作品。萨考夫斯基说,新一代的纪实摄影师,已经把纪实摄影的方法指引到个人的目的中去。他们不是要改造生活,而是懂得生活。
对啊,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可能拍出有活气儿的片子。
现在,我明白,魔都其实是我内心的一座城堡,四周是高大的围墙,而我就生活在这座围城里。
突围是自我解缚,无论外面是否还有另一座围城等着我。
那么就去经历,去体验,在左突右撞中,完成心灵的自我救赎。只要心未定,处处皆樊篱,突围之事,在所难免,也就无所谓身处何地了。
最后我想跟朋友分享里尔克《秋日》中的一段,北岛的译本:
谁此时没有房子 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 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 读书 写长长的信
在林阴路上不停地 徘徊
落叶纷飞
作为影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摄影》杂志始终关注着青年摄影给予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把握青年摄影人发展动向,推进影像文化在青年人群中的普及与进步,致力于搭建各种平台为青年摄影人提供展示、推介与交流的机会。为此,《中国摄影》杂志与索尼(中国)共同组织和发起了“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希望可以帮助更多有才华的青年摄影师实现摄影创作梦想。该计划自2015 年创办至今,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正成长为国内青年摄影人群中声誉日高的重要品牌。
计划一经启动,迅速获得全国多个高校、摄影机构、专业摄影媒体等团体的关注与支持,青年摄影人与相关摄影单位组织自荐与推举的作品纷至沓来。经过初评,“2017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第一季共有100位青年摄影师提交的作品及申报项目入围,进入第二轮的评选。评委会对100位入围作者的作品和申报拍摄计划进行了遴选和论证,最终甄选产生了5位摄影师成为“2017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第一季获选者,并获得来自索尼(中国)的影像器材和项目资金的支持。
本次参选摄影师们的作品展现出当代影像文化的诸多特征,特别是他们运用各种摄影手段进行艺术表达与创新的多样性,邵广红的作品《我的孩子们》之前刊登于本刊2017年第2期,本期选登贾代腾飞的《魔都突围》及宋健的《深夜里那些被他们的主人所嫌弃的身体的故事》两组作品。
“2017 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详情请见www.cphoto.com.cn 作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或许是命中注定,总是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生于重庆,学在武汉,而后辗转到杭州,现飘落上海。如果要找一条线把这段经历串联起来,非水不可。有水的城市,注定是灵动的、飘逸的,也是我命中相属的。
我并不想用一个具象的故事来表达过往,因为没人有时间和耐心沉浸在我营造的故事中,只有抓住共性,才会有共鸣。
大家都叫上海魔都,因为这里不缺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现实的光怪陆离,总会超乎你的想象。但我的突围,却是从杭州开始的,一个我绕不开的城市。
我对杭州的情感很复杂,那些人那些事,一度让我觉得生活的四周都充斥着浮夸虚华。直到某天清晨,我一个人彳亍在雾霭沉沉中的苏堤上时,摇曳的枝影后,我仿佛看到了那位身着白衣,襟袂翻飞的词人。于是臆想的链条就那么铺展开去,想起了高中时读过的余秋雨那篇《东坡突围》。
不过是忧心忧民,不过是“独以名太高”,苏轼被奸佞所害,卷入“乌台诗狱”案,投入大牢。“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狱中,狱卒极尽羞辱之能事。小人锁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103天的牢獄之灾,换来的是贬谪黄州。因之前在杭州任过通判,苏轼在给弟弟苏辙的家书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埋骨的地点,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苏轼一生都在庙堂和江湖中颠沛流离,但即使在最落魄不意的时候,也能写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反观自己,大部分时候不过是为附新诗强说愁,从来没有真正审视过内心,到底我要什么样的摄影,过怎样的生活。
我也需要一场突围。
我开始重新打量周遭,尽量用一颗平静的心去感受,让相机在光影中深呼吸。
夜深时,翻读摄影史,记下这么一段:
196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由约翰·萨考夫斯基策展的《新文献》摄影展开幕,展出的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戴安·阿勃丝、李·弗里德兰德、加·里威诺格兰德的作品。萨考夫斯基说,新一代的纪实摄影师,已经把纪实摄影的方法指引到个人的目的中去。他们不是要改造生活,而是懂得生活。
对啊,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可能拍出有活气儿的片子。
现在,我明白,魔都其实是我内心的一座城堡,四周是高大的围墙,而我就生活在这座围城里。
突围是自我解缚,无论外面是否还有另一座围城等着我。
那么就去经历,去体验,在左突右撞中,完成心灵的自我救赎。只要心未定,处处皆樊篱,突围之事,在所难免,也就无所谓身处何地了。
最后我想跟朋友分享里尔克《秋日》中的一段,北岛的译本:
谁此时没有房子 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 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 读书 写长长的信
在林阴路上不停地 徘徊
落叶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