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以及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均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本文试图总结出“家庭——学校——社会”及“家长——教师——学生”两条线索,分析关于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面。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 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在其教育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教育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围绕少年儿童的成长、学生的教育问题,他在其众多的著作中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涵盖了学生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培养环境、对教育者和受教者的要求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形成了庞大而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理论的核心,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如何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统一,以及家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配合。首先,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架构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的处所以及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大环境,是学生培养的重要条件。这不仅仅是从培养环境出发的讨论,还包涵了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后对社会生活的投射和反馈。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点一线的整体支撑,是学生培养的必要环境,也是学生培养效果的投射和检验场所。其次,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主体是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其中充当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这两者的互动是教育和培养过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两者将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同时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同时也是主动的自我教育者,而自我教育是否成功也是对教育成果进行考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学生培养的主体进行讨论,“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点线贯穿,是进行学生教育实践的主体环节,也是实现学生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主体。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框架,“家庭——学校——社会”和“家长——教师——学生”两线模式基本涵盖学生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其理论著作中对这三点两线的各个部分都有详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一、“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整合
1、家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家庭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未来的伟大事业”[1]。他曾经说过,“家庭的巩固,这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面貌如何,取决于此问题的解决与否。”“社会,这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砖——家庭——建成的巨型大厦。只有砖结实,房屋才能巩固。如果砖不结实——这对社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1]可见,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次于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更是扮演着关键性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环境,家庭从一开始就兼有孩子的生活环境及学习环境两个层次的职能,孩子在家庭中逐步习得生存技能并形成最早的道德品质。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道德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首要条件。同时,家庭教育是学生才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项才能的习得,均需要家庭教育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为社会培养出“好公民”、“好的工作人员”,担当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义务感和道德感、锻炼学生独立的自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等等的重要责任。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则必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一贯重视劳动的教育作用,而在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同样是学生受教育的重要方式。
2、学校是全面教育的集中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针对学校教育的论述非常全面而广泛,同时兼任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班主任的他在其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使其对学校教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理论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和谐的发展所包含的五个方面,要求学生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有道德和文化素质的人、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积极的社会活动者,以及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学校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集中而重要的场所,学校为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提供系统的培养机制,对学生进行集体的而又个性化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在所有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而其德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理想教育则包括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的人生目的,忠于信仰,言行一致,在日常的言行中体现出共产主义的原则性和思想性,具有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推崇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并在生活中保持高尚德行。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是与其对教育的理解相辅相成的,他认为教育是要培育共产主义新人,即“真正的人”,这必须具备五个特性,包括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祖国、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热爱劳动和爱憎分明的情感。要培养这些真正的人的特性,就必须高度重视德育。而要培养这些“真正的人”的特性,就必须高度重视并持续进行德育。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坚持,要以德育作为教育的主导成分,在他看来,德育主要解决的就是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态度问题以及为谁服务的问题,其次就是在学生的成长中形成其个性的核心,支撑学生的个人观点和信念,成为其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德育的重要性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学校里的任何工作都应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中第二个重要方面是智育。学校是集中教授知识的场所,学生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系统学习科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智育的重要性,但同时对学校教育中的智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智育不应当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简单增加学生的知识,而更应与学生的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除了为工作提供所需技能,同时也在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学校的教育就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精神需要,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和浓厚的兴趣。学校对于知识的传授,不应当仅仅围绕升学和就业而提供,知识对于各种发展轨迹的学生而言同样重要。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德育提供了途径和手段。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这要求学生做到心灵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理智,同时细致要求到学生的穿着和发式,做到行为美。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中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审美教育的环境,并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调整,在具体的教学中由简及繁地逐步提高。
学校教育的第四个重要方面是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劳动教育放在基础而重要的地位,认为劳动教育是学生道德上成熟起来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是锻炼学生意志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秉承教育性、早期性、技术性、普遍性和量力性等原则,注重思想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从劳动开始认识世界,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安排与成年人的生产劳动具有共同因素的劳动项目和劳动工具等,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提出,学校所提供的劳动是多样性的,包括手工、劳动小组这样的认识性劳动,也包括班级值日、卫生保洁等自我服务劳动,还有无报酬的义务劳动,让学生体会服务社会的道德体验,也应提供有报酬的劳动教育,例如建立学生生产队,编入成人劳动小组,向学生提供报酬以获取生活必需品。这在苏霍姆林斯基生活的年代是可行且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还有体育。学校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健全体魄为前提,在他任职的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劳动与学习中保证休息和体育活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卫生保健条件、运动设施和学习生活环境。这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中不可放松的环节。
3、社会是影响学生教育的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强调了社会定向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定向是学生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社会定向的产生,可以通过文选书籍等进行阅读思想的培养,也存在于从知识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开展讨论、争辩的过程。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社会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学生除了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大环境,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的亲戚朋友、街头玩伴等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而学生在家校往返的路途中以及课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同时强调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建设,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巩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成果,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和环境对学生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层次的联动整合,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环境。三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分工。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紧密结合而不可脱节的。环境建设良好则相互巩固教育的成果,其中一环出现了疏漏,就会削弱教育效果,并可能使学生出现迷惑、茫然甚至更为极端的情况。
二、“家长——教师——学生”相互配合
1、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首要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就是从父母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亲和母亲是“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第一位教师” [1],父母的道德品质能给孩子形成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对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父母应具有良好的道德面貌。他说“在儿童道德面貌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家庭在儿童幼年期所给予他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就是指那些已经成为习惯并且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道德行为” [1]。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孩子会在家庭生活中最初的感受和观察中,有意无意地对父母进行模范,学习父母的态度,学习父母待人接物的状态。因此从最初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就直接无意识地成为了对孩子的教育者,在无意识的生活状态中影响着孩子的道德判断。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除了原初状态的家长影响,父母还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其他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审美素养将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家长是否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审美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在学生的青春期品德教育时期,学生逐步接受性道德教育、友谊教育、爱情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父母对情感的理解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对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家长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正确对待需求、正确使用权力才能对学生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做好孩子的榜样,时刻留意和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适时地与孩子进行道德谈话等等。正因苏霍姆林斯基对家长的极高要求,他认为有必要建立家长学校,使教育学成为所有人都学习掌握的一门科学。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课程,涉及生理、心理和教育等等方面,为家长提前做好教育孩子的准备。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劳动是一项具有情感性和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教师是学生心灵的雕塑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他十分强调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人格榜样,关系着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为此,他对教师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团结协作、和谐一致。同时,作为一个教育者,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水平以外,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教育素养,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素养是由专业素养、教育科学素养、语言素养和情感素养所构成的,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科学理论,运用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教学语言,怀着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充分发挥好教育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者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和谐发展的学生,必须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教师取代了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成为了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等,会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部分学生甚至会把教师作为不可质疑的权威,教师的言行将会深刻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和知识习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比家长更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所具有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3、学生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受教育者
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其受教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的。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学生精神上的正常发展取决于他在集体的活动中及关系的所有领域里自我肯定的深刻性的程度。学生被仅仅被当作教育的对象是不足够的,还要有自我教育的过程,而非被学校、教师和家长牢牢控制。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中,学生除了接受家长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还存在主动模仿家长和教师的行为、主动思考问题、在讨论和辨别过程中激发的灵感和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复杂困难的,但这却是有价值的、事半功倍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开展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教学生学会阅读。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重要作用,缺乏真正的阅读,会导致少年精神空虚。但苏霍姆林斯基同时强调阅读的指导问题,学生的阅读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的,适当地指导能让学生合理选择阅读的对象,并从阅读的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转化为内在的素养。
家长、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使德育教育成为完整的教育活动。家长、教师需要在进行教育活动前学习教育的能力,以其良好的素养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同时也需要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总结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反馈调整教育方法,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教育素养。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兼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本身就具有主动性。家长、教师和学生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是保证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
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家长——教师——学生”两线的交互作用,我们不难看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在各自的主导作用下,仍然不能忽略另一方对学生以及教育活动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在各有侧重下,教育是相互配合、整合影响的整体活动。而在社会环境中,我们更应关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远.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理念与实践[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2] 袁锐锷.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J]. 教育导刊,1984年05期.
[3] 王义高. 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核心思想解读[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年第4期.
[4] 李先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研究思想和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0期.
[5] 顾明远.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J]. 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责任编辑:罗云凤)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 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在其教育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教育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围绕少年儿童的成长、学生的教育问题,他在其众多的著作中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涵盖了学生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培养环境、对教育者和受教者的要求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形成了庞大而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理论的核心,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如何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统一,以及家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配合。首先,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架构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的处所以及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大环境,是学生培养的重要条件。这不仅仅是从培养环境出发的讨论,还包涵了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后对社会生活的投射和反馈。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点一线的整体支撑,是学生培养的必要环境,也是学生培养效果的投射和检验场所。其次,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主体是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其中充当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这两者的互动是教育和培养过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两者将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同时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同时也是主动的自我教育者,而自我教育是否成功也是对教育成果进行考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学生培养的主体进行讨论,“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点线贯穿,是进行学生教育实践的主体环节,也是实现学生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主体。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框架,“家庭——学校——社会”和“家长——教师——学生”两线模式基本涵盖学生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其理论著作中对这三点两线的各个部分都有详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一、“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整合
1、家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家庭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未来的伟大事业”[1]。他曾经说过,“家庭的巩固,这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面貌如何,取决于此问题的解决与否。”“社会,这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砖——家庭——建成的巨型大厦。只有砖结实,房屋才能巩固。如果砖不结实——这对社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1]可见,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次于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更是扮演着关键性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环境,家庭从一开始就兼有孩子的生活环境及学习环境两个层次的职能,孩子在家庭中逐步习得生存技能并形成最早的道德品质。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道德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首要条件。同时,家庭教育是学生才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项才能的习得,均需要家庭教育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为社会培养出“好公民”、“好的工作人员”,担当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义务感和道德感、锻炼学生独立的自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等等的重要责任。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则必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一贯重视劳动的教育作用,而在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同样是学生受教育的重要方式。
2、学校是全面教育的集中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针对学校教育的论述非常全面而广泛,同时兼任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班主任的他在其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使其对学校教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理论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和谐的发展所包含的五个方面,要求学生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有道德和文化素质的人、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积极的社会活动者,以及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学校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集中而重要的场所,学校为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提供系统的培养机制,对学生进行集体的而又个性化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在所有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而其德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理想教育则包括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的人生目的,忠于信仰,言行一致,在日常的言行中体现出共产主义的原则性和思想性,具有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推崇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并在生活中保持高尚德行。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是与其对教育的理解相辅相成的,他认为教育是要培育共产主义新人,即“真正的人”,这必须具备五个特性,包括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祖国、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热爱劳动和爱憎分明的情感。要培养这些真正的人的特性,就必须高度重视德育。而要培养这些“真正的人”的特性,就必须高度重视并持续进行德育。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坚持,要以德育作为教育的主导成分,在他看来,德育主要解决的就是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态度问题以及为谁服务的问题,其次就是在学生的成长中形成其个性的核心,支撑学生的个人观点和信念,成为其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德育的重要性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学校里的任何工作都应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中第二个重要方面是智育。学校是集中教授知识的场所,学生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系统学习科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智育的重要性,但同时对学校教育中的智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智育不应当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简单增加学生的知识,而更应与学生的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除了为工作提供所需技能,同时也在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学校的教育就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精神需要,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和浓厚的兴趣。学校对于知识的传授,不应当仅仅围绕升学和就业而提供,知识对于各种发展轨迹的学生而言同样重要。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德育提供了途径和手段。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这要求学生做到心灵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理智,同时细致要求到学生的穿着和发式,做到行为美。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中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审美教育的环境,并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调整,在具体的教学中由简及繁地逐步提高。
学校教育的第四个重要方面是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劳动教育放在基础而重要的地位,认为劳动教育是学生道德上成熟起来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是锻炼学生意志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秉承教育性、早期性、技术性、普遍性和量力性等原则,注重思想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从劳动开始认识世界,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安排与成年人的生产劳动具有共同因素的劳动项目和劳动工具等,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提出,学校所提供的劳动是多样性的,包括手工、劳动小组这样的认识性劳动,也包括班级值日、卫生保洁等自我服务劳动,还有无报酬的义务劳动,让学生体会服务社会的道德体验,也应提供有报酬的劳动教育,例如建立学生生产队,编入成人劳动小组,向学生提供报酬以获取生活必需品。这在苏霍姆林斯基生活的年代是可行且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还有体育。学校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健全体魄为前提,在他任职的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劳动与学习中保证休息和体育活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卫生保健条件、运动设施和学习生活环境。这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中不可放松的环节。
3、社会是影响学生教育的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强调了社会定向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定向是学生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社会定向的产生,可以通过文选书籍等进行阅读思想的培养,也存在于从知识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开展讨论、争辩的过程。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社会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学生除了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大环境,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的亲戚朋友、街头玩伴等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而学生在家校往返的路途中以及课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同时强调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建设,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巩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成果,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和环境对学生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层次的联动整合,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环境。三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分工。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紧密结合而不可脱节的。环境建设良好则相互巩固教育的成果,其中一环出现了疏漏,就会削弱教育效果,并可能使学生出现迷惑、茫然甚至更为极端的情况。
二、“家长——教师——学生”相互配合
1、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首要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就是从父母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亲和母亲是“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第一位教师” [1],父母的道德品质能给孩子形成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对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父母应具有良好的道德面貌。他说“在儿童道德面貌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家庭在儿童幼年期所给予他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就是指那些已经成为习惯并且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道德行为” [1]。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孩子会在家庭生活中最初的感受和观察中,有意无意地对父母进行模范,学习父母的态度,学习父母待人接物的状态。因此从最初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就直接无意识地成为了对孩子的教育者,在无意识的生活状态中影响着孩子的道德判断。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除了原初状态的家长影响,父母还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其他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审美素养将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家长是否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审美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在学生的青春期品德教育时期,学生逐步接受性道德教育、友谊教育、爱情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父母对情感的理解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对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家长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正确对待需求、正确使用权力才能对学生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做好孩子的榜样,时刻留意和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适时地与孩子进行道德谈话等等。正因苏霍姆林斯基对家长的极高要求,他认为有必要建立家长学校,使教育学成为所有人都学习掌握的一门科学。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课程,涉及生理、心理和教育等等方面,为家长提前做好教育孩子的准备。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劳动是一项具有情感性和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教师是学生心灵的雕塑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他十分强调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人格榜样,关系着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为此,他对教师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团结协作、和谐一致。同时,作为一个教育者,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水平以外,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教育素养,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素养是由专业素养、教育科学素养、语言素养和情感素养所构成的,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科学理论,运用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教学语言,怀着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充分发挥好教育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者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和谐发展的学生,必须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教师取代了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成为了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等,会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部分学生甚至会把教师作为不可质疑的权威,教师的言行将会深刻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和知识习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比家长更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所具有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3、学生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受教育者
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其受教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的。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学生精神上的正常发展取决于他在集体的活动中及关系的所有领域里自我肯定的深刻性的程度。学生被仅仅被当作教育的对象是不足够的,还要有自我教育的过程,而非被学校、教师和家长牢牢控制。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中,学生除了接受家长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还存在主动模仿家长和教师的行为、主动思考问题、在讨论和辨别过程中激发的灵感和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复杂困难的,但这却是有价值的、事半功倍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开展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教学生学会阅读。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重要作用,缺乏真正的阅读,会导致少年精神空虚。但苏霍姆林斯基同时强调阅读的指导问题,学生的阅读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的,适当地指导能让学生合理选择阅读的对象,并从阅读的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转化为内在的素养。
家长、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使德育教育成为完整的教育活动。家长、教师需要在进行教育活动前学习教育的能力,以其良好的素养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同时也需要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总结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反馈调整教育方法,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教育素养。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兼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本身就具有主动性。家长、教师和学生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是保证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
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家长——教师——学生”两线的交互作用,我们不难看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在各自的主导作用下,仍然不能忽略另一方对学生以及教育活动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在各有侧重下,教育是相互配合、整合影响的整体活动。而在社会环境中,我们更应关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远.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理念与实践[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2] 袁锐锷.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J]. 教育导刊,1984年05期.
[3] 王义高. 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核心思想解读[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年第4期.
[4] 李先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研究思想和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0期.
[5] 顾明远.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J]. 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责任编辑:罗云凤)