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培训要做好“四切”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第二季“明师之道”工作坊活动为例,阐述教研培训学习的具体做法,认为教研培训应当“切合”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切脉”问题找准教研生长点、“切片”研讨抓住教研症结点、“切身”体验提升教学行动力,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水平。
  【关键词】教研培训 内驱力 生长点 行动力 体验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06-02
  当下,多数老师不乏教研培训学习的机会,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大多数教师的学习培训是指派性质的,因而参与的主动性不强;二是培训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多数教研培训都是以听课、评课、专家讲座为主,教师大多只是作为旁观者、旁听者,缺乏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教师的研学并未真正发生;三是学习与实践脱钩,具体如何把学习到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这“最后一公里”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但多数的培训却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2019年假期,笔者有幸参加了福建省第二季“明师之道”工作坊活动,感受到了深度教研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值得广大教研员思考和学习。
  一、“切合”需要,激发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驱力是行为的一种强动力。生活中,当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們会非常主动、投入,往往也能完成得比较好;当我们只是因为要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比较被动,也难以持久。不仅学生的学习如此,教师的教研也是同样道理。作为纯公益性的教研团队活动,第二季“明师之道”工作坊活动的报名条件有三个:一是“热爱数学教育,有志于研究小学数学教与学”;二是针对工作坊提供的教学视频完成字数不少于500字的观课感受;三是报名者需截取或拍摄15分钟本人的课堂教学视频,并附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尽管这三个条件要求不算太高,但是,若非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的老师,很少人会在不确定是否提交了就能入选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地去做这些准备。这就从学习需求上对培训对象进行选择,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工作坊从省内外200多名的报名人员中精挑细选了48名学员,对于学员来说,被选入不只是幸运和喜悦,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使得大家更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不仅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对于参加工作坊的老师也如此。在开班第一节课上,工作坊坊主罗鸣亮老师跟学员们聊的第一个话题:“因何而来?”瞬间点燃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大家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表达出了他们的心声,有学员直言:“为学习而来,为进步而来!”
  简言之,工作坊活动给学员们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次机会。在这里,大家有着共同学习的目的;在这里,大家平等自由,团结互助。这里是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舞台,切合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促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全程的学习。
  二、“切脉”问题,找准生长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知识的固着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只有先进行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情,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显然,大多数的教研培训,组织者对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并不太重视。对培训课程设置,往往都是由组织者确定好主题,选定好内容,而很少考虑主题和内容是否是学员所感兴趣的、所需要的。
  与此不同的是,第二季“明师之道”工作坊活动的研讨内容是学员们讨论产生的。开班第一节课的第二个话题便是:“有何困惑?”“请独立思考,写在本子上,然后组内交流,挑选出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呈现。”各小组成员经过独立认真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后,归纳出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如何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意图和数学本质?”“如何读懂学生?学生真懂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学情?”“如何向学生传递真正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年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把握课堂进退的‘度’?”“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充分‘讲道理’?”“怎样设计问题与任务来驱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这些问题来源于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是教师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具有很高的研讨价值。在收集、整理学员们的问题的基础上,工作坊的导师们结合“说理课堂”的实践,提炼出了本季工作坊活动研讨的主题及内容“说理课堂之深度理解教材、关注学生学习、提炼核心问题、走向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等五个版块。课程内容的设置基于学员的困惑,并围绕主题,融合问题,让所有学员结合具体的课例研究。首先是从单元教材解读到一节课的解读,再到课例视频分析,到一节课的核心问题的提炼;其次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后是现场执教和课堂观察以及评价反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员经历一节课的全过程,使他们清晰地看到理念是如何一步步落实到实践的。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工作坊演绎出的就是一个平时的课堂应有的样态:学员们不再是老师,也不再是听众,而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导师不是一味讲解的授课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卷入式”的学习中,学员们带着疑惑和问题在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中一步步探索,渐渐领悟,生长出新的认识。
  三、“切片”研讨,抓住症结点
  生物学上,切片是用来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的。教学切片分析是一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将教学行为片断“切片”后,其目的在于分析、诊断,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在以往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往往是听完一节课后,大家进行点评、交流,这样的教研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由于听课人大多按个人的理解和经验来记录信息,有时不可避免地会遗漏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因而这样的评课有时会存在片面性,或是不准确、不客观;其次,即使是很全面、客观,很有指导性的评点,有时也很难在听课者中形成共鸣,因为大家对同一节课的映象不同;最后,就算大家在听课中达成共识,也大多是“过眼云烟”,很难对听课者的教学行为产生后续影响,因为那都是“别人的课堂”。在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一线教师更需要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指导。这才是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变革的动力。   本季活动中,导师从学员们报名时提交的视频中,挑选了几节典型课例,以“关注学生学习”为主题,进行教学切片分析。观课前,导师提出问题:“怎样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收’和‘放’?”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观察。在观课中,坊主随时暂停播放,定格教学环节、画面,一一切片分析。“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学生真的懂了吗?”“当生成与预设相背时,教师如何进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一一评价、干预吗?能否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想?”“怎样引领孩子去一直想?”“如何形成好的问题,走向深度学习?”每一个问题,学员们都先独立思考,再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在争辩中慢慢打开思考的维度。导师适时介入提升,根据大家的讨论和交流进行总结、提炼、指导,使大家不仅懂得课堂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怎么做,而且还明白这么做的道理。这样的实例分析,切中一线教师教学中的“痛点”,放大课堂的结构“细胞”,抓住课堂问题的“病灶”,分析课堂教学的“病理”,从而能够精准地开出“药方”。大到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核心问题的探讨,小到课堂中教师的站位、递话筒的学问、肢体语言的运用、倾听与等待,等等。这样切片式的教研,将学员们一次次卷入研讨风暴中。不仅能给他们带来深度的理念冲击,而且能从具体行为上给予有效指导,使教学的理念可操作化,从而推动教师的具体的教学行为变革。
  四、“切身”体验,提升行动力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真正学到的。很多教研、培训“来时轰轰烈烈,走后安安静静”,就像一場“过云雨”,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行为,缺乏行动力。
  工作坊深谙此中道理,把理念在课堂中的具体落实作为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前两天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剖析研讨后,在后两天安排实“战”演练,让学员们切身体验。每个小组各选一节课,上午小组内集体备课,下午进行模拟课堂演练。抽签选取“老师”,其余学员当“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平日里习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这回当上了学生,换位观察,换位思考,大家对在课堂中如何“关注学生”、如何“读懂学生”有了不同的体验。模拟课堂不追求完整和流畅,导师不时“冲动”地跑上台。正是他一次次地介入、打断、质疑、示范,使大家对深度学习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模拟课堂之后,各小组再一次对课的设计作了修改。工作坊再随机抽取四位学员在最后一天的活动中到学校课堂进行现场教学展示。从理念的学习到行动的落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从选课、备课、磨课到课件、教具准备,小组群策群力。最终,四位执教者结合几天的学习所得,精彩地演绎了“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给研讨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案例。听完课,大家也都紧紧围绕主题进行评课和反思。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大家对在课堂中怎样“让学习真正发生”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践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一位老师作了一个大胆的教学尝试——戴着口罩上课。在课堂上,老师全程一言不发。这种夸张的教研表现手法,带给所有学员强烈的震撼,引发大家深深的思考:老师不说话也能上完一节课,那么,平时课堂中老师什么时候可以不说话?什么时候非说不可呢?哪些话老师可以不说?哪些话又非说不可呢?戴口罩上课只是一种研讨的形式,这样的研讨课只是希望老师们在课堂中话少些,再少些,省出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完整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理念与实践之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培训不仅要教给理念和方法,还要给予适当的任务,以驱动老师们把培训学习到的先进理念、经验积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打通“最后一公里”。当然,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的成长也不是短短几天培训能够达成的。因此,有生命力的培训会在每个学员的心里种下信念的种子,慢慢生根、成长、开花、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研成长,促教学成长,助教师成长。
  (责编 李 唐)
其他文献
应试教育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想,部分教师对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基于此,在素质教育为主的大环境下,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为学生获取美术知识与技能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了解良好的课堂管理对学生进步与成长所带来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审美向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本刊讯 7月12—17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于青岛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
期刊
随着教育的发展,美术,音乐,体育等一些科目也得到了关注,甚至成为了高考的加分项,给更多高考学子提供考上心仪的大学的机会。美术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必修学科,还是让他们在面临严峻的高考挑战的同时,放松身心,陶冶情怀的课程。适时地放松自己,有利于在紧张的环境下的身心健康成长。笔者主要针对高中美术教学,基于我国民俗的角度,谈一谈如何将二者结合展开教学。
小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他们需要充足的运动,以充分地拉伸其筋骨。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地运动。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准备性训练,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身体机能,加强学生对运动风险的认识,从而打造安全、舒心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针对性训练,以降低运动风险;综合性训练,以提升身体机能;积极性干预,以规避风险等思考,最终达成健康体育、快乐教学的目标。
本刊讯 7月30日上午,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 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协调会.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通知》和国家有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期刊
当前,体育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女排精神有扎扎实实勤学苦练的内涵。针对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现状,通过构建完善的初中课程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适当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提升体育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等策略将女排精神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正是学生的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的关键时期,音乐课堂不仅是使学生学会乐理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场所。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教学的“质”与“效”,但是在音乐欣赏课中,部分教师忽视了提问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围绕如何促进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效提问这一论题进行浅析。
本刊讯 7月7-9日,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讨会在桂林召开.rn研讨会以“百年党史育新人,奋发图强赋 \'心\'篇”为主题,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 术与案例督导、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和学习.
期刊
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初中生的学业日益繁重,他们不仅要学习课内知识,还要学习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等。由于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他们的空余时间相对就会变少。繁重的学业在不断消耗着学生的身体。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不仅仅有益于学习,也有益于日常的生活。所以,体育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释放压力,并且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达到一举两得的课堂效果。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在当前新型教育体系下,作为学校教育主体之一的美术教师,不能把自己当作“副科”来看待,而是应该主动承担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通过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方式,精心研究学生个体行为以及心理特征,创新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提升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互动。本文着重通过对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G.H.米德和社会学家H.G.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的阐述及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师生互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